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文傳 ‖ 楊天惠《彰明附子記》研究(中)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劉文傳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楊天惠《彰明附子記》研究

劉文傳

【摘要】《彰明附子記》是北宋彰明縣縣令楊天惠寫的附子考察報告,記述了全國主產地彰明的附子所產鄉鎮、 種植規模、栽培技術、採收加工、商品規格、優劣鑑別、市場銷售及經濟效益等生產經營全過程,並批評了之前《本草》書中附子的一些錯誤說法,具有深厚的中藥歷史文化價值和多方面的學術價值。楊天惠和他的 《彰明附子記》與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一樣,已成為中國農學史、藥學史、藥業史上的重要人物和科學文獻。《彰明附子記》因不少文字艱深及一些傳抄錯漏,內容又涉及多種學科領域,故深研者較少。今從譯文研究入手進行研究,並提出六點評議、七條討論和總結語,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北宋;楊天惠;彰明附子記;原文;譯文;評議

三、六點評議

(一)肯定了附子生產在彰明農業中的重要地位

彰明附子生產已發展到上萬畝規模,種附子的畝收入,超過種糧的一倍以上。附子種植業已是彰明農村一項重要產業,故能引起縣令的高度重視並為其作記。

(二)首次記載了彰明附子的種植技術與採收加工方法

所記附子種植系無性繁殖。其用種,是來自異地山區的野生烏頭,以保證種質優良,品種不退化,並減少病蟲害。用地要求,每年用好的旱田輪作,但具體間隔多久未予說出。播種前要反覆耕地達十來遍,令土層深厚、土質疏鬆,以利附子塊根的生長。據嘉祐六年(1061)官修《本草圖經》記載,附子田要耕五至七遍【4】,為此作了旁證。今江油種附子用地,仍是每年輪換,整地要耕3遍、耙3遍,壓3遍,與楊天惠所記大體相同。再開廂作壟,將藥苗種在壟上,開溝利水,防止水漬使附子塊根腐爛。播種前用綠肥作底肥,生長期追施糞肥。盛夏烈日有損苗葉,需扎稻草帘子(今套種玉米)遮陽。附子11月播種,次年9月採收。過早採收塊根不充實,乾燥後形體瘦小,降低商品等級。這些都是附子生產中的重要環節。

收穫的鮮附子,用醋浸泡滿1個月後,撈出及時曬乾或風乾。既能防腐,又因部分烏頭鹼生成醋酸鹽而溶失,降低了附子毒性。這種減毒原理在千年前的北宋,是一件了不起的科技發明。

但是,楊天惠說醋泡後剛撈出的附子體大如拳又言過其實。現代種的附子可能比宋時大,1公斤12個的特級泥附子,泡膽後撈出時都達不到體大如拳。這是文學家楊天惠的誇張說法,而且附子的加工方法與大附子難得也無直接關係。

(三)記載了彰明附子的7種商品規格及優劣鑑別

加工附子可得同一植物來源的7種商品:烏頭、附子、鬲子、天雄、天錐、側子、漏籃。這在藥材加工中十分少見,說明附子價值較高,需分別銷售。但從本草所載、醫方書所用、市場高低檔均需規律結合起來分析,只有附子、烏頭及高檔的天雄、低檔的側子四種商品在市場上流通,尤以附子、烏頭為最主要。分為7種商品規格過於繁瑣,漏籃並不實用。

對附子商品的優劣鑑別,總結的形態上以蹲坐正、支根少者為上等,有支根、多鼠乳者為次等,形不正、有傷缺、乾枯皮皺者為下等;色澤上以花白色為上等,黑褐似鐵色次之,青綠色為下等;今仍是性狀鑑別的主要之點。但說天雄、烏頭、天錐以豐實過握為勝,實不太可能大到能超過手握標準,言豐實體大為勝足矣。

(四)肯定了彰明是全國附子生產供應基地的地位

彰明附子銷售,是在產新季節各地藥商前來採購,彰明成為全國的附子市場。楊天惠雖只記載了川、陝、閩、浙商人,顯然是僅舉其要。陝西藥商喜歡買下等品,福建、浙江藥商喜歡買中等品,士大夫們喜歡買上等品,各種等級的商品都有銷路,說明彰明附子市場購銷兩旺,熱鬧異常。

