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陝西西安蓮湖區四府街商鋪的招牌多次被更換顏色,引得部分商戶不滿。據街邊店主介紹,此前換了一次黑底,6月12日晚上,又換成了現在的紫紅色。商戶抱怨頻繁施工更換門牌顏色影響了店鋪生意。(6月16日 新華社客戶端)
三番兩次換商鋪招牌顏色,難免顯得有些荒唐,背後折射出的是對商戶和民意的不尊重,更是「權力審美」對店鋪招牌改造的綁架。雖然事情曝光後,相關單位表示接下來將請設計師重新對該路段的門頭牌匾進行設計規劃,但畢竟勞民傷財,造成了虛浮浪費。倘若改造前的設計規劃充分和商戶溝通,廣泛徵求市民意見,怎會受到輿論詬病?
作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店鋪招牌的改造無可厚非。但是改造不能通過「統一服飾」來達到整齊的效果,更不能通過限制商業活動來達到規範規整的目的。事實上,「千店一面」忽略了招牌本身能夠傳遞豐富的信息,磨滅了店鋪個性化的元素,難以激發顧客的興趣和印象,可以說這是對美化市容的一種誤解。商鋪招牌實際上代表著品牌,代表著店鋪的發展與傳承,百年老店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其招牌已經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識別系統,牢牢地印刻在顧客心中,成為品牌的代名詞。因此,筆者認為,在商鋪門頭牌匾統一提升改造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各商鋪原有特色和風貌,體現文化和美感,切勿「一刀切」。
首先,招牌的管理既要考慮如何改善市容、消除安全隱患,也應理解招牌對呈現城市特色,促進商業繁榮的作用,充分尊重招牌的個性化設置,打造獨具特色、個性的招牌吸引消費者,增強城市的活力。其次,招牌制定標準應當寬鬆一點,不宜也沒有必要在招牌的細枝末節上用力過重,無須統一店招的顏色、字體、字號等無關緊要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既保障商鋪招牌的安全與城市街道的歷史、文化、特色相協調,也使得商家在招牌設計上擁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和釋放創造力,保留其風格特點,充分展示出商鋪的個性和與城市相統一的美感。
網友熱議
@鑽石_星痕:統一廣告牌大小和位置就行了,統一的黑底白字也太嚇人了,生意還怎麼做啊?
@小小魚509:這不浪費錢嗎,應該查查製作招牌的是哪家,有沒有利益輸送?
@五龍九知: 各行業有各行業的色彩、各店主有各店主的偏好、各店鋪有各店鋪的風格,統一色彩識別勢必會抹殺店鋪個性,工匠精神、百年老店又從何談起?如果想為某一條街進行商業定位,可從其歷史、淵源、特色、文化、傳承等角度進行元素提煉,而不是在店鋪招牌的表面色彩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