農村俗語「大姑把蠶,蠶吃四葉」估計很多人會陌生。但是喜歡看老黃曆的朋友,肯定見到過,老黃曆上寫的像「九龍治水,蠶食四葉,大姑把蠶,七牛耕地,七日得辛」等等,讓現在的我們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今天咱們主要來說「大姑把蠶,蠶吃四葉」的意思。
看似簡單的八個字,裡面的信息量絕對夠喝一壺的,就像武俠小說裡武功秘籍一樣,簡短的幾個招式,其中的能量卻是無窮的。
2018年的老黃曆上寫的是「三姑把蠶,蠶吃四葉」,為什麼是三姑,而不是大姑或者二姑,這就要說到孟仲季三個字的含義了。孟仲季本來可以表示排行,但是這三個字還可以表示季節,例如孟春,孟夏,季春,季夏等等,根據天幹地支來算,2018年屬於戊戌年,這一年也可以被叫做季春,季夏,季秋,季冬。由於季排行老三,所以老黃曆上會寫「三姑把蠶」。為什麼是姑,因為女人勤勞,細緻,所以養蠶的多是女性,也就是「三姑把蠶」了。
那為什麼下一句是「蠶吃四葉」呢,一個蠶吃四個葉子,這其中的「四」是個虛數,就像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樣。看起來就是蠶葉很豐富,說明蠶少,蠶葉多。加上前面的一句「三姑把蠶」,理解起來就是三個姑娘伺候著一隻蠶,說明人多,蠶少。綜合來看,就是人多,蠶葉也多,蠶反而少了,說明蠶難養。別怕迷糊,真不行,返回來再看一眼,總體意思就是蠶難養。
古人為什麼會把這看似雲裡霧裡的幾個字寫上呢?那就不得不提到二十四節氣了,二十四節氣偉大還是不偉大,我說了肯定不算。反正幾千年來,現在的農村人種地,幾乎都還在遵循著這個節氣表呢。作為華夏兒女,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是不知道二十四節氣的。
從很多的農村俗語老話裡,都能看到關於農業生產之類的語句,類似這樣的「立春三場雨,遍地都是米。大雪下成堆,小麥裝滿屋。桑葉逢晚霜,愁煞養蠶郎」等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根據自然現象總結出來的智慧,都是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生活經歷,即使現在,很多俗語都還能繼續指導人們的生活呢,佩服嗎?
所以古人說的「三姑把蠶,蠶吃四葉」並不是憑空捏造的,是經過時間和空間的推算,加上根據節氣的早晚,才得出來的。
寫到這裡,不知道您看明白了嗎?其中的任何一個知識點,都需要我們細細來品讀,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基,多學學傳統文化,對生活都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