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灼華團隊發表包蟲病無創分子診斷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0-12-05 紅網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張灼華。

紅網時刻6月4日訊(記者 鄭濤)近日,寄生蟲病領域權威國際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在線發表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張灼華教授團隊在包蟲病無創分子診斷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包蟲病,又名棘球蚴病,是一種由於棘球絛蟲屬的幼蟲(棘球蚴)感染所致的嚴重人畜共患性寄生蟲病。在我國,包蟲病主要在西藏、新疆、青海、四川、內蒙古等西部省份的農牧區流行,在這些地區包蟲病平均患病率為1.08%,青藏高原部分地區人群患病率甚至高達5.0%~10.0%,受威脅人口約6600萬。包蟲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和免疫學檢查結果綜合判斷,目前還沒有一種針對包蟲病的無創分子檢測方法。

為填補包蟲病無創分子診斷方法的空白,張灼華教授多次奔赴西藏、青海、新疆等包蟲病流行區,深入了解當地包蟲病防治情況。隨後,張教授團隊充分發揮課題組在醫學遺傳學、分子診斷學、基因組醫學等研究領域的優勢,經過集中科研攻關,成功研發了一種包蟲病游離DNA無創檢測方法。該方法基於液體活檢和基因組重複區域靶向測序,通過檢測患者血漿中存在的微量包蟲游離DNA來診斷包蟲病。尤其可以在不對患者進行有創性穿刺取樣的前提下,實現包蟲病患者的精準分子診斷。

據悉,博士研究生萬正卿為論文第一作者,張灼華教授為通訊作者。同時已對檢測方法和試劑盒申請了PCT國際專利。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和湖南省重點研發計劃等基金支持。

