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析:為什麼你有著「脆弱的高自尊」?警惕「僵固型思維」

2021-01-11 Tina心理1

【作者Tina,只寫有深度的文字】

他們高自尊,同時很脆弱

生活中,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的自尊心特別強,但同時又特別脆弱。

我有個前同事,姑且稱她為小李吧,她是上海交大畢業,因為我們同一年進的單位,所以我們私下關係很好。

每一次我跟她聊起她的母校,她都顧左右而言他,因為我們私交很好,我就問她原因。她告訴我,因為她一直覺得自己的能力配不上母校。她怕別人覺得她表現得不夠好,給母校丟臉,所以她會一直迴避談母校的話題。

她的自尊心極強,有一次工作中她犯了一個小錯誤,被領導批評了,那一整天她都沒吃飯,一直懊悔、自責。

相反,領導和同事一句表揚的話,就能讓她開心一整天。跟她共事三年多,我發現她最大的特點是自尊心很強,但是同時內心很脆弱。

生活中,跟她一樣的人大有人在,這類人共同的特點是都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都喜歡自我表現,以贏得別人的認可,有著很強的自尊心。但是同時,他們又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們很容易一蹶不振、自我放棄。這樣的心理狀態稱為"脆弱的高自尊。"

這種現象不論是在成年人身上還是在孩子身上都存在。

萌萌是個敏感的孩子,成績非常優異,每次考試幾乎都是全班第一。每次考第一,爸媽都很自豪,晚上出去吃飯慶祝。偶爾沒注意考砸了,爸媽也並不批評,但是萌萌卻受不了這種落差,即便考第二,她都會難受得痛哭不已。

本質上來說,擁有"脆弱的高自尊"的人,一般都有著很重的"自我"。

"脆弱的高自尊"本質是由別人來定義自我價值。

"脆弱的高自尊"的背後隱藏著這樣的觀念假設:我的價值由別人來評價。我只有表現得好,別人才會認為我優秀,有價值。這種焦慮會讓他們將目光聚焦在如何自我證明上,而不是挑戰的事情本身。

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被愛,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不因別人對我們看法的改變而改變,不依賴於別人對我們的認可和肯定,也不依賴於外界給我們的反饋,它是一種獨立的自我感覺。

自我價值感就像一個瓶子——瓶子裡裝的是各種渴望,比如愛、安全感、關注、尊重、自由、讚美、認可等。

自我價值感高的人,瓶子是滿的。而擁有脆弱高自尊的人,他的瓶子是空的,他是通過別人來定義自我價值的,所以他接受不了別人的負面評價,他認為這證明自己是不優秀的,是不行的。

"脆弱的高自尊"到底是因為誇獎多了?還是誇獎少了?

"脆弱的高自尊"到底是由什麼造成的呢?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受到的批評和指責太多,導致了不自信;而另一種觀點恰恰相反,認為他們是從小受到太多的表揚和讚美,以至於難以承受一丁點兒挫折。

到底哪種觀點更靠得住呢?我們首先來看史丹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德韋克教授,所做的一個實驗。

為了考察表揚對孩子的影響,德韋克教授找了幾百個小學初中的孩子,將他們分為A、B兩組,先給他們做10道容易的智力測驗題。

等兩組學生做完檢測題後,A組的學生被誇獎聰明"你做對了8道題,真是太聰明了。"而B組學生被誇獎努力"你做對了8道題,一定很努力!"

結果出人意料,A組的學生在接下來的測驗中,不願意再選擇更難的題目,即便那些題目更讓他們學到新知識,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

即便要求他們做難題,他們對此也沒有了興趣,表現直線下降。而再讓他們做一些簡單題目時,他們也沒有信心了。

實驗的最後,當研究人員讓他們在試卷上寫下他們的考試分數和感受時,A組的學生有40%左右撒了謊,他們報高了自己的成績。

相反,B組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學生,卻越挫越勇,他們保留著對解難題的興趣,表現也越來越好。

這個研究給人們帶來顛覆性的思考。跟我們預想的不同,誇獎孩子聰明不僅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還會削弱他們的抗挫折能力。

