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啞巴」原來是張承禹 工友:也算為民除害

2021-01-08 湖南在線

身邊的「啞巴」原來是張承禹

還原張承禹被抓前生活軌跡 幫助警方引他下樓的工友:也算為民除害

12月10日,江西南昌市樂化鎮,張承禹藏匿在一棟破舊樓房裡。組圖/記者向帥

長沙民警趕到張承禹藏匿的住所附近走訪調查。

2009年8月2日,長沙望城一按摩店發生一起六死兩重傷命案,死者中有一名嬰兒。涉嫌犯下這起命案的人,名叫張承禹。

七八年前,張承禹逃亡到了江西南昌樂化鎮。他與人交流時只會「啊啊呀呀」,讓當地人都以為他是個啞巴。看似孤苦可憐的張承禹得到了當地人不少的幫助,有人請他看守魚塘,還有人覺得他可憐,工地上需要工人的時候,就會叫上他。12月9日,張承禹落網。

12月10日,瀟湘晨報記者實地走訪樂化鎮,通過採訪向張承禹提供住處的魚塘主及工友等人,試圖還原他被捕前的生活軌跡。

瀟湘晨報記者 向帥 江西南昌報導

「知道『啞巴』是一個殺人嫌犯,我心裡很不舒服,甚至自責。」

12月10日,江西南昌樂化鎮,裘曉民(化名)對瀟湘晨報記者說。他口中的「啞巴」是11年前涉嫌在長沙望城犯下六死兩重傷命案的張承禹。張承禹藏匿期間與人對話時只會「啊啊呀呀」,以至於當地人都以為他是個啞巴。

裘曉民與張承禹是相處多年的工友,手機中所存張承禹電話的名字也是「啞巴」。

12月9日,裘曉民應民警要求,將張承禹從工地上的五樓引了下來。他事後安慰自己,「配合民警抓住嫌犯,也算為民除害」。

曾蝸居天橋下靠好心人救濟度日

張承禹犯案時間為2009年8月2日。據樂化鎮多名接觸過張承禹的知情人士回憶,他出現在鎮裡應該是七八年前,準確時間無從得知。

起初兩三年,張承禹以流浪人員身份蝸居在昌北國際機場附近一天橋下,住在彩條布搭建的簡易棚內。為隱藏身份,他基本不與當地人接觸,靠撿垃圾為生,時常獲得一些好心人救濟。

簡易棚後來因為髒亂差,影響形象且存在安全隱患,被當地政府予以拆除。

此後,張承禹輾轉了幾處地方,最近兩年來一直借住在樂化鎮江橋村,一位魚塘主收留了他,讓他住在一個破舊樓房裡,不收租金,只讓他順便幫忙照看一下魚塘。

藏匿期間,張承禹不主動與人交流,逢人說話通常只會「啊啊呀呀」,以至於接觸過他的人都認為他是啞巴。有人試圖通過寫字等方式與其交流,可張承禹就是不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大家乾脆給他起名叫「啞巴」。見其孤身可憐,一些好心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只要工地上有簡單的活幹,裘曉民會打開手機通訊錄,給「啞巴」發去簡訊詢問:「明天有空做事嗎?」張承禹通常答覆說「好」。

