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國企業聯合會管理諮詢委員會的委託,科技智囊正積極開展調研活動,為出版《中國管理諮詢業發展狀況白皮書》進行準備工作。老實說,有相當大的難度!
比如說,中國管理諮詢公司的數量,就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其生存狀況,包括營業額、利潤率以及從業人員特徵等都缺乏基礎的統計支撐。與此同時,管理諮詢產業發展方向、行業規範、從業標準還是一張白紙。加之市場競爭的不規範,導致諮詢公司的生生死死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困難是有的,但只要花工夫「沉下去」,還是能夠為中國管理諮詢業畫張「素描」的。
為中國管理諮詢業畫張「素描」
——寫在《中國管理諮詢業發展狀況白皮書》出版之前
□ 《科技智囊》主編 傅強
界定管理諮詢的邊界
要想搞清楚中國管理諮詢業的發展狀況,首先就要對「管理諮詢」的真正含義以及產業的範疇進行界定,當然,我們研究的是「中國管理諮詢業」,其間少不了中國的特色。
在國際上對管理諮詢的界定幾乎是有多少個諮詢顧問就有多少個定義;每一個諮詢顧問和諮詢公司對他們的工作都有自己的看法。最近幾年,諮詢行業幾乎成了一種包羅萬象的職業(其中的原因當然有很多),因此,我們一廂情願地給諮詢下一個精確的定義是不可能的。然而,下面的三種界定總體上卻可以概括出管理諮詢行業的整體面貌——
針對有關的管理問題提供獨立的建議和幫助。它一般包括確定和考察相關的問題以及機會,推薦合適的行動方案,並且為所提出的建議提供幫助。
管理諮詢協會(MCA)
合格的獨立人員或者人員小組為企業、公眾組織或其他事業組織提供有關服務,確定和考察有關政策、組織和程序方法的問題,推薦適宜的行動方案,並且為所提出的建議提供幫助。
英國管理諮詢顧問學會
管理諮詢是由經過特殊訓練的合格人員向各種組織客觀並且獨立地提供的以合同為基礎的顧問服務,幫助客戶組織確定和分析相關的問題,推薦解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且在必要的時候為這些解決方案的實施提供幫助。
L Greiner和R Metzger,《管理諮詢》(1983)
在這三個全面的界定中,包含著三個重要的主題:
◆ 確定問題
◆ 推薦解決方案
◆ 幫助解決方案的實施
諮詢的這三個不同的特徵對諮詢顧問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擁有的能力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在某些情況下諮詢顧問可能會扮演良師的角色,在某些情況下諮詢顧問可能會扮演創造者的角色,而在某些場合下諮詢顧問實際上是一個領導。
諮詢顧問還被稱為「公司的醫生」,這種稱謂是很恰當的,因為「管理顧問」這個術語本身就好像是源自於醫療職業。「諮詢顧問」最初指的也就是那些您向他尋求建議的人士。後來就藉此創造了管理諮詢顧問這個稱謂,也就是您所尋找的能夠為您就有關商業管理提供諮詢的人。
然而在中國,情況並不那麼簡單。為商業管理提供諮詢的人士,並不完全以諮詢公司的面目出現。比如不少企業都設有相對獨立的研究機構,其間的許多專業人士都承擔著所謂「諮詢」的角色;再者,許多培訓機構、調查公司以及大專院校,甚至一些會計事務所、認證機構等都承攬了相當數量的諮詢業務。因此上,如何界定中國管理諮詢業的邊界,也成為了一個需要研討的話題。
中國管理諮詢業的發展歷程
從根本上來講,管理諮詢的發源地是英、美。諮詢行業是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早期的美國先驅以及20世紀20年代之後的英國管理思想家和商人建立起來的。(詳見後文《管理諮詢發展歷史概述》)
第一代管理諮詢顧問於1870年到1914年間誕生於美國,當時他們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幫助製造企業提高生產率和效率。他們尤其活躍的領域是美國西北部的鋼鐵工程公司。當時,人們並沒有把他們叫做管理諮詢顧問,實際上誰也不知道管理諮詢顧問的真正含義;相反,人們把他們稱做「工業工程師」,人們把他們看做是時間和動作研究者,直到20世紀60年代對於這種佔統治地位的看法才有所改變。
