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錯刀頻道 蔡文姬
故宮又來搶錢了!
2015年,故宮文創產品在淘寶店銷售超10億元人民幣。
2016年,一組富有詩意的故宮初雪照片在網上獲得1425萬點擊量。
2017年冬,北京幾乎沒有下雪。
「網紅院長」單霽翔急了,「怎麼宣傳故宮呢?天無絕人之路,我們拍了一組故宮遇見紅月亮的照片發出去,第二天一看,2000多萬點擊。」
最近,故宮博物院又有大動作,作為出品方製作了一部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沒錯,故宮又來搶錢了!
自11月9日首播當天,首期節目收視率高達0.99,創下全國35城第一的好成績,網際網路熱度值全網第一,豆瓣評分8.3分!
第二期熱度依舊不減,微博熱搜詞#上新了故宮#持續霸榜23小時,話題#上新了故宮#位列微博總榜Top1、閱讀量突破6.9億。
根據乾隆花園倦勤齋中的江南元素設計而成的美什件,其單日搶購已經達到5000套——
第二件則是結合了暢音閣蝙蝠和仙鶴紋樣、乾隆時期的戲衣設計而成的真絲睡衣——
目前,這套單品睡衣已經在淘寶眾籌突破了200萬,遠遠超出了預設的5萬塊眾籌項目,年輕人也願意為這種精緻的工藝品買單。
《上新了,故宮》是通過怎樣的手段,把故宮演活了,並讓觀眾為其買單的呢?
1
故宮,
卻讓90後尖叫!
《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不僅贏得了極高的文化口碑,更是帶動了2萬多年輕人報名參加修文物;
《如果國寶會說話》播出後,豆瓣的網友給出了9.4的高分,還帶動了一波表情包的誕生。
今年大熱的《延禧攻略》中,原本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
在聶遠扮演下,變成了一個整日周旋於喋喋不休、爾虞我詐的眾嬪妃之中「接地氣」的皇帝,因生動活潑的真性情太過親民,被網友戲稱為「大豬蹄子」。
高而不冷,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是這類片子能夠打爆的真正原因,而《上新了,故宮》竟然也是這套打法,作為一部原創綜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新奇的是,故宮的小主人御貓「魯班」也被搬上熒幕,還擔任起科普解說員的身份——
這部官方「貓片」首秀,直接拉近了故宮與觀眾的距離,觀眾不停地發送彈幕,「太萌了,單拍一集宮廷御貓好不好?」「隔著屏幕擼貓,好氣哦!」
現下大多數綜藝節目,大多都是熱熱鬧鬧的請一大堆明星,拍攝一些明星生活的日常來吸引眼球。
但是《上新了,故宮》卻僅僅請了兩個在年輕人中很有話語度的KOL——鄧倫和周一圍,也沒有在故宮裡玩鬧,反而安安靜靜地擔任起了故宮的「導遊」。在拍攝中少了娛樂的性質,反而多了一些紀錄片的味道。
而鄧倫作為文創開發員,他個人的IP價值和定位也十分與年輕人契合,在這部綜藝前期宣傳時,大部分的觀眾也是透過明星宣傳了解到的。
從網友反饋來看,這種模式十分能激起當下90後、00後的審美情趣和消費欲望,為節目打call。
正如豆瓣上網友的評論:這樣的故宮,高而不冷,甚至還有些萌萌噠!
2
老故事新談,
故宮淘寶如何打造爆款IP?
如何打造爆款IP,是有一套方法論的。首先,節目上來就告訴觀眾他們目的:根據每期探訪的寶物,聯名設計師打造創意文化衍生品。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又要賣貨了。
商業化的野心表露無遺,但卻在節目裡絲毫沒有違和感。為什麼呢?