10日下午,瀟湘晨報記者在樂化鎮一處建築工地見到了裘曉民,他向記者描述了張承禹被抓捕的一幕。

工友配合民警將張承禹引下樓

抓捕行動在9日下午,裘曉民和張承禹等人在樂化鎮樂化村一工地上幹活。裘曉民在一樓攪拌混凝土,張承禹在五樓樓頂,負責將倒在樓面的水泥攤平。

下午3時多,工地門衛陳先生注意到,幾輛小車圍著工地轉圈。很快,十餘人徑直來到施工現場,有人出示警官證亮明身份後,要求裘曉民配合抓捕「啞巴」。

「民警懷疑『啞巴』是名殺人嫌犯,讓我配合抓人。」裘曉民上樓前,民警多次交代「想辦法把人從樓上安全引下來」。裘曉民上到頂樓時,「啞巴」正在專心做事。

「我們去別的地方做事,你跟我下樓。」兩人一前一後下到一樓,蹲守在此的民警衝上前將張承禹控制住。

「你是不是張承禹?」民警邊詢問邊拿出照片比對,「啞巴」說話仍是「啊啊呀呀」。裘曉民注意到,「啞巴」最後點頭承認了。

相處多年,「啞巴」給裘曉民的印象是「聽話老實」,儘管有時脾氣暴躁,但很少與人發生衝突。

當得知「啞巴」是警方通緝11年的殺人犯之後,裘曉民內心不舒服,甚至自責,不過他安慰自己,「配合民警抓住嫌犯,盡了一點力,也算為民除害」。

10日下午,瀟湘晨報記者來到張承禹被抓現場,這裡是處廠房,兩棟5層高的廠房正在改造裝修。據工人們說,「啞巴」9日才進入工地做事,沒想到當天下午就被抓走。想起工友是殺人嫌犯,不少人表示後怕。

為借住曾寫下「我不是壞人」

收留張承禹的魚塘主裘先生是樂化鎮樂化村青坑組人,他的魚塘位於江橋村,離組上步行約10分鐘路程。

10日下午4點多,瀟湘晨報記者來到樂化村青坑組發現,小組入口處停了一輛懸掛湘A牌照的警車,幾名便衣警察在張承禹借住的魚塘附近走訪調查。經詢問,他們是長沙公安民警,不過記者現場未見到嫌疑人張承禹。

儘管張承禹常在組上閒逛,但很少與人交流,村民對他也了解甚少,只知道是外來人員,大家就多了些防備,也不敢和他打招呼,每次看見都離得遠遠的。

張承禹借住的處所是棟兩層樓的紅磚房,據魚塘主裘先生介紹,是二十多年的老房子。兩年前,沒有住處的張承禹在附近流浪,裘先生見其老實,便讓他住下來了。

瀟湘晨報記者注意到,這棟樓有4間房和一間廚房,張承禹居住在二樓靠裡屋,五六平米空間內擺放一臺電視機、一把電風扇、一個陳舊的衣櫃,靠窗的床上堆滿了衣物。

一樓廚房上了鎖,民警交代裘先生「不能讓人入內」,記者透過門縫注意到,裡面十分簡陋。張承禹以前在一旁空地上種了大白菜、大蒜和生薑等,屋後還養了兩隻鴨。

「這裡就『啞巴』一個人住,開始讓他幫忙看一下魚塘,後來發現他也沒怎麼照看,我也沒怎麼指望,有空就自己去魚塘看一下。」裘先生說,張承禹白天外出打零工,晚上回屋裡睡。

為了借住此處,張承禹曾寫下「我不是壞人」幾個字,裘先生看其老實巴交才好心收留。「知道他是殺人犯後,我怕得要命。」裘先生說。

經過案發地都會想起這個案子

張承禹案原專案組民警:每年嫌犯父母陰生都會去其老家蹲守

瀟湘晨報記者 曹偉 長沙報導

「這麼多年壓在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移除了。」12月10日,張承禹案的原專案組民警向瀟湘晨報記者感慨,這麼多年來,長沙警方從未放棄過對嫌疑人的追捕。

民警介紹,這麼多年以來,為追捕嫌犯,專案組成員跑遍了全省和長沙周邊重要城市,每年逢年過節和張承禹父母忌日等節點都會去其老家蹲守。張承禹父母和大哥早年去世,老家有感情的親戚只有撫養他長大的嫂子。

民警表示,如今張承禹落網足以告慰當年慘案的受害者,也讓這麼多年警方的付出有了價值。

曾是原專案組成員的一塊心病

「案發現場非常的慘烈。」民警回憶,他曾第一時間趕赴了案發現場。案發地是轄區的一家按摩店,一共有6人死亡,兩人受傷。按摩店為寧鄉人李萍(化名)經營,張承禹曾在李萍的店裡做事,因與李萍存在感情和經濟糾紛,導致命案發生。案發後李萍的三個親姐妹和另外一名搞衛生的親屬,以及兩名年幼的侄兒侄女遇害。