所謂專業的管理諮詢公司出現在1926年,一位芝加哥大學教授創建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諮詢公司,它的出現標誌著管理諮詢業的誕生,他就是Mckinsy,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它會成為大名鼎鼎的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
中國的管理諮詢業儘管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但其發展軌跡與國際管理諮詢業幾乎同出一轍,只是20多年來的發展速度可謂「神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20年走了人家100年的路。於是,也就出現了當今中國管理諮詢業的現狀—— 一個跌跌撞撞往前跑的本地孩子與穩步走來的跨國巨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的管理諮詢業首先經歷了兩個重大的轉變:
一是諮詢主體的轉變,主要體現在諮詢企業所有制性質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初政府開始創辦諮詢企業。諮詢業作為新興事物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之下得到迅猛的發展,各種類型的諮詢公司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起來,它們依託於政府的權力而生存。直到20世紀90年代,這些諮詢公司才逐漸開始和政府脫鉤,非國有諮詢企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諮詢主體由國有為主轉向非國有為主。與此同時國外著名的諮詢公司也開始進入我國的諮詢市場。
二是諮詢內容的轉變。從最初的信息諮詢為主發展為全面管理諮詢。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出現外資和民營的信息諮詢、市場調查公司,諮詢服務逐步轉向規範。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國外諮詢公司的進入,中國諮詢公司才進入全面管理諮詢階段,麥肯錫、安盛等跨國諮詢公司就是這個時期進入的。隨著國內諮詢公司的成長,依靠提供點子經營的初級諮詢企業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真正管理諮詢。比如:戰略管理、財務管理、資產運作、CI策劃、營銷管理及它們的整合等。
再者,如果從諮詢業務上對中國的管理諮詢業進行梳理的話,我們還會看到這樣一個脈絡——
與100多年前管理諮詢業的誕生情況相符,20世紀80年代初政府開始創辦諮詢企業,規模最大、業務量最多的當數「工程類諮詢」,比如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
與此同時,改革開放的進程加速,中國企業開始大規模地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的設備,隨之生產流程管理的加強被提到日程上來,有規模的抽調工廠的管理者,系統地學習相關的管理知識,進行管理諮詢方法的培訓,成為了當時企業主管部門的一項主要工作。簡化複雜製造工作、監督模式清晰化以及提高生產率等,成為了當時管理諮詢工作的主要內容。堪稱中國管理諮詢業的第一批來自生產一線的諮詢顧問也由此產生。
進入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供求關係的變化,使得分布廣泛的消費者群體已經成型,廣告和市場營銷的重要性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點子、策劃類的公司開始湧現,「點子大王」、「策劃大師」成了管理諮詢師的代名詞。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在國內的發展,讓人們開始見識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管理諮詢。