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木 子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走在脫貧路上的「土」書記
木子
「只要將心比心,就能換得人心」「兩腿不沾泥,村民不認你」「只有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村民才會相信你」,這是古藺縣富民村第一書記李松長,在幾年的精準扶貧工作中時常記於心、踐於行的幾句話。他深知,自己來自省城、來自省直機關,弄得不好,村民可能敬而遠之的多、親近的少,觀望的多、信任的少,認為是來鍍金的多、相信真心實意幫助他們脫貧的少。
富民村產業示範園區(圖片來自網絡)
土辦法去除洋氣息
悄然變身真村民
為了不讓村民對自己產生偏見,能親近自己、相信自己,李松長一開始便從自己身上的「洋毛病」「機關病」動刀子。
2015年10月,李松長第一次去村裡時,背著多年以前用過的蛇皮袋,身上穿這皺皺巴巴的衣服,腳穿解放鞋,村民們回憶著說,開始還以為是來村裡走親戚的,真不像省城來的幹部。
李松長為村民作普法宣傳
李松長不僅從外在開始改變,內心也一步一步接近群眾。在院壩、在田間、在地頭,隨處可見他與群眾不拘形式的講政策、拉家常、擺龍門陣。天剛亮便穿梭於老鄉之間,即使滿身是泥也樂此不疲,與老鄉融為一體。記得在一次走訪中,一位老鄉正忙著弄豬食,看他們去了,急忙招呼著他們坐。當時,老鄉家的條凳上有一層厚厚地灰,老鄉怕新來的城裡書記嫌髒,臉上泛著微紅,很不好意思地說:「看我家裡亂糟糟的,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說完,就連忙用衣袖去擦拂條凳上的灰。李松長一把搶過條凳,沒有讓老鄉擦拂,一屁股就坐在了條凳上。老鄉嘴裡沒說,但臉上的那種不適消失了。於是老鄉很熱心地倒了一杯水遞給他。雖然老鄉把手在衣服上反覆擦拭了幾次,生怕沒擦乾淨,還看了又看。但手上仍沾有些許,茶杯上也留滿了茶垢、指痕等歲月的痕跡,水也有些濁濁的。看了的確有些不敢喝。與他一同走訪的村幹部還在猶豫,想找個什麼合適的理由推脫時,他卻笑嘻嘻地迎過去,接過茶杯一咕嚕就喝了。喝完後,他用衣袖擦了下嘴唇,把茶杯遞給了老鄉。那時,老鄉臉上泛起了幸福的笑容。就是在那時,他的這一舉動感動了老鄉。
也就是從這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維護了老鄉的自尊,消除了老鄉的不適,收穫了老鄉的認可,拉近了與老鄉的關係。慢慢地,日子長了,跟村民熟了,村民們也不再把他當外人,有事就找他聊,見面就打招呼,一兩天沒看見就問「去哪兒了」。就連小孩子也親近了,隔老遠就大聲喊「李書記好」。
兩腿沾泥先士卒
一身土氣顯精神
富民村是靠天吃飯的地方,農產品不能確保每年都豐收,且離縣城40多公裡,賣出農產品的運輸成本較高,在市場沒什麼競爭力。即使增產,也難保其增收。為了讓村民持續、穩定增收,李松長與團隊人員帶著村裡的實際情況,多次向縣鄉兩級反映,力爭更多支持。他們多次拜訪農業、林業方面的專業人員,虛心請教,反覆論證村裡的產業發展方案,認真聽取專業人員的意見建議。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認真聽取村民代表對產業發展方向的意見建議。經多方求助、多次論證和會議研究、多渠道聽取意見建議,最終形成「以鄉村旅遊為統領,著力發展特色種養業」的產業發展方案。
在發展日本小甜柿的特色產業中,為帶動村民種植,李松長與村社幹部、身體強壯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掄起鋤頭一起翻地耕種。那塊地是荒廢了多年的水田,還沒有幹透,泥巴是犟起犟起的,不成塊,粘得很。他用力一鋤挖下去,鋤頭拔不出來,土也翻不過來,大家一片鬨笑。村民們都靠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勸他不要挖了,交給他們這些泥腿子就是。表面看上去,這是對下派幹部的關心,實際是對他的考驗。李松長深知,作為下派幹部,不管學歷有多高,能力有多強,來自什麼單位,村社幹部不會當然的服從。即使表面服從,內心也不會。只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髒,與村民一起摸爬滾打,在實幹中克服自己的缺點,補強自己的弱項,在實幹中展示出真本事,村民才能真心佩服和尊重,才能聽從安排和調配。他強烈地意識到,若這樣認慫,以後就難以幹好第一書記的工作,就難以盡到第一書記的職責,就難以做好富民村脫貧攻堅的「領頭羊」。雖然尷尬,但他仍一鋤接著一鋤地挖。即使十分吃力,即使弄得滿身是泥,也未曾歇停。
李松長查看食用菌加工工廠