因為這檔節目為了賣貨,在內容的編排上十分緊湊,看點十足。
1. 解密故宮未開放的區域,賺足眼球
與之前的節目相比,《上新了,故宮》最大的看點就是首次帶觀眾走進故宮禁區,攝影機下大部分寶物和宮殿內飾,都是首次與世人見面,賺足了觀眾的好奇心。
舉例來說。
當周一圍帶領觀眾來到符望閣藻景時,每一處都體現了乾隆的「有錢任性」,以彰顯帝王的尊貴。
下一個鏡頭就切到了乾隆的秘密花園「倦勤齋」,乾隆是清宮戲導演們最愛拍的皇帝之一,因為在清朝歷史上乾隆的性格特點最豐富,爭議性也最強。
當鏡頭對準乾隆的「倦勤齋」時,你會發現,這根本不是莊嚴肅穆的故宮,不是氣勢恢宏的紫禁城。而是一個包攬了江南一切美好盛景的秘密花園。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非常喜愛江南的院落,因此到了晚年走不動的時候,不惜花費十年的時間,把江南美景中的元素搬回到故宮裡。
而「倦勤」二字,則是乾隆作為帝王的最大願望:「耆期致倦勤,頤養謝喧塵」。
這個隱藏在歷史塵埃之下的藝術瑰寶大放異彩,竹絲鑲嵌、竹簧雕刻、「裸眼3D」通景畫、雙面繡等一一展現在觀眾眼前。
這兩千多塊和田玉的房間,全部由金絲楠木製成的內飾,極盡奢華卻又充滿情意趣。
更有令人震驚的巧奪天工的手藝,那是現代後工業時代裡無法比擬的精緻。
這樣拍攝的好處是即讓觀眾第一次接觸到了故宮的另一面,又拉近了乾隆皇帝與觀眾的距離,產生共情,讓年輕人更能讀懂故宮。
第二期節目中通過對暢音閣的探究,揭曉了光緒、溥儀等歷代帝王痴迷戲樂的歷史故事。
暢音閣三重崇樓氣勢磅礴,內裡更大有乾坤。
上天入地貫通三層戲臺,上天,進入未開放的暢音閣二樓和三樓,會發現原來古代的演員,就利用「威亞」自如穿梭在戲臺上了。入地,則是通過在戲臺下挖4個地井作為「音響設備」讓戲臺對面的觀眾能享受到「立體環繞」音效。
2.以戲劇還原歷史,與觀眾共情
除了鄧倫帶你遊故宮,周一圍則帶觀眾穿越到過去,更直觀深入的了解當時宮內人物的內心。
在倦勤齋中,有一小戲臺很是搶眼,這個戲臺用處,不僅僅是乾隆帝聽他人唱戲而用,很多時候,他甚至會親自扮演起戲中人。
周一圍一人分飾兩角,以「皇位上的乾隆」和「活在江南的乾隆」對話的方式,為觀眾講述了一番乾隆對於自由和天下的選擇。
儘管以戲劇的形式並不能中肯地還原歷史,但是也將乾隆的性格演繹的飽滿真實,讓觀眾覺得皇帝也有普通百姓對自由的渴望——
也折射出了當代人對於夢想和事業的永恆難題,與觀眾共情,直戳淚點。
3. 探究修文物員日常,故裡看新
在第二期節目中,文創開發員又帶領觀眾去了解在故宮修文物的一群人。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修文物是一件極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是在探訪修復師的日常時,他們卻表現得耐心沉穩。
當修復師拿出來這件珍貴的蟒袍時,所有人都被古代精細的繡工所震撼了。
像這樣一件蟒袍,必須極其小心謹慎地除塵,精細到必須使用棉籤一點點粘灰的地步。
即便這樣,這件蟒袍戲服也已經破損不堪,修復起來十分困難,據修復師透露,需要花費60萬,耗費一年的時間,可見人力物力成本都非常的高。
而探究文物背後的價值,更讓觀眾產生回望歷史的厚重感。
正如網友對這部綜藝的概括:
一步一景,在故宮裡領略「乾隆爺的江南」;三言兩語,描述故宮的前世今生。六十分鐘,跟著攝像機走走停停,一起打望著千年的光景。
到了節目的最後,《上新了,故宮》才「推銷」起了文創產品,融情於景的觀眾自然會心甘情願的掏腰包。
結語:
在娛樂至死的文化怪圈裡,大眾在速食文娛的投食下,十分疲憊。
近觀這些年關於故宮的爆款節目,無論是今年大熱的《延禧攻略》,還是《我在故宮修文物》,都離不開創新與匠心兩個文化元素。
在打造爆款上,《上新了,故宮》更加鮮明地凸顯這兩個元素,為觀眾呈現差異化審美,更是體現在以上「三新」上。
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讓綜藝節目祛除雜陳,為減少「泛娛樂化」樹立一個標杆,回歸文化宣傳的本質上。
時下的文化綜藝,正在悄悄「變臉」,不再像以前那樣競技與朗誦扎堆,開始打差異化的牌。《上新了,故宮》可以說開了一個好頭,用年輕人的方式,帶著年輕人打開通往歷史文化的門,照見一段歷史、一些故事。
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所言:
只有民眾傾心地、持久地自覺守護,
才能實現文化遺產應有的尊嚴,
而有尊嚴的文化遺產,
才具有強盛的生命力!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上新了,故宮》視頻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