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唐建華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仁壽邊陲鄉鎮的扶貧書記
唐建華
賀勇被上級組織安排到松峰鄉任鄉長,是在2014年。作為本縣的幹部,賀勇當然知道仁壽縣松峰鄉,雖然他從來沒有到過這個地方,但在他的心底深處早已清楚,松峰就是仁壽最南部的一個偏僻鄉鎮。當他第一天驅車從縣城東拐西拐到達松峰境內時,賀勇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這個鄉的偏遠、落後與貧窮。儘管之前早有心理準備,但眼見的偏僻、落後、貧窮,遠遠超越了他之前的所有想像。
簡單聽取了一些匯報後,又在政府駐地周圍逛了幾圈,賀勇將松峰鄉整體發展情況與全縣其他鄉鎮對比,得出的結論是:落後10年以上。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這一結論完全正確。
面對的松峰的情況,賀勇深感肩上擔子的分量有多麼重。雖然困難重重,感覺「頭都大了」,但絕不能退縮,而且還要迎難而上。越難越有挑戰性。賀勇就是這樣性格的人。搞不好松峰的各項工作,完不成脫貧攻堅任務,那就辜負了組織的信任。賀勇說,組織的高度信任,就是自己的光榮責任!
「天天說扶貧,脫貧,老百姓看不到希望,得不到實惠,又怎麼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和支持!」賀勇說。想方設法改善全鄉的基礎設施,讓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激發老百姓「窮則思變,奮鬥創造幸福」的熱情是重點工作。賀勇說,基礎設施的改善,老百姓能夠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老百姓才會被觸動。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顛覆不破的真理。賀勇通過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又利用自己以前的工作關係跑部門「要錢」資助。幾年來,松峰鄉先後得到上級財政獎補資金近4000萬元,市藥監局籌資30萬元。通過一事一議、村民自治的方式,11條社道和斷頭路得以打通,實現了場鎮街道全面黑化、亮化,全鄉的村道、社道100%打通,更讓老百姓滿意的是延伸到各家各戶的戶道也基本完成。老百姓終於結束了幾代人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狀態。
路修好了,脫貧的希望,鄉村振興的夢想就能實現了。單就雀巖村來說,該村早在2008年就引進了幾百畝優質愛媛柑橘,當初不通村社道路時,一直銷售困難,而且價格還低,每市斤不到2元。路修好後,商家直接驅車到田間地頭要貨,單價每市斤一下漲到3.5元以上。
松峰鄉的地理位置無法享受黑龍灘水庫的水資源。生產生活用水就靠幾座小型水庫、村社的山坪塘和老百姓自家的水井。因受水的制約,農業生產基本上是靠天吃飯。作為一個農業鄉的黨委書記,賀勇深知水對農業的重要。目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鞏固現有水庫、山坪塘,充分發揮它們的功能。這些水庫、山坪塘因修建年代久遠,都需整治維護。要整治水庫,還是只有向上級部門爭取項目資金。經過幾年的努力,新和、石壩等5座水庫得以全面整治,全覆蓋的小農水項目通過驗收。好不容易整治了全鄉的水庫,賀勇覺得這還不夠,還不能滿足全鄉需求。他又趁勢而為,爭取到120萬項目資金,在自強村修建了高標準的山坪塘和蓄水池。又到縣廣電局籌資20萬元整治秦灣村山坪塘,解決了秦灣村山高缺水,人畜飲用水、生產用水的困難。還向水務局爭取到應急項目資金,支持老百姓打機井,補充人畜用水需求。
如今,一汪汪的綠水碧潭鑲嵌在松峰鄉山野間,隨時準備滋潤那片乾涸的土地,靠天吃飯的老百姓終於用水方便了。
隨著經濟發展,仁壽縣全力推進全域飲水工程。作為最偏遠的鄉鎮,松峰鄉之前錯過了母親湖黑龍灘的生產用水,這次再也不能錯過生活用水的機會了。
為把黑龍灘的優質飲用水引到村社,引到原大聯鄉轄地的老百姓家,賀勇自己並安排相關部門負責人不停地跑有關部門,爭取得到支持。經過賀勇的努力,全域飲水工程管道終於鋪設到了大聯境內。賀勇現在回憶起來,都無比感嘆,能做成這件事,鄉黨委一班人付出了巨大努力。為了管道輸水的加壓,硬是在飲水工程中增加了兩座加壓站。
說起松峰鄉的電,老百姓沒有不搖頭嘆氣的,比用水還傷心。水沒有,大家還能自己想點辦法,這電,老百姓就沒辦法自己解決了。電,實際上一直都有,就是電壓太低,且不穩定。老百姓家裡的電燈像煤油燈。老百姓還流傳一句話:電風扇不轉,電飯煲做不好飯,電冰箱只是好看。賀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下定決心,一定要徹底解決全鄉用電這個老大難問題。賀勇帶領相關人員,跑供電局要指標要材料,跑上級部門要項目要資金,最終全鄉低電壓臺區的電網改造全面完成。老百姓的心裡和家裡電燈一樣敞亮起來。
扶貧先扶志,窮要思變。要脫貧致富,首先要改變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要讓貧困戶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財富,摘掉貧困帽子。在鄉黨委、政府的引導下,村民們也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積極參加村社組織的各類會議,活動和技能培訓,通過這些學習,群眾不斷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
