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百度APP、今日頭條及騰訊新聞是用戶最常使用的三大資訊平臺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極光(Aurora Mobile, NASDAQ:JG)發布《「新資訊」行業系列報告-內容篇》,從新資訊市場概覽、新資訊平臺運行情況、新資訊用戶洞察等角度洞察新資訊行業現狀,展望新資訊內容發展趨勢。

  極光觀點:

  1. 新資訊行業在疫情期高峰過後用戶需求有所減退,但到了6月至7月,也許是受到「畢業季」的影響,行業活躍用戶出現了小波幅的增長,7月份的MAU接近7億;

  2. 2020Q3,主流新資訊平臺中,百度APP數據表現亮眼,以42.7%的用戶覆蓋率保持領先;此外,百度APP每日新增用戶量維持在150萬左右,屬主要新資訊平臺中新增用戶量級最大的平臺;

  3. 超過七成用戶在選擇使用資訊平臺時,最為關注的是資訊內容方面的因素(如內容豐富度、內容質量、即時性等);說明作為連接用戶與信息的橋梁,內容對於新資訊平臺來說是長久留住用戶的核心要素;

  4. 目前,新聞類資訊仍為最受眾的資訊大類,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用戶群體對於新聞資訊及泛娛樂資訊的偏好差異明顯,而知識類資訊的圈層覆蓋面相對更廣;

  5. 近年來,用戶對於圖文資訊的偏好度在下降,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短視頻、直播上;剛起步不久的直播形式在新資訊行業中像是「一匹黑馬」,以較快的速度成長,已發展成為知識類資訊的重要載體之一;

  6. 面對用戶日漸增長的內容需求,自建生態、構建核心內容資產將會是新資訊行業領頭羊的標配,優質內容創作者也會成為頭部平臺的爭奪重點;到了下半場,內容生態建設上趨於完善的頭部平臺或許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變現」上。

  一、新資訊市場概覽

  1. 新資訊行業在疫情期高峰過後用戶需求有所減退,2020年3月至5月活躍用戶規模逐月下降;但到了6月至7月,也許是受到「畢業季」的影響,行業活躍用戶出現了小波幅的增長,7月份的MAU接近7億;

  2. 作為連接用戶與信息的橋梁,內容對於新資訊平臺來說是長久留住用戶的核心要素;資訊內容已從最初單一的專業採編發展成百花齊盛的生產模式,現階段內容生態正在逐步完善;

  3. 目前資訊內容的建設已發展出自採自編、自建生態及內容聚合三種模式;自採自編模式可以保障內容質量,內容聚合模式下的內容豐富度更高,而自建生態模式則結合了上述二者的優點。

  新資訊行業定義及主要玩家

  新資訊平臺是指以資訊內容分發為產品核心能力,融合技術手段實現個性化資訊分發的平臺。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進入下半場,用戶流量爭奪白熱化,各大資訊平臺持續利用自身獨特的優勢屬性來搶佔資訊用戶的注意力。目前,資訊行業已發展出新資訊以及泛資訊兩大類型的平臺,二者的區別主要呈現在資訊內容分發能力上:新資訊平臺以資訊內容分發為產品核心能力,通過自訂閱、人工篩選或智能技術推送等手段實現個性化資訊分發,以今日頭條、百度APP和騰訊新聞為代表;泛資訊平臺則是以資訊內容分發作為產品從屬能力,如手機瀏覽器和社交平臺等產品。

  

  新資訊行業活躍用戶規模

  疫情期高峰過後新資訊行業用戶需求有所減退,但在「畢業季」行業活躍用戶出現小波幅增長。

  極光iAPP的數據顯示,2020年3月開始,隨著疫情的好轉,新資訊行業整體呈現退潮效應,活躍用戶規模回落至相對正常水平;到了6月至7月,也許是受到「畢業季」的影響,用戶對於高考、大學志願填報、招聘等相關資訊內容需求增加,行業活躍用戶出現了相對明顯的增長,7月份的MAU接近7億,環比Q2的4月份增長約1500萬,但隨後又有所回落。

  

  新資訊行業內容價值分析

  作為連接用戶與信息的橋梁,內容對於新資訊平臺來說是長久吸引並留住用戶的核心要素。

  

  資訊內容生態發展過程

  資訊內容從最初單一的專業採編發展成百花齊盛的生產模式,現階段內容生態正在逐步完善。

  

