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時候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鄉貧困落後,住宅多為一明兩暗,即中間是廚房兼儲藏室,兩邊是臥室,連二的大房子很少。
記得不論是一明兩暗還是連二的,臥室的布局都是大同小異,即南邊是火炕,北邊是板櫃,板櫃前放著板凳。對著屋子門的地方是迎門桌,迎門桌上邊擺著大鏡子或者鏡框,兩側為椅子或者小櫃兒。
外頭兒屋一般放著糧食、瓦罐、水甕、餑餑籃子等,為防止孩子和貓啊狗啊老鼠什麼的偷盜,餑餑籃子都是吊在水甕旁邊的房梁上。靠近外屋門的兩側為灶臺,也就是燒柴火做飯的地方。
當時,大多數家庭的屋子地面都是土的,只有少數人家是磚漫地,水泥地更是非常罕見。但土有土的優勢,菸頭可以隨地扔,吐痰可以隨地吐,小孩子拉屎撒尿都可以就地解決,實在不行墊上些幹土掃掃就行。
但是,磚漫地、土地面兒最大的弊端是擋不住老鼠。那個年代,農村沒有誰家的屋子裡沒有老鼠,老鼠常常進進出出,大搖大擺,肆意橫行,如入無人之地。
尤其是晚上夜深人靜之後,更是橫衝直撞,暢通無阻,甚至公然在屋子裡掐架,滋滋地叫個不停,仿佛是在與屋子主人叫陣,看看你能把我怎麼著?
當時條件差,裝修房子都是因陋就簡,頂棚幾乎沒有吊頂子的,能用紙糊上的就算是不錯了。到了晚上,頂棚上經常有老鼠跑動,噔噔噔地,一趟又一趟沒完沒了,吵得人心煩意亂,不得安生。
記得實在難以忍受的時候,我就跳起來拿雞毛撣子使勁敲打頂棚,轟趕老鼠。但往往安靜不了多長時間,老鼠又回來了,還是一如既往甚至變本加厲。
沒有辦法,犄角旮旯和板櫃底下有許多老鼠洞,老鼠就在屋裡住著,靠轟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防不勝防。當時又沒有先進的滅鼠技術,實在太瘋狂了,就下幾個夾子懲戒一下,有時候還真能消停幾天。
可是,每個屋子、房上房下、屋裡屋外的老鼠洞互通,老鼠進出無阻,單靠幾個夾子是遠遠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為了控制鼠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養貓。那時候,養貓的家庭很多,家裡有貓,一物降一物,老鼠就變得老老實實,即使不遠走高飛,也是不敢輕易挑戰貓的底線。
由於貓的巨大震懾作用,沒有養貓的家庭碰到老鼠成災時就去街坊鄰居家借。我們家就曾經借過貓,只要定時餵一些食物,貓就會暫時安居下來,牢記初心、不辱使命,對老鼠形成高壓態勢。
大約八十年代初,我們家裝修房子時把地面統統換成了水泥的。這樣,老鼠即使有天大的能耐,冰冷的水泥也是啃不動的,鼠患問題得以解決。即使偶爾有老鼠從屋門鑽進來,捉拿起來也沒有多大的困難。
八十年代後期,我們全家搬到縣城,居家環境進一步改善。再後來,又從平房搬進樓房,從而徹底杜絕了鼠患,結束了老鼠進屋子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