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木子 ‖ 走在...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木 子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走在脫貧路上的「土」書記

木子

「只要將心比心,就能換得人心」「兩腿不沾泥,村民不認你」「只有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村民才會相信你」,這是古藺縣富民村第一書記李松長,在幾年的精準扶貧工作中時常記於心、踐於行的幾句話。他深知,自己來自省城、來自省直機關,弄得不好,村民可能敬而遠之的多、親近的少,觀望的多、信任的少,認為是來鍍金的多、相信真心實意幫助他們脫貧的少。

富民村產業示範園區(圖片來自網絡)

土辦法去除洋氣息

悄然變身真村民

為了不讓村民對自己產生偏見,能親近自己、相信自己,李松長一開始便從自己身上的「洋毛病」「機關病」動刀子。

2015年10月,李松長第一次去村裡時,背著多年以前用過的蛇皮袋,身上穿這皺皺巴巴的衣服,腳穿解放鞋,村民們回憶著說,開始還以為是來村裡走親戚的,真不像省城來的幹部。

李松長為村民作普法宣傳

李松長不僅從外在開始改變,內心也一步一步接近群眾。在院壩、在田間、在地頭,隨處可見他與群眾不拘形式的講政策、拉家常、擺龍門陣。天剛亮便穿梭於老鄉之間,即使滿身是泥也樂此不疲,與老鄉融為一體。記得在一次走訪中,一位老鄉正忙著弄豬食,看他們去了,急忙招呼著他們坐。當時,老鄉家的條凳上有一層厚厚地灰,老鄉怕新來的城裡書記嫌髒,臉上泛著微紅,很不好意思地說:「看我家裡亂糟糟的,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說完,就連忙用衣袖去擦拂條凳上的灰。李松長一把搶過條凳,沒有讓老鄉擦拂,一屁股就坐在了條凳上。老鄉嘴裡沒說,但臉上的那種不適消失了。於是老鄉很熱心地倒了一杯水遞給他。雖然老鄉把手在衣服上反覆擦拭了幾次,生怕沒擦乾淨,還看了又看。但手上仍沾有些許,茶杯上也留滿了茶垢、指痕等歲月的痕跡,水也有些濁濁的。看了的確有些不敢喝。與他一同走訪的村幹部還在猶豫,想找個什麼合適的理由推脫時,他卻笑嘻嘻地迎過去,接過茶杯一咕嚕就喝了。喝完後,他用衣袖擦了下嘴唇,把茶杯遞給了老鄉。那時,老鄉臉上泛起了幸福的笑容。就是在那時,他的這一舉動感動了老鄉。

也就是從這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維護了老鄉的自尊,消除了老鄉的不適,收穫了老鄉的認可,拉近了與老鄉的關係。慢慢地,日子長了,跟村民熟了,村民們也不再把他當外人,有事就找他聊,見面就打招呼,一兩天沒看見就問「去哪兒了」。就連小孩子也親近了,隔老遠就大聲喊「李書記好」。

兩腿沾泥先士卒

一身土氣顯精神

富民村是靠天吃飯的地方,農產品不能確保每年都豐收,且離縣城40多公裡,賣出農產品的運輸成本較高,在市場沒什麼競爭力。即使增產,也難保其增收。為了讓村民持續、穩定增收,李松長與團隊人員帶著村裡的實際情況,多次向縣鄉兩級反映,力爭更多支持。他們多次拜訪農業、林業方面的專業人員,虛心請教,反覆論證村裡的產業發展方案,認真聽取專業人員的意見建議。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認真聽取村民代表對產業發展方向的意見建議。經多方求助、多次論證和會議研究、多渠道聽取意見建議,最終形成「以鄉村旅遊為統領,著力發展特色種養業」的產業發展方案。

