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後強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本文載《巴蜀史志》2018年第2期
顓頊和嫦娥在四川的傳說研究
李後強
人類可能起源於喜馬拉雅,最早進入四川盆地活動。「五帝」之首的黃帝,誕生在四川汶川茂縣一帶。三星堆可能是黃帝之國,縱目人就是黃帝造型,四川盆地可能是中華文明的真正發源地。黃帝居軒轅之丘,實際是在四川盆地(軒轅)的瓦屋山(丘)。顓頊(高陽氏)出生若水之野,實際是在安寧河谷(若水)平原(之野)。涼山大石墓是古人對先賢的懷念。帝嚳(高辛氏)在岷江流域活動,也到了安寧河谷。彝族「諾蘇」實際上就是「若水」。高陽氏與高辛氏分別代表高原陽光普照、高原原始森林之地。原始宗教可能最早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顓頊改革宗教後,隨人類遷徙傳播到世界各地。埃及金字塔建造可能受到青藏高原金字塔山形的啟示。《聖經》故事中的諾亞方舟可能就是喜馬拉雅或四川盆地。涼山冕寧的緯度低、海拔高、雲霧少、無汙染,空氣透明度高,成為太空飛行器最佳天然發射場。嫦娥奔月發生在冕寧縣,古有傳說遺蹟,今有發射中心。
我們在田野調研和自然科學研究基礎上,從新的角度來講述顓頊和嫦娥在四川的故事,並闡述四川盆地可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人類可能起源於喜馬拉雅
亞洲是全球陸地最高點,全世界所有8000米以上的山峰都在亞洲。青藏高原地理界線為崑崙山、喜馬拉雅山脈等,海拔4000米以上,面積約250萬平方公裡,是地理第一階梯,被稱為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呈巨大金字塔形態,最高的珠峰達8844米。過去研究表明,喜馬拉雅山脈形成於6500萬年前。但最新研究顯示: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最少有4.5億年。
科學家研究表明,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遊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進化而來。這種名為棘魚屬的原始魚類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2013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研究員等人證明:類人猿起源於約55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脈早於人類誕生。大量事實表明,人類可能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因為這是地球上最早的一塊陸地,其他地方當時還是海洋。人類來自海洋,但只能生活在陸地,並且需要淡水。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最大的淡水塔。所以,珠峰兩邊有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和印度。喜馬拉雅山脈現在海拔很高,平均每年升高1釐米,但過去沒有這麼高,也不太缺氧,適合人類生存。喜馬拉雅山上有許多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過去的確在海洋之中。《聖經》故事中的諾亞方舟可能就是喜馬拉雅。從衛星看地球,四川盆地就像是一艘停靠在青藏高原東岸的「諾亞方舟」,因此四川被稱為青藏高原東大門。西藏阿里地區18000年前的象雄文化也是證據。原始宗教可能最早起源於青藏高原,顓頊改革宗教後,隨著人類遷徙傳播到世界各地。西藏到處是金字塔形的巨大山脈,埃及人造金字塔是否受到青藏高原山形的啟示和影響,值得探討。阿里的岡仁波齊山至今還被認為是世界多種宗教的中心。生物學家研究發現,世界上所有生物,在喜馬拉雅山脈都可以找到原型,即野生的原始標本,只是與現在人工馴化的或自然進化的生物有較大差異。在喜馬拉雅還有夏爾巴人和藏族,甚至發現了雪人的足跡。