  資訊內容建設方式

  資訊內容的建設已發展出自採自編、自建生態及內容聚合三種模式。

  目前,資訊內容的建設方式可以分為自採自編、自建生態及內容聚合三種模式;自採自編即內容生產的全過程由平臺內部的專業編輯團隊來完成,自建生態即資訊內容主要由平臺合作自媒體自主生產,而內容聚合是平臺利用數據抓取、搜尋引擎等技術手段將外部四面八方的內容聚合在平臺上。

  

  新資訊內容建設案例—騰訊新聞

  騰訊新聞通過與權威媒體建立深度聯動機制,構建成熟的媒體生態。

  騰訊新聞通過與權威媒體建立深度聯動機制,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影響力,使更多優質內容和主流議題在微信、QQ兩大社交平臺及騰訊旗下其他內容平臺獲得全民級曝光。

  

  新資訊內容建設案例—百度APP

  百度APP打造多元化內容矩陣,知識直播領域的探索進一步鞏固其在新資訊行業的優勢地位。

  百度APP將百家號作為原創內容的重要布局陣地,通過品質化+垂直化+本地化的發展策略,旨在構建一個多元化、高質量的內容矩陣;此外,百度APP在泛知識直播領域上的探索與深耕,將極大地滿足本身以知識與信息為導向的用戶需求,以此提升用戶黏性。

  

  新資訊內容建設案例—百度APP

  百度APP對各領域優質內容創作者的扶持政策將助推其進一步完善內容生態。

  

  二、新資訊平臺運行情況

  1. 2020Q3,主流新資訊平臺中,百度APP數據表現亮眼,在多數新資訊平臺滲透率同比為負增長的情況下,百度APP以42.7%的用戶覆蓋率保持領先,滲透率同比增長2.0個百分點;此外,百度APP每日新增用戶量維持在150萬左右,屬主要新資訊平臺中新增用戶量級最大的平臺;

  2. 從活躍用戶維度上看,百度APP、今日頭條及騰訊新聞為月活用戶量最大的三大新資訊平臺,達億量級別,與其他平臺差距顯著;此外,百度APP及新浪新聞在Q3的月活同比增量在行業中較為明顯,而今日頭條及趣頭條的活躍用戶規模同比則呈現較大的負增長。

  新資訊平臺滲透率對比

  Q3頭部新資訊平臺滲透率同比多為負增長,百度APP保持領先優勢,滲透率同比增長2.0%。

  極光iAPP的數據顯示,在主要新資訊平臺中,百度APP的用戶量級處於絕對領先地位,2020Q3滲透率達42.7%,較去年同比有2.0個百分點的增長;排名第二的騰訊新聞,Q3滲透率達22.4%,同比增長僅0.3個百分點;除此之外,今日頭條等其他新資訊平臺在Q3均沒有較大幅度的滲透率增長,甚至多數平臺同比為負增長。

  

  新資訊平臺新增用戶對比

  百度APP連續兩個季度每日新增用戶量維持在150萬左右,趣頭條新增用戶數同比縮減明顯。

  極光iAPP的數據顯示,2020Q2及Q3,百度APP平均每日新增用戶數均為150萬左右,屬主要資訊平臺中新增用戶量級最大的平臺,且在Q3較去年同期的新增用戶多出40萬,說明百度APP在內容生態上的戰略布局效果顯現,成為用戶增長的重要驅動力;而今日頭條、趣頭條及鳳凰新聞的新增用戶量同比卻有較大幅度的縮減,其中趣頭條Q3的新增用戶同比減少140萬。

  

  新資訊平臺月活用戶對比

  百度APP及新浪新聞月活同比增量最大,其他平臺多數呈現同比負增長。

  極光iAPP的數據顯示,從月活躍用戶量級上看,百度APP在頭部平臺中的優勢突出,在2020Q3MAU均值達4.4億,同比增量超1400萬;而今日頭條與騰訊新聞的月活量級較接近,均在2億左右,但騰訊新聞的MAU同比增量相對更明顯,接近400萬,今日頭條的月活卻呈現下降態勢;除此之外,月活量級在3千萬左右的新浪新聞同比增量也有1000萬以上,而趣頭條在Q3的月活同比減量較為明顯,超4600萬。

  

  三、新資訊用戶洞察

  1. 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用戶瀏覽資訊的場景較為分散,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資訊為主流;了解時事、豐富知識面是用戶瀏覽資訊的最主要目的;主動搜索為用戶獲取資訊的重要手段;

