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毛澤東主席見證武鋼一號高爐第一爐鐵水出爐 高爐拼搏精神代...

2021-01-08 荊楚網

1958年,毛澤東主席視察武鋼,向工人們祝賀一號高爐流出第一爐鐵水。

退役的武鋼一號高爐作為國家工業遺產整體保留。

張壽榮院士在家中接受採訪。

王水枝來到一號高爐曾經工作的現場, 回憶起火紅的年代激動不已。

上世紀50年代,生機勃勃的新中國為改變「北重南輕」的鋼鐵工業布局,決定在南方興建第一個大鋼都。英雄的武鋼先驅建設者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創建武鋼,使中華民族的鋼鐵強國夢在武漢這片熱土上開花結果。武漢鋼鐵公司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1958年9月13日,武鋼一號高爐煉出第一爐鐵水,標誌著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個大鋼都誕生。

鋼鐵冶金專家張壽榮院士:

武鋼建設者把戰爭精神延續下來了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現年92歲的中國工程院張壽榮院士是我國著名鋼鐵冶金專家,1957年,他從鞍鋼調到武鋼,此後60多年一直投身武鋼的技術革新。武鋼人不畏困難、艱苦創業的英雄氣概,他作為親歷者深有體會。

7月21日,張壽榮院士在武昌家裡接受了長江日報記者採訪。

他說,武鋼是國家「一五」計劃3個重點建設的鋼鐵基地之一,當時的鞍鋼已有基礎,武鋼什麼都沒有,只有鐵礦。武鋼選址,開始許多人的意見是建在有鐵礦的大冶,後來接受了專家意見,要靠近大城市,選址青山。

「我來的時候,這裡還都是小山包。平地,開始平的是青山鎮,當時只有6戶人家。」張壽榮回憶說,當年他29歲,青山什麼都沒有,武鋼籌備處在漢口。

1957年7月1日,武鋼一號高爐破土動工,老一輩武鋼人僅用14個月13天便完成了西方媒體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張壽榮參加武鋼一期工程建設,使中國第一座1000立方米以上大高爐順利投產。1958年9月13日,他見證了一號高爐出鐵。

1959年,時任武鋼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一清總結武鋼創建歷程時曾說,從1952年勘探礦石到1958年一號高爐出鐵,萬事開頭難,建設一個大規模的、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尤其如此。白手起家,三難壓頂:沒有建設經驗,沒有建設隊伍,沒有建設基地。沒有建設經驗,不知道建設系列該怎麼安排,建設方面的各種關係該怎麼掌握,有些什麼關口需要注意把守。縮短摸索過程,少走一點彎路,是每個人強烈的願望。沒有隊伍就需要開始組織,沒有基地就需要開始建設。施工時,水是塘水,路是土路,當時是「塘水綠色競相飲,土路揚塵萬丈高」。天天運輸和來往的道路,「晴天是洋(揚)灰路,雨天是『水泥路』」。而上千人的生活,沒有基地,要安家立業,鍋碗瓢盆都成問題。

為了祖國的建設,暫時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對英勇奮鬥的職工同志們來說,「千難萬難,難不倒工人階級」,不懂就學,不會就鑽,大家做到了「困難大,竅門多,幹勁足」。工人們說:「困難如天大……什麼也比不上我們工人階級的決心大!」許多共產黨員說:「我們共產黨員做事就是不怕困難,越困難共產黨員就越要創造奇蹟。」

職工們在建廠一開始,就為「建成學會」的方針所鼓舞,多學,多想,多練,一步一步由生手變成熟手,由熟手變成能手,由能手變成多面手。就是這樣,無數的困難一個一個地、一批一批地被克服掉了。

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專家撤走,武鋼技術人員自己幹,不清楚的,自己摸索研究。到1965年,武鋼技術力量已經完全做到了獨立自主,生產情況也恢復正常,經濟指標開始增長。

張壽榮說,當年來武鋼的建設者,都是一心為了建設鋼廠,把中國的工業化搞上去。他們精神狀態好,工作積極性高漲,許多同志經歷過解放戰爭、韓戰,他們把戰爭精神延續下來,用到了武鋼創建、創業上。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水枝:

一號高爐艱苦奮鬥的精神,那就是拼的精神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班兆東)武鋼一號高爐組長王水枝24歲上一號高爐,在這座有著光榮歷史的高爐上一幹就是30年。王水枝說,一號高爐艱苦奮鬥的精神,那就是拼的精神。

汗淌到衣服上可以擰出水來,精神一直飽滿

1958年9月13日,兩萬多人隆重集會,慶祝武鋼一號高爐建成投產。毛主席親臨現場,觀看了第一爐鐵水出爐,對武鋼人說「高爐煉鐵又煉人」。

「想起那時在爐前幹活,汗毛都豎起來:爐前高溫揚灰,鐵花四濺;冬天的時候,一邊烤得疼,一邊凍得疼,汗淌到衣服上可以擰出水來。那時國家鋼材緊張,想辦法完成國家下達的產鐵指標,那就要加班加點,就是要拼。」

今年75歲的王水枝1969年進入武鋼煉鐵廠,長期堅守爐前工崗位。1990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7月22日下午,王水枝在青山家裡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他說,熾熱的鐵水流出,他和工友們手握鋼釺,將鐵水中的鐵渣敲碎,鉤出或撬出。上爐前要戴好帆布帽,將毛巾浸溼裹住臉和脖子,戴上防火鏡,全身裹得嚴嚴實實。即便如此,帽子和衣服經常燒著,鐵花燙傷皮膚留下疤痕也是常有的事。至今在爐前最深刻的記憶,仍然是苦和累,在崗時精神一直飽滿,常常一停下來,就累得癱下來不能動了。

「那時我國的鋼鐵產量落後,工友們覺得在崗位上光榮,當鋼鐵工人就要把事做好。鋼產量上去了,國家工業化起來了,說明中國人有志氣,小病小痛都不會請假休息。」

得能拼,任何艱難險阻都得靠意志克服

王水枝說,上世紀70年代,一號高爐到了爐役後期,面臨大修,冷卻壁損壞嚴重。記得有一年夏天,為了快速換風口,減少休風時間,恢復爐況,工友們下班不回家,自願留在廠裡加班。吃在爐子上,睡在爐子上,硬是幹了一個多月把爐子盤順。那時條件不好,大家開玩笑說,要是媳婦上爐子,找愛人都找不到,只看到每個人都是一張黑臉、一口白牙。

「就是這麼苦,大家的幹勁卻蠻足。這是毛主席來過的爐子啊,只能添光,不能丟臉。」

22日傍晚,王水枝和記者來到去年10月剛剛退役的武鋼一號高爐前。王水枝激動不已,帶記者走到爐前,指著地上已經被填平的鐵水溝,他曾經工作幾十年的崗位,回憶當年鐵水噴薄而出的情景。當年的電風扇還在爐前,它曾用巨大的風力給爐前工人降溫,同時吹走一部分鐵花,減少燙傷。

王水枝指著鐵口上方處說,以前打風口要將兩根手指粗細的鋼釺頂著高速的氣流捅進風口裡面去,一群人掌釺,一個人掄錘,高速的氣流通過狹小的縫隙產生異常尖銳刺耳的聲音,像在耳邊吹響哨子。風口平臺因為高溫風管散發的熱量,溫度平常都有50多攝氏度,一番操作下來就是一身汗,棉手套燒糊了,手吹得疼。但人就是得有意志,得能拼,任何艱難險阻都得靠意志克服。

王水枝說,他退休離廠有20年了,但時常會夢到爐子。他說,無論在什麼崗位,舒服也要人幹,艱苦也要人幹;要麼就不幹,要幹就要拼搏,就要幹好。這就是一號高爐艱苦奮鬥的精神,這個精神不該丟,應該一代一代傳下去。

原武鋼研究院黨委書記許青海:

老武鋼人把「胸懷祖國

為國爭光」落實在行動上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今年86歲的原武鋼研究院黨委書記許青海回憶,1954年冬,她所在部隊奉命離開海南島,到湖北來參加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鋼鐵廠的建設。

武鋼建廠初期,從全國各地匯聚的萬餘名職工和家屬,住進了肖家灣基建村、簡易村、自建村等武鋼職工簡易住宅區。這些簡易小平房,體現著新中國成立初期「節省每一個銅板,一切為著革命和建設」的經濟方針。每棟房的外牆四周用磚砌,房頂和間隔牆用蘆葦夾竹片糊上泥土,每戶10多平方米。