「李萍和另一個侄兒也被鐵棍敲暈了,小孩子頭上有很多血,當時我們以為他們不行了,但奇蹟般地搶救過來了。」民警回憶,案件性質非常惡劣,嫌疑人手法非常殘忍,社會影響也很大,專案組誓要將嫌疑人緝捕歸案。

每年嫌犯父母陰生都會去其老家蹲守

民警回憶,在案發後,望城警方全力緝捕嫌疑人張承禹。他作為專案組成員,案發後曾前往張承禹的老家桑植縣沙塔坪鄉待了三個月。

「他家住在山頂上,交通非常不便,爬上去都要一個小時。」民警回憶,當時正處夏天,民警在當地組織了搜山工作,但始終沒有找到其蹤跡。

為了方便辦案,民警只能隨便找到一些能住的地方,炎熱的時候,將地面用水打溼,直接睡在地上。

此後,專案組成員還多次趕赴全省各個城市以及湖南周邊多個重要城市廣州、南昌等地進行核查。

但張承禹仿佛人間消失了一般。

「當過刑警的人都知道,案子一天沒破,我們的心一直是懸著的。」民警回憶,此後每年,專案組成員在逢年過節,張承禹父母陰生、忌日還有他嫂子生日的時候,都會去其老家。

看照片一眼就認出了他

民警介紹,專案組對張承禹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社會關係進行過詳細調查。根據此前背景調查,張承禹父母去世較早,對父母比較孝順,有一個哥哥也在早年去世,張主要由其嫂子撫養長大。其嫂子也是其在老家唯一有感情的親人。

另外,據民警調查,張承禹野外生存和反偵察能力都比較強。

「他不是一個傳統意義的現代人,可以不用現代生活的很多工具,在大山裡有玉米就吃點玉米,有紅薯就挖點紅薯,想吃葷菜了就去別人家偷點臘肉或者是雞。」民警介紹,後來的偵查表明,在殺人案發生以前,張承禹就有過偷盜行為,但此前未被公安機關打擊過。

長年對此案的追蹤,讓張承禹這三個字和他的影像已經印在了專案組民警的腦中,幾代刑偵人都參與過此案的偵辦。

12月9日,張承禹在南昌落網的消息傳來,這位民警一眼就認出了對方。

「當時感覺太激動了,他最有特點的是他的嘴巴,還有一張照片是他低著頭眼睛朝下看的照片,看過之後我們都確信,這個人就是張承禹,沒跑了。」民警介紹。

重訪

11年前的案發地已成燒烤店

瀟湘晨報長沙訊 12月10日下午,瀟湘晨報記者再訪張承禹案發地長沙望城新月小區。途經小區內一家便利店時,店主告訴記者,案發地址就在離自己店的不遠處,但當時的按摩店已不復存在,「現在已經換成了別的店」。

案發地新月小區西城路,道路兩邊為樓層不高的房屋,房屋的一樓為各種各樣的便利店、美髮店、夜宵店。順著便利店店主指引,記者發現,案發時的按摩店,現在已經成了一家燒烤夜宵店,下午到達時,店門雖然沒關,但沒人在店內。

不久後,店內來了一家三口,記者上前詢問,男子稱只是店內的工作人員,且剛來沒多久,並不清楚具體情況。

這個門面的房東為居民龍先生。龍先生在案發當年接受瀟湘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是在籤合同的時候,才知道受害人李萍(化名,案件倖存者)是要在他房子的一樓開一家按摩店的。也是在這個時候,他第一次看到了張承禹。張承禹給龍建華的第一印象是「話不多」。

在龍先生印象中,這個經常穿白襯衫、黑褲子的短頭髮男人看到他,大多數時候是點頭笑笑,偶爾也會開煙。碰到是吃飯時間,龍先生下班了回來,張承禹在門口碰見了,也會說聲「一起吃吧」。龍先生從沒和張承禹、戴某萍他們一起吃過飯。

記者上到該棟房屋的二、三、四樓,在每一層都敲了門,但均無人開門。

「當時出了命案之後,案發現場都圍了起來,我們都進不去。」一家餐飲店的老闆說。另一家店的老闆也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在此經營的時間不長,但對「張承禹」這個名字依舊有所耳聞。