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在中國企業的全面推開,中國企業對於管理諮詢的需求也開始更為全面。同時,麥肯錫等跨國諮詢公司開始進入,中國管理諮詢業開始與世界接軌。在隨後,西方的各種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工具湧入中國,中國的管理者們開始熱情地接受,中國的管理諮詢人士開始痛苦地思考,中國管理諮詢業開始轉型。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的「入世」,中國企業的競爭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企業必須考慮 「創造價值」,一家企業需要能夠比它的競爭對手付出更低的成本或者做得更加優秀,才能獲得競爭優勢。於是,企業的戰略、流程再造、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等都成為了中國管理諮詢業務的關鍵詞。的確,當今的企業不僅要考察所有公司內部的生命系統,而且還要考察外部的關係,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考察企業同供應商以及客戶之間的關係。在這個時期裡,中國管理諮詢業開始走向「專業化」。
如我們前面所言,中國管理諮詢業在自己跌跌撞撞往前跑的同時,就與跨國諮詢企業一起面對全球管理諮詢的全新挑戰。
如果說當前存在某種因素在最大限度上改變了管理諮詢活動的話,那麼這種因素就是IT。隨著越來越多的以IT為基礎的諮詢公司在諮詢行業中佔據統治地位,諮詢行業的結構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此外,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發展也推動了一個全新的諮詢市場的出現,即文化變革管理。事實已經證明,對擁有多種不同的制度、文化和產品的國際性公司進行管理是極其複雜的。而文化又有著強烈的本土性、民族性。於是,探求中國式管理以及中國式的管理諮詢之路,也就成為了當前中國管理諮詢業的一副重擔。
中國管理諮詢業的結構
如上所言,目前要搞清楚中國管理諮詢業的總體狀況還是比較困難的。只有一些參考性的數字可以借鑑——
據上海商情信息機構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工商登記有信息諮詢業務的約13萬家,其中在科委等有關部門註冊的約4-5千家。而真正從事諮詢業務、有一定實力、在相關行業有一定知名度的在1000家之內。據零點調查公司對293戶企業單位的電話訪問,和對全國 209戶諮詢服務機構的面訪結果,管理諮詢業務約佔整個諮詢業的15.4%,企業對接受管理諮詢的滿意率為55%。可見,無論從管理諮詢業的隊伍、業務量還是服務質量,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不相吻合的。總之,管理諮詢業在國內還不成氣候。
與此同時,一些國際頂級管理諮詢公司都迫不及待地進軍中國國內市場,如麥肯錫、安達信、羅蘭貝格、波士頓、蓋洛普、普華·永道等,剛開始主要為在華的外資企業或機構服務,現在逐漸滲透到國內企業,創造了相當不錯的業績。
由此可見,國內管理諮詢市場從總體上來說,前景廣闊,潛力巨大,目前的市場需求還遠遠沒有開發,需要培育、催化、激活;管理諮詢業無論從認識、素質,還是綜合實力,都還剛剛起步,遠不能適應市場的高層次需求;而與此同時,一大批國際頂級的管理諮詢寡頭企業進軍國內市場,在培育開發中國市場的同時,也在分割中國市場。
為了給正在發展變化中的中國管理諮詢業畫張「素描」,讓我們換一個視角——從行業結構入手進行分析。
從目前來看,管理諮詢行業的結構現在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方面是客戶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大型新進入公司帶來的結果。客戶要求諮詢公司擁有更多的IT專長,從而鼓勵大型的IT公司大膽進入諮詢市場。很多大型的IT公司憑藉其IT專長進入諮詢市場之後,已經開始在諮詢行業的其他細分市場上提供諮詢服務了,比如IBM;因此IT公司在諮詢行業中的增加正在日益改變諮詢行業的面貌。
