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會飛嗎?科學研究:部分具有撲翼飛行的潛力

2020-08-11 經濟日報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看作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近日,《當代生物學》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

中生代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造成了其系統發育分析結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作為探索演化問題的框架,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限制了對鳥類飛行起源等形態功能的演化歷史的精確分析。本次研究在擴充虛骨龍類演化矩陣的基礎上,在系統分析時對形態特徵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通過對不同的特徵賦予權重以減弱演化趨同造成的分析結果不確定性。此次系統分析結果重新支持由馳龍科和傷齒龍科構成的單系的恐爪龍類,而近鳥龍類則處於鳥翼類基部,中國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馳龍類成員以及北美的西爪龍被歸入單系的小盜龍類。

基於新建的系統發育樹,研究團隊對帶羽翼的早期鳥翼類及與其親緣關係較近的近鳥類的動力撲翼飛行潛能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中選取兩項指標,即翼載荷和起飛動力對相關化石物種和祖先節點進行了數值估算和重建。分析結果表明大部分早期鳥翼類和部分非鳥恐龍(小盜龍Microraptor和脅空鳥龍Rahonavis)達到了現生可飛行鳥類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的參考數值標準,即具有動力撲翼飛行的潛力。此外,部分小型非鳥恐龍的翼載荷達到現生可飛行鳥類的參考數值,但是起飛動力不足,而包括更大型獸腳類恐龍在內的其它類群兩項指標均未達到現生可飛行鳥類標準。