寒冬臘月,大家在倒口湖畔四面透風、陰冷潮溼的蘆席棚裡,克服了物資匱乏、生活條件艱苦等重重困難,鋪路架橋,為武鋼全面開工建設拉開序幕。

生活條件雖簡陋,居民也來自四面八方,但「建設武鋼,為國爭光」這條紅線把大家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建設者從「三通一平」到主輔體開工建設,到武鋼全面投產,到「一米七」施工引進,工程一項接一項,勝利一個接一個。

許青海說,武鋼建廠初期的老職工,「胸懷祖國」是銘刻在心裡的一盞閃亮的明燈,是為之奮鬥而無怨無悔的精神動力。人們的言行總是和建設繁榮富強的新中國緊緊聯繫在一起,把「胸懷祖國,為國爭光」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

一號高爐——中國鋼鐵工業地標

1957年7月1日

武鋼一號高爐破土動工,先驅建設者們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僅用14個月13天便完成了外國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958年9月13日

這一歷史時刻無比榮光。兩萬多人隆重集會,熱烈慶祝武鋼一號高爐建成投產。這一爐炙熱的鐵水,託起了新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希冀,更向世界昭示,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挺起了鋼鐵脊梁。

高爐容積1386立方米,日產生鐵2000噸以上,年產量可達75萬噸,比當時號稱「西歐最大高爐」的英國威爾思公司四號高爐日均產量還高500餘噸。其生產水平、技術水平堪稱世界一流。

2019年10月14日

伴隨著最後一爐鐵水成功出爐,一號高爐完成歷史使命,實現退役。停爐後,一號高爐作為國家工業遺產整體保留。

(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 整理)