因此,當前的行業結構就變得非常複雜了,很多諮詢公司的收入來源不僅包括諮詢活動和非諮詢活動,而且諮詢公司之間的業務也出現了交叉。給具體的諮詢公司進行分類常常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即使它們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它們也常常會進入一些非專長的細分市場。
從目前情況上來看,從事管理諮詢行業的包括以下8種類型的公司:
◆ 會計諮詢公司
◆ IT和電信公司
◆ 跨國諮詢公司
◆ 獨立諮詢公司
◆ 保險精算公司
◆ 以商學院為基礎的諮詢顧問
◆ 認證公司
◆ 獨立職業者
會計公司
會計公司為基礎的諮詢公司,包括曾經顯赫的「全球五大會計諮詢公司」,但現在是「三大會計諮詢公司」。這五大會計諮詢公司是 Arthur Andersen、Ernst& Young、KMPG、PricewaterhouseCoopers(原來是兩家獨立的公司 Price Waterhouse 和 Cooper—Lyberand)、Deloitte 諮詢公司(Deloitte & Touché 的一部分)。這些公司都提供全方位的諮詢服務。2000年秋,Ernst &Young 的諮詢業務成為Cap Gemini Ernst & Young 公司的一部分,而KPMG的諮詢分部在2001年分離出來,成為一家完全獨立的公司。由此就形成了三大會計諮詢公司,分別是:PricewaterhouseCoopers、Deloitte Consulting 和Arthur Anderson(現在稱為Accenture)。這三大公司的結構也有可能會發生變化——儘管我們有必要指出,還有些業內人士認為,Accenture 公司的內部結構不會發生什麼變化,即會計業務和諮詢業務結合在一起。
而國內的許多會計公司也開始步入諮詢市場,本人曾應中國企業聯合會管理諮詢委員會之邀,赴河北石家莊對當地的諮詢師進行相關培訓,參加此次培訓的人員竟有一半以上來自會計公司。
IT、電信公司
參與諮詢領域的IT電信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包括IBM、微軟和EDS(擁有AT Kearney)、Unisys、Sema、Cap Gemini、ICL、CMG Admiral、Computer Sciences Corporation(CSC)、Logica、BT和Oracle。
這些公司主要提供IT方面的諮詢服務。許多公司還提供如金融管理、知識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其他服務。
而中國的企業如聯想、用友、金蝶等都已經涉足了管理諮詢的領域。
跨國諮詢公司
以美國的諮詢公司居多。它們的領域是提供戰略建議,包括市場營銷和品牌管理,不過,它們在組織開發上也很活躍,尤其是業務流程重組。這些公司還同美國的學術中心有著非常強的聯繫,而且也偏向於聘用MBA的畢業生。
主要以麥肯錫、安達信、蘭德、波士頓、羅蘭貝格、科爾尼、貝恩等「領頭羊」為代表的國際跨國公司,以其豐富的諮詢經驗、優秀的人才和諮詢歷史,佔領了中國諮詢市場的主體,也是國內大公司和大型國企的管家。這些公司所佔據的市場份額估計為50%以上。
獨立諮詢公司
主要是有10年以上從業歷史並有良好客戶群的比較持續穩定發展的諮詢公司,它們構成了目前中國諮詢市場的主力。代表公司有和君創業、華嘉機構、理實、 北大縱橫等諮詢公司,這部分公司估計佔據了10%—20%的市場份額。這個陣營內公司數量不多,但緊跟國際諮詢公司潮流,並引導國內市場發展方向,是今後中國諮詢市場的主導。其中有些公司由於戰略明確而發展迅速,有些公司目前正在走向專業化或細分化,有些公司則由於各種原因而進入緩穩發展期。
與此同時,國內一些新興諮詢公司,主要是指眾多成立不到3年的公司在某一領域有特長,並擁有一定客戶群。比如樸質、華夏基石等。這類公司細分相對明確,在許多方面有口碑。這類公司所佔的市場份額估計為30%—40%。其中不少公司有明顯的地域優勢,比如珠三角地區的一些諮詢公司。
保險精算公司
保險精算公司也是諮詢公司。保險精算公司最初的業務是員工福利和薪酬諮詢,現在已經擴展到人力資源領域。主要的保險精算公司包括:Towers Perrin Tillinghast(總部在英國)、William Mercer(總部在美國)、Watson Wyatt(總部在美國)和Bacon & Wooddrow(一家與美國的Hewitt Associates合併的英國公司);這些都是世界性公司,其中最大的是William Mercer,屬於世界上最大的保險經紀商、總部設在紐約的Marsh McLennan。隨著保險業在中國的發展,這類公司會發展得很快。