在發展日本小甜柿的特色產業中,為帶動村民種植,李松長與村社幹部、身體強壯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掄起鋤頭一起翻地耕種。那塊地是荒廢了多年的水田,還沒有幹透,泥巴是犟起犟起的,不成塊,粘得很。他用力一鋤挖下去,鋤頭拔不出來,土也翻不過來,大家一片鬨笑。村民們都靠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勸他不要挖了,交給他們這些泥腿子就是。表面看上去,這是對下派幹部的關心,實際是對他的考驗。李松長深知,作為下派幹部,不管學歷有多高,能力有多強,來自什麼單位,村社幹部不會當然的服從。即使表面服從,內心也不會。只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髒,與村民一起摸爬滾打,在實幹中克服自己的缺點,補強自己的弱項,在實幹中展示出真本事,村民才能真心佩服和尊重,才能聽從安排和調配。他強烈地意識到,若這樣認慫,以後就難以幹好第一書記的工作,就難以盡到第一書記的職責,就難以做好富民村脫貧攻堅的「領頭羊」。雖然尷尬,但他仍一鋤接著一鋤地挖。即使十分吃力,即使弄得滿身是泥,也未曾歇停。

李松長查看食用菌加工工廠

村社幹部和黨員見第一書記這樣不認慫、不服輸、不氣餒,一步一個腳印,一鋤一塊翻土,他們看在眼裡,認在心裡,於是來了個挖地大競賽。一天下來,李松長雖手掌上增添了幾個大血泡,有的還磨破透出了血水,有點隱隱作痛,但他與村民們一起完成了預定任務,轉變了村社幹部在村民心目中只看不幹的形象,也改變了村社幹部、黨員對機關幹部的偏見。事後,有的村社幹部私下裡說,那一天他們這些泥腿子都累得腰酸背痛,李書記一個省城來的人,一直幹在前頭,中途都沒有停歇,真的不容易,也真的感動了大家。

就這樣,李松長與村社幹部一起參與除草、鬆土、施肥等田間管理,一起穿梭山林荊棘、攀爬山崖峭壁探尋鄉旅,一起揮鋤開挖步、便道並從一兩百米遠的地方用雙手抱石塊夯實路基等等。他們也經常挑燈夜戰,為謀劃工作、研究措施、討論制度建設等弄到凌晨三四點。他們用實際行動改變了那種下而不沉、派而不幹、蜻蜓點水、走讀鍍金的不良形象,展現出了帶頭人的擔當與責任。全村群眾深受鼓舞,沒有一個覺得是局外人,都踴躍投身到精準脫貧攻堅戰中,發揮各自的聰明才幹,為富民村的精準脫貧貢獻出自己的熱和光。

披荊斬棘尋出路

如何增收掛肚腸

單純的發展農特產品,仍難以使村民在小康路上行穩致遠。為解決這個問題,李松長與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的同志多次商議,提出利用好1050米的宜居宜養海拔高度,發揮周邊3個4A景區的地理優勢,讓村民在農閒發展鄉村旅遊項目,使之成為3個景區的中心停歇區、消費區、少數民族風情體驗區等想法。富民村是苗族聚居區,有獨特的苗族風情文化,又有風情廊橋、文化廣場、富民新村和幾十畝夏菊、休閒農業體驗場等文旅設施。零零星星的遊客時常不斷,菊花盛開的時季自駕遊和組團遊不少。但村裡能留住遊客的地方太少,遊客都是溜一圈就走人。在村裡逗留的時間不長,消費得少,村民得不到實惠。

帶著這個問題,李松長開始尋思挖掘山上的旅遊資源。他與工作隊員、村社幹部及熟悉山林的群眾共七八個人拿著砍柴彎刀,徒步從富民新村後山開始往「望鄉臺」爬。說到「望鄉臺」,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聽當地的村民說,在很古老時,一個部落的苗族同胞為躲避異族追殺,輾轉遷徙到此地。但他們心中一直放心不下自己家鄉,總是「故土難離」。他們在天氣好的時候,就三五成群的跑到山的最高處,朝家鄉的方向遠眺,久久不能離去。時間久了,代代相傳,這個大山包就成了飽含苗族同胞思鄉深情的「望鄉臺」。

由於退耕還林多年,林中到處荊棘叢生找不到路,只能邊砍邊走,邊走邊砍。兩邊的荊棘,有時勾住了衣服,有時刺破了手指,有時劃破了頭皮。汗水夾雜著山林中的塵土浸潤到傷口,還有絲絲的疼痛。李松長一行人並沒有退縮,一直往上爬。途中遇到較高的坎子,就你頂我拉翻過去;遇到要鑽的地段,就貓腰匍匐爬過去。經過一整天的辛苦和努力,終於從荊棘叢中爬到了「望鄉臺」,看到了山頂的獨特風光和天然水庫,也感受了一番當年苗族先祖思鄉時愁腸鬱肺的悲情。

