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七夜的水陸,稱為「打水陸」(圖片來源:南普陀寺)
參加八天七夜的水陸,稱為「打水陸」,所謂「打」,是動作行為之意,和打佛七或打禪七相同,以七日為限,希望在這七日內剋期求證,得到較佳的修行效果。在這幾天當中,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行呢?水陸法會舉辦時是在炎熱的七月天,從各地來參加的人有成千上萬,要一起相處七、八天,有時候還得一起工作,難免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天氣熱、往往心浮氣躁,有時候一不注意,就很容易發生無謂的意氣之爭。
生活即修行,是希望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很多人自認為頗有修行,可是只要一碰到生活中的人、事的問題,就容易生煩惱了。在水陸法會時尤其明顯,很容易因為繁瑣的事務而生起無明煩惱,所以水陸也就是考驗平時修為的最佳時機。修行最重要的是自利利他,必須先調和好自己的內心,才能去影響他人。真實的體驗與文字上的修行是不一樣的,水陸法會就必須親自去體驗、參與,身體力行才會了解其中的奧妙。所以只從文字上了解菩提心是沒有意義,必須真的發菩提心、去實踐,才曉得什麼是菩提心。
印光大師在《水陸儀軌》的序文指出水陸法會的功德說:「水陸之利益非言所宣……當人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先亡鹹生淨土,所求無不遂意,並令歷劫怨親,法界含識,同沐三實恩光,共結菩提緣種。」
首重發菩提心
水陸以供飲食為主,為超度水陸一切亡魂而設。水陸法會所要達到的目的有三點:一是對先亡者,希望他們發起成佛之心;二是將此功德回向施主自身及其眷屬,祈求延壽增福;三是救濟六道眾生普超三界。
佛法說我們從有靈性以來到今天,生生世世的父母是無量、無數、無邊的,我們每一生都有父母,所有的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都是歷代祖先。所以參加法會最先要具足的心念就是希望能發菩提心,救度一切如父、如母的有情眾生,脫離輪迴苦海,速證成佛涅盤的果位。因此學佛並不是只求個人利益,自己解脫而已。有人間阿底峽尊者:「只考慮現世的人會有怎樣的果報?」尊者說:「果報也只有那樣。」又問:「會有什麼樣的後世呢?」尊者回答:「地獄、餓鬼和畜生。」所以只求現世的果報就是:「生能成就一些小利,後世則墮惡趣。」
菩提心是成就一切諸佛的種子,如果想要成佛必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呢?就是實知自心,以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亦是希願救度一切眾生,令他們都成佛。願力有多大功德就有多大,所謂「水陸普度勝會」的意義,就是說願力所及沒有不能度化、不能解脫的,這就是法會殊勝之處,所以在法會期間,我們應該發起清淨廣大的願力。
弟子虔誠必蒙感應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道的根源、功德具足的基礎,能增長滋養一切的善根。《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佛法的大海那麼深,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入門,只有信才能深入。能信才能生起恭敬虔誠心;能對三寶生起信心,我們才會虔誠認真地參與法會中的每場佛事。
現年一○二歲的戒德老和尚,擔任水陸內壇的正表已超過五十逾載的經驗,他說:「要相信水陸法會的功德,就要用信心、虔誠心參加水陸,有幾分的虔誠就有幾分的功德,所謂弟子虔誠,必蒙感應。」印光大師在《水陸儀軌》的序文也說:「若請法齋主與作法諸師,各皆竭誠盡敬,則其利益非言所宣。若齋主不誠,則出錢之功德有限,慢法之罪過無窮;僧眾不誠,則是鼓橐鑰以為經,交杵碓以鹹禮,於三實龍天降臨之際,作滷莽滅裂塞責之行。」
有幾分的虔誠就有幾分的功德,所以參加水陸法會最重要的是誠敬,如果以為報了名,繳了錢,就有法師幫忙誦經、超度,這樣就有功德,這是錯誤的認知。參加水陸法會最主要的是自己發願,生起慈悲心去超度眾生,如果不能以誠敬的心來修持,那麼出錢的功德有限,而慢法的罪過卻無窮。「三業如不清淨,萬法不具足」打水陸時,身體在行禮拜,口在念誦經典,心意在做觀想,身口意三者都要清淨,那麼萬法才具足。
水陸法會的殊勝
《水陸儀文》是由梁武帝召集十大高僧製成,詞意磅礴的儀文,設計得非常周密嚴謹。八天七夜的水陸道場,燃種種香、點種種燈,準備了各種妙味飲食、衣服、莊嚴的鮮花、水果、幢幡寶蓋來供養諸佛,並召集百位儈眾共同舉行法會。《水陸儀文》記載:「諸佛菩薩皆大歡喜,若聖若凡乃至一切蠢動含靈,普仗良因,均沾妙利。」