(五)揭示了彰明附子畝產不高大附子極少的原因

彰明有附子田104頃,合10400畝,年總產幹附子16萬斤,平均畝產幹附子約16公斤。宋代1斤約合今1.2斤,合今畝產19.2市斤,9.6公斤。宋代1畝合今制大約為有0.7、1.0、1.1畝三種說法。取1.0畝說(準確說為0.947畝),彰明幹附子畝產折成今數,為同上的19.2市斤、9.6公斤。而目前,四川江油的鮮、幹附子平均畝產,分別為550公斤和170公斤。彰明單產不足今天的十分之一。分析有五方面原因:

一是生長期肥力不足(今生長期施3次肥),不利於附子塊根生長。

二是附烏頭所生的子根較多,細小者丟棄不少。

三是無後來才使用的摘尖、抹芽、修根技術,不能控制莖長過高引起倒伏減產和促使大附子生長。

四是病蟲害尤其是病害嚴重,無施藥等措施防治。古今病蟲害雖有不同,但大體可能相似。今附子生產中有8種病害、5種蟲害。從種到收共11個月,除播種後的前3個月外,幾乎每個月都可能發生1至多種病蟲害,5月份甚至可同時發生三、四種病蟲害。尤其是輪作間隔時間短,病害更嚴重。今江油附子用地, 選擇種水稻4-5年以上,種玉米、小麥5-6年以上之地。而宋時彰明用地的間隔 時間可能很短,無法抵禦嚴重的病害發生,這可能是宋代彰明附子單產量低的最關鍵原因。

五是採收加工損耗大。除前述丟棄較多的細小子根外,收穫期雨水多使泥附子爛在地裡,加工不當造成鮮附子大批腐爛,是損耗大的三點原因。

附子產量低,證明楊天惠所說,種附子用工為其他農田的10倍, 收入卻僅增加1倍多一點是可信的。附子產量、質量的不確定性,使種藥人在採收附子時祈求神靈保佑和畫神驅邪,以期獲得優質高產,實屬無奈的民俗之舉。

附子大的少,小的多,明清時也是如此。明代後期朝廷編修的《明會典》記載:「四川成都府歲貢天雄二十對、附子五十對、烏頭五十對、漏籃二十斤【5】。大附子天雄才年貢二十對,昔日被棄的漏籃成了上貢的主要對象,說明培育大附子的修根技術開發較遲,可能是在清末民初時才出現的。

(六)批評了本草書中附子記載的一些錯誤說法

楊天惠批評《神農本草經》(後稱《本經》)和《本草經集注》(後稱《集注》)關於附子有一些錯誤說法,謂這些說法與他所見的實際情況不符,是「盡信書不如無書」之類的教訓。楊天惠的探討精神可嘉,但這些批評對不對值得討論。

(未完待續)

本節

本節參考文獻

……

[4] 宋•蘇頌編撰,尚志鈞輯校.本草圖經•附子[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256.

[5]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附子部[M].北京:中華書局,成都:巴萄書社,1985:66173.