經反覆找尋,反覆論證,反覆徵求村民意見,形成了修步便道將遊客引上山的思路。修好旅遊便道、登山步道,讓遊客有路可走,讓遊客在山林中獵奇,讓遊客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和感受到不一樣的富民故事。

李松長第一次登上建好的步道

不管是旅遊便道還是登山步道,都要佔用村民土地。有個別村民,即使是荒地、荒山,公益事業佔用了,都覺得心痛,就百般的不願意、不支持,甚至阻攔,要求先補償。為做通這些村民的思想工作,李松長與團隊人員走張家、跑李家,不厭其煩,吃了不少閉門羹,受了不少冷言冷語,遭了不少推推搡搡。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們以心換心、將心比心的與之溝通,並帶這些村民到鄉村旅遊發展較好的地區學習,終於,村民被真心和誠心感動,登山步道順利推進。

在李松長即將離村回單位時,他匯報了在富民村發展鄉村旅遊的後續思路。村裡山林雜木較多,經濟價值不高,觀賞性不大,對發展鄉村旅遊有局限。若能在這些山頭發展彩色林,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顏色和不一樣的風景,那富民村的鄉村旅遊就錦上添花了。

李松長離開富民村時,形成了「145」產業發展格局,成功申報了AA級鄉村旅遊景點,村內旅遊便道、登山步道共修建了40多公裡,幾十家標準民宿開張營業,最大年遊客量超過1萬人次。村民的人均年純收入突破1萬元,村集體經濟也突破70萬元。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木 子(真名李松長,工作單位:四川省人民檢察院)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文聯文代會代表,商務部中歐協會青少年藝委會副會長,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毛筆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木子 ‖ 走在脫貧路上的「土」書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陳昭敏 ‖...
    原創 陳昭敏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唐建華 ‖...
    劉毅,這名昔日的精準貧困戶,如今不僅是村文書,而且在2016年被評為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8年被評為眉山市「四新青年」。 賀勇是一名有眼光和擔當的黨委書記。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他沒有簡單地為脫貧而脫貧,而是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帶領黨政一班人充分利用脫貧攻堅項目的布局和建設起來的基礎設施發展鄉村經濟。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雷淑芳 ‖ 嘎...
    開「藥方子」 拔「窮根子」 全國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公務員徐俊想為老百姓做點實事,投身到脫貧攻堅的洪流之中,獻一份力,發一份熱。2016年6月,徐俊主動向組織申請去援藏,並得到組織批准。8月,他作為眉山市第四批對口幫扶金川工作組幹部,到金川縣脫貧攻堅辦掛職。 看到金川貧困的鄉親,徐俊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 ...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錢俊樺 ‖ 眼鏡書記的「老兵日誌」
    封書記的老兵日誌「脫貧攻堅日誌是工作日誌,更是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厚誼。」 ……像這樣的日誌故事還有很多。通過封濤的工作日誌,可以看到很多關於產業發展和致富方面的記錄。他在與老百姓接觸中,逐漸明晰了綿埡村脫貧的兩個突圍方向:種植花椒和進城務工。
  • 【方志四川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陳昭敏‖扶貧路上...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向貧困戶宣講疫情防控知識和脫貧攻堅政策(作者 供圖) 有次我在連坐四天車後
  • ...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馮利瓊 ‖ 難忘宣漢扶貧路 共圓全面...
    2015年7月30日宣漢縣召開脫貧攻堅誓師大會02從機關到基層,因幫扶而生情18歲參加工作後,我就一直在省檢察院機關,28年的機關工作生涯中,崗位的變動也無非是機關大樓裡東邊與西邊這段時間,我走的路可能比我在機關工作1年還多,確實效果也很好,我瘦了好幾斤。但一路走下來,我一直被觸動著,至今,我都忘不了第一次走進農家小院,看到留守老人那無助的眼神;忘不了在大雨天的泥路上,孩子們仍然步行十多公裡上學的身影。城鄉差距大、區域不平衡、農村條件差,是我對宣漢貧困的初識。我也在思考著,該如何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來為這裡的扶貧事業添上一份力?
  • 【方志四川•脫貧奔康】李蘭春 ‖ 綠色宅配 幸福到家