賀勇組織松峰鄉幹群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松峰鄉組織的幾屆「自強自救、環境優美、和睦家庭」評選表彰活動,群眾參與熱情非常高。一個偏僻鄉村在全縣鄉鎮文藝調演中連續兩屆獲得第一,成為全縣文藝調演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令人刮目。
通過開展這些群眾性文體活動和不斷改善的人居環境,全鄉良好民風得以形成和保持,信訪總量連續三年保持全縣末位,真正達到了「提振幹部士氣,改善基礎設施,保護生態環境」的工作目標。
雀巖村的劉毅算是村裡的文化人,2000年中專畢業後,外出務工,通過辛勤勞動和省吃儉用,也掙了一些錢,用時髦的話說就是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2013年,劉毅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決定回家鄉發展。
懷揣20多萬回到老家的劉毅看到老家的荒地較多,決定利用老家的荒地搞養殖業。經過考察,劉毅從縣上購買70多頭波爾山羊種羊,開始自己的回鄉創業。
事與願違。那一年,羊痘病流行。劉毅又是第一次搞養殖,可以說毫無經驗和技術可言。劉毅的波爾多羊沒有躲過這次劫難,全部死亡。就這一擊,劉毅的所有投入全部打了水漂,還欠不少外債。陷入生活生存壓力的劉毅,儘管捨不得家鄉,捨不得孩子,但沒有辦法,決定再次背井離鄉,外出務工。
賀勇和鄉黨委班子一直都很關注劉毅的養殖業,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扶持像劉毅這樣的鄉村脫貧致富能手。在知道劉毅不打算東山再起、準備外出時,賀勇帶領黨委班子成員和村社幹部到了劉毅家,詳細了解具體情況,研究幫扶對策。鄉上根據相關政策,2014年決定把劉毅納入貧困戶,成為「扶貧須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的對象,給予相應扶持。從有著20多萬在村上當時也算富裕戶一下成為了貧困戶,劉毅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
賀勇拍著劉毅的肩膀說,年輕人,有翻身的本錢。暫時困難不可怕,相信有黨中央的扶貧政策支持,有鄉黨委,政府的支持和扶助,一定能夠走出困境。
有了書記的支持,劉毅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他在政府的脫貧政策扶持下重新購買山羊,再一次開始了養殖業。在政府的扶持下,劉毅在2015年建成佔地500平米的標準化圈舍,成了全鄉最大山羊養殖示範戶。劉毅吸取上次教訓,刻苦學習鑽研養殖技術,結合實際情況,很快掌握了方法,成了享譽周圍村社的養殖能手。由於有了成熟的養殖技術,劉毅很快成功脫貧。在劉毅帶動下,雀巖村更多的老百姓開始了養羊。
一個好的鄉村幹部,就是鄉村脫貧的中堅力量。看著劉毅一步一步進步,賀勇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了:那就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劉毅的帶頭作用,賀勇決定把劉毅發展成為村幹部。
當賀勇找到劉毅談話,表明他的想法時,劉毅連連擺手,靦腆地紅著臉說,當幹部自己不行,一是能力有限,一是自己本身忙。劉毅還說現在選舉,要做競選演說,自己這方面最不行了。賀勇說,不行就學習嘛,只要堅定信心,有為民服務的情懷,那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到時的競選演講稿我幫你參考、指導。
在2017年的村社幹部換屆選舉中,劉毅成功當選雀巖村的三職幹部,成為了村裡的文書。
劉毅,這名昔日的精準貧困戶,如今不僅是村文書,而且在2016年被評為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8年被評為眉山市「四新青年」。
賀勇是一名有眼光和擔當的黨委書記。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他沒有簡單地為脫貧而脫貧,而是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帶領黨政一班人充分利用脫貧攻堅項目的布局和建設起來的基礎設施發展鄉村經濟。他帶領黨委、政府一班人把近期目標與長遠打算相結合,既解決脫貧攻堅的問題,又解決全鄉振興的問題。
鄉村發展的路子要越走越寬。最近幾年,松峰鄉連年都是全市環境治理先進鄉。如今的松峰鄉山青水秀,不僅鄉村老百姓生活環境好了,也為那些離開老家的松峰人保留一份美麗的鄉愁,吸引著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
2019年,仁壽縣實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松峰鄉、塗家鄉、四公鎮、汪洋鎮合併,設立汪洋鎮。賀勇因表現優異,被組織安排到仁壽縣禾加鎮擔任黨委書記。他又精神抖擻地投入到新的鄉鎮,繼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唐建華(四川省仁壽縣作家協會)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文聯文代會代表,商務部中歐協會青少年藝委會副會長,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毛筆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唐建華 ‖ 仁壽邊陲鄉鎮的扶貧書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