喜馬拉雅、青藏高原與崑崙山脈相貫通。崑崙山又稱中國第一神山,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裡,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裡,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裡。崑崙山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它為中華「龍脈之祖」。古人類經過漫長進化,一部分人逐漸遷徙到崑崙山一帶。所以,關於崑崙山的傳說很多,比如古代神話認為崑崙山中居住著一位「西王母」,也有人認為黃帝誕生在崑崙山附近。遠古時代的人類還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居所,四處行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跡,這是造成今天許多地方爭搶同一個遠古名人的根本原因。後來,人類祖先的一部分順著黃河、長江向東遷徙,到了中原和四川盆地,走向亞洲和世界。因此,有北京周口店人,有四川資陽人、重慶巫山人、雲南元謀人。另外一部分到了古印度和兩河地區,再走向非洲、歐洲,直至全球。1910年人們最早於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區發現了臘瑪古猿化石,後又在肯亞、希臘、土耳其、匈牙利、巴基斯坦和我國雲南省發現了臘瑪古猿化石。經鑑定,臘瑪古猿大約生存在1400萬年前至800萬年前。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人類即元謀人,距離現在大約 170萬年。
黃帝在四川盆地的活動
四川盆地位於中國地理第二階梯,約20萬平方公裡,海拔300-700米,地理界線為雲貴高原、巫山、大巴山。四川盆地號稱千河之盆,流域面積10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有1400多條,不同規模的河流有5000多條,又是紫色(紅色)盆地,屬於世界唯一,具有內陸海洋性氣候,物產豐富,最適合人類生存。四川盆地在遠古時代也是海洋,巴蜀圖語的著名符號「S」(或者「魚」),就是指海洋和水波。人類從喜馬拉雅遷徙到崑崙山再到四川盆地,在盆地創造了許多輝煌,如「資陽人」、三星堆文化、金沙遺址。「資陽人」是中國發現的第三個古人類頭骨化石,也是新中國發現的首枚古人類頭骨化石。隨其出土的,還有大批石器、骨器,特別是骨針、穿孔石珠、麂鹿角等文物。「資陽人」被鑑定為約4萬年前的古人類,和現代的人類有直接關係,是古蜀人祖先。「資陽人」的發掘說明,在此之前,古人早在四川盆地活動,順著安寧河谷慢慢向南方擴散,直至東南亞、南亞。今天在安寧河谷發現的巨大石墓就是證據。五帝之首的黃帝,主要在四川盆地活動。四川學者向胤道根據若干歷史資料和四川發掘的物證及現場考證發現,黃帝誕生在四川,不僅確認嫘祖故鄉西陵氏朝雲之國在古蜀川西川北一帶,更重要的是印證黃帝出生地在岷山汶川布瓦村附近一帶。因為有岷江、雅礱江、金沙江等,黃河、長江都在阿壩流過,黃帝出生在汶川、茂縣附近應該可信,黃帝後人大禹也出生在北川、汶川和茂縣一帶。黃帝的「黃」可能與西部黃色土地有關,本意為「黃地」。四川盆地就是典型的紫色土地,過去認為是紅色盆地、黃色盆地,黃帝之名應該取自四川盆地的土色。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據考證,嫘祖是四川鹽亭人,帶領人們養蠶紡絲。這裡的「軒轅」就是四川盆地,「丘」就是瓦屋山。《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現在學界的基本觀點,《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怪書,記載了550座山,300多條河流,由戰國中後期到漢代中期的楚國人或巴蜀人所作,作者很熟悉四川情況。八百歲,可能是指眉山市彭山區的先秦道家人物彭祖,他是黃帝的後人、顓頊的玄孫。「女子國」可能是「雅女國」「東女國」,即洪雅、雅安和丹巴美女群。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袁珂先生在注《楚辭·天問》說道,「窮」即「窮山」,就是「岷山」。三星堆可能是上古黃帝之國,縱目人就是黃帝,四川盆地可能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山海經·海內西經》還指出,黃帝居住的軒轅之丘,呈方形,「青丘國,其人食五穀,衣絲帛,其狐九尾」。古代絲帛只有四川產,蜀是絲帛原產地。三星堆的青銅神樹就是三層九枝,各有鳳鳥,似為狐九尾。晉代郭璞說,青丘國在岷山之南。我們認為,「窮山」可能是邛崍之山,「青丘國」可能是青神洪雅,瓦屋山就是黃帝居住之丘。因為四川只有瓦屋山是方形,且有三星洞,與三星堆一致。此外,瓦屋山地區有蠶叢傳說,認為青衣神就是蠶叢,青神縣就是紀念青衣神。因此,黃帝居住在瓦屋山,蠶叢、老子、張道陵、張三丰、蘇軾等都尋蹤而去。瓦屋山腳下有「五鬥觀」和其他文物古蹟,特別是木雕老君像,栩栩如生。黃帝把青陽降居江水(岷江),昌意降居若水(雅礱江),一是因為四川河流眾多,二是黃帝是四川人,三是希望他們學習水的品格。我們認為,帝嚳的前輩在四川岷江、雅礱江,也算祖籍在蜀。高陽氏(顓頊)與高辛氏(帝嚳)都在四川盆地生活、工作過,對治水、農業發展貢獻很大,嫦娥出生在四川也是可能的。
