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談談侃三農」文章,每天從不同角度分享農村新鮮事,探討農村種植和養殖項目。如果想了解更多三農之事,請點擊上方兩字「關注」,謝謝!今天分享的主題:30年前河裡最常見,人稱「侏儒」魚,常用來餵鴨,如今成上等好菜。
30年前的農村,農村生活條件普遍比較貧困,大多都剛剛過上溫飽生活,但那時候吃的東西基本都是農民自家種的或者野生的,可以說都是綠色有機食品,而且那個時候由於環境保護的很好,小河小溪裡的水都是清澈見底的,山上的樹木鬱鬱蔥蔥,野果野味都特別的多,甚至小河小溪裡的有些小魚多到沒人吃,比如今天小編要說的這種小魚,人稱「侏儒」魚,30年前河裡最常見,人稱「侏儒」魚,常用來餵鴨,如今成上等好菜。
30年前農村小河小溪的小魚種類和數量特別的多,如鰟鮍、白條、麥穗魚、沙鱧等等,有些小魚人們特別喜歡吃,但有些小魚卻很少有人吃,沙鱧就很少有人吃。小編家門前是汨羅江,30年前裡面的沙鱧數量特別多,用網隨便一撈,就是一兩斤,雖然那個時候生活條件窮,但小編那邊的人都不喜歡吃沙鱧,反而很喜歡吃麥穗魚和白條。
說到沙鱧,估計沒有多少人知道這是啥魚,但如果說是麻姑魚,很多人就知道了,麻姑魚喜歡生活在清澈的水中,如果水質變差,就很容易引起麻姑魚的死亡,而且麻姑魚有個特點,就是喜歡靜靜地趴在河底砂石上一動不動,正因為如此,捕捉麻姑魚就顯得很容易了,小編還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家裡養了20幾隻鴨子,媽媽叫我去小河裡抓麻姑魚餵鴨,一下午抓了10幾斤,鴨子特別喜歡吃。
麻姑魚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論在小河裡生長多少年,只有5~7公分長,感覺永遠長不大,因此有人就將其稱為「侏儒」魚,取個這樣得名字雖然有點貶義的意思,但反倒蠻適合麻姑魚的生長特點。
對於經常釣魚的人來說,麻姑魚也是他們非常討厭的一種雜魚,因為麻姑魚特別的貪食,如果有人在附近打窩釣魚,就會一窩蜂的全部聚集到窩子裡吃魚食,而且還會經常去咬魚鉤上面的魚餌,但它又很少上鉤,這讓釣魚者很煩。
過去小溪小河裡可供農民食用的野生大魚特別多,對於這樣的小魚農民基本都不願意吃,常常用來餵鴨餵雞,如今由於水體環境汙染嚴重和過度捕捉導致麻姑魚這樣的雜魚數量銳減,再加上人工養殖的大魚味道不夠鮮美,因此現在很多人回歸到吃麻姑魚的習慣。麻姑魚看著小,其實它的肉質很鮮美,刺也很少,裹上麵粉煎熟非常香,是一道絕好的下酒菜。如果煎得夠酥脆,可以連骨頭一起吃,基本沒有浪費的部位,可以說是一道上等好菜,而且這道菜還不便宜,一盤要二三十塊錢。
大家有吃過麻姑魚嗎?你們那邊叫這種魚啥名?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