認證公司
這是中國特色之一。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以及全球化浪潮的湧入,中國企業在需要國際化的管理標準的同時,也需要有專業的機構與專業的諮詢人士依照國際化的標準,對企業進行診斷與整合,於是催生了以認證為切入點的諮詢機構。比如活躍在珠三角地區的南盛德。
以商學院為基礎的諮詢活動
各大商學院也進入諮詢行業,不過並不是以商學院本身的名義進入諮詢市場。一般來講,商學院的專家和學者也會承接諮詢項目,但是,他們所憑藉的是學院的資源,收取諮詢費的是專家和學者本人而不是商學院。其中,有一些商學院建立了自己的諮詢公司,比如北大、清華。
幾乎沒有一所商學院擁有一個諮詢中心,因此市場分析人員也就很難評價商學院在諮詢市場上的重要性。實際上,人們常常會忽略商學院在諮詢市場上的地位。以商學院為基礎的諮詢活動一般更集中於研究與分析,而不是實施。
個體諮詢從業者
最後,在諮詢市場上還存在大量的個體諮詢從業者。他們可能來自大型的諮詢公司,也可能來自企業或行業中的管理人員。
究竟有多少這樣的個體諮詢從業人員很難確定。不過,絕大多數個體諮詢從業者基本上都從事其他的諮詢活動,如:培訓和著述。
諮詢行業之外的諮詢服務供應商
一方面,管理諮詢顧問不斷地進入新的領域,如:戰略市場營銷、IT和外購管理,另一方面,其他的專業人士也開始進入諮詢行業。
◆ 設計師和技術專家在提供產品開發和設計諮詢。英國最大的設計公司不僅僅給客戶的產品設計一個漂亮的外表(當然確實也有這種情形),它們還進入工程設計和產品設計的前沿領域。
◆ CI公司在提供市場營銷和傳媒諮詢。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Wolf Olins公司。Wolf Olins公司的業務往往是:認真審查客戶的提案,深入仔細地分析客戶的公司文化,針對客戶公司文化和目標的變化,為客戶提出全新的公司識別體系。
因此,諮詢行業的行業邊界非常鬆散。這一點也就意味著諮詢市場往往比我們通常所想像的要廣闊得多。
當今的諮詢行業的特點就是其鮮明的信息技術(IT)導向;對諮詢行業多種不同方面的分析都可以反映出這一點。從管理諮詢協會(MCA)得到的最新數據表明,IT方面的收入大約佔協會會員市場收入的25%,外購服務收入大約佔35%。因此,其會員收入的60%都來自於與IT相關的服務。Key Note Publications的《管理諮詢市場報告》(Market Report Management Consultancies,2001)估計,英國諮詢市場收入的細分情況如下:
百分比
IT 25.0
外購 27.0
戰略和組織發展 16.1
財務管理 8.5
項目管理 5.9
生產管理 5.7
營銷 5.4
人力資源管理 3.6
經濟和環境研究 2.7
根據調查,目前我國從事管理諮詢業務的人員主要是由大專院校的畢業生、從事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人員和在企業多年從事過領導工作或專業管理工作的人員所構成。
我國管理諮詢人員基本構成情況
知識與能力職業資格(知識與能力)
人員構成企業經營管理知識企業管理實踐經驗企業管理諮詢實務與方法
1.大專院校畢業學生較系統掌握很欠缺欠缺
2.管理理論研究人員很系統掌握欠缺欠缺
3.企業領導和管理人員欠系統掌握比較豐富欠缺
關注行業特點
研究發現,房地產、電子製造、交通運輸、醫藥、信息技術和食品飲料這六個行業,三成以上的企業採購過管理諮詢服務,是管理諮詢市場的「成熟客戶群」。這些行業的特點表現在:對管理諮詢服務更為了解和認可;對管理諮詢公司的要求更加具體;在選擇諮詢服務過程中更為專業。這些企業對諮詢服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戰略、人力資源和營銷諮詢方面。
各類行業企業對戰略諮詢服務的需求都較為明顯。具體而言,醫藥及電子製造行業傾向於採購戰略、人力資源和營銷諮詢服務;房地產及交通運輸行業傾向於採購戰略和人力資源諮詢服務;信息技術行業傾向於採購人力資源服務;食品飲料行業傾向於採購營銷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