該研究支持了獸腳類恐龍多次獨立的撲翼飛行起源,在鳥翼類之外至少識別出兩次可能的動力飛行起源事件,而一系列非鳥恐龍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也已接近現生鳥類的參考數值標準。研究成果表明在鳥類最初成功起飛的同時,很多非鳥獸腳類恐龍很可能也已經在探索由兩翼輔助的運動模式,並且其中的一些也成功地扇動翅膀,飛向天空,而這些飛行獨立起源的具體細節和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撲翼飛行或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flapping flight)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近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恐龍最新研究: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 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
  • 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 近鳥類恐龍撲翼飛行或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非鳥恐龍是否也可以像鳥類一樣扇動翅膀翱翔天空?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研究團隊聯合香港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至少有3次獨立起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上。
  • 研究表明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flapping flight)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的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近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小型獸腳類恐龍撲翼飛行或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但實際上,在鳥類最初成功起飛的同時,很多非鳥獸腳類恐龍很可能也已經在探索由兩翼輔助的運動模式,並且其中的一些也成功地扇動翅膀,飛向天空。近日,《當代生物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研究團隊該成果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對帶羽翼的早期鳥翼類及與其親緣關係較近的近鳥類的動力撲翼飛行潛能進行了定量分析。
  • 今日科技話題:鳥類撲翼飛行、抵禦草甘膦、穀神星、疼痛敏感體質
    1最新恐龍研究稱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認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 多少恐龍想過、試過撲扇翅膀飛上了天?前赴後繼的恐龍:我太難了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近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
  • 恐龍:我盡力了
    作者:丁佳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但實際上,在鳥類最初成功起飛的同時,很多非鳥獸腳類恐龍很可能也已經在探索由兩翼輔助的運動模式,並且其中的一些也成功地扇動翅膀,飛向天空。
  • 鳥類飛行空氣動力學對人類飛行的啟示
    圖1 魯班製造木鳥15 世紀70 年代,義大利全才科學家達文西第一個把科學推理用於研究鳥的飛行原理,他設計了一種由飛行員自己提供動力的飛行器(圖2),並稱這種飛行器為「撲翼飛機」,它模仿鳥類、蝙蝠和恐龍時代的翼龍,具有多個膜狀翅膀。達文西認為只有撲翼機才能既具備推力,又具備升力。
  • 漢王科技:深圳仿翼公司是智能仿生撲翼飛行器「出頭鳥」的部分研發...
    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2月28日訊,有投資者向漢王科技(002362)提問, 捷風資訊12月19日報導:[漢王科技]仿翼(深圳)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排汙許可證的領取申請,該企業主要從事【製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玩具製造,電玩具製造】,請董秘介紹這個項目,產能多大?
  • 飛行領域裡,科學家發現了自然進化的失敗作品
    「奇翼龍」(Yi qi )和「長臂渾元龍」(Ambopteryx longibrachium),這兩種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的恐龍,都是自然進化過程的失敗作品。至少在飛行方面,這些小翼恐龍可能比雞還不會飛。
  • 古生物學家找到更多恐龍飛行的獨立演化證據
    最終,研究小組確定了近鳥類是否有飛行潛力的兩項關鍵指標:翼負荷與起飛動力,前者決定了動物個體是否能持續飛行,後者即拍打翅膀時產生的力量能否使動物離地。三個突破對古生物研究者而言,探尋動物演化的一大障礙是無法親眼見到過往真實場景。「我們無法看到動物怎樣做一個動作、能達到怎樣的效果。」裴睿表示。
  • 漢王科技推出撲翼仿生飛行器,意欲何為?
    來源:鈦媒體APP漢王智能仿生撲翼飛行器(GoGo Bird 系列)近日,在2020全球無人機應用及防控大會上,漢王科技攜其最新研製的撲翼仿生飛行器——「出頭鳥201」和「Go Go Bird 1000」系列仿生撲翼鳥亮相會場。
  •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是如何進化的?
    除了與吸血鬼有關外,它們還經常被稱為「會飛的老鼠」,並被認為是人畜共患疾病傳播到人類的罪魁禍首蝙蝠是唯一一種進化出動力飛行的哺乳動物,而且它們已經飛翔了數千萬年。那麼,這些奇怪的飛行是怎麼進化來的呢?大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蝙蝠突然出現在化石記錄中。古生物學家們在遙遠的懷俄明、巴黎、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地發現了蝙蝠令人驚嘆的完整骨骼的化石。
  • 漢王仿生撲翼鳥Go Go Bird1000亮相上海玩博會,與萌娃共享仿生AI...
    展廳內,出頭鳥201和Go Go Bird 1000系列仿生撲翼鳥驚豔亮相,這也標誌著漢王科技在開發仿生撲翼飛行器領域翻開了新篇章,進一步推進撲翼飛行器創新,走向消費市場,持續增強在撲翼飛行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 工程師展示可在空中盤旋、滑行和俯衝的輕型撲翼原型機
    機器人研究人員經常會向自然界尋求靈感,一些無人機研究團隊也有著同樣的想法。比如一支國際科學家團隊,就打造了一款可以像鳥類一樣撲騰翅膀,能夠在空中盤旋、滑行和俯衝,但重量卻相當輕盈的無人機。儘管當前仍處於原型階段,但研究人員認為它具有獨特的功能性,可在多種場景下得到有效的應用。
  • 恐龍變成了會飛的鳥?
    恐龍變成了會飛的鳥?上世紀60年代,「恐龍文藝復興」提出了鳥類演化自恐龍的觀點。如今,島城市民可以「親眼」看到這一演化的生命證據——恐龍化石。    正在奧帆中心奧帆博物館舉辦的 「巨龍重生——青島龍歸來ALIVE」特展,有一處「從龍到鳥——飛翔之夢」展區,這裡不僅有中科院的化石珍品,更有科學藝術家趙闖的畫作、雕塑、動畫作品,生動講述這一生命演化。本次展覽由青島報業傳媒集團和中科院聯合舉辦。
  • 微型飛行器:像昆蟲那樣飛(圖)
    懸停直升倒飛……昆蟲飛行很有特點   遼寧日報:人們一直以來把鳥兒看作是「飛」的象徵,不斷地對鳥兒的生理結構和飛行原理進行研究,並藉助現代科技手段成功研製成各種飛機,實現了飛行的夢想,但我們也注意到,除鳥兒以外許多飛行昆蟲的飛行也很有特點,您是研究昆蟲飛行原理的專家,首先想請教您的是,飛行昆蟲,比如蜜蜂、蒼蠅、蜻蜓等與鳥兒的飛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