"脆弱的高自尊"到底從何而來——心理學上的"僵固型思維」

誇獎孩子"聰明"和誇獎孩子"努力",看起來沒什麼太大的不同,但是為什麼會導致巨大差異的結果?德韋克教授解釋說,表揚聰明和表揚努力激發了他們不同的心智模型。

誇獎"聰明"是一種結論性的肯定,隱含的觀點是: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解難題只是證明你聰明不聰明的方式。

而孩子一旦接受這樣的觀點,認為他們是聰明的人,關注點就會從難題本身,轉移到對自身的關註上來,他們會竭盡全力去努力維持自己聰明的形象。久而久之,他們會懼怕新的挑戰,因為挑戰失敗會有損他們聰明的形象。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僵固型思維",而這才是導致"脆弱的高自尊"的根本原因。

那麼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學生容易形成什麼思維模式呢?也就是與僵固型思維相反的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它是不斷變化的,是可以隨著個人努力而不斷提高的,它不受外界評價的影響。所以,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往往可以把關注點從外界的評價轉移到對自身的關註上來。

那麼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和擁有僵固型思維的人,區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 ①他們對挑戰的態度不同:僵固型思維的人,害怕面對挑戰,因為他會擔心困難的任務會有損他們聰明的形象;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卻熱愛挑戰,因為他會把挑戰看作能力成長的機會。

★②他們對努力的態度不同:僵固型思維的人,覺得努力可恥,因為如果你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那證明你能力不夠;而成長型思維的人,以努力為榮,因為他們覺得努力是提高自身能力的必備手段。

★ ③他們對批評的態度不同:僵固型思維的人,會排斥被批評,因為他們把批評當作別人對他的負面評價;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更容易把批評作為幫助他們改進的反饋。

★ ④他們對待別人成功的態度不同:僵固型思維的人把別人的成功當作自己的失敗,因為別人做到了自己沒做到,那證明自己能力不行;而成長型的人會把別人的成功當作自己學習的經驗的機會,努力複製別人成功的經驗,讓自己更快成功。

歸結為一點:關注自我證明,還是關注能力成長,是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的最重要區別。

正是因為提出了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的理念,德韋克教授獲得了"一旦獎",這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單項獎,獎金高達3000萬港幣,是諾貝爾獎獎金的3倍。足以證明該理論在學業和業界的地位。

"僵固型思維"為什麼難以改變?——因為"確認偏誤"效應

"僵固性思維"簡單來說就是用你現在的能力去判斷你未來的自己,給自己下定義、貼標籤,從而無形中扼殺了自身發展的可能性。

既然僵固型思維對個人的發展起到如此消極的影響,那麼到底該如何改變呢?其實很多有著"脆弱的強自尊"的人,自身也會感受到痛苦,也希望能改變這種現狀,但是改變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他們很難不在乎別人評價,也很難從僵固型思維中擺脫。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主要是因為心理學上的"確認偏誤"效應,它是指:如果你已經開始相信一個信息,那麼你很難接受和這個信息相悖的其他結論,你會不由自主地挑剔對方的錯誤,以便維護原有信息在自己心目中的正確地位;而如果你看到一個新信息剛好是支持自己原有的結論的,你會欣然接受它,並進一步驗證你原來的結論。

如果一個人拒絕改變,那他就永遠不可能被說服,錯誤的思維方式就會一直延續。

法國拖利得說: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看腦子裡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如果我們想要得到進步,就需要放低姿態,對不同的聲音保持開放的姿態。

如何改變僵固型思維?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想一個問題:人的能力是如何提升的?如果你每天都在熟悉的環境中,做著熟悉的、沒有挑戰性的工作,你的能力會提升嗎?