相關焦點

  • 研發快速、無創包蟲病早期精準基因組診斷技術
    包蟲病的特點是:無症狀潛伏期時間長,一旦發現症狀,病程已到晚期;藥物和手術治療效果均不穩定且容易復發;患者手術後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所以,早期診斷攜帶者(攜帶寄生蟲但不發病)和準確鑑定被感染動物是監測、預防和有效治療包蟲病的關鍵之一。目前,包蟲病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方法。血清學免疫診斷不穩定,僅作為輔助診斷指標。
  • 附屬仁濟醫院團隊發表金黃色葡萄球菌研究成果
    2018年1月29日,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檢驗科研究團隊在《Genome Medicine》(SCI IF=7.071)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human-adapted sequence type 398 allows insight
  • 南充大熊貓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南充新聞網訊 (康迪 記者 羅虹)7月17日,記者從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悉,日前,該校大熊貓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Proceedings B上,該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氣候變化對大熊貓分布的影響,也間接證明了大熊貓棲息地範圍內我國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的顯著成效,對正在展開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核醫學分子探針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臨床研究進展
    臨床上對PCa的無創診斷方法還有直腸指檢、PSA檢測、CT、MRI、放射性核素骨顯像等影像學檢查手段,上述方法有助於PCa的分期,但也存在不同的缺點。分子顯像技術已逐漸進入臨床腫瘤診療的核心。 一、常規PCa的無創診斷方法 1.血清病理學檢查。
  • 學術前沿 | 分子標誌物如何指導腦膠質瘤手術 天壇醫院江濤團隊...
    江濤教授臨床研究團隊提出,分子病理的差異代表腫瘤惡性程度和侵襲方式的不同,腫瘤分子病理特點與切除程度對患者預後的影響存在交互關係。分子病理指導手術理念的提出,補充了現階段「最大程度安全切除」的手術策略,使得腦膠質瘤的外科手術治療更加個體化、精準化。
  • 全球首款包蟲病遠程+智能超聲輔助診斷系統落戶青海
    9月3日上午9時許,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外科大樓一樓大廳,包蟲病遠程+智能超聲輔助診斷項目成果展示及啟動儀式現場。來自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的11歲小患者公保東周躺在全球首款遠程+智能超聲輔助診斷系統病人端的病床上,他用好奇的眼神盯著腹部上方的機器手臂緩緩地停降在自己的腹部移動,進行自動超聲掃描、檢查;而在系統的醫生端,超聲科醫生南嘉格列一邊緊盯著電腦上小公保的檢查影像畫面,一邊用操縱手柄不斷「遙控」變換檢查部位……五分鐘後,系統將檢查結果保存傳輸到智能診斷系統,診斷結果顯示:小公保東周患有囊性包蟲病——此次成果展示標誌著全球首款包蟲病遠程
  • 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團隊疥瘡研究成果在《柳葉刀》發表
    近日,一例看似尋常的甲病登上了國際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主任潘萌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2017年2月,55歲的淋巴瘤患者老劉,手指甲、腳趾甲開始變黃,不斷增厚的甲面,使手指和腳趾看起來變了形。老劉用手輕摳指甲,粉末狀的碎屑便掉了下來。
  • 佑安創新 | 無創定量評估肝纖維化早期診斷取得新進展
    宏軍教授創新團隊與中科院田捷教授創新團隊合作首次完成了合成靶向肝星狀細胞的 MR/ 光學雙模探針( SPIO@SiO2 -ICG-RGD ),通過體外及動物在體實驗驗證了探針對肝纖維化進行早期診斷的可行性及特異性。研究結果表明:該新成像技術對肝纖維化的早期和分期診斷具有應用於臨床的巨大潛力。
  • 段樹民團隊2020年連續在Neuron、elife和Glia等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該研究不僅為深入理解神經痛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神經痛的臨床幹預提供重要的新靶點。022020年9月23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康利軍教授團隊和段樹民院士團隊合作,在Neuron期刊發表了題為「Sensory glia detect repulsive odorants and drive olfactory adaptation」的研究論文。
  • 中國科學家在CNS上發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解讀!(2020年8-10月)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8-10月份中國科學家們在CNS三大雜誌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在之前的一項新的研究中,利用在單細胞基因組學方面的專長,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的謝曉亮團隊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副院長的研究人員合作,從60餘名恢復期患者體內收集了血液樣本,在這些血液樣本中,從8558個抗原結合的IgG1+克隆型(clonotype)中篩選出14種高強效中和抗體(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5.025)。
  •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揭示人類衰老之謎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12-25  瀏覽:
  • 郭應祿院士:無創能量醫學前景光明—新聞—科學網
    隨著生命科學第三次革命的開啟,無創能量醫學浪潮興起。無創能量醫學對未來維護人類健康非常重要,它能更好地服務人類,成為醫學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無創能量醫學是我們團隊的國內外專家經過十多年研究,在基礎研究特別是有關機理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後,經多次認真討論正式命名的。
  • 華東理工大學分子機器研究獲新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 【中國科技網】華東理工大學分子機器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受生物分子馬達的啟發,化學家們設計合成了一系列人工分子馬達和分子機器來模擬其運轉和功能。
  • 《Nature》發表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團隊在生長因子研究領域的重大...
    《Nature》發表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團隊在生長因子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_中新網_安徽新聞近日,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教授團隊與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MoosaMohammadi教授團隊通過數年聯合攻關,在國際上率先解析「抗衰老蛋白αklotho–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1c(FGFR1c)–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FGF23)」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
  •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新聞...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2018年10月3日,英國政府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內開展五百萬人基因組計劃,並表示從2019年起,全基因組測序將被作為標準之一輔助重病患兒、患有難治癒或罕見疾病成年患者的治療。這標誌著精準醫學研究進入了大數據時代。
  • ——全國政協「西部農牧區包蟲病防治」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探索包蟲病防控工作市場化運作等新的工作機制。 五、加強包蟲病防治研究,大力推動科技轉化。開展人畜共患病綜合治理策略和措施研究,加快早期、敏感和特異診斷試劑和新型治療藥物及疫苗研發。建立東部和中部省份疾控機構對口支援西部省份包蟲病防治的制度。
  • 上海仁濟醫院受邀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提出 免疫PET顯像或將成為...
    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報導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核醫學團隊、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團隊受邀在《化學綜述》撰寫論文。這篇長達65頁的論文完善了免疫PE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ImmunoPET)的分子影像學新概念,詳細闡述了免疫PET顯像探針的設計構建流程,重點介紹了免疫PET顯像臨床前研發及臨床應用的最新進展,並對免疫PET顯像領域未來的發展作了展望,對未來在免疫PET顯像領域可能獲得的突破性發展進行了預測。
  • ...研究成果:中國臨床、基礎科學家協作發現一種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央廣上海12月13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羅燕倩)儘管檢測手段和方法不斷進步,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斷至今仍是常見而且重要的臨床難題之一。12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全新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該病可引起患者發熱和炎症反應。
  • 深圳先進院研基於人體介電譜研發無創血糖傳感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微創中心聶澤東副研究員團隊設計了基於高場約束的表面等離子體傳感器於實現無創血糖的監測,相關研究成果以Surface Plasmonic Feature Microwave Sensor with Highly Confined fields for Aqueous-Glucose and Blood-Glucose Measur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