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 | 基於SV的群體研究揭示了大西洋鮭魚的進化與適應性

2021-01-20 菲沙基因

2020年10月,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structural variation landscape in 492 Atlantic salmon genom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對492個大西洋鮭魚進行深度測序,指出了SV在大西洋鮭魚群體結構研究中的重要性,並分析了野生大西洋鮭魚與馴化群體間的遺傳差異,為大西洋鮭魚的基因組進化研究和馴化性狀的遺傳機制解析提供了新見解。

大西洋鮭魚隸屬於鮭科鮭屬,是目前廣泛養殖的經濟魚類,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生態價值。鮭科魚類在硬骨魚的共同祖先發生WGD事件後,又在80-100百萬年前發生了特異性的WGD事件,使得其基因組中保留了較多的冗餘基因,這可能會影響SV的選擇性保留。目前對大西洋鮭魚群體結構的研究大多基於SNP進行,因此開展大西洋鮭魚群體的SV研究可為其馴化機制解析提供新見解。


材料:492份材料,包括80份野生加拿大品種、359份挪威品種、8份波羅的海品種、4份白海品種、41份養殖材料。


測序:Illumina測序,平均測序深度8.1×。

1.SV的檢測、過濾與注釋

由於二代測序在檢測SV時假陽性概率過高,研究者使用了一套嚴謹的流程(Lumpy+SV-plaudit)來過濾SV,共獲得15483個SV(14017個刪除,1244個重複,242個反轉),平均長度為1532 bp。此外,基於三代測序的SV檢驗結果表明過濾得到的各類型的SV準確率均高於81%。基於SV的群體結構分析表明,492份大西洋鮭魚可分為加拿大和挪威兩種類型,與之前基於SNP分析的結果相一致。


使用SnpEff去注釋SV的功能,結果表明許多SV位於基因間區和內含子區域,共覆蓋8439個基因,顯著富集在與抗性、物質運輸相關的通路中。


2.WGD事件對SV的影響

基於SV的blast比對,同時結合系統進化樹,研究者發現大西洋鮭魚中pTSsa2序列顯著擴張,這闡述了大西洋鮭魚進化中DNA轉座子的活躍性。同時結合大西洋鮭魚中獨特的WGD事件,研究者進一步探討了Ss4R WGD事件對其SV選擇性保留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單基因相比,SV更容易與有功能冗餘的基因相重疊;轉錄組分析表明與缺失SV相重疊的基因表達量顯著減少。總之,大西洋鮭魚中Ss4R WGD事件通過功能冗餘方式來影響缺失類型SV的選擇性保留。


3.大西洋鮭魚馴化中SV的選擇及其影響

與家畜和家禽馴化上千年相比,人工養殖大西洋鮭魚才歷經60年,受選擇的世代數不超過15年。因此,研究者猜想人類對大西洋鮭魚的馴化還處在早期階段(即行為特徵的馴化),即在野生和養殖大西洋鮭魚之間受選擇的SV應與控制行為的基因調控途徑相關。


為驗證猜想,研究者選擇了34個養殖個體與257個野生個體進行選擇性消除分析(Fst),共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篩選到了584個SV,共包含326個獨特基因。GO富集表明,48%的基因(156個)都顯著富集在與學習和行為相關的通路中。隨後進行轉錄組分析,發現這些基因在大腦中表達特異性和表達水平顯著提高。

圖6  人工養殖和野生大西洋鮭魚間的遺傳分化(Fst)分析


突觸蛋白質組是神經系統活動的核心,並定義了動物一生中可以完成的全部認知和行為。為進一步研究大西洋鮭魚中,與受選擇SV相關的基因座在馴化遺傳結構中的作用,研究者將大西洋鮭魚所有編碼的蛋白質產物與來自斑馬魚高解析度突觸蛋白質組相互參照,結果發現156個基因中的65個編碼了突觸蛋白。此外,突觸基因連接的SVs在野生魚中是罕見的等位基因,在養殖魚中顯示雜合子(攜帶一個SV拷貝,0/1)和純合子(攜帶兩個SV拷貝,1/1)的頻率增加。


