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來臨,不少市民特別是小朋友喜歡去遊泳池遊泳消暑,但是仍有不少人貪圖方便,去野外的水庫、小河裡「野泳」,溺水事故時有發生。
    面對突如其來的溺水事故,在救援人員沒有到來前,我們該如何進行自救呢?昨日,象山消防大隊做了一個實驗,用大約15個空塑料瓶製作了一個簡易的自救工具,利用塑料瓶的浮力撐起了一個成年人和少年。
    實驗過程
    15個塑料瓶能夠產生足夠浮力
    撐起65公斤重成年人
    實驗開始前,消防隊員顏稼立報告了自己的身高為1.7米,體重為65公斤。根據他的體重和身高,其他消防隊員將15個380ml的空塑料瓶塞入編織袋內紮緊,作為顏稼立的自救工具。
    顏稼立稍識水性,下水調整身體後,一把抱住了裝有塑料瓶的編織袋,不一會兒,整個人就浮在了水面上,除了手有點累外,甚至可以抱著塑料瓶仰面向池邊遊去。
    幾分鐘後,編織袋內開始進水,自救工具浮力有所下降,顏稼立的身體也有所下沉,但是仍舊撐著他在水面漂浮。
    「15個380ml塑料瓶能夠支撐起一個成年人,相當於一件救生衣。」但顏稼立感覺,編織袋容易進水,造成這件自救工具並不完美。因此,他想試試一個10L的塑料瓶,自救效果會不會比剛才要好。
    抱住10L的塑料瓶後,顏稼立感到浮力比剛才更大,完全不會出現下降的情況,他抱著塑料瓶向前遊了一段路程,除了手臂不能動外,用兩腿划水,也能夠到達岸邊。
    顏稼立稍識水性,接下來他又嘗試了一種比較複雜的操作,兩手分別套住一個2.5L的空瓶子,看看用這種方法是否可以自救。
    當他套住空瓶下水後,雖然空瓶浮力能夠將他撐起,但也僅露出頭部,而且還失去了一定的平衡力,整個身體不停地在水中漂擺。顏稼立調整了姿勢,用手夾住空瓶至胸前,形勢馬上一變,身體不但恢復了平衡,雙腳還能夠划動,帶著他遊到了岸邊。
    不識水性的小志願者
    空瓶當救生圈能遊上一小段
    實驗過程中,泳池裡來了一位不識水性的小男孩,他今年11歲,在父母帶領下來學遊泳。他看到我們在做實驗後,自告奮勇報名參加。這位小志願者身高1.5米,體重50多公斤,15個空塑料瓶的浮力應該能夠撐起小男孩。
    當小男孩抱著裝有空瓶的編織袋下水後,空瓶浮力迅速撐起了他,雖然袋子裡進了不少池水,但仍能託住小男孩漂浮在水面。
    隨後,小男孩又抱著10L的空塑料瓶在淺水區遊上了一小段路,看來在這幾類塑料瓶中,大容量的空塑料瓶浮力效果最好。
    由於小男孩不識水性,為了不出現意外,顏稼立用手扶住了他身體。當小男孩抓住兩個2.5L的空塑料瓶遊泳時,馬上失去了平衡感,雖然身體沒有下沉,但出現了側翻現象,雙手也因之放開了空塑料瓶,顏稼立馬上將他扶正,這才恢復了站立姿勢。
    實驗結果
    大容量塑料瓶抵一件救生衣
    但要注意使用方法
    「從上述實驗來看,如果發生落水事故,空塑料瓶完全能夠成為自救工具,幫助落水者漂浮在水上,等待救援隊伍的到來。」根據體驗,顏稼立認為,大容量空塑料瓶浮力最大,出現意外較小,是完全不識水性者首選的自救工具。而380ml的小塑料瓶則需要集中在一起使用,雖然浮力不及大容量空塑料瓶,但是完全能夠幫助落水者在水面上漂浮一段時間。如果落水者稍識水性,手中套兩個2.5L的塑料瓶,也可以達到自救目的,但不太容易操作。
    顏稼立表示,如果在野外發生落水事件,塑料瓶是比較容易尋找到的材料,救助者可以將其製作成自救工具幫助落水者,根據實驗結果,容量越大的空塑料瓶浮力越大,因此,救助者應儘可能尋找大容量塑料瓶,或者將小容量塑料瓶集中使用。
    此外,救助者還需要注意塑料瓶的使用方法。「因為多數空塑料瓶外型往往設計得比較圓滑,落水者不容易抓握,因此最好在其外部套一隻塑膠袋,方便抓握。」據顏稼立分析,從實驗過程看,雖然塑膠袋會有進水現象,但空塑料瓶的浮力足夠讓人浮起。
    他還表示,採取這種方法自救時,為了方便落水者拿到塑料瓶,救助者可以在瓶口綁一段繩子,以延伸臂長,使出手速度增加,更容易將其拋擲至落水者身邊。
    消防部門提醒
    塑料瓶僅為應急自救工具
    不能成為正規遊泳工具
    既然空塑料瓶浮力足夠,有網友提出,塑料瓶完全可以代替救生圈、救生衣等工具,不用再害怕溺水現象了。
    對此,象山消防大隊警官提醒,由於發生溺水事件的地點在野外,缺乏救援工具,製作空塑料瓶為自救工具,僅為應急使用,其所產生的救助效果完全不及救生圈、救生衣等正規救援工具,因此,空塑料瓶無法替代正規的遊泳自救工具,更不能成為遊泳初學者的教學工具。
    此外,象山消防大隊警官還提醒市民,每年夏季,都有因「野泳」造成溺亡的悲劇。因此,他們呼籲廣大市民,想遊泳一定要去正規場所,水庫地勢水位不明,做父母的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孩子!遠離溺水危險。
    通訊員鄭世利 記者徐晨冰文/攝
    原標題:不小心落水,塑料瓶能否成為自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