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最新研究: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2021-01-08 網易科技

2020-08-10 16:55:44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舉報

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研究團隊 供圖)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團隊領銜並聯合香港大學以及阿根廷、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這一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

研究團隊成員、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裴睿副研究員介紹,中生代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造成了其系統發育分析結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作為探索演化問題的框架,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限制了對鳥類飛行起源等形態功能的演化歷史的精確分析。

本次研究在擴充虛骨龍類演化矩陣的基礎上,在系統分析時對形態特徵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通過對不同的特徵賦予權重以減弱演化趨同造成的分析結果不確定性。此次系統分析結果重新支持由馳龍科和傷齒龍科構成的單系的恐爪龍類,而近鳥龍類則處於鳥翼類基部,中國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馳龍類成員以及北美的西爪龍被歸入單系的小盜龍類。

他說,基於新建的系統發育樹,研究團隊對帶羽翼的早期鳥翼類及與其親緣關係較近的近鳥類的動力撲翼飛行潛能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中選取翼載荷和起飛動力兩項指標,對相關化石物種和祖先節點進行了數值估算和重建。

分析結果表明,大部分早期鳥翼類和部分非鳥恐龍(小盜龍和脅空鳥龍)達到了現生可飛行鳥類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的參考數值標準,即具有動力撲翼飛行的潛力。此外,部分小型非鳥恐龍的翼載荷達到現生可飛行鳥類的參考數值,但是起飛動力不足,而包括更大型獸腳類恐龍在內的其他類群兩項指標均未達到現生可飛行鳥類標準。

裴睿表示,最新研究支持了獸腳類恐龍多次獨立的撲翼飛行起源,在鳥翼類之外至少識別出兩次可能的動力飛行起源事件,而一系列非鳥恐龍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也已接近現生鳥類的參考數值標準。該研究成果表明在鳥類最初成功起飛的同時,很多非鳥獸腳類恐龍很可能也已經在探索由兩翼輔助的運動模式,並且其中的一些也成功地扇動翅膀,飛向天空。不過,這些飛行獨立起源的具體細節和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 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研究團隊 供圖)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團隊領銜並聯合香港大學以及阿根廷、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這一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
  • 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 近鳥類恐龍撲翼飛行或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非鳥恐龍是否也可以像鳥類一樣扇動翅膀翱翔天空?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研究團隊聯合香港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至少有3次獨立起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上。
  • 研究表明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flapping flight)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的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近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撲翼飛行或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flapping flight)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近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小型獸腳類恐龍撲翼飛行或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但實際上,在鳥類最初成功起飛的同時,很多非鳥獸腳類恐龍很可能也已經在探索由兩翼輔助的運動模式,並且其中的一些也成功地扇動翅膀,飛向天空。近日,《當代生物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研究團隊該成果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對帶羽翼的早期鳥翼類及與其親緣關係較近的近鳥類的動力撲翼飛行潛能進行了定量分析。
  • 恐龍會飛嗎?科學研究:部分具有撲翼飛行的潛力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看作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近日,《當代生物學》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今日科技話題:鳥類撲翼飛行、抵禦草甘膦、穀神星、疼痛敏感體質
    1最新恐龍研究稱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認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 恐龍:我盡力了
    作者:丁佳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但實際上,在鳥類最初成功起飛的同時,很多非鳥獸腳類恐龍很可能也已經在探索由兩翼輔助的運動模式,並且其中的一些也成功地扇動翅膀,飛向天空。
  • 多少恐龍想過、試過撲扇翅膀飛上了天?前赴後繼的恐龍:我太難了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近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
  • 揭秘恐龍向鳥類演化:飛行器官不僅有羽毛還有膜質翅膀
    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記者 孫自法)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一件採集於遼寧、距今1.63億年並命名為「長臂渾元龍」的善攀鳥龍類帶羽毛恐龍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羽毛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 鳥類飛行空氣動力學對人類飛行的啟示
    早期人類仿鳥飛行的失敗應歸因於缺乏對空氣動力學的基本認知,而在固定翼飛行蓬勃發展的時代,人類逐步建立了空氣動力學理論體系,在理論指導下人類研究鳥類飛行,獲得了很多設計靈感,為飛行器性能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
  • 古生物學家找到更多恐龍飛行的獨立演化證據
    「先前的研究認為,只有少數鳥類的近親祖先有近似飛行的動作,但事實上,這一範圍比我們想得更大」,論文通訊作者、香港大學研究助理教授麥可·皮特曼(Michael Pittman)告訴《中國科學報》:真正演化出飛行能力前,已經有許多鳥類的祖先在嘗試拍打翅膀。重建演化樹加入古脊椎所前,裴睿曾在香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 港大主導出版早期鳥類和近親的論文集 展示廓羽盜龍類恐龍研究成果...
    時至今日,只有鳥類仍然生存。圖片提供:《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通報》及Julius T Csotonyi。鳥類的起源和其飛行能力的演化是生命史上的重要議題。大量保存完整的化石顯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直系後代;而在研究非鳥類恐龍進化成鳥類的過程時,廓羽盜龍類是最相關的一個類群。
  • 古鳥類軟組織研究揭開鳥類呼吸系統的起源之謎
    現代鳥類擁有結構最複雜,功能最有效的呼吸系統,甚至在氧氣稀薄的地區都能夠滿足鳥類飛翔運動中高能耗的需求。鳥類擁有非常高效的呼吸系統,包括單向的空氣流動,有氣囊支持的肺臟,高度氣孔化的骨骼。鳥類的呼吸系統高效而獨特,尤其是其肺演化出一系列特徵,例如分塊的薄壁系統、分支氣囊、肺內單一方向氣體流動、肺高度分化從而擴大表面等,均保證了充分的氣體交換,從而滿足飛行時巨大的有氧代謝需求。
  • 徐星:鳥類的恐龍起源假說 | 公眾科學日特獻
    為什麼鳥類起源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都有哪些有趣或者重要的科學問題?當然很難在一篇短文中,涵蓋整個研究歷史,這裡我選擇其中幾點,做簡要介紹。鳥類起源研究和達爾文演化理論的發展緊密相關。1859年《物種起源》的出版從多個角度引發了巨大爭議。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來源:新浪科技在食火雞等鳥類中,很容易看到它們與已經滅絕的獸腳亞目恐龍的相似之處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22日消息,現代鳥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獸腳亞目恐龍,這是恐龍演化樹上一個主要為肉食性種類的分支。從麻雀到大雁,從鴕鳥到貓頭鷹,它們與迅猛龍或強大的霸王龍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所有這些鳥類都可以追溯到一類雙足恐龍,它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Theropoda)。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
  • 1.2億年前的恐龍起源,竟是發生退化的原始鳥類?
    現在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說,1.2億前有鳥類——這些鳥類都是從前退化的部分恐龍,距今已經有1.5億年的時間。而更令科學家們感到興奮的是,這類化石在德國首次被科學家們發現,而且時間也比較早,是在1951年,科學家們將其稱為始祖鳥。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這也是這個團隊繼2013年對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鳥類卵泡做出重要研究後,對相關標本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