  2. 新聞類資訊為最受眾的資訊大類,不同群體對於新聞資訊及泛娛樂資訊的偏好差異明顯,而知識類資訊的圈層覆蓋面相對更廣;

  3. 超半數用戶傾向於接收出自傳統媒體及新聞門戶媒體的資訊,說明大部分用戶對於資訊內容的專業性、真實性和權威性仍然具有明顯的需求;

  4. 資訊內容是用戶選擇資訊平臺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平臺的可靠度及使用友好度;百度APP、今日頭條及騰訊新聞分別為用戶最常使用的三個資訊平臺,其中百度APP是近三成用戶的首選平臺;百度APP也是在主流資訊平臺中,用戶滿意度及推薦度最高的一個app,其豐富的內容生態及優秀的內容分發能力優勢顯現.

  新資訊平臺用戶畫像

  新資訊平臺用戶性別分布相對均衡,男性比例稍高於女性,三線及以下城市用戶佔比超六成.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新資訊平臺的男性用戶比例較女性用戶多出6%,差距相對不明顯;超六成新資訊用戶分布在三線及以下城市,說明新資訊行業下沉趨勢明顯;從年齡分布上看,36歲至55歲的用戶佔比超過50%,說明這個年齡階段的用戶對於資訊需求最明顯;此外,新資訊平臺有近三成用戶為大專及以上的學歷。

  

  用戶手機移動端瀏覽資訊的場景

  用戶瀏覽資訊的場景較為分散,大多數用戶喜歡隨時隨地利用手機來獲取資訊.

  手機移動端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獲取資訊的便捷度,極光調研數據顯示,大多數用戶(佔38.2%)是隨時隨地利用手機來獲取資訊;有近三成用戶傾向於在晚間休閒時間段瀏覽資訊;除此之外,也有20%以上的用戶更喜歡在晨起、午休、晚間休閒、臨睡前或者周末/假期等時間段來瀏覽資訊。

  

  用戶手機瀏覽資訊的頻次及時長

  近八成用戶每天利用手機瀏覽資訊,網際網路時代下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資訊是主流。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從用戶在手機移動端瀏覽資訊的頻率分布來看,超五成的用戶達到每天瀏覽5次及以上的頻率,屬於高頻用戶;中頻用戶(每周1-4次)及低頻用戶(平均每天不到1次)則分別佔到27.6%和20.6%,也就是說,有近八成的用戶每天都會利用手機來瀏覽資訊。從時長分布來看,大部分用戶(佔39.0%)每天瀏覽資訊的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近三成則利用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來瀏覽資訊;因此,整體來看,大多數用戶平常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獲取資訊的。

  

  用戶瀏覽資訊的動機與行為偏好

  了解時事、豐富知識面是用戶瀏覽資訊的主要目的,四成用戶傾向通過搜索來獲取資訊。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四成以上的用戶平常瀏覽資訊是為了了解時事,豐富知識儲備,或者是因為看到了感興趣的話題;此外,也有較多的用戶是出於放鬆減壓、追蹤熱點話題等目的來瀏覽。對於在手機端如何獲取資訊,更多的用戶(佔40.3%)表示會主動搜索自己想了解的資訊,近四成用戶會瀏覽平臺推送的資訊或者熱門榜單上的資訊內容。

  

  用戶對資訊類型的偏好

  不同群體對新聞資訊及泛娛樂資訊的偏好差異明顯,知識類資訊的圈層覆蓋面相對更廣。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整體來看,有六成用戶偏好新聞類資訊,為最受眾的資訊大類;其次分別為知識類資訊及泛娛樂資訊,且二者相差不明顯。從性別及年齡分層來看,新聞資訊明顯更吸引男性及年齡在36歲以上的用戶,且企業高管、創業者、離退休人員等群體明顯對於新聞資訊的需求高於其他職業群體;偏好泛娛樂資訊的用戶則更多為女性且年齡偏小的人群,且學生人群對於泛娛樂資訊需求最明顯;偏好知識類資訊的用戶性別分布相差相對不明顯,男性用戶稍高於女性用戶,年齡層主要分布在36-55歲,而且知識類資訊在不同職業人群中分布也相對分散,說明不同群體對於知識類資訊都有一定的需求。

  

