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澤東主席視察武鋼,向工人們祝賀一號高爐流出第一爐鐵水。
退役的武鋼一號高爐作為國家工業遺產整體保留。
張壽榮院士在家中接受採訪。
王水枝來到一號高爐曾經工作的現場, 回憶起火紅的年代激動不已。
上世紀50年代,生機勃勃的新中國為改變「北重南輕」的鋼鐵工業布局,決定在南方興建第一個大鋼都。英雄的武鋼先驅建設者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創建武鋼,使中華民族的鋼鐵強國夢在武漢這片熱土上開花結果。武漢鋼鐵公司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1958年9月13日,武鋼一號高爐煉出第一爐鐵水,標誌著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個大鋼都誕生。
鋼鐵冶金專家張壽榮院士:
武鋼建設者把戰爭精神延續下來了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現年92歲的中國工程院張壽榮院士是我國著名鋼鐵冶金專家,1957年,他從鞍鋼調到武鋼,此後60多年一直投身武鋼的技術革新。武鋼人不畏困難、艱苦創業的英雄氣概,他作為親歷者深有體會。
7月21日,張壽榮院士在武昌家裡接受了長江日報記者採訪。
他說,武鋼是國家「一五」計劃3個重點建設的鋼鐵基地之一,當時的鞍鋼已有基礎,武鋼什麼都沒有,只有鐵礦。武鋼選址,開始許多人的意見是建在有鐵礦的大冶,後來接受了專家意見,要靠近大城市,選址青山。
「我來的時候,這裡還都是小山包。平地,開始平的是青山鎮,當時只有6戶人家。」張壽榮回憶說,當年他29歲,青山什麼都沒有,武鋼籌備處在漢口。
1957年7月1日,武鋼一號高爐破土動工,老一輩武鋼人僅用14個月13天便完成了西方媒體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張壽榮參加武鋼一期工程建設,使中國第一座1000立方米以上大高爐順利投產。1958年9月13日,他見證了一號高爐出鐵。
1959年,時任武鋼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一清總結武鋼創建歷程時曾說,從1952年勘探礦石到1958年一號高爐出鐵,萬事開頭難,建設一個大規模的、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尤其如此。白手起家,三難壓頂:沒有建設經驗,沒有建設隊伍,沒有建設基地。沒有建設經驗,不知道建設系列該怎麼安排,建設方面的各種關係該怎麼掌握,有些什麼關口需要注意把守。縮短摸索過程,少走一點彎路,是每個人強烈的願望。沒有隊伍就需要開始組織,沒有基地就需要開始建設。施工時,水是塘水,路是土路,當時是「塘水綠色競相飲,土路揚塵萬丈高」。天天運輸和來往的道路,「晴天是洋(揚)灰路,雨天是『水泥路』」。而上千人的生活,沒有基地,要安家立業,鍋碗瓢盆都成問題。
為了祖國的建設,暫時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對英勇奮鬥的職工同志們來說,「千難萬難,難不倒工人階級」,不懂就學,不會就鑽,大家做到了「困難大,竅門多,幹勁足」。工人們說:「困難如天大……什麼也比不上我們工人階級的決心大!」許多共產黨員說:「我們共產黨員做事就是不怕困難,越困難共產黨員就越要創造奇蹟。」
職工們在建廠一開始,就為「建成學會」的方針所鼓舞,多學,多想,多練,一步一步由生手變成熟手,由熟手變成能手,由能手變成多面手。就是這樣,無數的困難一個一個地、一批一批地被克服掉了。
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專家撤走,武鋼技術人員自己幹,不清楚的,自己摸索研究。到1965年,武鋼技術力量已經完全做到了獨立自主,生產情況也恢復正常,經濟指標開始增長。
張壽榮說,當年來武鋼的建設者,都是一心為了建設鋼廠,把中國的工業化搞上去。他們精神狀態好,工作積極性高漲,許多同志經歷過解放戰爭、韓戰,他們把戰爭精神延續下來,用到了武鋼創建、創業上。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水枝:
一號高爐艱苦奮鬥的精神,那就是拼的精神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班兆東)武鋼一號高爐組長王水枝24歲上一號高爐,在這座有著光榮歷史的高爐上一幹就是30年。王水枝說,一號高爐艱苦奮鬥的精神,那就是拼的精神。
汗淌到衣服上可以擰出水來,精神一直飽滿
1958年9月13日,兩萬多人隆重集會,慶祝武鋼一號高爐建成投產。毛主席親臨現場,觀看了第一爐鐵水出爐,對武鋼人說「高爐煉鐵又煉人」。
「想起那時在爐前幹活,汗毛都豎起來:爐前高溫揚灰,鐵花四濺;冬天的時候,一邊烤得疼,一邊凍得疼,汗淌到衣服上可以擰出水來。那時國家鋼材緊張,想辦法完成國家下達的產鐵指標,那就要加班加點,就是要拼。」
