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儘管早期四足動物仍具有水生特徵,它們也具有一定的陸地行走能力。
肱骨形狀進化的三個主要階段:從水生魚類的塊狀肱骨(左),到過渡性四足動物的L形肱骨(中),再到陸生四足動物的扭曲肱骨(右)。上圖:滅絕的動物剪影;中圖:3D肱骨化石;下圖:用於量化形狀的標誌。
水生到陸生的轉變是脊椎動物進化中最重要轉變之一。但四足動物是何時從水中過渡到陸地,又是如何過渡的?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在11月25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高解析度的化石數據解決了這些問題。
他們的結果表明,儘管早期四足動物仍具有水生特徵,它們也具有一定的陸地移動能力。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研究了哈佛比較動物學博物館收藏的40個來自世界各地已滅絕動物的肱骨化石(上臂骨)三維模型。這些化石覆蓋了從水中到陸地的過渡時期,能夠較好地展現從完全水生魚類到完全陸生四足動物的整個過程。
之所以研究肱骨,不僅是因為它在化石記錄中數量豐富、保存完好,還因為它存在於所有肉鰭魚類中。
從水生魚類到陸生四足動物的進化路徑和肱骨形狀變化。
通訊作者、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古脊椎動物館館長Stephanie Pierce說:「當四足動物從功能齊全的魚類轉變為完全陸生的四足動物時,肱骨會攜帶很強的功能信號,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來預測四足動物是何時開始進行陸地移動的。結果發現,幾乎在進化出四肢的同時,陸生能力就產生了。」
1944年,古生物學家George Gaylord Simpson提出了「適應性景觀」的概念。在崎嶇不平的三維表面上,高度的增加代表著更好的功能表現和適應能力,隨著時間推移,自然選擇會驅使種群向高處攀升,接近適應性頂點。
研究人員認為,在水陸過渡中,隨著肱骨形狀的改變,適應性景觀也會隨之改變。
「我們可以利用適應性景觀,看看早期四足動物的肱骨形狀是更適應在水中活動還是在陸地活動,」Pierce說,「最早四足動物的肱骨具有獨特的功能特徵組合,它們聚集在陸地景觀的底部,這表明它們的陸地移動能力有所提升,但當時這一能力還非常有限。」
研究人員認為,陸地移動能力可能是由於其他特徵的發展而被限制,比如水中進食。一旦四足動物擺脫了這種束縛,它們的肱骨就可以自由地進化形態和功能,從而增強四肢的運動能力,並最終入侵陸地生態系統。
Dickson說:「我們的研究第一次通過定量、高解析度的視角,了解了陸地運動能力在水陸過渡時期的演化歷程。我們還可以預測何時、如何發生這種轉變,以及在這種轉變中哪些功能最為重要。」
接下來,研究人員將進一步探索四足動物骨骼的其他部分以驗證其他假設,比如,有人認為,在後肢出現之前,前肢已經具備了陸生能力。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譯 | 花花
◎審稿 | 西莫
◎責編 | 陳之涵
◎期刊來源 | 《自然》
◎期刊編號| 0028-0836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11-water-to-land-transition-early-tetrapod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