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文傳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楊天惠《彰明附子記》研究
劉文傳
【摘要】《彰明附子記》是北宋彰明縣縣令楊天惠寫的附子考察報告,記述了全國主產地彰明的附子所產鄉鎮、 種植規模、栽培技術、採收加工、商品規格、優劣鑑別、市場銷售及經濟效益等生產經營全過程,並批評了之前《本草》書中附子的一些錯誤說法,具有深厚的中藥歷史文化價值和多方面的學術價值。楊天惠和他的 《彰明附子記》與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一樣,已成為中國農學史、藥學史、藥業史上的重要人物和科學文獻。《彰明附子記》因不少文字艱深及一些傳抄錯漏,內容又涉及多種學科領域,故深研者較少。今從譯文研究入手進行研究,並提出六點評議、七條討論和總結語,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北宋;楊天惠;彰明附子記;原文;譯文;評議
三、六點評議
(一)肯定了附子生產在彰明農業中的重要地位
彰明附子生產已發展到上萬畝規模,種附子的畝收入,超過種糧的一倍以上。附子種植業已是彰明農村一項重要產業,故能引起縣令的高度重視並為其作記。
(二)首次記載了彰明附子的種植技術與採收加工方法
所記附子種植系無性繁殖。其用種,是來自異地山區的野生烏頭,以保證種質優良,品種不退化,並減少病蟲害。用地要求,每年用好的旱田輪作,但具體間隔多久未予說出。播種前要反覆耕地達十來遍,令土層深厚、土質疏鬆,以利附子塊根的生長。據嘉祐六年(1061)官修《本草圖經》記載,附子田要耕五至七遍【4】,為此作了旁證。今江油種附子用地,仍是每年輪換,整地要耕3遍、耙3遍,壓3遍,與楊天惠所記大體相同。再開廂作壟,將藥苗種在壟上,開溝利水,防止水漬使附子塊根腐爛。播種前用綠肥作底肥,生長期追施糞肥。盛夏烈日有損苗葉,需扎稻草帘子(今套種玉米)遮陽。附子11月播種,次年9月採收。過早採收塊根不充實,乾燥後形體瘦小,降低商品等級。這些都是附子生產中的重要環節。
收穫的鮮附子,用醋浸泡滿1個月後,撈出及時曬乾或風乾。既能防腐,又因部分烏頭鹼生成醋酸鹽而溶失,降低了附子毒性。這種減毒原理在千年前的北宋,是一件了不起的科技發明。
但是,楊天惠說醋泡後剛撈出的附子體大如拳又言過其實。現代種的附子可能比宋時大,1公斤12個的特級泥附子,泡膽後撈出時都達不到體大如拳。這是文學家楊天惠的誇張說法,而且附子的加工方法與大附子難得也無直接關係。
(三)記載了彰明附子的7種商品規格及優劣鑑別
加工附子可得同一植物來源的7種商品:烏頭、附子、鬲子、天雄、天錐、側子、漏籃。這在藥材加工中十分少見,說明附子價值較高,需分別銷售。但從本草所載、醫方書所用、市場高低檔均需規律結合起來分析,只有附子、烏頭及高檔的天雄、低檔的側子四種商品在市場上流通,尤以附子、烏頭為最主要。分為7種商品規格過於繁瑣,漏籃並不實用。
對附子商品的優劣鑑別,總結的形態上以蹲坐正、支根少者為上等,有支根、多鼠乳者為次等,形不正、有傷缺、乾枯皮皺者為下等;色澤上以花白色為上等,黑褐似鐵色次之,青綠色為下等;今仍是性狀鑑別的主要之點。但說天雄、烏頭、天錐以豐實過握為勝,實不太可能大到能超過手握標準,言豐實體大為勝足矣。
(四)肯定了彰明是全國附子生產供應基地的地位
彰明附子銷售,是在產新季節各地藥商前來採購,彰明成為全國的附子市場。楊天惠雖只記載了川、陝、閩、浙商人,顯然是僅舉其要。陝西藥商喜歡買下等品,福建、浙江藥商喜歡買中等品,士大夫們喜歡買上等品,各種等級的商品都有銷路,說明彰明附子市場購銷兩旺,熱鬧異常。
(五)揭示了彰明附子畝產不高大附子極少的原因
彰明有附子田104頃,合10400畝,年總產幹附子16萬斤,平均畝產幹附子約16公斤。宋代1斤約合今1.2斤,合今畝產19.2市斤,9.6公斤。宋代1畝合今制大約為有0.7、1.0、1.1畝三種說法。取1.0畝說(準確說為0.947畝),彰明幹附子畝產折成今數,為同上的19.2市斤、9.6公斤。而目前,四川江油的鮮、幹附子平均畝產,分別為550公斤和170公斤。彰明單產不足今天的十分之一。分析有五方面原因:
一是生長期肥力不足(今生長期施3次肥),不利於附子塊根生長。
二是附烏頭所生的子根較多,細小者丟棄不少。
三是無後來才使用的摘尖、抹芽、修根技術,不能控制莖長過高引起倒伏減產和促使大附子生長。
四是病蟲害尤其是病害嚴重,無施藥等措施防治。古今病蟲害雖有不同,但大體可能相似。今附子生產中有8種病害、5種蟲害。從種到收共11個月,除播種後的前3個月外,幾乎每個月都可能發生1至多種病蟲害,5月份甚至可同時發生三、四種病蟲害。尤其是輪作間隔時間短,病害更嚴重。今江油附子用地, 選擇種水稻4-5年以上,種玉米、小麥5-6年以上之地。而宋時彰明用地的間隔 時間可能很短,無法抵禦嚴重的病害發生,這可能是宋代彰明附子單產量低的最關鍵原因。
五是採收加工損耗大。除前述丟棄較多的細小子根外,收穫期雨水多使泥附子爛在地裡,加工不當造成鮮附子大批腐爛,是損耗大的三點原因。
附子產量低,證明楊天惠所說,種附子用工為其他農田的10倍, 收入卻僅增加1倍多一點是可信的。附子產量、質量的不確定性,使種藥人在採收附子時祈求神靈保佑和畫神驅邪,以期獲得優質高產,實屬無奈的民俗之舉。
附子大的少,小的多,明清時也是如此。明代後期朝廷編修的《明會典》記載:「四川成都府歲貢天雄二十對、附子五十對、烏頭五十對、漏籃二十斤【5】。大附子天雄才年貢二十對,昔日被棄的漏籃成了上貢的主要對象,說明培育大附子的修根技術開發較遲,可能是在清末民初時才出現的。
(六)批評了本草書中附子記載的一些錯誤說法
楊天惠批評《神農本草經》(後稱《本經》)和《本草經集注》(後稱《集注》)關於附子有一些錯誤說法,謂這些說法與他所見的實際情況不符,是「盡信書不如無書」之類的教訓。楊天惠的探討精神可嘉,但這些批評對不對值得討論。
(未完待續)
本節
本節參考文獻
……
[4] 宋•蘇頌編撰,尚志鈞輯校.本草圖經•附子[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256.
[5]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附子部[M].北京:中華書局,成都:巴萄書社,1985:66173.
……
上期回顧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劉文傳(綿陽市地方史志學會常務理事,綿陽市歐陽修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文傳 ‖ 楊天惠《彰明附子記》研究(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