村社幹部和黨員見第一書記這樣不認慫、不服輸、不氣餒,一步一個腳印,一鋤一塊翻土,他們看在眼裡,認在心裡,於是來了個挖地大競賽。一天下來,李松長雖手掌上增添了幾個大血泡,有的還磨破透出了血水,有點隱隱作痛,但他與村民們一起完成了預定任務,轉變了村社幹部在村民心目中只看不幹的形象,也改變了村社幹部、黨員對機關幹部的偏見。事後,有的村社幹部私下裡說,那一天他們這些泥腿子都累得腰酸背痛,李書記一個省城來的人,一直幹在前頭,中途都沒有停歇,真的不容易,也真的感動了大家。
就這樣,李松長與村社幹部一起參與除草、鬆土、施肥等田間管理,一起穿梭山林荊棘、攀爬山崖峭壁探尋鄉旅,一起揮鋤開挖步、便道並從一兩百米遠的地方用雙手抱石塊夯實路基等等。他們也經常挑燈夜戰,為謀劃工作、研究措施、討論制度建設等弄到凌晨三四點。他們用實際行動改變了那種下而不沉、派而不幹、蜻蜓點水、走讀鍍金的不良形象,展現出了帶頭人的擔當與責任。全村群眾深受鼓舞,沒有一個覺得是局外人,都踴躍投身到精準脫貧攻堅戰中,發揮各自的聰明才幹,為富民村的精準脫貧貢獻出自己的熱和光。
披荊斬棘尋出路
如何增收掛肚腸
單純的發展農特產品,仍難以使村民在小康路上行穩致遠。為解決這個問題,李松長與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的同志多次商議,提出利用好1050米的宜居宜養海拔高度,發揮周邊3個4A景區的地理優勢,讓村民在農閒發展鄉村旅遊項目,使之成為3個景區的中心停歇區、消費區、少數民族風情體驗區等想法。富民村是苗族聚居區,有獨特的苗族風情文化,又有風情廊橋、文化廣場、富民新村和幾十畝夏菊、休閒農業體驗場等文旅設施。零零星星的遊客時常不斷,菊花盛開的時季自駕遊和組團遊不少。但村裡能留住遊客的地方太少,遊客都是溜一圈就走人。在村裡逗留的時間不長,消費得少,村民得不到實惠。
帶著這個問題,李松長開始尋思挖掘山上的旅遊資源。他與工作隊員、村社幹部及熟悉山林的群眾共七八個人拿著砍柴彎刀,徒步從富民新村後山開始往「望鄉臺」爬。說到「望鄉臺」,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聽當地的村民說,在很古老時,一個部落的苗族同胞為躲避異族追殺,輾轉遷徙到此地。但他們心中一直放心不下自己家鄉,總是「故土難離」。他們在天氣好的時候,就三五成群的跑到山的最高處,朝家鄉的方向遠眺,久久不能離去。時間久了,代代相傳,這個大山包就成了飽含苗族同胞思鄉深情的「望鄉臺」。
由於退耕還林多年,林中到處荊棘叢生找不到路,只能邊砍邊走,邊走邊砍。兩邊的荊棘,有時勾住了衣服,有時刺破了手指,有時劃破了頭皮。汗水夾雜著山林中的塵土浸潤到傷口,還有絲絲的疼痛。李松長一行人並沒有退縮,一直往上爬。途中遇到較高的坎子,就你頂我拉翻過去;遇到要鑽的地段,就貓腰匍匐爬過去。經過一整天的辛苦和努力,終於從荊棘叢中爬到了「望鄉臺」,看到了山頂的獨特風光和天然水庫,也感受了一番當年苗族先祖思鄉時愁腸鬱肺的悲情。
經反覆找尋,反覆論證,反覆徵求村民意見,形成了修步便道將遊客引上山的思路。修好旅遊便道、登山步道,讓遊客有路可走,讓遊客在山林中獵奇,讓遊客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和感受到不一樣的富民故事。
李松長第一次登上建好的步道
不管是旅遊便道還是登山步道,都要佔用村民土地。有個別村民,即使是荒地、荒山,公益事業佔用了,都覺得心痛,就百般的不願意、不支持,甚至阻攔,要求先補償。為做通這些村民的思想工作,李松長與團隊人員走張家、跑李家,不厭其煩,吃了不少閉門羹,受了不少冷言冷語,遭了不少推推搡搡。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們以心換心、將心比心的與之溝通,並帶這些村民到鄉村旅遊發展較好的地區學習,終於,村民被真心和誠心感動,登山步道順利推進。
在李松長即將離村回單位時,他匯報了在富民村發展鄉村旅遊的後續思路。村裡山林雜木較多,經濟價值不高,觀賞性不大,對發展鄉村旅遊有局限。若能在這些山頭發展彩色林,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顏色和不一樣的風景,那富民村的鄉村旅遊就錦上添花了。
李松長離開富民村時,形成了「145」產業發展格局,成功申報了AA級鄉村旅遊景點,村內旅遊便道、登山步道共修建了40多公裡,幾十家標準民宿開張營業,最大年遊客量超過1萬人次。村民的人均年純收入突破1萬元,村集體經濟也突破70萬元。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木 子(真名李松長,工作單位:四川省人民檢察院)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文聯文代會代表,商務部中歐協會青少年藝委會副會長,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毛筆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木子 ‖ 走在脫貧路上的「土」書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