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一街道再次「火」了一把。不過「火」的原因並非是之前的「不倒翁」小姐姐,而是因為一塊小小的店招。據悉,6月11日,西安蓮湖區小南門的四府街多家商鋪的招牌,一夜之間由紅色被換成黑底白字的招牌,被當地市民吐槽稱像「靈堂」。被引發輿論質疑之後,6月13日,附近商鋪的招牌底色連夜由黑底換成棕色。而在6月上旬,該街道的商鋪招牌剛被統一換成紅底,持續不到三天,又就突然換成黑底白字的招牌。(6月14日 《南方都市報》)
從6月上旬開始,到6月中旬,一周左右的時間就接連更換了三次店招,這種「神操作」確實罕見。表面上看,統一規範店招看似屬於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營商環境的民生工程,其實則是一項徹頭徹尾的「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目的是想通過店面改造來為自己的政績和臉面增光,結果卻被狠狠打臉。
好不容易經過復工復產,各地逐漸恢復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曾經關閉了幾個月的店鋪終於重新開張營業。無論是對於商家,還是市民而言,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成果,自然要抓緊時機把因為疫情帶來的損失奪回來。正因如此,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想方設法為市場主體鬆綁紓困。從「夜經濟」到「小店經濟」等,目的就是要激活城市的煙火氣,帶動更多的人創業就業。這個時候卻在店招上反覆折騰,嚴重影響商家生意,既與舊城改造的初衷相悖,也與保民生和保市場主體的政策相悖。正如網友所評價「這是吃多了,閒得沒事幹」。
三番兩次地更換店招也浪費了物力財力。受疫情影響,中央明確提出今年各級政府要過「緊日子」,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換句話說,各級政府都要精打細算,用好每一分錢。不停地換店招,難道是因為錢太多了,多得用不完了,才把店招更換當成了一種遊戲?!顯然,無論是商家出錢,還是政府出錢,都必須要反覆掂量,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勞民傷財。舊城改造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每一筆錢都要用好用活用到位,不能「害了商家、損了公家、肥了自家」。
客觀而言,店招改造升級不是不能搞,關鍵要因地制宜,要心繫民生發展。如果搞一刀切,就屬於典型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為商業街,其目的是匯聚人氣和商氣,讓店招多一些色彩,多一些形式,本身也是一座城與一條街道的活力所在。舊城改造之前應該多一些走訪調研,而不是憑領導人的一己之好,隨意拍板店招顏色與形式。無論是之前的紅色,還是黑底白字,或者是後來的棕色,都屬於一種「拍腦袋」決策。店招顏色不對,可以及時更換,如果城市管理者的政績觀不對,那就不只是「換人」那麼簡單,而是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無論是舊城改造,還是規範店招,或者是推動城市經濟發展,都必須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凡事多想想市民群眾,多想想「民生之多艱」,也就不會出現「整街店鋪變靈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