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經常看到有關糖尿病的信息,心想,那麼多人得糖尿病,自己可別攤上事。抽個空,去下醫院,查查尿吧。按其思路,糖尿病,糖尿病,那該是尿裡有糖。咦,這一查吧,有時還真發現問題,尿糖有2個甚至3個加號;再查血糖,便陷入迷茫,血糖是正常的。怎麼回事兒?驗尿的和查血的沒有共同的師傅?是學藝不精還是操作有誤?咋把人家的血糖和尿糖弄出差錯結果了呢?真遇到這樣的情況,您可千萬別和人家檢驗科的吵架,沒出錯,血糖正常但尿糖陽性,是特殊的疾病表現。
為了說清問題,咱們先補點基礎信息。在生理情況下,血糖是先經過腎小球過濾,再經腎小管回收,每分鐘可回收13.8到16.6umol葡萄糖,所以,尿中無糖,檢測為陰性;如果空腹血糖達到16.6umol/L,只要濾過與回收功能良好,會出現血糖偏高但尿糖陰性的情況。正是由於腎臟的這種血糖調節功能存在,空腹血糖達到11.2umol/L時,會有16.5%呈現尿糖陰性。因此,尿糖不能反映真實的血糖情況,診斷糖尿病要看血糖指標。
那麼,血糖正常,尿糖陽性,是怎麼回事呢?這種情況,在醫學中稱為腎性糖尿,出現的原因是腎小管對濾過液中的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減低,專業說法叫腎糖閾減低。其發生機制還沒有完全弄清楚,當前認為,可能與腎小球糖轉運分子的轉運能力下降,或是親和力下降有關。
腎糖閾降低有3種類型,A型,也叫真性糖尿,在血糖不高的時候,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也降低,是葡萄糖轉運障礙;B型,也叫假性腎性糖尿,是血糖沒有達到最大吸收率的時候,就出現糖尿;O型,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重吸收葡萄糖,會表現為血糖水平降低,同時有大量尿糖,並容易發生脫水或酮症;
腎性糖尿,會出現在這樣一些情況中。第1種是家族性的,原因多是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缺損,表現為空腹血糖及糖耐量正常,但空腹尿糖陽性;第2種是新生兒糖尿,是腎小管功能不完善所致;第3種是獲得性腎性糖尿,通常是由慢性腎炎或腎病症候群等導致腎小管損傷;第4種見於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原因多是細胞外液容量增加,濾過率增高,但重吸收受抑制;其他的糖尿還有乳糖尿及藥物影響的假性糖尿。
發現尿糖陽性後,首先要做的是檢查血糖,要檢測空腹血糖及餐後2小時血糖,並做糖耐量試驗,以排除糖尿病可能。如果這些檢查的結果都是正常的,通常會診斷為腎性糖尿,接下來,就要調查家族史,了解症狀,並做相關檢查,以確定是原發還是繼發,然後再進行相應的處理。普通百姓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尿糖陽性與糖尿病劃等號,記清,診斷糖尿病的標準是血糖而不是尿糖。但是,發現血糖正常而尿糖陽性,要一次性查清,找到真正的原因,並決定處理對策。
對於妊娠期的腎性糖尿,通常在分娩後可恢復正常,只要血糖正常,排除了妊娠糖尿病,就不必進行特別處理;慢性腎炎及腎病症候群等引起的繼發性腎性糖尿,需要針對原發的相關疾病來進行治療;原發性腎性糖尿,有2 種情況,1種是良性家族性腎性糖尿,是遺傳病,多在出生時就會發現尿糖陽性,但是,血糖及腎功能正常,通常沒有症狀,也不影響生長發育,不需要治療,但是,這其中的少數患者,可能存在低血糖傾向,應該注意攝入足夠碳水化合物,避免長期飢餓,也要保持醫學隨訪,以防止發展為糖尿病。第2種叫範可尼症候群,特點是,血糖正常並伴有尿糖,同時有腎小管功能障礙,這類患者的尿中,除了葡萄糖外,還有大量胺基酸及磷酸鹽等,患者會出現酸中毒、骨痛、病理性骨折、生長發育落後,通常預後較差,目前沒有特效治療方法。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測查、快報、細節、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