……

上期回顧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劉文傳(綿陽市地方史志學會常務理事,綿陽市歐陽修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文傳 ‖ 楊天惠《彰明附子記》研究(中)》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後強 ‖ 顓頊和嫦娥在四川的傳說研究
    過去研究表明,喜馬拉雅山脈形成於6500萬年前。但最新研究顯示: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最少有4.5億年。 科學家研究表明,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遊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進化而來。這種名為棘魚屬的原始魚類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2013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研究員等人證明:類人猿起源於約55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脈早於人類誕生。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2020-09-12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工作動態】打造大熊貓立體傳播格局 服務四川立體...
    四川大熊貓文化立體傳播格局的形成是省內外通力合作、行政管理單位與科研院所、文化企業緊密合作的一個典型案例,在保護、研究大熊貓的歷史上絕無僅有,也是文化工程建設中的一個成功案例。胡錦矗教授是世界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奠基人,被譽為「熊貓教父」「熊貓教授」、研究「國寶」的「國寶」(劉豔平 攝)二、廓清脈絡,總結成就,服務大熊貓保護經不懈努力,四川省地方志辦挖掘梳理大熊貓保護歷史脈絡,總結大熊貓保護經驗,構建起以大熊貓為主題的作品內容集群。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肖水泉 ‖ 提著詩詞逛成都
    原創 肖水泉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可見,一把手沒文化,更是多麼地可悲。我們再看看那位被劉士元用馬鞭抽打,還因為「輕樹威,失憲臣體」而貶官的元微之,如果他讀了張祜這首「杜鵑啼血」的詩,是不是該跟張承吉說聲「對不起」?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安勇 ‖ 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五)
    點擊上面藍字「方志四川」添加關注!編者按4月4日至9日,「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分5部分推出了《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全文今日結束,歡迎在文尾留下您的讀後感言。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楊雪 王應槐 ‖ 抗元老瀘州 英雄神臂城...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古蹟逸聞 精彩紛呈前清舉人高覲光《老瀘城懷古》詩云:「荒臺壘礪纏草根,雲是營門故時堡。堡中往往遺鏃留,苔花鏽澀無人收。」神臂城瀰漫的硝煙已經遠去,但歷史的畫廊不會因此而消失。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第35期:四川方言的傳承與保護(四)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一首四川話版的鄉愁有沒有勾起你對四川的無限回憶或者嚮往呢?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從華西壩走出的友好使者——大熊貓...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從華西壩走出的友好使者——大熊貓「潘多拉」 2020-12-05 0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馬睿 ‖ 對大熊貓國家公園文創產業的...
    以下文章來源於為愚書屋 ,作者馬睿 為愚書屋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讀書心得歡迎關注「方志四川」!都江堰市: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山道教文化、都江堰放水節、青城洞經古樂、望娘灘傳說、青城武術、青城茶道、聚源竹雕、安龍盆景、青城竹椅、文記糕點、馬祖廟會、方竹筍、泡菜、白果燉雞、洞天乳酒、雪芽茶、玉沿大蔥、火腿雞絲卷、甜水麵等。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四川方言的來龍去脈》第30期:德陽話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今天我們將要去的地方是距離成都大約78公裡的德陽市。
  • 【方志四川•記憶】林道鵬 ‖ 金沙江畔起高爐——記攀枝花市...
    【方志四川•記憶】林道鵬 ‖ 金沙江畔起高爐——記攀枝花市三線建設者梁才章 2020-12-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央視10套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 西昌:絲路天燈 照亮...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CCTV-102020.1.19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西昌篇西昌篇 預告片絲路天燈 照亮禮義之州 禮州作為西昌首鎮,在西南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帶動下,商貿繁榮,文化昌明。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陳建國 ‖ 蓬安縣相如故城四大城門名字...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蓬安縣相如故城四大城門名字由來與寓意陳建國築土為城,互易為市。城市,一個時代的縮影,一方文明的坐標。城門,見證一座城的歷史,也彰顯了一座城的底蘊。城門之美,美在耐人尋味的名稱,以及名字背後那悠悠往事。在浩浩嘉陵江畔,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相如故城。故城有四大城門,名字別具一格。翻閱歷史長卷,城門的變遷,是伴隨著故城的發展而變化。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四川省地方志目錄(二)》出版發行
    迎關注「方志四川」!這些書籍對於弘揚優秀巴蜀文化、樹立方志文化自信、彰顯方志價值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便於讀者全面了解這些方志成果,更為便捷地查找利用相關資源,四川省地方志辦組織編纂了《四川省地方志目錄(二)》。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四川方言的來龍去脈》第16集:宜賓話
    原創 四川省地方志辦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這次節目我們來說說四川的宜賓話。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原創 孫學元 瓦西木一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以畢摩文化為代表的彝族文化,具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方面屬性,包含彝族的哲學思想、社會歷史、教育倫理、天文曆法、文學藝術、風俗禮制、醫藥衛生等內容,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深厚文化底蘊。本文就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問題進行粗淺研究和探討。
  • 【方志四川•傳統村落】楊奎昌 ‖ 米倉道上的農經村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木子 ‖ 走在...
    走在脫貧路上的「土」書記木子 「只要將心比心,就能換得人心」「兩腿不沾泥,村民不認你」「只有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村民才會相信你」,這是古藺縣富民村第一書記李松長,在幾年的精準扶貧工作中時常記於心
  • 【方志四川•生態】魯妮娜 ‖ 追尋前人足跡 探究雅安鳥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可以說,要研究中國鳥類,絕對無法繞開雅安這座「世界知名的動植物基因庫」。實際上,模式標本鳥種也並不神秘,在近年的實際觀察中,鳥類觀察者經常在雅安與它們相遇,諸如橙翅噪鶥、麗色噪鶥、灰喉鴉雀、白領鳳鶥等。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高富華 ‖ 愛情傳奇 子孫近百...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我的眼裡只有你」在2002年之前的每一個春天,大熊貓「新星」心中是有盼頭的……1992年春暖花開,上海動物園的帥哥大熊貓「川川」再次來到重慶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