還記得幾個月前的那個熱搜嗎?高速路收費口的36歲女員工聽到被裁員消息時候說"我的青春都獻給收費站了,要我現在學別的,我也學不會了。"這個是真話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能力的成長,來自於挑戰。如果環境給了你新的挑戰,那你必須得努力想辦法去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環境也會以某種方式反饋給你。最終,隨著挑戰的不斷深入,你的能力得到提升,這就是能力發展的路徑。

適應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學習機制,我們面對難題和挑戰的過程,正是大腦通過適應環境學習的過程。這些難題和挑戰會讓大腦變得更加靈活和精細化,而僵固型思維的人因為迴避挑戰而失去了這種機會。生活中沒了挑戰,能力提升自然無從談起。

所以,要想改變僵固型思維,最關鍵的是學會擁抱挑戰,挑戰就有犯錯的可能,那麼首先要改變對錯誤的認知。

從小到大,我們的教育裡都是在努力迴避犯錯,很多人會把錯誤等同於失敗。可是實際上,錯誤的是只是一件事的結果,而失敗指向的是個人評價。當人們把錯誤當成一種"自己不優秀"的失敗時,就會努力迴避錯誤。就會忽視了錯誤提供給人的指導意義。

那麼具體有什麼改變對錯誤認知的方法呢?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著名的心理諮詢師陳海賢曾經提出過三種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我進行了優化,變成了以下三條措施。

★ ①把錯誤看作學習的機會,詳細記錄犯錯啟示。

阿里雲的總裁王堅說自己最初在阿里雲時,積犯了各種錯誤,他總結道:"學費是一定要交的,我很高興,這些學費一開始就交了。如果是交在後面,那也許阿里雲的發展就不一定能夠承受得起。"

對錯誤的開放態度,是支持他從大學老師到企業總裁順利轉型的關鍵。轉變對錯誤的認知,是改變僵固型思維的第一步,在每一次犯錯後,都要記錄好犯錯帶來的教訓和啟示。

★ ②突破自己不會犯錯的形象,放下對錯誤的恐懼。

僵固型思維的特點是擔心犯錯,他們擔心犯錯會有損他們聰明能幹的形象。但是其實當你開始犯錯,你會發下犯錯沒有那麼可怕。

一個投資人判斷一向準確,但是有一次因為他的判斷失誤,給團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次他鼓足勇氣跟大家說"對不起,我也會犯錯,讓大家失望了。"可是沒想到,大家輕鬆地說:"沒事啊,我們本來就知道你會犯錯啊,也沒指望你事事都對。"

不用維護不會犯錯的形象,他一下子覺得自己輕鬆了很多,相反他的判斷更加堅決和準確了。

★ ③制定犯錯計劃,減輕犯錯壓力。

很多僵固型思維的人,會忌憚犯錯,每次犯錯就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減輕這種壓力,你可以制定犯錯計劃。是的,你沒有看錯,你每個周制定自己的犯錯計劃,比如每周可以犯3個錯誤,如果沒有犯夠3個錯誤,證明你做得還不夠。因為做得多,犯錯的概率也就更大。

這樣當你犯錯時,你就不會有那麼重的心理負擔,慢慢你就不會再害怕犯錯。也就離改變僵固型思維更近了一步。

當然這個犯錯的性質需要你自己衡量和把握,如果這個錯誤可能導致家破人亡,產生毀滅性的打擊,那需要做權衡。

結語:

比爾蓋茨曾說過一段講給年輕人的名言:這個世界,從來不在意你的自尊,而只看你取得的成就。在你未取得成就之前,切勿過於強調你的自尊。因為越強調,對你越不利。

"脆弱的高自尊"只會像一座牢籠將你囚禁,只有突破造成它的僵固性思維,你才會獲得真正的成長和進步,以上與你共勉!