  用戶對新聞資訊的內容偏好

  時政為公眾最關注的新聞資訊內容,不同性別用戶對於軍事、教育及娛樂方面的資訊關注度差異明顯。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總體來看,公眾最關注的新聞資訊為時政方面的內容,其次為社會民生、軍事、科技等新聞資訊。分不同性別群體來看,男性用戶明顯比女性用戶更喜愛看軍事方面的新聞資訊,佔比超60%,軍事是繼時政之後,男性用戶第二偏好的內容;而相對男性用戶,偏好教育及娛樂方面新聞資訊的女性用戶比例更高,其中教育話題為女性用戶最為關注的新聞資訊內容。

  

  用戶對泛娛樂資訊的內容偏好

  影視為公眾最關注的泛娛樂資訊內容,女性用戶對於明星、音樂舞蹈等資訊關注度高於男性。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超七成用戶對於影視方面的資訊感興趣,為公眾最關注的泛娛樂資訊內容,而搞笑、美食、音樂舞蹈等內容也是較受歡迎類型。相對男性用戶,女性用戶對於音樂舞蹈、明星、動漫、時尚、星座運勢、美容等方面的資訊更為關注,其中明星資訊為女性用戶除了影視之外第二關注的內容類型,佔比達近六成;而遊戲方面的資訊內容相對在男性群體中更受歡迎,佔比達到近四成。

  

  用戶對知識類資訊的內容偏好

  生活知識為最受眾知識類資訊內容,不同性別群體對於不同方面的內容偏好差異顯著。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總體來說,在知識類資訊中,生活知識為最受眾的內容類型,用戶偏好比例達到64.5%,其次為科學科普類的內容,佔比也有近六成。生活知識及教育學習分別是女性用戶最為關注的兩大內容類型,且女性比例均明顯高於男性,佔比分別達74.0%和63.5%;相對女性用戶,男性用戶則相對更關注科學科普及人文社科方面的內容,比例均在60%左右,同時也是男性用戶最為關注的兩大類知識類資訊。

  

  用戶對資訊形式的偏好

  用戶對於不同資訊類型的內容展現形式偏好不同,直播形式已發展為知識類資訊的重要載體。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對於知識類資訊,用戶更偏好廣播/音頻以及直播的形式;對於新聞資訊,用戶偏好直播及圖文形式,而對於泛娛樂資訊,用戶相對更喜歡長視頻及短視頻的形式。資訊行業中,相對於圖文、視頻、廣播等已發展相對較久的形式,直播是近年來興起的大熱內容形式,已發展成為知識類資訊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整體資訊用戶中,觀看過知識直播的用戶佔比超七成。

  

  用戶對於知識直播的看法

  感興趣的話題及內容是吸引資訊用戶觀看知識直播節目的最主要因素。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對於整體的資訊用戶來說,節目的話題及內容是吸引他們觀看知識直播的首要因素;而對於知識直播內容的出品平臺、節目主播/嘉賓等因素,未觀看過這類直播的用戶的感知相對較弱,對於這部分用戶來說,主播/嘉賓的知名度是吸引他們觀看知識直播的第二因素;而看過知識直播的用戶則認為直播內容的出品平臺的專業度相對主播/嘉賓等因素更為重要。此外,看過知識直播的用戶認為,信息及時性、信息獲取效率、互動性、趣味性、直觀感受等是這類直播較為突出的優勢。

  

  用戶對資訊媒體及平臺類型偏好

  超半數用戶最希望接收出自傳統媒體及新聞門戶媒體的資訊,大多傾向在社交app上獲取資訊。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對於資訊內容的生產媒體,分別有28.9%和25.9%的用戶最希望接收來自如央視新聞等傳統媒體,以及如騰訊新聞等新聞門戶媒體所發布的資訊,二者佔比加總超出50%,說明大部分用戶對於資訊內容的專業性、真實性和權威性還是具有明顯的需求。同時,用戶通常會同時使用不同類型的app來獲取資訊,其中社交類app是最多用戶使用的類型,其次是資訊分發類,使用比例接近50%。

  

  用戶選擇資訊平臺的考慮因素

  資訊內容相關因素是用戶選擇資訊平臺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平臺使用友好度及可靠度。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用戶選擇使用資訊平臺時,整體最為關注的是資訊內容方面的因素(佔比超七成),其次是平臺的使用體驗,再者是平臺的可靠度。其中,從細分的項目來看,資訊內容豐富度、內容質量、平臺權威性/專業度以及平臺的搜索功能,分別是資訊平臺吸引用戶使用的最為關鍵的四大因素。