水陸法會有三大特點:一是「時間長」,多則四十九天,少則七天;二是「規模大」,參加的僧人可多達千人,一般需要上百人,起碼不得少於七、八十人才辦得起來;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種常見法事無不包括在內,還要懸掛多則兩百餘幅,少則一百二十幅「水陸畫」。因此,舉辦這樣的法會,非大寺廟莫屬。
一、地點殊勝
法會的現場就是壇城的所在,「壇城」的本意就是諸佛聚集的地方。來到諸佛的所在必有十方佛菩薩的加持,而能清淨柔軟每個人的內在。《涅盤經》說到佛寺要具足七法:一是生起信心、二是禮拜、三是聽聞佛法、四是虔誠心、五是思維佛法、六是加實修行、七是將功德回向一切有情。所以在法會現場,我們若能常常用以上七法來省察自己,那麼水陸法會就是增長善根、累積福報的大好機緣。
在水陸法會現場,最重要的是「心念攝持」,因為諸佛菩薩、六道眾生都受邀來到會場,和自己相處在同一個時空當中,所以如果心生惡念或胡思亂想,就會與惡道的頻道相應,如果心生歡喜、善念、則和善道相應,所以應該時時提醒自己要有慈悲歡喜心來參加法會。
二、善知識殊勝
在《佛本行經》中有個故事:有一天佛陀和弟子難陀,經過一處賣各種香粉香料的地方。佛請難陀拿一個香包握在手中,過一會兒又叫他放回去並說:「難陀,你現在聞一聞你的手心。」難陀嗅一嗅說:「我的手上有微妙的香氣。」佛便說了一偈:「若右手執瀋水香,即以藿香燒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復然。」如果能夠常常親近善知識,隨順染習,必能善業漸增。
什麼是善知識?佛陀說自己行正見又能教人行正見的人是善知識;自己修菩提心又能教人修菩提心的人是善知識;自己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也能教人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的人也是善知識。所以在水陸法會裡,我們不僅要對佛菩薩、對經典、對參加水陸法會有信心,也要對所有參與法事的法師們生起恭敬心。
三、法殊勝
除了發心誦經的「法」具足圓滿之外,對於參與法會的人來說,也要知道如何讓自己所聽到的「法」具足圓滿,密乘龍欽巴祖師在《心性修習論》中指出,聽法要具有三想:1.當自己是病人想。2.以佛法作藥想。3.對依止善知識而修行作醫療想、看病想。
也就是把自己當作是病人,患了在輪迴中不斷流轉、不能出離、不能成佛的病症,病因就是業力和煩惱所以要找醫生來治療我們的疾病,醫生就是上師、就是善知識,佛法就是醫生所開的處方。同時在聞法的過程中,有「三過六垢」的缺失要儘量避免:
1、耳不聞如覆碗過:
耳朵不仔細聽聞法教,就像一個被倒過來的碗,什麼東西也裝不進去。
2、意不持如破漏過:
耳朵雖然聽了,卻不用心的記憶、持念,所聽聞的法教就會逐漸的漏失,就像破損有漏的容器,裡面的東西會漸漸遺漏,最後什麼也沒有留下。
3、雜煩惱有如毒過:
雖然專心去聽、去記憶,卻帶著煩惱,如瞋恨、慢心、疑心等等不好的妄念來聽法,就像容器本身有毒,任何東西裝進去也變成有毒無法食用。不管多殊勝的法教,如果摻雜了煩惱,也都變成不清淨。《華嚴經》有云:「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人千世界珍寶。」願一切有情眾生得法圓滿,速速得解脫。
四、時間殊勝
七天的水陸法會,大家放下日常忙祿的事務,一起投入、成就法會的圓滿,利益無數的眾生。在八天七夜的佛事中,不眠不休,誦經聲沒有一刻停歇,從每天清晨外壇誦經,到每天下午直到深夜的放焰口,再延續到清晨的內壇佛事,每時每刻走到任何地點都會被法會莊重的氣氛所攝持。
五、眷屬殊勝
不但參加水陸法會的信眾多、法師多,更需要很多義工共同發願才能成就,否則很難成就如此盛典。所以在會場當中,每個人對於成就此次法會的人事物,都要心存感恩,縱有不盡理想的地方,也要用慈悲、包容的心來看待。
密乘佛教常說眾生是佛,所以法會內外,所有與我們相遇的善男子善女人,也都是清淨的男女菩薩,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在這場的水陸法會裡,不管是我們邀請的諸佛菩薩、諸天聖眾、法界眾生或是海內外的善男子、善女人,都要心存感恩有這樣的因緣讓彼此相遇相眾,共結清淨的法緣。靈鷲山心道法師說:「把愛心擴大到無形,對有情的眾生結善緣,對無形的眾生做超度,具足無量功德,成就未來生命福慧的基因,這正是舉辦水陸法會的最終目的!」《涅槃經》亦有所載:「應當憫念一切眾生,同一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人舍,受不殺戒教修善法,亦當安置一切眾生於五戒十善中,復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一切諸惡趣,拔濟是中苦惱眾生,脫未脫者,度未度者……安慰一切諸恐怖者,以如是等業因緣故,菩薩則得壽命長遠,於諸智慧而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