總的來說,由於選擇性壓力或漂移的改變,大西洋鮭魚的馴化改變了不同基因(除了神經和行為途徑)的功能。


通過獲得高質量的SV,研究者對大西洋鮭魚中WGD影響SV的保留、馴化過程中SV的選擇及其功能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為大西洋鮭魚的遺傳進化、人工養殖提供了新見解。而在此文中,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思路可為其他非模式動物的群體SV研究提供借鑑意義,其主要亮點概括如下:

(1)選擇新穎、足夠多的材料進行測序分析(不限於斑馬魚、羅非魚等模式物種);

(2)設計嚴謹的流程來過濾SV(SV雙重過濾+三代測序驗證);

(3)選擇性消除分析的結果深度驗證(轉錄組+蛋白組)。


SV的新穎性+套路化的研究思路,我們有理由相信,SV會在動物群體研究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蝙蝠適應性進化
    研究揭示蝙蝠適應性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4 16:52:37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Emma C. Teeling、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Eugene W.
  • Nat Commun:大西洋鮭魚的結構變異
    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種利用全基因組測序在非模式物種中可靠calling SV的方法,並報告了492隻大西洋鮭魚(Salmo salar L.)15,483個高置信度SVs。這些SVs以高解析度構建群體遺傳結構,包括一個活躍的DNA轉座子,廣泛影響功能特徵,並且與祖先salmonid同源四倍體事件中保留的重複基因重疊。
  • 研究揭示爆炸型適應性輻射的生態學和基因組學基礎
    研究揭示爆炸型適應性輻射的生態學和基因組學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8 15:46:19 瑞士伯爾尼大學Ole Seehausen、Matthew D.
  • 海馬基因組及環境適應進化機制獲揭示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specialized morphology」(海馬基因組及其特異體型的進化機制);該研究首次完成了海馬全基因組的測序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揭示了海馬在長期適應近海和島礁環境的過程中出現的適應性進化特徵。
  •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10:48 美國哈佛大學Stephanie E. Pierce、Blake V.
  • 研究揭示慈鯛科魚類體內適應性輻射的誘導因素和動力學
    研究揭示慈鯛科魚類體內適應性輻射的誘導因素和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02:41 挪威奧斯陸大學Walter Salzburger和瑞士巴塞爾大學Fabrizia Ronco小組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肺炎克雷伯氏菌毒力和持久性的適應性進化
    肺炎克雷伯氏菌毒力和持久性的適應性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7 20:02:22 美國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Deborah T. Hung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學網—揭示海洋最深魚類嗅覺的適應性進化
    中科院水生生物所
  • 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進展
    過去的研究揭示與人類伴居的褐家鼠、小家鼠等的進化歷史與人類發展歷史密切相關。然而,在東南亞到中國北部廣闊的森林生態系統中,白腹鼠屬、姬鼠屬這些野生嚙齒類才是真正的優勢類群。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在數量和分布區上都遠遠超過其它同域分布的齧齒動物。與此同時,這些嚙齒類也是漢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熱誘發病原)的主要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
  • 科學家揭示帝王蝶毒素抗性進化過程
    科學家揭示帝王蝶毒素抗性進化過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3 20:58:24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Noah K. Whiteman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追溯了帝王蝶的毒素抗性進化過程。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絕跡近一世紀 大西洋鮭魚重返法國塞納河