「我在這裡住了很多年,知道有嫌疑人在我們住的這個地方殺了人後,十分惶恐,每天都提心弔膽的。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都以為他(張承禹)不在人世了,沒想到最終還是被警方抓獲了,我們懸著的心也終於可以放下了。」一位住在新月小區的老居民說。

瀟湘晨報記者 於廣強

記者手記

11年前案發後,本報記者劉建勇曾探訪過張承禹的老家,並在他家住了一晚。他的一篇舊聞,或許能為我們勾勒出另外一個角度的張承禹。以下稿件中未標明年份的時間,均為2009年。

「我曾在張承禹家住了一晚」

在南昌被抓的張承禹,11年前案發後,我去過案發地以及他老家桑植採訪。根據我的了解,我以為在野外有很強生存能力的他會躲在廣東或廣西哪個林區伐木——伐木是很辛苦的活,林場不大會認真看伐木工的身份證,而且,張承禹以前也伐過木。

老家人最初的反應:他怎麼會殺人?

8月2日上午,鎖定嫌犯是張承禹後,有一路警察從長沙出發,到了桑植沙塔坪鄉大莊村大莊組。張承禹的大嫂李梅芝記得警察大概是下午4時左右到的,「都出了一身大汗,光著上身,衣服拿在手上」。

張承禹兄弟姐妹五人,張承禹是最小的。大哥14年前去世。二哥張承池一直單身,和他共住在祖屋。兩個姐姐嫁在外地。

張家的祖屋是一棟木房,張承禹的大哥結婚後,緊鄰著祖屋另外造了個木房。

李梅芝說,她看到警察的時候「嚇了一跳」,儘管她不相信小他20歲的小叔子是殺人嫌犯,但她還是接受了警察的說法,「公安局的講是他,那肯定就是他」。

張承池也對弟弟張承禹涉嫌殺人感到不可思議:真找不到他會殺人。「找不到」是張家界一帶的方言,意思是「不知道」。

李梅芝的小女兒、張承禹的侄女小張承禹4歲,是個聾啞人,侄女婿是入贅上門的,在外打工。侄外孫張小起對小爺爺張承禹感到很陌生,只記得7月底,很少打電話回家來的張承禹在電話裡要侄外孫「好好讀書」。

大莊村,張承禹的本家以及別姓村民都對張承禹涉嫌殺人感到很震驚:他會殺人?他在家裡很老實的,連話都不大講。

14歲前,張承禹都只穿一件衣服

蔡國語是張承禹的遠房表哥,住在大莊組山下的沙塔坪鄉。蔡國語跟張承禹的接觸很少,蔡國語記得,小時大家一起玩耍,張承禹總喜歡自己躲在一邊。「有時,有人說他沒用之類的下流話罵他,他也沒表情,只是平靜地看對方一眼就走掉了。」

蔡國語的記憶中,直到14歲前,張承禹都只穿一件衣服。「淺藍色,粗布的長衣長褲,後來打了補丁。夏天上身就不穿,冬天裡面再套一件棉衣。」

大嫂李梅芝說張承禹做農活「是把好手」。農活好手張承禹幹到20歲,家裡還是四壁空空,跟家裡人說要去廣東打工。張承禹20歲那年是1988年,打工潮剛剛興起。

張承池說他老弟「運氣一直不好,做的都是苦力」,張承禹的第一份工,是在廣東某山區伐木。其後,他還在建築工地上幹過。至於如何輾轉到了長沙,如何和李萍認識,張承池就說不清了,原因是張承禹「在外面打了十多二十年工,回家沒到10次」,「回來了也不講在外面的事,只是說苦,賺不到什麼錢」。

在大莊組山下路邊住的張承武說張承禹「應該沒有說假話」,他僅有的幾次看到張承禹回家,張承禹身上穿的「都是些不好的衣服」,「不像別的打工的,穿得一身洋氣回來」。

張承禹的父親是1997年去世的。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後,張承禹回來了。在家裡待了一年後,張承禹又出去了。問張承禹在外面做過什麼事、和什麼人交朋友,張承池連連回答「找不到(不知道)」。