  

  用戶對於資訊平臺的使用情況

  近半數資訊用戶使用過百度APP獲取資訊,同時百度APP也是近三成用戶的首選平臺。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百度APP、今日頭條及騰訊新聞分別為用戶使用比例最高的三個資訊平臺;對於首選的平臺,近三成的用戶表示會優先選擇百度APP作為獲取資訊的主要媒介,其次是今日頭條;此外,用戶較常用的資訊app還包括QQ瀏覽器、UC瀏覽器等,而近3個月內經常使用騰訊看點快報、新浪新聞、網易新聞等app的用戶比例不到一成。

  

  用戶對於主流資訊平臺的評價

  百度APP為滿意度及推薦度最高的平臺,其豐富的內容生態及優秀的內容分發能力優勢顯現。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整體來看,用戶對於主流資訊app的評價處於中等偏上水平,百度APP、騰訊新聞及今日頭條是用戶滿意度和推薦意願最高的三個平臺;其中,用戶對於百度APP的滿意度評分達到4.15,推薦度評分達8.15,兩個維度的評價均在主流平臺中排名第一,說明百度APP憑藉著多元化的內容生態、智能的信息流分發能力以及強大的搜索功能等優勢,在不斷提升用戶的資訊獲取體驗,成為最受青睞的資訊平臺。

  

  四、新資訊內容發展趨勢

  1. 面對用戶日漸增長的內容需求,頭部新資訊平臺「化身」內容製作者,利用自身優勢資源構建核心內容資產,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內容標籤、大IP等,以此增強平臺的辨識度,在內容爆炸的環境中搶奪用戶注意力

  2. 自建生態將會是資訊行業領頭羊的標配,隨著行業頭部平臺對於自建內容生態的投入不斷增加,養活大批的內容創作者,優質內容創作者成為行業中頭部平臺的爭奪重點

  3. 隨著5G新技術的落地,資訊內容的表達形式將會變得越來越豐富,直播形式在資訊行業中將更加普及,同時也會催生出一些如遊戲交互、AR/VR等新的資訊內容展現形式

  4. 近年來直播形式在資訊行業中像是「一匹黑馬」,以較快的速度在成長;到了下半場,直播將會是頭部新資訊平臺的發展重點,而平臺的下一步動作或許是「資訊直播+帶貨」

  新資訊內容發展趨勢-平臺構建核心內容資產,打造專屬大IP

  隨著資訊行業的發展,吸引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內容創作門檻不斷下降,內容同質化、質量水平高低不齊成為行業中亟需解決的問題;面對用戶日漸增長的內容需求,頭部新資訊平臺「化身」內容製作者,利用自身優勢資源構建核心內容資產,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內容標籤、大IP等,以此增強平臺的辨識度,在內容爆炸的環境中搶奪用戶注意力。

  

  新資訊內容發展趨勢-自建生態成主流,引發優質內容創作者爭奪戰

  自建生態將會是資訊行業領頭羊的標配,隨著行業頭部平臺對於自建內容生態的投入不斷增加,養活大批的內容創作者,進而反哺平臺;得到平臺更多扶持的內容創作者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憑藉龐大的粉絲根基、高質量的內容作品成為行業中其他頭部平臺的爭奪重點。

  

  新資訊內容發展趨勢-5G新技術落地,內容表達形式將愈加豐富

  隨著5G新技術的落地,資訊內容的表達形式將會變得越來越豐富;5G技術在資訊app的應用,網速的加快不僅提升內容的加載速度,使用戶瀏覽資訊的體驗有所提升,同時也會使得直播形式在資訊行業中更加普及;此外,一些新的展現形式也會在5G技術的加持下與資訊內容融合起來,如遊戲交互、AR/VR形式等,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資訊獲取體驗。

  