大石墓與顓頊出生在安寧河谷
安寧河谷是大裂谷,有釩鈦礦物,是四川第二大平原、第二大糧倉,適合人類生存繁衍。上古黃帝、昌意、顓頊、帝嚳、嫦娥、大禹在安寧河谷的活動,有遠古遺址和古代大石墓為證。大石墓是後人對先人的紀念,也是遠古遺風。黃帝、顓頊、帝嚳及其後人都與巨人有關。比如,帝嚳因為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有一個老婆叫姜原,在野外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由此感孕生了個男孩,給他取名為「棄」,也就是後來建立了周朝的周人始祖——稷(亦稱后稷)。在《山海經》中,有關巨人族的明確記載,最著名的就是夸父。《山海經·大荒東經》「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裡。」
大石墓,與埃及金字塔同等神秘,是安寧河流域原住民獨特的墓葬形式,主要分布於川西南安寧河流域約700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在冕寧、喜德、西昌、德昌、米易皆有分布。大石墓的主要特點:墓室為長條形,墓頂用數塊巨石依次覆蓋,蓋頂石重達數噸,甚至把20多噸的天然巨石作為墓壁和墓頂石,長度大多在10米以上,在全球絕無僅有。大石墓中出土了許多文物,主要分為陶器、銅器、鐵器、骨、牙、金、瑪瑙、綠松石等質料的各類裝飾品,有些墓室內還發現過稻穀的痕跡。可見,這是不同時代的遺存,不是一次埋葬 。
從現存200餘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計算,入葬人數可能在兩萬人左右,說明古邛人是這一地區最大的民族。有人說,這是女媧補天的巨石,因為女媧補天的地方雅安就在旁邊。
關於顓頊出生四川的記載很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帝系》云:「昌意娶於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帝王世紀》載:「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昌僕,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水經·若水注》:「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顓頊於若水之野。」
前面說到,黃帝出生在汶川茂縣附近,經常居住在四川盆地,特別是洪雅瓦屋山一帶。這裡「若水」應該在四川,雅礱江古稱若水,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古代彝族有幾十種稱呼,十分複雜,其中最大的一支叫「諾蘇」,實際上就是「若水」。過去,彝族是蠻夷的「夷」即「夷族」,1956年毛澤東主席改為「彝族」,說有米有絲,有吃有穿。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說,「西南夷君長以計數,邛都最大,此皆錐結、耕田,有邑聚」。書中還說,在雲南北、四川南,酋長有幾十個,邛都國最大。邛國實際上就在安寧河谷,今天「邛海」就由邛國而來。若水就是安寧河谷。大石墓就是邛國遺產。史料記載,黃帝次子昌意,被降職到若水做諸侯,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僕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顓頊。《大戴禮 帝系》和《帝王世紀》還記載,昌意之妻昌僕,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顓頊。這說明,顓頊出生地有「土著」民族,有滿天繁星,月光明亮。只有攀枝花——西昌區域才有彝族和這種天氣。西昌被稱為「月城」。
