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3D科幻大片《環太平洋》內地票房已突破6.6億元,與此同時,一部名為《環大西洋》的影片也在網絡走紅,不少看過該片的影迷都驚呆了:「上世紀80年代的電腦特技,藍翔技校畢業的演員,真沒想到好萊塢也有山寨! 」據悉,這部山寨影片早在《環太平洋》北美公映前3天發行DVD,影片出自名為TheAsylum的美國公司,該公司專注山寨已經16年,這些年山寨了《鐵達尼號》、《變形金剛》等各種好萊塢大片,但影片只投放DVD,而且穩賺不賠。
50萬美元就山寨出了《環太平洋》
和《環太平洋》的核心一樣,《環大西洋》也主打「機器人打怪獸」概念,只不過《環大西洋》打的是存在於地球的怪獸,《環太平洋》打的是外星怪獸。 《環大西洋》全片只有85分鐘,講述的是巨型怪獸從大西洋登陸,襲擊東海岸,美國政府必須利用一批人工智慧機器人保衛祖國。影片特效和真大片差很多,怪獸像是拼貼出的,機器人像奧特曼,但所有演員表演都十分逼真投入。
《環大西洋》之所以走紅,還是因為《環太平洋》的熱映,由於兩者片名和故事相似,習慣在網絡尋找資源的影迷就栽了跟頭。有影迷不禁吐槽說:「這就是奧特曼毆打幼齒小怪獸,而且戰鬥鏡頭極少,真是被騙慘了。 」據悉,《環太平洋》是投資近2億美元的大手筆,但《環大西洋》只有區區50萬美元的成本,差不多只是《環太平洋》劇組的盒飯錢,如此低廉的成本拍出這樣一部電影自然不能要求太高。
專注山寨也專注故事原創
《環大西洋》出自美國公司TheAsylum之手,這家公司由大衛·麥可·拉特、大衛·裡馬維和雪莉·斯特蘭成立於1997年,這三人曾是製作過《黑客帝國》等系列電影的威秀影業高管。成立之初,公司也曾立足於原創:2004年,拉特準備將小說《世界大戰》改編成電影,巧合的是,史匹柏也準備改編這一題材,TheAsylum公司抓住這個機會,為電影投入了50萬美元。 2005年,兩部影片同時上映。影碟租賃龍頭老大百視達公司從他們的山寨作品中發現商機,一舉預訂了10萬拷貝,創下了TheAsylum公司創始以來最高的銷售紀錄,公司自此走上山寨「不歸路」,例如《變形機體》山寨《變形金剛》,《我是結局》山寨《我是傳奇》,《史前一億年》山寨《史前一萬年》,觀眾乍一看絕對「傻傻分不清楚」。
TheAsylum雖然致力於山寨,但劇情堅持原創。因為一般要比自己山寨的影片提前上市,編劇會從被山寨影片上映前發布的片名、海報和預告片來獲得靈感,在別人的故事大框架下,自由發揮填充原創劇情。創始人拉特本人更喜歡「翻拍」這種說法,他認為TheAsylum的影片只是搭大片的便車而已,用的都是自己的原創故事。雖然低成本製作,但是所有拍攝的作品都非常嚴肅,他們從來不在片中嘲笑自己或者惡搞別人,他們只嘲笑那些用幾個億拍了一部爛片的瘋狂廠商。
低成本拍攝從不賠本
TheAsylum公司的山寨片投資都比較低,一般控制在100萬美元之內,從定片名到出成片的周期通常僅四個月。其中劇本要在六周內完成,前期製作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周,後期製作則被控制在2至3周。在超短的拍攝周期內,還要應付各種突發狀況。比如,拍攝了15天的 《環大西洋》拍到第11天時遭遇不測風雲,拍攝重頭戲的空軍基地不允許免費使用了。於是製片人不得不開車找尋新的拍攝地點,最終找到了一個私人直升機場,這個場地硬是被導演用來拍攝了7個不同場景的戲。
雖然TheAsylum一直都是低成本投資,但在大製片廠佔據話語權的好萊塢仍然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據悉,公司從1997年成立至今,沒有一部電影賠過錢。公司製作的影片完成後,會直接以發行DVD的形式與觀眾見面,不需要與主流電影公司競爭院線票房,電影上市三個月後基本可以收回成本。
官司沒少吃就是沒有輸
因肆無忌憚「山寨」各種大片,TheAsylum公司吃了不少官司。 2012年,環球影業起訴TheA-sylum公司的《美國戰艦》對《戰艦》構成侵權,但TheAsylum公司反駁說:「我們1年前就在做 《美國戰艦》了,那時環球影業還沒消息呢。」最終,官司只判TheAsylum公司把片名改名為《美國軍艦》。
2012年,《霍比特人時代》上線並銷售DVD,比《霍比特人》在北美上映早了3天。華納、新線電影、米高梅聯合《霍比特人》製片人索爾·扎恩茲將TheAsylum公司告上法庭,但TheAsylum公司則認為自己的電影合法,因為片中的「霍比特人」並非是託爾金筆下的霍比特人。 「《霍比特人時代》根據真實的人類亞種——2003年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弗洛瑞斯人拍攝而成,這一人種在科學界被統稱為霍比特人。」TheAsylum因為有自己原創的故事,只是在片名上搞了標題黨,法院也判定他們可以繼續使用該片名。(記者 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