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樹桐
哎嗨喲!
上了哇路呀,
動起了身!
駝夫連年呀走衙門,
叮咚,走衙門!
走衙門!叮呀嗨咚!
這是一首駝夫號子,深受甘肅省民勤縣世代駱駝客的喜愛,從明代唱到現在,已有六百多年,是甘肅省乃至全國獨具特色的民勤駱駝客的文化遺存。
民勤縣位於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的夾縫之中,曾經是著名的「駱駝之鄉」。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在民勤縣的歷史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明、清王朝到中華民國,民勤駝隊「大幫駝鈴走天下」,走遍了絲綢之路甘肅段輻射的整個北方地區,在異國他鄉都留下了遠去的背影。
明代以來,民勤縣的很多男丁以跟隨駝隊運輸貨物為業,成為駱駝客。明代中期,民勤縣駱駝客運輸日趨興盛。清代,民勤駝隊盛極一時,名震西北,參與了清初平定葛爾丹叛亂、羅布藏丹津叛亂,清末跟隨左宗棠收復新疆,數次獲得清廷賜號封官。民國時期,民勤駝隊受孫中山派遣遠赴蘇聯運送貨物,受到列寧接見。新中國成立後,民勤駝隊護送班禪大師返藏、為修築青藏公路馱運物資,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豎起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民勤駱駝客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跋涉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組織形式、協作規矩、生存技巧、交流方法和習俗講究。駱駝客是一個分工明確、團結協作的團體,分領房子、騎馬先生、鍋頭、水頭、拉鏈子。
駱駝客運送貨物,一般需要三五十天,長途則需要兩年。因此要掌握馴服駱駝、給駱駝編隊、裝貨,自己要會探路、看天氣、辨識方向、打蹤、尋找水源、蓋井、立照子、風雪宿營、防狼,治療人與駱駝的常患疾病等等,還要懂得與不同族群進行溝通與交流,進行貿易……這些都是歷代數目龐大的駱駝客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是人與自然互為依存的「寶典」,彌足珍貴。
在以駱駝、馬匹等大牲畜為主要運輸工具的時代,民勤駱駝客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沙漠、戈壁、荒原、鹽鹼地等惡劣環境的長途跋涉中創造了獨特的駱駝客文化。駱駝客文化涉及天文、地理、交通、軍事、醫學、動物學、植物學、文學、音樂、商貿、民俗風物等等內容,是研究中國西北社會形態變遷的鮮活資料,其內涵豐富了絲路文化,成為人類精神財富不能缺失的組成部分。
今天,大規模行商貨運的民勤駝隊已失去實際的商業價值,駱駝客的背影漸次遠去。然而,民勤縣駱駝客的文化仍在延續,他們仍在講述跌宕悲壯、膾炙人口的駝隊傳說,依舊唱響滄桑粗獷的駝夫號子。這種活態傳承,加上專業人員利用現代工具的記錄整理,民勤駱駝客和駱駝客文化,一定會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