  新資訊內容發展趨勢-「資訊直播+帶貨」或是頭部平臺下一步動作

  極光調研數據顯示,大部分用戶在做購物決策時會有主動搜索相關資訊的需求;而近年來,用戶對於圖文資訊的偏好度在下降,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短視頻、直播上;剛起步不久的直播形式在資訊行業中像是「一匹黑馬」,以較快的速度在成長;而直播的模式可以將資訊內容與賣貨變現進行有機融合,同時滿足用戶因做購物決策而形成的資訊需求,以及本身的消費需求,為新資訊平臺形成良好的商業出口。從百度APP近年重點布局知識直播,近期又上線「購物頻道」的動作可以看出,其正有意構建從搜索、內容到商品的閉環,滿足用戶對資訊+消費的一站式需求;隨著用戶的消費決策變得愈發主動,對資訊的需求不斷增長,內容生態建設實際為電商的布局提供了紮實的根基;不難想像到了下半場,「資訊直播+帶貨」或將成為頭部平臺的焦點。

  

  報告說明

  1.數據來源

  1. 極光 (Aurora Mobile, NASDAQ:JG),源於極光雲服務平臺的行業數據採集及極光iAPP平臺針對各類移動應用的長期監測,並結合大樣本算法開展的數據挖掘和統計分析;2)極光調研數據,通過極光調研平臺進行網絡調研;3)其他合法收集的數據。以上均系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經用戶合法授權採集數據,同時經過對數據脫敏後形成大數據分析報告。

  2.數據周期

  報告整體時間段:2019年7月-2020年9月。

  3.數據指標說明

  具體數據指標請參考各頁標註。

  4.免責聲明

  極光JIGUANG所提供的數據信息系依據大樣本數據抽樣採集、小樣本調研、數據模型預測及其他研究方法估算、分析得出。由於統計分析領域中的任何數據來源和技術方法均存在局限性,極光JIGUANG也不例外。極光JIGUANG依據上述方法所估算、分析得出的數據信息僅供參考,極光JIGUANG不對上述數據信息的精確性、完整性、適用性和非侵權性做任何保證。任何機構或個人援引或基於上述數據信息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所造成的法律後果均與極光JIGUANG無關,由此引發的相關爭議或法律責任皆由行為人承擔。

  5.報告其他說明

  極光數據研究院後續將利用自身的大數據能力,對各領域進行更詳盡的分析解讀和商業洞察,敬請期待。

  本報告為極光JIGUANG所作,報告中所有的文字、圖片、表格均受相關的商標和著作權的法律所保護,部分內容採集於公開信息,所有權為原著作者所有。未經本公司書面許可,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傳遞。任何未經授權使用本報告的相關商業行為都將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

  關於極光

  極光(Aurora Mobile,納斯達克股票代碼:JG)成立於2011年,是中國領先的開發者服務提供商,專注於為開發者提供穩定高效的消息推送、一鍵認證以及流量變現等服務,助力開發者的運營、增長與變現。同時,極光的行業應用已經拓展至市場洞察、金融風控與商業地理服務,助力各行各業優化決策、提升效率。