END.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Tina心理1,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脆弱時,經常做這五件事,你的內心會越來越強大
    心理學:內心強大1、無需討好他人,做好真實的自己心理學發現,導致我們不快樂的根源很大程度來自我們討好他人。討好型人格是我們不快樂的根源。但是一旦我們太過於在意別人的認可,甚至不惜犧牲自尊,這往往是我們內心脆弱的根源。內心強大首先來自我們對自己的肯定以及自我價值的發現。何謂對自己的肯定,那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所謂高情商從來都不是八面玲瓏,而是先照顧好自己情緒,才會以更好面貌對待他人。
  • |心理學解析:反芻思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近日,有一名年僅26歲的女孩在留下遺書後便失聯了,「遺書」中有一句話說道:「我被抑鬱症困住太久了。」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日,我們不難發現,人們沒有以前快樂了。很多成年人不僅有著身體上的疾病,也逐漸被心理疾病困頓得無法走出去。
  • 心理學老師一張圖告訴你:為什麼培養2-8歲孩子的數學思維很重要
    每天學點心理學,媽媽輕鬆孩子聰明。家長們好,魏參今天繼續用心理學,幫大家排憂解惑:2-8歲孩子的數學思維培養,真的有必要嗎?心理學研究:孩子數學成績好不好,取決於8歲前你小時候學習數學,是否也很吃力?認真聽講了,也認真複習了,也刷了很多題,可成績還是上不去?
  • 心理學:為什么女人會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什麼,為什么女人總是喜歡強調安全感,而男人則沒有,女人缺乏安全感,其實是與這些因素相關的。但是一旦我們從小在迴避型家庭長大,尤其是父母冷漠型,家庭暴力的環境中成長,那麼孩子從小就會有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甚至有可能伴隨終身。這就是我們常說女孩子要富養意思,女孩只有經歷過一種被愛所包容的環境成長,那麼她未來對人群信任度也會更高,在親密關係中會呈現更好的良性互動。
  • 成長型思維模式Vs固定型思維模式,你有哪一種思維?
    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思維模式的概念解釋了你的心態如何影響你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功。小成和小固是兩個從同一起點開始職業生涯的人。他們在同一所大學學習,擁有相似的智商,甚至在同一家機構從事相同的工作。20年後,他們的故事不再相似。小成經營著一個價值數百萬元的機構,並以高管的身份運作。小固則成長為一名經理人,過著高於平均水平的生活。
  • 心理學:為什麼總有人被「PUA泡學」套路?
    大家對這樣的事情都感到很痛心,但同時又會疑惑這東西到底是為什麼那麼「神奇」?竟然出現了那麼多的受害者。於是,箭頭通通指向了「PUA泡學」這幾個字。(首先,強調一下,小甜菜只是學過心理學,只是學過心理學,只是學過心理學!沒有學過PUA!總有噴子要來噴我。)因為有這麼多人在討論這件事,小甜菜本人也挺好奇的,於是去搜索了一下PUA。什麼是PUA?
  • 2011心理學考研大綱解析:考查內容變化很大
    2011年心理學考研統考大綱在期盼聲中新鮮出爐,博仁教育在第一時間為廣大考生就今年大綱的特點做了一個總體的解析。心理學自2007年實行統考以來,大綱涵蓋普通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與測量六門學科。
  • 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何為"畏難心理"?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
  • 心理學:堅持這三個習慣,你的層次也會越來越高
    習慣成就一個人,層次越高的人,來源更好的生活方式與思維習慣,我們一旦可以從自己生活方式與思維習慣入手,我們的層次也會越來越高:心理學:思維習慣1、多思考現象背後的原因:你才能看到事物本質很多人每天被新聞霸屏,刷屏,被淺層次碎片化的閱讀所耽擱,但是高層次的人則會從新聞背後與碎片化的知識挖掘商機或者思考背後深層次的東西,他們深知新聞絕不只是單一的事件
  • ADHD型人格:思維跳躍的「外星人」
    ADHD型人格的人注意力不夠集中,因此,交際時一定要記得時時刻刻把他們拉回到主題上來。對於常人來說。這可是一件需要耐心和強大控制力的工作。ADHD,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原本是在兒童期很常見的精神失調,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少兒多動症。
  • 心理學:窮思竭慮是一種病,總是想太多會形成強迫思維