相關焦點

  • 馬鋼9號高爐:馬鋼人艱苦創業的時代記憶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馬鋼:功勳9號高爐1958年9月8號,馬鋼9號高爐建成投產。這是安徽省也是華東第一座200立方米以上現代化高爐。馬鋼也由此開啟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自我積累、滾動發展的光輝歷程。由於上海、天津、太原、蕪湖等地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熱情支援,全體職工的積極勞動,只有幾個月時間,馬鞍山煉鐵廠就改建成功。
  • 山東| 2019年日鋼淘汰5座1080立高爐,新建2座3000立高爐!永鋒鋼鐵...
    其中鋼鐵大項目有:日照鋼鐵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鋼鐵節能減排改造項目:淘汰5座1080立高爐,新建2座3000立高爐!其中就提到,要加快推進日照鋼鐵5號ESP生產線建設,先期規劃2條酸洗鍍鋅生產線1條冷軋生產線;淘汰現有5座1080立方米高爐,通過節能減排改造,建設2座3000立方米高爐。提升「網際網路+智能製造」水平,優化臺灣中鋼管理模式,強化「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訂單為主軸」的產銷一體化管理模式,進一步加強「產銷協同、質量保證、成本控制、綠色製造、物流管控」為重點的核心競爭力。
  • 這個地方,毛澤東說「騎毛驢也要去看看」
    在軋鋼廠,在430軋機加熱爐旁,毛澤東仔細詢問生產情況;在煉鐵廠,毛澤東從工人手裡接過藍色看火鏡,看鐵水熔煉情況;在長江碼頭,毛澤東回眸長江邊爐火閃爍的大冶鋼廠,對前來送行的同志說:希望你們把這個廠辦大辦好!1958年9月15日,參加武鋼第一爐鐵水出爐慶典後的第3天,毛澤東原本要從武漢前往安徽視察。
  • 高爐爐缸、爐底用耐火材料
    爐缸是裝鐵水和熔渣的地方,爐缸部位特別是風口是高爐溫度最高的區域,溫度在1700-2000℃,爐底溫度1450-1500℃範圍以內。爐缸內襯除受高溫作用外,還受到渣鐵的化學侵蝕與衝刷,爐底主要以鐵水的滲入侵蝕為主。主要是蒜頭狀和平鍋底狀侵蝕。
  • 【方志四川•記憶】林道鵬 ‖ 金沙江畔起高爐——記攀枝花市...
    【方志四川•記憶】林道鵬 ‖ 金沙江畔起高爐——記攀枝花市三線建設者梁才章 2020-12-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內最大功率高爐煤氣聯合循環發電機在鞍鋼投產
    新華社瀋陽7月19日電(記者陳光明、王炳坤)國內第一臺300兆瓦功率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CCPP),19日在鞍鋼集團公司正式投入運行。這一工程不僅使鞍鋼低熱值高爐煤氣全部得到回收利用,而且標誌著我國鋼鐵業節能減排進入一個更高水平。
  • 人坐辦公室完成高爐水渣轉運 方大特鋼又添無人化智能行車「新兵種」
    圍繞需求制定技改方向在方大特鋼3號高爐水渣池作業現場,一臺行車從氤氳的水蒸氣中呈現出它修長的身姿,精準地停在水渣坑的一角,將池中的水渣用抓斗轉運至旁邊的水渣料場,行雲流水般的精準操作讓前來觀摩的眾多行車「老司機」豎起了大拇指,因為這臺行車駕駛室裡空無一人。
  • 少年評論員-邱詠捷 | 國產航母見證偉大創新精神
    12月17日,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威武入列,我國進入「雙航母時代」。最讓人驕傲自豪的是,山東艦跳動著一顆「中國心」,自主設計、自主配套、自主建造,這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進步,體現了中國人民偉大的創新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航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海軍實力的象徵。
  • 復活的高爐:汙染借經濟蕭條還魂
    從去年底開始,決策層迅速、堅決地推出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2009年前5個月的信貸總量超過同期一倍,4萬億投資短短3個月就投下去了1萬億。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貸款開始暗流湧動,繁瑣的環境審批程序縮短了時間——國家環保總局開通了一條新的加快審批產業項目的「綠色通道」。省級環保部門也在迅速跟進,將環境影響評估時限從原來最長的60天縮減為5天。
  • 毛澤東助手冀朝鑄:曾被主席抱怨翻譯聲音大
    >  書名:毛的得力助手:從哈佛校園到天安門廣場,我在中國外交部的生涯(The Man on Mao's Right From Harvard Yard to Tiananmen Square My Life Inside China's Foreign Ministry) 作者:冀朝鑄  出版社:美國蘭登書屋  出版時間:2008年7月  顧 宸  40年前
  • 亮哥說鋼鐵丨黑色期貨全線上漲,高爐擴大減產檢修,鋼價底部到了...
    原標題:亮哥說鋼鐵丨黑色期貨全線上漲,高爐擴大減產檢修,鋼價底部到了?下周發運方面仍受泊位檢修影響,預計澳巴發運總量基本持平於本周,到港根據前期船期推算,預計將有所增量;另外,在鋼廠利潤持續大幅壓縮以及焦炭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大多鋼廠計劃在春節前完成年度常規檢修,下周檢修高爐數量有增加,預計下周整體鐵水產量將繼續下降;到港增量明顯,但主港地區受低溫天氣影響,港口卸貨增量有限,港口庫存窄幅波動。
  • 毛澤東解放後首次韶山之行實錄,面對父母的墳墓肅立良久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結束在湖北武漢的視察後,在時任公安部部長羅瑞卿、中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等人陪同下,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湖南湘潭韶山。臨行前,毛澤東告訴湖南省委負責人,這次我回韶山,你們不要興師動眾,特別不要派部隊去,我要隨便在群眾中走走。從6月25日到27日,毛澤東在故鄉韶山停留了三天兩夜。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和水
    今天是毛主席誕辰紀念日,我將《毛澤東詩詞》認認真真、反反覆覆地讀了好幾遍,發現詩詞中有不少描「山」繪「水」的佳行麗句。  開篇第一首,《沁園春·長沙》,寫作時間為1925年,正是國共首次合作期間。時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的毛澤東返湘。
  • 看毛澤東的血肉性格
    我輕輕走到主席辦公桌旁,捧走菸灰缸。好傢夥!光是菸頭也足夠我們四名衛士抽一天。那時,我不懂尼古丁,可也知道煙抽多了愛咳嗽,嗓子疼。便照衛士長教的辦法,將主席的煙掰斷幾支,半支半支地插入菸嘴。  我的目光落到茶杯上。照規律,一個小時左右續一次水……可是毛澤東已經端起茶杯。糟糕,沒水了。主席放茶杯的同時,眼皮掀了掀,目光在我臉上一觸即離,茶杯落桌有聲。我的心便跟著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