    數百條大西洋鮭魚重返法國塞納河。  據英國媒體報導,大西洋鮭魚被歐洲列為瀕臨絕種的魚類,而目前研究人員發現,在絕跡將近一個世紀後,大西洋鮭魚又重新返回了法國塞納河。法國全國漁業聯合會的布雷頓說:「此次遊回來的鮭魚數量超出了想像,光是今年就有數百尾。」   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由於興建水壩和塞納河工農業廢水汙染等原因,使得鮭魚消失在塞納河,時間將近一個世紀,而且不僅是大西洋鮭魚,其他許多魚類也消失了。   關於此次鮭魚返回,研究人員說:「最重要原因是因為它們自身選擇了這個健康的環境。
  • 文獻解讀 | 基因組研究揭示金絲猴屬物種高海拔適應遺傳機制
    材料選的好:瀕危物種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該物種還有個特性就是分布在高海拔地區,所以對它的高海拔適應遺傳機制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進化)。2. 本研究基於多層次研究,包括種上和群體的基因組序列分析,轉錄組和功能實驗,發現與金絲猴物種適應高海拔環境相關的遺傳機制。
  • 美媒:大西洋鮭魚數量持續減少
    參考消息網6月21日報導 美媒稱,有國際動物保護組織表示,洄遊北美河流產卵的大西洋鮭魚變得越來越少,說明這種處境危險的魚類前景堪憂。  據美聯社6月18日報導,大西洋鮭魚原本廣泛分布於美國新英格蘭和加拿大沿大西洋地區的河流中。但現在,這兩個地方的許多鮭魚種群要麼面臨危機,要麼已然消失。
  • 動物所研究揭示松鼠與橡子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
    通過系列研究,科研人員目前在松鼠與橡子之間是否存在彌散協同進化關係上取得了科研進展。一、松鼠行為的適應機制研究松鼠是一類非常聰明和可愛的動物,其存活和繁殖依賴橡子和其它種子等作為食物資源。結合北美地區多種松鼠亦具有切除橡子胚芽行為,這些發現為洲際間動物行為的趨同進化和適應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研究表明松鼠對非休眠性白櫟類橡子切胚行為的適應性表現在以下方面:1.發現在沒有取食經歷的情況下,紅頰長吻松鼠具有與其它松鼠相似的行為,如非休眠性(或萌發)的橡子有較高的切胚概率,且切胚橡子的萌發率很低,不足20%,從而利於其被長期貯藏。
  • 比較基因組學揭示海洋最深魚類嗅覺的適應性進化
    儘管研究人員在基因組層面上對馬裡亞納獅子魚深淵適應性的分子機理進行了解析,仍有很多影響其在深淵生態環境中生存和繁衍的秘密有待挖掘。 嗅覺在魚類的生存和繁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魚類通過精密調節的嗅覺系統識別並分辨水中眾多的化學信息,為食物定位、危險躲避、親緣識別及生殖洄遊等行為提供至關重要的信息。不同嗅覺信息由鼻腔嗅黏膜上表達不同嗅覺基因的神經核識別。
  • 動物所等在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基於大量系統的分類學研究基礎,科研人員利用短片段基因標記(CYTB)、Illumina基因組測序以及分布地點、海拔等生態數據的整合分析,對白腹鼠屬的起源、生物地理擴散、種群歷史、潛在棲息地在不同歷史時期、未來的變化情況以及基因組水平的適應性進化進行了研究。
  • 挪威主要出口海產品之大西洋鮭魚、鱒魚及鯖魚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的是大西洋鮭魚、鱒魚和鯖魚,希望大家持續關注我們。生活習性及環境:大西洋鮭魚是溯河洄遊魚類,也就是說是一種溯河洄遊到淡水中產卵而其它時間在海洋中生活的魚類,鮭魚在秋季產卵大西洋鮭魚為了尋找食物在海洋中進行長途遷徙,生長十分迅速。小鮭魚經過二至四年進入完全成熟期,開始洄遊到其出生的河流中產卵。今天,捕撈野生大西洋鮭魚大多僅限於運動垂釣,擁有許可證的土地所有者也可以設立圍網進行一定數量的商業捕撈。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獼猴(Macaca mulatta)屬於靈長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猴亞科(Cercopithecinae)、獼猴屬(Macaca)物種,是分布最廣的一種非人靈長類,其棲息環境多樣化,使它們成為研究非人靈長類動物適應性進化的最佳模型,且由於獼猴在生理上與人類的極大相似性,其在認知和生物醫學研究中也被廣泛應用。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到底是水刊,還是牛刊?
    最近,關於復旦女博士劈腿四名男博士的瓜,相信大家都知道,其實學霸姐姐本人不是很願意將這個事情與「女博士」掛鈎,各行各業,男男女女,好也罷,壞也罷,這都是個人的選擇,與「女」無瓜,與「女博士」這個群體也無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