家人以為他會跟帶回來的那個女人結婚

8月31日晚,記者在張承禹的家住了一夜。這天傍晚,張承禹的大嫂李梅芝在堂屋生了個火做飯,李梅芝的聾啞女兒在隔壁房間生了個火做飯,再過去一間房,張承禹的二哥也生了個火做飯。張家的三個人各做各的飯。

張承禹最後一次回家是2008年的農曆3月。回家的原因是大嫂李梅芝60歲大壽。這次張承禹帶了個女人回來。之前的幾次回家,張承禹都是一個人。

按當地鄉俗,李梅芝的壽宴安排在早上。因為丈夫去世多年,又無兒子,李梅芝的壽宴很低調。只請了同族親戚吃了個早飯

張承禹是午飯時候回來的。李梅芝說,張承禹是「空手回來的」,沒給60歲的大嫂送什麼禮物。

山路崎嶇,沒走過山路的人從山下走到山上張承禹的家,要40分鐘甚至1個小時。有人看見,那個女人是張承禹背上山的。

張承禹帶回來的女人後來證實,正是李萍。李梅芝和張承池以為李萍會和張承禹結婚。

瀟湘晨報記者 劉建勇

相關焦點

  • 《暖》:十年後,村花成了瘸子,初戀嫁給了啞巴
    每條路都還鋪在原來的地方,好像在等著他回來,這讓井河心中難免有些慚愧,不知是因為離開的太久,還是因為這次回來的如此匆忙。井河這次回來,是為了幫助恩師處理承包鴨棚的事,由北京幹部出面,僅僅一頓飯的功夫,就順利解決了困擾曹老師兩年的難題。見到事情解決得如此順利,井河也就沒有打算留下,準備晚上住在縣裡,一早趕上回北京的火車。
  • 啞巴啞巴
    這五年來,每逢雨季都讓我忍不住想起長馬的街道、果樹和雷聲,還有那個總是看著我傻笑的啞巴。我從小在長馬鎮長大,卻再也沒法回到那去。那個我的祖祖輩輩世代生存的地方,在啞巴進了監獄之後,就再也不是所謂的「故鄉」了。再也回不去了。人生沒有什麼道理,曾經你以為對的結果不是;你認為錯的往後卻能顛倒是非,己身亦趨之若鶩。
  • 葳蕤和啞巴
    可是直到上小學了,她還是發出「咿咿呀呀」奇怪的音,頗像一個啞巴。爸爸把她送到兒童醫院一檢查才知道,原來葳蕤先天沒有咽喉,但是其他發音和聽力器官都沒有問題,所以她才既會說話又發音不清。 所以童年時期的葳蕤是很自卑的,她用自己特有的發音方式「咿咿呀呀」地和周圍的人說話,可是除了父母,很少有人能聽懂,也很少有小夥伴和她玩,她也知道他們在背後叫她「啞巴」。
  • 【中州作家】王小義:啞巴
    晚上,母親留啞巴在我家吃飯,還不停地給啞巴夾菜,啞巴又不停地把菜夾給我。 「姨,我錯了,原諒我!好吧!以後我保護你,誰敢再欺負你,我就跟他們沒完。」飯後,堂哥蠻子嫂帶著兒子來接啞巴,小傢伙一見面就扎進啞巴的懷裡哭,好像一下子長大了。啞巴把小傢伙摟在懷裡,雙手不停地撫摸著他的頭,眼淚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 寡婦撿了一個小啞巴被村人嘲笑,10年後啞巴歸來,寡婦喜極而泣
    寡婦撿了一個小啞巴被村人嘲笑,10年後啞巴歸來,寡婦喜極而泣麗華是一個苦命的女子,她的父母都是殘疾人,上學之後經常受人嘲笑。由於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後,麗華就再沒有上學。當時麗華跟男孩說話,他只是呆呆的看著麗華,並不說話,麗華後來就以為男孩是個啞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小啞巴都是麗華相依為命的夥伴,她把小啞巴當成自己的孩子撫養,麗華努力掙錢,給小男孩買好吃的,買新衣服穿,雖然村裡很多人經常在麗華和小啞巴背後說三道四,但是麗華從來不介意。麗華甚至兩年後,小啞巴離奇失蹤了,麗華找遍自己能想到的所有地方,但是都沒見過小男孩的蹤影。