相關焦點

  • 微信之後 今日頭條全家桶成殺時間利器
    新聞app排行榜上,目前這個領域已經成了今日頭條和騰訊之間的戰爭。今日頭條、今日頭條極速版、頭條日報分別排在第1、3、7位,而2、4兩個位置則由騰訊的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兩個app承包。       市場調研公司 86 Research 分析師發布數據稱:用戶平均每天投入到今日頭條應用當中的時間,已超過 Facebook 的每天 50 分鐘。
  • 網易新聞,難道是「穿著潮牌的今日頭條」?
    網易新聞和今日頭條的用戶,是同一群體嗎?面對這個問題,網易新聞顯得有些焦慮。自品牌升級來,網易新聞不但大張旗鼓地推動年輕化營銷,還宣布由新聞客戶端轉型為綜合資訊平臺,提出「超越算法」、「重新定義好內容」等口號,疑似叫板今日頭條,試圖將用戶拉攏至己方陣營。
  • 今日頭條實現「超級APP夢」,只差臨門一腳?
    今日頭條花費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根據每個用戶的標籤、興趣為用戶做個性化的新聞推薦,完成從「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過程。憑藉著平臺算法推薦,今日頭條一躍成為用戶黏性最高、用戶度最活躍的新聞類APP,根據Questmobile數據報告中顯示, 2020 年春節期間,作為「即看即走」的新聞類APP,今日頭條的平均用戶使用時長高達96. 48 分鐘。
  • 2016年度中國最全app排行榜(附Top500)
    「變化才是永遠的不變」,這句話又一次得到了印證:年初,在線直播戰火開始蔓延,隨之上升為全民直播的火熱場面,最火熱時有200多家平臺參加了「百播大戰」,然而涉黃、洗錢、恐暴等負面一直伴隨著這個行業的發展,盛極必衰,到了年末,直播熱潮開始褪去,起起伏伏最後終歸沉寂;年初,新聞資訊類的鬥爭聚焦在各類新聞app,到了年末,新聞資訊深入到瀏覽器、工具的各個場景,個性化推薦成為全民最愛
  • 鬥微博,戰百度,槓微信:頭條緣何自帶好戰基因
    今日頭條自我標榜「導流」,不做內容的生產者,只是用技術改變已有的媒體內容傳播路徑並影響用戶的閱讀習慣。但由於匱乏內容積累與內容生態的建設,它不得不四處盜取門戶資訊內容,一時成為眾矢之的。2017年5月2日,《南方日報》稱自2016年起,今日頭條瘋狂盜取 2000 多條新聞;2017年6月29日,北京海澱法院就騰訊網起訴今日頭條287宗內容版權侵權案做出判決,認定這些內容侵犯了騰訊網絡信息傳播權,需向騰訊賠償27萬元;2018年8月,北京時間發布公告指責今日頭條未經授權轉載視頻作品。
  • 手機新聞客戶端:騰訊、網易、頭條、搜狐新聞競品分析
    根據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在2016上半年,騰訊新聞、今日頭條分別以42.8%、32.6%的佔比領跑新聞客戶端活躍用戶分布,圍繞用戶爭奪的營銷戰在2016下半年將持續上演。為了深入了解手機新聞產品,本文就騰訊新聞,網易新聞,今日頭條與搜狐新聞做競品分析。一、市場分析1.1 市場規模在過去10年,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非常快。
  • ...基於數據挖掘的今日頭條,是如何在BAT的手臂上砍出一條鮮紅血跡...
    4)短視頻功能作為今日頭條首頁旁邊的第一個按鈕,視頻資訊功能受到了今日頭條團隊的重視,而不是在2016年火了一年的直播功能,我想這也是因為作為一個資訊類的平臺,推送的信息的完整性應該是他們考慮的最重要的事,直播功能由於每個用戶進入的時間不同,能夠看到的信息也就不同,而且由於用戶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打開的今日頭條,所以很大的可能是看直播時即不能夠看到開頭
  • 騰訊構築內容護城河"企鵝帝國"的敵人是今日頭條?
    (原標題:騰訊構築內容護城河「企鵝帝國」的敵人是今日頭條?)任宇昕和程武的突破口是動漫,動漫團隊用兩年多時間打造出了全國最大的動漫平臺,動漫的成功可以說是騰訊在內容市場奪到的第一塊地盤。隨後騰訊盯上了網絡文學,培育出了上市公司閱文集團,從專業的新聞平臺角度來看,騰訊的網絡媒體平臺也是被認可的。但過去的打法似乎需要改變,來適應弱肉強食的網際網路叢林。
  • 「刷新聞賺錢」APP爆發,騰訊都入場了!但人民日報調查發現...
    趣頭條吸引用戶的法寶在於師徒體系和金幣玩法,也就說用戶可以通過看新聞賺錢,同時平臺以現金補貼鼓勵用戶轉發並推薦好友下載。在這類APP中,從籤到、分享到每日閱讀、推薦好友,用戶使用行為被「明碼標價」。然而,花樣推廣、誘導分享也暗藏隱患。有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刷屏之餘甚是擾民;有的以蠅頭小利,誘導用戶分享傳播涉黃文章。砸錢招來的用戶能否留住?推廣內容是否暗藏糟粕?