今年75歲的王水枝1969年進入武鋼煉鐵廠,長期堅守爐前工崗位。1990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7月22日下午,王水枝在青山家裡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他說,熾熱的鐵水流出,他和工友們手握鋼釺,將鐵水中的鐵渣敲碎,鉤出或撬出。上爐前要戴好帆布帽,將毛巾浸溼裹住臉和脖子,戴上防火鏡,全身裹得嚴嚴實實。即便如此,帽子和衣服經常燒著,鐵花燙傷皮膚留下疤痕也是常有的事。至今在爐前最深刻的記憶,仍然是苦和累,在崗時精神一直飽滿,常常一停下來,就累得癱下來不能動了。
「那時我國的鋼鐵產量落後,工友們覺得在崗位上光榮,當鋼鐵工人就要把事做好。鋼產量上去了,國家工業化起來了,說明中國人有志氣,小病小痛都不會請假休息。」
得能拼,任何艱難險阻都得靠意志克服
王水枝說,上世紀70年代,一號高爐到了爐役後期,面臨大修,冷卻壁損壞嚴重。記得有一年夏天,為了快速換風口,減少休風時間,恢復爐況,工友們下班不回家,自願留在廠裡加班。吃在爐子上,睡在爐子上,硬是幹了一個多月把爐子盤順。那時條件不好,大家開玩笑說,要是媳婦上爐子,找愛人都找不到,只看到每個人都是一張黑臉、一口白牙。
「就是這麼苦,大家的幹勁卻蠻足。這是毛主席來過的爐子啊,只能添光,不能丟臉。」
22日傍晚,王水枝和記者來到去年10月剛剛退役的武鋼一號高爐前。王水枝激動不已,帶記者走到爐前,指著地上已經被填平的鐵水溝,他曾經工作幾十年的崗位,回憶當年鐵水噴薄而出的情景。當年的電風扇還在爐前,它曾用巨大的風力給爐前工人降溫,同時吹走一部分鐵花,減少燙傷。
王水枝指著鐵口上方處說,以前打風口要將兩根手指粗細的鋼釺頂著高速的氣流捅進風口裡面去,一群人掌釺,一個人掄錘,高速的氣流通過狹小的縫隙產生異常尖銳刺耳的聲音,像在耳邊吹響哨子。風口平臺因為高溫風管散發的熱量,溫度平常都有50多攝氏度,一番操作下來就是一身汗,棉手套燒糊了,手吹得疼。但人就是得有意志,得能拼,任何艱難險阻都得靠意志克服。
王水枝說,他退休離廠有20年了,但時常會夢到爐子。他說,無論在什麼崗位,舒服也要人幹,艱苦也要人幹;要麼就不幹,要幹就要拼搏,就要幹好。這就是一號高爐艱苦奮鬥的精神,這個精神不該丟,應該一代一代傳下去。
原武鋼研究院黨委書記許青海:
老武鋼人把「胸懷祖國
為國爭光」落實在行動上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今年86歲的原武鋼研究院黨委書記許青海回憶,1954年冬,她所在部隊奉命離開海南島,到湖北來參加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鋼鐵廠的建設。
武鋼建廠初期,從全國各地匯聚的萬餘名職工和家屬,住進了肖家灣基建村、簡易村、自建村等武鋼職工簡易住宅區。這些簡易小平房,體現著新中國成立初期「節省每一個銅板,一切為著革命和建設」的經濟方針。每棟房的外牆四周用磚砌,房頂和間隔牆用蘆葦夾竹片糊上泥土,每戶10多平方米。
寒冬臘月,大家在倒口湖畔四面透風、陰冷潮溼的蘆席棚裡,克服了物資匱乏、生活條件艱苦等重重困難,鋪路架橋,為武鋼全面開工建設拉開序幕。
生活條件雖簡陋,居民也來自四面八方,但「建設武鋼,為國爭光」這條紅線把大家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建設者從「三通一平」到主輔體開工建設,到武鋼全面投產,到「一米七」施工引進,工程一項接一項,勝利一個接一個。
許青海說,武鋼建廠初期的老職工,「胸懷祖國」是銘刻在心裡的一盞閃亮的明燈,是為之奮鬥而無怨無悔的精神動力。人們的言行總是和建設繁榮富強的新中國緊緊聯繫在一起,把「胸懷祖國,為國爭光」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
一號高爐——中國鋼鐵工業地標
1957年7月1日
武鋼一號高爐破土動工,先驅建設者們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僅用14個月13天便完成了外國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958年9月13日
這一歷史時刻無比榮光。兩萬多人隆重集會,熱烈慶祝武鋼一號高爐建成投產。這一爐炙熱的鐵水,託起了新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希冀,更向世界昭示,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挺起了鋼鐵脊梁。
高爐容積1386立方米,日產生鐵2000噸以上,年產量可達75萬噸,比當時號稱「西歐最大高爐」的英國威爾思公司四號高爐日均產量還高500餘噸。其生產水平、技術水平堪稱世界一流。
2019年10月14日
伴隨著最後一爐鐵水成功出爐,一號高爐完成歷史使命,實現退役。停爐後,一號高爐作為國家工業遺產整體保留。
(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