  • 父親趕集撿回個啞巴,兩個月後啞巴圍著枯井直比劃,隔日收穫幸福
    張老漢過意不去就去勸解,賣油條的告訴張老漢,這個小啞巴是個流浪兒,剛才老盯著油條看,他嫌小啞巴影響做生意想把他趕走。  啞巴怯生生的盯著張老漢,眼裡蓄滿了淚水,張老漢把油條塞給啞巴挑著籮筐繼續往前走,可他總覺得後面有人,一回頭看是啞巴跟著他。張老漢猜想這孩子八成是沒有家,冰天雪地他不忍心看著孩子受凍,就問:「你想不想跟我回家?」啞巴聽了拼命的點頭,並且還搶過張老漢手裡的扁擔,挑著就走。
  • 茂則真是神助攻,利用小啞巴扳倒張妼晗,果然有手段
    但是隨著張妼晗的到來,曹丹姝的處境更難了,曹丹姝儘量不去招惹張妼晗,可是張妼晗處處與曹丹姝為敵,曹丹姝只能一味地忍讓,這讓張茂則的心中非常不舒服,他決心替曹丹姝剷除張妼晗,於是派了董秋和來到皇上身邊
  • 《暖》:初戀衣錦還鄉,她卻成為瘸子嫁給啞巴,原著讓莫言稱王
    少女時的暖是方圓百裡又漂亮又能歌善舞的姑娘,村裡的小夥子們像蜜蜂般圍在暖身邊,而井河是其中比較特殊的一個,陪著暖上下學,一起蕩鞦韆,將暖視為自己的女神。井河與暖暖一直享受著眾星拱月,直到城裡的劇團來到這個小村莊,暖才發現原來村莊外是另一番世界。暖也被劇團中帥氣的小武生吸引,兩人漸漸產生情愫。卻未料到小武生只是將暖看做露水情緣,短暫的溫存後便捨身離開。
  • 「原創」海豐阿東:啞巴和尚,量手算命,你會信嗎?
    「原創」海豐阿東:啞巴和尚,量手算命,你會信嗎?那天我到公園裡面去鍛鍊身體。現在去公園裡鍛鍊身體的人。還真的挺多的。鍛鍊身體的人一多,有了人氣,一些做小生意的也趁機在人多的地方擺上攤攤,賺點小錢。突然眼前晃過一個黃色的影子。定晴一看。路邊坐著一個穿著黃色袈裟的大胖和尚。
  • 5本女主是啞巴的小說:女主軟萌嬌氣小啞巴,總是讓他沒有辦法!
    5本女主是啞巴的小說:女主軟萌嬌氣小啞巴,總是讓他沒有辦法!1.《我不是小啞巴》作者:荔枝很甜書評:女主是山上只聞傳言不見其人的神仙醫女,男主是當朝太子,因為政權動蕩,受傷後逃走。遇到了女主,剛好女主又會醫術,就在女主的小屋住下修養。
  • 故事:她每天下班,快步繞過一個啞巴流浪漢,沒人知道他是她生父
    聽王嬸說有一回,這啞巴將一個小女孩追上了天台,幸好住在頂樓的人聽到了小女孩的哭聲趕了上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小區的孩子們都怕極了啞巴,只要有人喊一聲:「啞巴來了!」那不出一分鐘,一院子的小孩都跑沒影了。林子健趕過幾次啞巴,可啞巴還是會趁他不注意偷摸跑進來,防不勝防,有時候林子健看他也像個正常人,身上也算穿得乾淨,收瓶子的時候會等著人家喝完飲料再去拿。
  • 澎湃聯播|啞巴說話了算什麼,還記得40米的大刀嗎?
    做一個只對自己說謊的啞巴。」《南山南》總有一種感動,能讓人淚流滿面;總有一股暖流,能讓奇蹟發生。近日,一地方報紙刊登了一篇《蓋新被穿新衣,困難居民溫暖過冬》的報導。開頭居民就誇道,「這新被子好暖和,晚上蓋著一定很舒服。」隨著下文介紹,這位居民是一名啞巴。這是什麼樣的溫暖,能夠暖得讓失語者發聲?
  • 薛之謙 啞巴 原版伴奏
