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金沙江畔起高爐
——記攀枝花市三線建設者梁才章
口述/梁才章 整理/林道鵬
梁才章
人物資料
梁才章,男,漢族,1940年11月生,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樂興鄉人。1959年入伍參軍,1964年退伍,1966年10月支援三線建設來到攀枝花,1990年7月退休。
1959年,我應徵入伍參軍,分在39軍,遼寧海城服役,1964年退役後,回到老家務農,同年8月結婚。1966年10月,攀鋼來地方招工,我響應支援國家三線建設號召,報名參加工作,10月底來到攀枝花,當年我們永樂、二龍區共招了308個,我們樂興鄉就有21個。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招工的情形。1964年8月,我與老伴許瓊芳結婚。當時還是農業社,家裡很窮,父母給我們分了一間茅草房,一遇下雨,滿屋漏,一晚上床都要挪動好多次,第二天早上起來一捏,鋪蓋棉絮還是被雨淋溼了。吃也沒得吃的,每天粗糠菜葉度日,沒有營養,人也有些浮腫,日子過得相當艱苦。當時已懷有身孕的家屬就賭氣說:「這個日子沒法過了,哪裡有招工的,你就出去,我不留你。」
機會說來就來了。1966年10月,一天我和家屬在屋後一塊地幹活,一行人從遠處晃晃悠悠地走來,帶隊的生產隊長鄭功倫顯得有些毛躁,發牢騷說:「大熱天的,去一個也不合格,再去一個還是不合格,還差一個名額到哪去找嘛。」我說:「鄭功倫,你們這是要到哪裡去?」鄭功倫說:「哎呀!還不是攀枝花(原渡口)招工的事,去了幾個都不合格,現還差一個名額,不好找喲。」我說:「哦,還差一個嗦,那你看我去要不要得。」鄭功倫打量一下我說:「是不是要去喲,要去我就把你的名字報上去了。」同時把我指給隨行招工組的人看。因我是當兵出身的,身板、氣質還行,招工組的人一看連連點頭說:「行行行,就他了。」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就出來當了攀鋼工人。
1966年10月,我告別父母、家屬和出生才4個月大的大女兒,同老鄉們一同乘車南下,途經重慶、貴陽、昆明等地,經過約7天的顛簸,才終於來到攀枝花三線建設工地。那時整個弄弄坪上空塵土飛揚,一片荒涼,四周是光禿禿的山,太陽白花花的直曬在工地,冒著股股青煙,仿佛劃一根火柴就可把空氣點燃。到十九冶報到後,單位安排我們住在密地,住房是我們自己動手蓋的席棚房,一年四季仿佛只有夏季,熱得受不了,剛來時好多人都適應不了,流鼻血,我也沒逃過此劫,吃不好,睡不好。當時,有人編順口溜說:白天槓槓壓,晚上壓槓槓,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這確實一點不假。那時條件有限,交通不便,建攀鋼那會兒,基本上是靠人肩扛背馱,儘管這樣,但幾乎每天都還是有不少的三線建設者們從祖國四面八方趕來。
攀枝花三線建設時期資料圖片(圖片來自網絡)
那時,攀鋼剛開建,攀鋼廠址——弄弄坪到處都在開挖基礎,還不具備生產條件,攀鋼就委託十九冶代培我們,學汽車修理和駕駛兩個工種。建設初期,建築工地上缺人手,十九冶看我們這批人身體素質還行,就改為學建築,把人馬拉上了建築工地。我被分配在修建攀鋼煉鐵廠1#高爐工地,參與並見證了攀鋼1#高爐從挖基礎到設備安裝再到投產出鐵全過程。
現在回想起來,那艱苦的歲月、那出鐵激動人心的時刻,至今還令人難以忘懷。我們不怕苦、不怕累、流大汗,依靠自己國家的技術、人力,硬是按期在金沙江畔建起了攀鋼第一座高爐——1#高爐。第一座高爐的建成,標誌著攀鋼「立」了起來,這給我們千萬參建者增添了莫大的鼓舞。後來,攀鋼陸續建成焦爐、煉鋼等各條工藝線,確保了1970年7月1日出鐵目標。
隊長叫吳阿培,上海人,當年他就有40多歲了。他人很好,就是大家覺得他「很摳門」。那時大家工資少,他菸癮又大,所以,幾乎沒有人能抽得到他的煙、借到過他的錢。我就例外,我不但抽到過他的煙、還借到過他的錢。事情是這樣的,1#高爐建成順利投產,凝聚了我們多少參建者的心血喲!當時沒有現在的機械化,挖基礎、混凝土攪拌、安裝設備等,大都靠人工,幹一天活下來,累得腰酸背痛,第二天渾身像散了架一樣。我那天早上確實累得直不起腰來,又有點頭昏眼花症狀,就沒有上工地幹活,躺在床上睡覺,隊長吳阿培氣衝衝地來到工棚質問我:「為啥還不上工地,工地上缺人手正吃緊。」我說:「我病了,也沒錢吃飯,餓得走路都走不起了。」他伸手摸了一下我額頭說:「是有點發燒,咋不早說呢?」就從自己兜裡掏出了皺巴巴的5元錢遞給我說:「先去吃點早飯、再上衛生所拿點藥。」自己點菸時,破例也給我發了一支。
由於家裡貧窮,生活差,大女兒出世後,她媽沒奶水,孩子身體也差,常生病,我工資少,每月都接不上扣,隊長吳阿培又借錢、糧票接濟我,讓我們家度過了那個困難時期。我很感激他,後來我們倆還成了好朋友,也不知他現在如何了?如果還健在的話,應該90多歲了吧。
後來我們轉戰東西南北,修建了像弄弄溝單身宿舍一樣的樓房以及路橋。我退休後回老家儀隴居住,後來來過幾次攀枝花,感到現在的攀枝花建設得很好、很漂亮了。
1972年,我從十九冶轉到了攀鋼接待處,先在食堂幹,後又調到南山賓館、公司機關燒生活鍋爐直到輪換。1973年,單位給了我一個遷家名額,當時,我考慮到家裡老人年齡大了,孩子又小,我收入也不多,一家人生活、孩子讀書全靠我一人支撐,怕吃不消,就把名額放棄了。後來,老婆、孩子都有點怨我,但我也是沒有辦法,才作出這樣的決定來,希望他們能理解我。
我們夫婦育有3個女,帶了1個兒子。1990年7月,我辦理了輪換,二女兒出來參加了工作,分在了攀鋼煤化工廠(原焦化廠),我回到老家後種地務農。當時退休工資才170多元,後來國家逐年都在上調,現每月有2300多元了,生活上還算行。2004年,二女兒、女婿考慮到我們年齡逐漸增大、病痛越來越多,我們老家距鄉鎮很遠,交通不便,上街、上醫院很不方便,他們商量後就在我們鎮上買了一套商品房,把我們老兩口接到了鎮上住。兒女都出去打工了,我們在家就幫著帶帶孫子、孫女。後來他們又把我們老兩口的戶口遷到了攀枝花,我們人還是在老家居住。2007年,趕上國家好政策,我又給老伴在攀枝花買了養老保險,現她每月也有1000多元養老金,我們老兩口每月加在一起有3000多元的養老金,基本上衣食無憂,這要感謝黨,感謝攀鋼!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口述:梁才章
整理:林道鵬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記憶】林道鵬 ‖ 金沙江畔起高爐——記攀枝花市三線建設者梁才章》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