關於顓頊與冕寧(古稱臺登)的文獻也很多。比如,中華書局影印,〔宋〕樂史、王文楚等點校,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太平寰宇記》第三集第1618頁,「臺登縣,屬邛都國,黑水之間,若水出其下,即皇帝子昌意降居若水,即是此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1586頁,「若水出蜀郡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也。南過邛都縣西,直南至會無縣。若水又逕會無縣,縣有駿馬河,又有孫水焉,水出臺高縣即登臺縣也」。會無縣就是今天的會理縣。中華書局影印,〔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第一冊第810頁,「九州要記曰臺登縣有奴諾川、鸚鵡山,黑水之間,若水出其下,即黃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是此」「漢志曰耄牛屬蜀郡鮮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耄牛即今臺登縣」。更有意思的是,清光緒《冕寧縣誌》記載,「冕寧縣古鄀國,黃帝封其子昌意於此,娶蜀山氏女生顓頊於若水。若水即城外南河也,故冕邑為帝子之都,高陽氏故裡。漢初屬邛都國。漢武帝時置西部都尉,治犛牛主外羌。元鼎六年置大笮、臺登二縣。後漢省大笮入臺登。」清鹹豐元年知縣洪瞻陛建縣城南關門,其上石刻「高陽氏降生之墟」七字。明楊慎《山海經補註》云:「黑水廣都,今之成都也。」《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藏名為「措曲」,是「生鐵之水」之意。黑水河屬岷江上遊支流。黑水縣古為冉馬龍地域,秦、漢為蠶陵縣地,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蜀山在四川,若水就是安寧河,「之野」的「野」,實際就是安寧河谷平原。因此,顓頊出生四川,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應該可信。
原始宗教應該產生在青藏高原周圍。在顓頊以前,神人不分,生產和生活籠罩在對鬼神的祭祀之中,社會秩序嚴重失衡,顓頊的主要功德是對原始宗教進行了「絕地天通」大膽的改革。據說他在位78年,98歲逝世;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之孫高辛(帝嚳)繼位。在顓頊的後代子孫中最長壽要算彭祖了,他是顓頊的玄孫,一共活了八百多歲。顓頊的子孫後代非常繁盛,他們中的一支後來發展為南方的楚國,屈原就曾為自己是高陽氏顓頊的後代而倍感自豪。
據學者研究,蜀山氏是一個部落。若水,經青海流入四川,於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四川的河流基本上是從北向南流,北高南低,因此叫「降居」。雅礱江有眾多支流,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裡的支流有290條,其中大於500平方公裡的有51條,大於或接近一萬平方公裡的主要支流有鮮水河、理塘河、安寧河等。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寫到:「上善若水」。老子在這裡頌揚水的精神,是在宣揚一種處世哲學。黃帝把昌意放到若水,是否與此有關?這是我們今人的思考。
米易學者論證顓頊出生在米易何家壩,此地是若水和若木的發源地,若木就是「攀枝花樹。」也有人說在滎經。1987年在米易何家壩考古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物,推測是遠古時代人類遺蹟,與顓頊時代相關聯。2013年馮廣宏在《文史》雜誌發表《顓頊出自安寧河谷考》,引《漢書·地理志》載:「鮮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入繩,過郡二,行千六百裡。」邱述學在《顓頊故裡考》中認為,顓頊時代屬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落後,農耕較為低下,主要生存方式是打獵捕魚、依山傍水、遷徙無常,顓頊部落群體活動在滎經、米易相距千裡之遙是事實。但米易與滎經之間正好是冕寧。洪雅與滎經接壤,瓦屋山就在洪雅與滎經之間。
帝嚳與嫦娥奔月在冕寧
涼山位於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之間的節點和邊緣,處於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在這裡有著強烈的文化傳播特徵。上古人類沒有定居,遊走範圍很大。帝嚳在涼山也有活動,大石墓就是後人的記錄,還有橫欄山遺址、董家坡遺址、高坡遺址、沙坪站遺址等,說明安寧河流域及金沙江中遊地區有新石器時代文化。《後漢書·南蠻傳》記錄了帝嚳執政時,華夏族四周都是一些尚未開化的少數民族,現在西南的許多少數民族都是帝嚳後人。