  • 今日頭條副總裁炮轟騰訊封禁行為,是「一視同仁」還是作秀?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1月15日,頭條副總裁李亮在今日頭條平臺上炮轟騰訊的「一視同仁」,引起了業內對網際網路APP之間設置壁壘的壟斷行為的關注。今日頭條和騰訊兩大巨頭互掐的行為已持續多年,這次騰訊的封禁行為,引發了今日頭條的又一次猛烈反擊。傳說中的商戰先從罵戰開始。
  • 獨訊頭條聚合自媒體平臺「獨訊號」正式上線 今日開放入駐
    當百度百家、騰訊自媒體等自媒體平臺相繼開放申請後,新的自媒體平臺「獨訊號」正式上線,獨訊號定位於中青年一代(80、90、00後)作者和讀者,被稱為第一個聚焦年輕人最廣的自媒體平臺。獨訊頭條是由知天下科技(廣東)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為用戶提供並推薦有價值的信息資訊,提供連接人與信息的掌上資訊類APP。
  • 騰訊、百度、小米與獵豹風波背後的輿論亂象
    而移動App又是一個個相互割裂的信息孤島,百度搜索無法調取各家App的內容源。另外,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還有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騰訊、網易與新浪等自媒體聚合平臺的興起,使得機構媒體與自媒體都逐漸把內容創作的主陣地放到這些自媒體平臺,對網站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小,而這些自媒體平臺的內容又聚合在自己的App生態,並不對外開放。
  • 2016三季度中國app排行榜:18大領域,44張圖表全面展現中國移動市場...
    第三季度,滴滴和Uber中國的合併似乎象徵著中國網約車市場的大局已定,但最嚴專車令的出臺又讓未來多了幾分變數;專車新政的出臺,是潑在網約車市場的一盆冷水,卻開啟共享單車領域的一座燈塔,這個新興的領域因此顯得光明一片;音樂類app市場,大家為了版權掙得頭破血流,雖然現在各家排名沒有多少變動,但各個平臺之間核心人員的變動又讓市場多了一些期待;外賣戰場硝煙散盡,小平臺屍骨遍地,留下三大平臺統治著這個已經成型的市場
  • 騰訊視頻會員在雲視聽極光上能通用嗎?一張圖準確告訴你
    擁有如此多的電視劇、綜藝和電源資源,相信很多用戶的第一選擇都會是騰訊視頻,為了能看到更多的視頻內容,也會開通騰訊視頻的會員。那麼在智能電視上如何觀看騰訊視頻呢?首要選擇就是在電視上安裝一個雲視聽極光,它是騰訊視頻的TV版軟體。
  • 三足鼎立的信息流市場與百度的「二刀流」
    這頭3月12日,今日頭條在端內上線「頭條全網搜索」,主強調的其全網搜索的能力,不少人紛紛揣測這是與百度爭鋒的節奏。另一頭,艾瑞平臺升級後原先只在搜索品類出現的百度,現在出現在了搜索服務和綜合資訊兩個品類裡。根據艾瑞的數據,被拆分後的百度,在資訊品類中MAU達到2.5億+,與今日頭條、騰訊旗鼓相當,三者構成了當前信息流市場百頭騰並立的局面。
  • 騰訊再戰信息流
    2018年9月底,也就是騰訊「930」變革的前幾天,已有消息稱天天快報遭遇「調整」,部分員工調崗到騰訊新聞等部門。關於天天快報的重大消息從此沉寂了一年多。有輿論直接將造成這一情況的出發點指向了今日頭條。「天天快報對抗不了今日頭條。」一些接近天天快報的騰訊員工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
  • CheetahLab:2017年度中國app報告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同時快、準、狠跟進的,還有各家直播app:映客、花椒、KK直播等直播平臺都開發了相關功能。更不得不提的是今日頭條系app,西瓜視頻首先加入了答題功能「百萬英雄」,接著今日頭條主app、抖音也都跟進。映客旗下的純直播答題app芝士超人也在1月4號正式發布。
  • 今日頭條發布世界盃大數據:八成頭條用戶參與過球賽話題互動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世界盃,今日頭條發布《世界盃全景洞察報告》,結合球迷群體調研和超過30億次閱讀的世界盃資訊數據,從世界盃資訊傳播情況、用戶觀賽習慣和媒介使用情況、體育營銷特徵三大方面全景洞察本屆世界盃。
  • 自媒體攻略系列之一今日頭條的創作者平臺頭條號的有關問題
    自媒體攻略系列之一今日頭條的創作者平臺頭條號的註冊及創作權益問題 頭條搜索是今日頭條旗下的搜尋引擎,除了默認的綜合搜索頻道外,還有視頻、資訊、小視頻、圖片、音樂、影視等多個垂直搜索。 微頭條是今日頭條旗下的社交產品,用戶可通過發布圖文、短視頻、直播等多形式的動態與人互動,逐漸與人建立起社交關係。
  • 極光大數據:從電商、社區到醫療,寵物類app平臺全洞察
    從這類垂直app的用戶人均安裝數量看來,一款垂直寵物app平臺已經足以滿足大部分用戶的日常使用需求。其中用戶年輕化特徵最顯著的是寵物醫療類app,25歲及以下用戶的佔比達到45.8%,寵物社區和寵物電商app分別為42.6%和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