    啞巴 (Live) - 薛之謙伴奏:https://share.weiyun.com/5aFT0lW原唱:劉維原詞:汪蘇瀧原曲:汪蘇瀧改編詞:薛之謙/汪蘇瀧改編曲:薛之謙/汪蘇瀧我們都遷就嘴巴我們都憋著真話我們總讓愛先發芽我們會接受懲罰有一個變成啞巴越退讓越不會表達所有的安靜都是人造的冷清所有的雜音在安慰後平靜我不需要證明我不需要聲音我就像一個啞巴一樣你翻譯不了我的聲響怕膩煩過量我舉止要限量你可以當我啞巴一樣
  • 原創小小說《啞巴和狗》
    村裡有個十歲的女孩叫啞巴,啞巴沒有名字,她從小就是個啞巴。村裡所有的狗都喜歡啞巴,都聽她的指揮,啞巴就像是狗王,帶領著全村的狗四處遊蕩。那隻救了啞巴的母狗沒事時就常帶著它的小狗們在葛老太家呆著,並不是為了蹭吃喝,只是為了看看啞巴。母狗與小狗們一起陪伴著啞巴長大。到了說話的年齡,孩子還不會說話,人們才發現她是個啞巴,好不容易把孩子撫養到了8歲,老太太就撒手人寰了,孩子成了孤兒,好在村裡東一家西一家的都能給啞巴一口飯吃,啞巴不至於餓死。
  • 民間故事:僧人放出蟾蜍,為民除害!誰知蟾蜍吃得太飽不願離開
    走近一看,原來莊稼都沾滿了蝗蟲,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莊稼。村民們急了,一起動手捕殺蝗蟲。但蝗蟲太多了,人們無計可施,心痛死了。一位僧人正好路過這裡,見此情形,便打開他攜帶的箱籠放出一隻蟾蜍,口中念道:「蟾蜍蟾蜍,快將蝗除。為民除害,阿彌陀佛。」只見蟾蜍竄出箱籠,不一會兒功夫,便長成二丈身高,蹲在半山腰伸出長舌,左右上下翻卷,把山下、地裡、田裡黑色的蝗蟲大口地卷進嘴裡。
  • 媒體:因為是扶貧表揚稿,就能讓「啞巴說話」?
    啞巴竟然開口說話了。近日,確實有這麼一段刊登在報紙上的故事,白紙黑字,並且,還不是在醫療廣告版面。   故事來自《內江晚報》,該報在1月10日發表了這樣一則新聞:《蓋新被穿新衣,31戶困難居民溫暖過冬》。可謂一篇暖意濃濃的表揚性報導,但仔細一瞧,卻發現有點冷,原來新聞裡還插了一則冷笑話。
  • 民間故事:今生啞巴,前世因果,啞巴開口說話後,我們才明白道理
    啞巴說話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南方一帶的人深受混戰的痛苦。而江浙兩地交兵時,瀏河鎮這個地方損失最為慘重,繁華的市中心都變成了一片廢墟。在這個地點有一個人,他的孩子六歲時變成了啞巴,到了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年。這個十六歲的啞巴孩子,他的父母和兄弟都在軍閥混戰中遇難,只剩下他一個人。某救濟會發現了他,就救下並護送了沒有戰亂的上海。
  • 長徵途中被抓的「啞巴」挑夫,從未立過戰功,為何能在55年授予軍銜
    啞巴就這樣戲劇性地走向了長徵之路,成為一名紅軍戰士,並跟著紅軍開始走上革命道路。啞巴聰明能幹,不久之後就被安排到了中央警備團炊事班工作,後又成為了中央領導人的貼身警衛部隊政治保衛大隊炊事班的一名挑夫。剛入伍不久的他就工作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重要領導人的身邊,並終生在這支部隊中戰鬥、工作生活。作為一名特殊戰士,這在紅軍史上還是頭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