冕寧是四川往來於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之一,古稱臺登縣。最近幾年,考古專家在安寧河谷發現四川第二大先秦時期聚落群,說明距今4000多年前在四川的第二大平原安寧河谷有人類活動。成昆鐵路施工所涉及的20餘處先秦時期遺址沿安寧河谷平原分布,綿延百餘公裡,這為探討聚落形態、聚落群之間的地理空間分布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嫦娥奔月的故事傳播很廣,不過有文獻記載和有遺蹟的地方幾乎沒有找到。但在彝族、藏族的詩歌裡最多,比如《月亮的女兒》。據史料,嫦娥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嚳(天帝帝俊)的女兒、后羿(大羿)之妻,美貌非凡,本稱姮娥,因西漢時避漢文帝劉恆的忌諱而改稱嫦娥,又作常娥。據說嫦娥與后羿開創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在神話傳說中,嫦娥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中。在東漢之前,無任何資料顯示嫦娥與羿是夫妻關係,直到高誘註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後來道教在其神話中,將嫦娥與月神太陰星君合併為一人,作女神像。嫦娥是帝嚳之女,帝嚳是顓頊侄子,帝嚳是黃帝的曾孫,是共識。據史料,帝嚳有五位妻子和多個兒女。《山海經》記載,第四位妻子常羲(又稱常儀)與帝嚳生了十二個月亮,而且「常羲」就有生月亮之意,表明帝嚳和常儀的女兒就是月亮之神嫦娥。
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嫦娥奔月之地,必須同時滿足十個條件。一是詩歌故鄉(有豐富現象力);二是有適合奔月的經緯度(地理位置優越);三是有帝嚳活動;四是有蠻夷(古代少數民族、奇異服裝);五是有藥材種植(不死藥);六是有奔月傳說或文獻記載或遺蹟;七是有潔淨空氣便於觀月;八是有古戰場;九是有兔子、神犬;十是有美麗的池水(西王母瑤池)。從古到今,只有冕寧最符合這十個條件,有顓頊、帝嚳、戰場、月城、彝族藥、彝海、邛海、嫦娥傳說等。冕寧是詩歌與舞蹈的天堂,是英雄與美女的故鄉,是火把與火箭的工場。西昌經常日月同輝。西王母的不死藥可能就是石斛,四川是石斛的故鄉,冕寧很多。傳說中的西王母住在崑崙山,但其瑤池有多處。因為「西王母雖以崑崙為宮,亦自有離宮別窟,遊息之處,不專住一山也」(《山海經校注》),住在西昌邛海、冕寧彝海的可能性很大。邛海有180萬年了,西王母在西昌旅居時間應該較多、較長。嫦娥因為偷吃了西王母的石斛才被迫飛往月球。
西昌(冕寧)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目前對外開放中規模最大、設備技術最先進、承攬衛星發射任務最多、具備發射多型號衛星能力的新型太空飛行器發射場。在冕寧發射嫦娥號,最容易突破第一宇宙速度(為7.9 km/s)和第二宇宙速度(為11.2 km/s)。
自古以來,人們在西昌能經常看到地球衛星——月亮,故西昌以「月城」的美稱聞名海內。而今,西昌又以發射嫦娥號而聲震寰宇。據航天專家介紹,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具有「天然發射場」的優越條件:一是緯度低(北緯28.2度),海拔高(1500米以上),發射傾角好,地空距離短。離赤道很近,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又可縮短地面到衛星軌道的距離,從而增加火箭的有效負荷。二是峽谷地形好,地質結構堅實,海拔1857米,有利於發射場的總體布局,對地面發射設施、技術設備及跟蹤測量、通訊布網有利,能滿足多個發射場的建設。三是晴好天氣,「發射窗口」好。年平均氣溫18℃,是全國氣候變化最小的地區之一,日照多達320天,幾乎沒有霧天,試驗周期和允許發射的時間較多。我國的探月工程,在西昌(冕寧)發射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2018年將發射嫦娥四號,實現了古人的夢想。古人的想像與今人的科學判斷完全一致。因此,冕寧是嫦娥奔月之地,不容置疑。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李後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後強 ‖ 顓頊和嫦娥在四川的傳說研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