    原創 李蘭春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綠色宅配 幸福到家李蘭春 2020年6月,射洪市文聯組織了兩次大型脫貧攻堅採風活動。6月19號,我隨同曹家萬、覃百壁、張斌、李德福前往射洪市天仙鎮太平村寫生、採風。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第35期:四川方言的傳承與保護(四)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這部四川方言版的《茶館》對於四川方言的推廣,發揮了創新性與創造性的有效探索,更是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從而彰顯出四川人的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一樣的四川人,不一樣的四川話。35期的《四川方言》節目到這裡就要和你說再會了。我們的耳畔似乎還迴響著「有鹽有味」的四川方言,我們的心裡似乎還湧動著揮之不去的四川情結。
  • 【方志四川•工作動態】打造大熊貓立體傳播格局 服務四川立體...
    、保護生物學家魏輔文研究員【方志四川•紀念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孫前 ‖ 大熊貓古名研究【方志四川•工作動態】四川省地方志辦主任陳建春一行赴《大熊貓圖志》承印單位考察督導印製工作【方志四川•特稿】打造國寶圖志新名片 抒寫熊貓文化新華章——全球首部以大熊貓為記述對象的官修圖志《大熊貓圖志》正式出版【方志四川•特稿】《大熊貓圖志》驚豔亮相BIBF——紀念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方志四川•特稿】打造國寶圖志新名片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四川方言的來龍去脈》第16集:宜賓話
    原創 四川省地方志辦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這次節目我們來說說四川的宜賓話。
  • 【方志四川•美食】興文美食之醪糟
    【方志四川•美食】興文美食之醪糟 2020-04-10 0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四川方言的來龍去脈》第30期:德陽話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今天我們將要去的地方是距離成都大約78公裡的德陽市。
  • 百縣千村行|見證脫貧攻堅 寫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
    「大量的融合傳播作品,內容精彩感人,實屬主流媒體助力脫貧攻堅的傳播策劃精品。」「從中不難感知到黨報記者參與脫貧攻堅、記錄偉大壯舉的真情與專業。」操慧認為,通過這組精心策劃、全心投入、用心採編的報導,一個砥礪奮進邁向全面小康的堅強四川、最美四川躍然紙上,印刻心間,「為黨報在媒體深度融合轉型中的使命堅守、深耕內容而點讚。」
  • 【方志四川•生態】殷後盛 魯妮娜 ‖ 四川旋木雀:中國人獨立...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在雅安的故事,早已隨著他發現大熊貓和珙桐所為人熟知。在這兩大動物和植物國寶的光芒掩蓋下,其實還有40餘種(亞種)鳥類的模式標本產地也在雅安。不過,當中國鳥類學家開始系統研究鳥類的時候,「大發現」的時代已然過去。因此,長久以來在中國鳥類的家譜中,只有1932年在廣西發現的金額雀鶥為中國鳥類學家任國榮先生獨立發現並命名。
  • ...央視10套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 西昌:絲路天燈 照亮...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CCTV-102020.1.19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西昌篇西昌篇 預告片絲路天燈 照亮禮義之州 禮州作為西昌首鎮,在西南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帶動下,商貿繁榮,文化昌明。
  • 大型脫貧攻堅紀錄片《激越怒江》今晚播出第四集《峽谷迴響》
    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中國的脫貧事業既彰顯著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又實實在在地改變著億萬人的生活,這項改變既是從外到內的幫扶,又是從內向外的奮發,二者有機結合,濃縮在了怒江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裡。在這場攻克怒江州深度貧困堡壘的戰役中,怒江各族幹部群眾內生動力勃發,激發出了「怒江缺條件,但不缺精神、不缺鬥志」的脫貧攻堅精神
  • 【脫貧攻堅(四川篇)】丹巴「斷臂大俠」張光君「釀」出致富人生
    【脫貧攻堅(四川篇)】丹巴「斷臂大俠」張光君「釀」出致富人生 2021-01-08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四川省地方志目錄(二)》出版發行
    迎關注「方志四川」!這些書籍對於弘揚優秀巴蜀文化、樹立方志文化自信、彰顯方志價值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便於讀者全面了解這些方志成果,更為便捷地查找利用相關資源,四川省地方志辦組織編纂了《四川省地方志目錄(二)》。
  • 【方志四川•生態】魯妮娜 ‖ 追尋前人足跡 探究雅安鳥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人類與鳥和諧相處(楊傑 攝)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作者:魯妮娜(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編纂中心配圖: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