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2日訊(記者王蒙) 今日上午,2016首屆肉類食材文化與健康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食文化研究會主辦,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民族食文化委員會等單位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媒體記者、食材生產商、採購商和消費者代表等150餘人參加了論壇,本屆論壇研討主題是《問題肉對中國肉食文化的負面影響》。
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民族食文化委員會張立方會長在致辭中說:食品安全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工作之一,肉類食品安全與肉食文化的健康傳承密不可分;肉類食材文化與健康作為中國食文化研究會的主要研究課題,一直受到主管部門和研究會的高度重視,本屆論壇是經國家文化部批准備案、由研究會主辦的大型學術交流活動之一,目的是發現和交流更多的飲食文化研究成果,用大量科學的、有效的、正能量的研究成果引導中化民族傳統飲食文化健康發展和發揚光大。
本屆論壇組委會秘書長、亞洲飲食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著名肉食文化研究專家劉金濤在發言中說:中華民族傳統的肉食文化博大精深,肉類食材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食材之一,被稱為「食材之王」,全國各地眾多關於肉的特色美食和肉食烹調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寶庫中的巨大財富,值得我們代代傳承。不過,劉金濤也指出,由於近年來出現「注水肉」、「注膠肉」、「病死畜禽肉」、「私屠濫宰肉」、「香精肉」、「走私肉」、「殭屍肉」等劣質肉類食材,使消費者對肉類消費產生疑慮,對中華傳統肉食烹調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構成重大威脅,同時,肉類菜品營養和口味的下降也對中國餐飲行業和餐飲文化健康發展造成很大負面影響。
為此,劉金濤通過論壇向政府和社會各界發出三點建議:一是建議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勵肉類食材全程冷鏈銷售,大力推廣和扶持品牌肉、冷鮮肉,提升健康肉類食材的市場空間;二是建議加大對非法、劣質肉類食材的打擊力度,尤其是要對利用不合理低價銷往學校餐廳、民工食堂、大排檔、夜市攤的劣質肉類食材從嚴打擊,切斷劣質肉最基層的市場供應鏈條;三是建議加大對冷鮮肉知識正面宣傳與引導,普及正確鑑別劣質肉類食材的知識,引導廣大消費者自覺抵制問題肉類食材,積極舉報和投訴生活中發現的問題肉,杜絕問題流向百姓餐桌和酒店餐廳,捍衛中華民族傳統肉食文化的尊嚴,保護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不受侵害。
本屆論壇得到了數十家媒體的協辦和支持,現場記者雲集,《中國報導》雜誌社副總編輯羅先勇代表數十家協辦和支持媒體現場發言,他表示:為了食品安全和飲食文化的健康發展,新聞媒體有責任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有責任為了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鼓與呼,他向媒體同仁發出呼籲和倡議,用實際行動為中國肉類食材的健康發展和群眾身心健康做出應有貢獻。
論壇期間,中國科協營養科學傳播專家庫成員、中國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委員、濟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張炳文教授,中國肉協專家委員、北京二商集團高級工程師張子平,全國勞動模範、雙匯集團技術副總裁王玉芬,資深飲食文化研究專家、《民間文學》雜誌社副主編範大宇,天津飲食文化專家、高校資深後勤採購管理研究學者柴興志,國家特級廚師、北京威斯汀酒店行政總廚範玖炘等數十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劣質肉類食材對中國肉食文化的負面影響,從自身專業角度分析了成因與對策,並介紹了一些成熟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引起現場觀摩代表和媒體記者的一致好評。
論壇上,與會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代表和行業資深人士共同響應論壇倡議,發起成立中國冷鮮肉促進理事會,本屆論壇秘書長劉金濤當選為理事會會長。
另據了解,本屆肉類食材文化與健康論壇是中國食文化研究會第一次舉辦,將每年舉辦一次,論壇將在全國各地巡迴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