    窮思竭慮為什麼會生病?我們經常在小說中看到,某個人研究武林秘籍,由於太過於專注和深入,最後走火入魔瘋掉了。回到客觀現實中,也很容易聽到某人在研究學問的過程中,因為太過於深入而瘋掉了。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是由於個體認知不可調和,截然相反的諸多觀念,導致個體失去統覺能力。
  • 別把自己活成祥林嫂,警惕反芻思維控制你的大腦
    「祥林嫂」式的思維在心理學上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反芻思維」。反芻是有的動物把咽下去的食物反回到嘴裡重新咀嚼,用來形容人,就是對過去的事情反覆回味。反芻對動物的健康有益,反芻思維卻會把人帶入心理地獄。01 什麼是反芻思維?反芻思維,指的是人們專注於自己的恐懼、缺點和不安全感的心理狀態。
  • 讀完這12本心理學的書,你會更愛你自己
    為什麼我們總是肆無忌憚地對最親的人惡言相向?為什麼我們總是要的太多而付出的太少?為什麼父母的婚姻對我們的家庭有如此大的影響?與其步步退避、不知所措,還不如快翻開這本書,看權威心理治療師的分析解答。這本書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對心理諮詢感興趣的讀者值得一讀,心理學類的書大多重理論,這本書卻有著非常強的故事性,讀起來像是一本小說。
  • 自尊心太強沒好處——解析高自尊心的陰暗面
    傳統心理學把自尊分為高自尊和低自尊,高自尊者,其行為動機在於對自我提高的關注,希望他人對自己有很好的評價,並欽佩自己;低自尊者,其行為動機則是對自我保護的關注,並且這一關注勝過了被他人看重的需要。曾有一段教育對話反映出大眾對高自尊的普遍理解——一個教師對學生談自尊,並對學生說:「那些真正有水平的人都是高自尊的人。他們都很謙虛,並尊重他人。
  • 心理學:有這3種特徵的人,骨子裡很幼稚,容易被別人控制
    我們發現人的弱點,我們探究思維對我們的影響。你是一個容易被思想控制的人嗎?看看你是否有以下3點特徵。一、不切實際我們常說壓力給人動力,其實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但是如果我們的欲望遠遠大於我們的實力,那麼很有可能誤入歧途。因為我們所追求的東西跟眼前的現實、自身的情況都差距太遠,我們很容易喪失理智,走向極端。
  • 徐賁:社會公德需要公民自尊
    而明知故犯的一個根本原因便是缺乏一個人應有的自尊,因而不能在公共行為上自重和自愛。  社會心理學家羅森伯格(Morris Rosenberg)把「自尊」(self-esteem)界定為一個人基於自我價值的認知行為。自尊不只是對自己有良好評價和正面看法,而且更是有與此一致的行為。一個人自我感覺良好但卻行為不端,這不是真正有自尊。
  • 心理學:你認為自己是哪一種動物?測測你會是哪種類型的人才
    心理學:你認為自己是哪一種動物?測測你會是哪種類型的人才導讀:如今社會的發展真的是越來越快了,可能稍一鬆懈,就被競爭者遠遠的甩在了身後,那麼找到自己的擅長所在,以適應社會的節奏,變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麼,你是否想知道自己是哪種類型的人才呢?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這樣一個心理學測試,在下面的4張圖片中,你認為自己是哪一種動物呢?
  • 2015年考研心理學答案解析:簡答題
    【中公考研解析】:液體能力:即液體智力,是指在新的情境中能夠隨機應變、解決目前無固定答案問題的能力,主要基於先天稟賦和大腦的神經解剖機能,較少受後天文化教育的影響。一般人20歲以後液體能力達到頂峰,30歲開始下降,液體能力屬於人類的基本能力。
  • 2021考研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之考點變化解析指導
    接下來中公考研心理學教研組結合最新大綱為各位考生分科目進行解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312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的科目及分值比重分別為:心理學導論100分,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70分,實驗心理學60分,心理統計與測量70分,總分為300分。
  • 每日新書|《圖解世界精英思維》:聰明人都懂的心理學效應
    對各種心理學效應感興趣的初學者;想提高認知能力,開拓思維的人。 ��我為什麼推薦你讀這本書?關於思維方式的書有很多,這本書的特點是從心理學效應的角度,來幫助讀者開拓思維。全書涉及的方向很多,比如第一章認知思維,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身存在的優缺點;第二章目標思維,可以讓我們制定明確目標,促進自我成長;第八章突破思維,可以讓我們打破常規,自我蛻變。書中一共提到近70個心理學效應,並且結合中外經典案例,詳盡解釋了每一種心理學定律的內涵及其應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