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四肢動物,是如何在水陸之間切換的?

2020-11-27 科學大觀園雜誌

研究人員發現,儘管早期四足動物仍具有水生特徵,它們也具有一定的陸地行走能力。

肱骨形狀進化的三個主要階段:從水生魚類的塊狀肱骨(左),到過渡性四足動物的L形肱骨(中),再到陸生四足動物的扭曲肱骨(右)。上圖:滅絕的動物剪影;中圖:3D肱骨化石;下圖:用於量化形狀的標誌。

水生到陸生的轉變是脊椎動物進化中最重要轉變之一。但四足動物是何時從水中過渡到陸地,又是如何過渡的?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在11月25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高解析度的化石數據解決了這些問題。

他們的結果表明,儘管早期四足動物仍具有水生特徵,它們也具有一定的陸地移動能力。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研究了哈佛比較動物學博物館收藏的40個來自世界各地已滅絕動物的肱骨化石(上臂骨)三維模型。這些化石覆蓋了從水中到陸地的過渡時期,能夠較好地展現從完全水生魚類到完全陸生四足動物的整個過程。

之所以研究肱骨,不僅是因為它在化石記錄中數量豐富、保存完好,還因為它存在於所有肉鰭魚類中。

從水生魚類到陸生四足動物的進化路徑和肱骨形狀變化。

通訊作者、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古脊椎動物館館長Stephanie Pierce說:「當四足動物從功能齊全的魚類轉變為完全陸生的四足動物時,肱骨會攜帶很強的功能信號,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來預測四足動物是何時開始進行陸地移動的。結果發現,幾乎在進化出四肢的同時,陸生能力就產生了。」

1944年,古生物學家George Gaylord Simpson提出了「適應性景觀」的概念。在崎嶇不平的三維表面上,高度的增加代表著更好的功能表現和適應能力,隨著時間推移,自然選擇會驅使種群向高處攀升,接近適應性頂點。

研究人員認為,在水陸過渡中,隨著肱骨形狀的改變,適應性景觀也會隨之改變。

「我們可以利用適應性景觀,看看早期四足動物的肱骨形狀是更適應在水中活動還是在陸地活動,」Pierce說,「最早四足動物的肱骨具有獨特的功能特徵組合,它們聚集在陸地景觀的底部,這表明它們的陸地移動能力有所提升,但當時這一能力還非常有限。」

研究人員認為,陸地移動能力可能是由於其他特徵的發展而被限制,比如水中進食。一旦四足動物擺脫了這種束縛,它們的肱骨就可以自由地進化形態和功能,從而增強四肢的運動能力,並最終入侵陸地生態系統。

Dickson說:「我們的研究第一次通過定量、高解析度的視角,了解了陸地運動能力在水陸過渡時期的演化歷程。我們還可以預測何時、如何發生這種轉變,以及在這種轉變中哪些功能最為重要。」

接下來,研究人員將進一步探索四足動物骨骼的其他部分以驗證其他假設,比如,有人認為,在後肢出現之前,前肢已經具備了陸生能力。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譯 | 花花

◎審稿 | 西莫

◎責編 | 陳之涵

◎期刊來源 | 《自然》

◎期刊編號| 0028-0836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11-water-to-land-transition-early-tetrapod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鯨魚」是如何從陸地四肢動物「下海」進化而來的?
    現存的所有物種都有著漫長的進化史,甚至大多數現存物種的形態已經與祖先截然不同,比如我們人類的祖先就是四足行走的古猿、貓科動物的祖先是一種僅有老鼠大小的小型動物等等。當然,鯨魚作為一種古老的海洋哺乳動物,它們與祖先的形態也已經大相逕庭。
  • 「鯨魚」是如何從陸地四肢動物「下海」進化而來的?
    現存的所有物種都有著漫長的進化史,甚至大多數現存物種的形態已經與祖先截然不同,比如我們人類的祖先就是四足行走的古猿、貓科動物的祖先是一種僅有老鼠大小的小型動物等等。當然,鯨魚作為一種古老的海洋哺乳動物,它們與祖先的形態也已經大相逕庭。
  • 水陸兩棲的動物之一,水獺
    水陸兩棲的動物之一,水獺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瘋狂動物城。還記得裡面的水獺夫婦嗎?沒錯今天的主角就是它們。水獺是水陸兩棲的鼬科動物。在陸地行走的時候,水獺用肚皮貼著地面匍匐前進,奔跑時很快。它水性很好,能夠長時間在水中遊泳,行動矯健敏捷。水獺廣布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北部,我國南北各地都有棲居。水獺身體細長,略似扁圓筒形,尾很長,前粗後細,頭扁而寬,耳殼短小,腳又短又小,腳趾之間有堅韌的蹼膜。
  • 如何「打水陸」?
    ,稱為「打水陸」(圖片來源:南普陀寺) 參加八天七夜的水陸,稱為「打水陸」,所謂「打」,是動作行為之意,和打佛七或打禪七相同,以七日為限,希望在這七日內剋期求證,得到較佳的修行效果。 印光大師在《水陸儀軌》的序文指出水陸法會的功德說:「水陸之利益非言所宣……當人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先亡鹹生淨土,所求無不遂意,並令歷劫怨親,法界含識,同沐三實恩光,共結菩提緣種。」 首重發菩提心 水陸以供飲食為主,為超度水陸一切亡魂而設。
  • 意指多種風格之間無縫切換
    意指多種風格之間無縫切換時間:2019-05-11 13:00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可甜可鹽是什麼意思?意指多種風格之間無縫切換 可甜可鹽一詞是常見的網絡流行語,關於可甜可鹽是什麼意思,可甜可鹽是什麼梗,一起來看看吧: 可甜可鹽是什麼意思 作為網絡語的該詞,甜是可愛軟萌,鹽是帥酷霸氣,因此該詞的意思為形容某人既可以很帥酷霸氣   原標題:「可甜可鹽」是什麼意思?
  • 棘龍是水生動物?最新研究顛覆認知,水陸兩棲的它太強大了
    該論文指出,古生物學家尼扎爾·伊布拉辛與他的團隊輾轉多個國家進行長期的考古研究後,發現棘龍實際上可能是一種水陸兩棲動物,或者是水生動物,這與人類對它的傳統認知截然不同,因為考古人員從棘龍的化石中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細節。
  • 動物四肢演化的背後趣事
    為什麼動物的四肢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對於食草動物來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快速奔跑以逃脫肉食動物的追捕。因此,四肢只剩下支撐體重的機能,腳也向著儘量簡單以適應奔跑的方向特化了。食肉動物則與食草動物不同,僅追求速度是不夠的。食肉動物不僅要在速度上快過食草動物,還需要能夠捕獲它們。
  • 自然界中有沒有三棲動物?為什麼?
    兩棲動物簡單地說就是既可以在陸地上生存,又可以在水裡生存的動物。當然不是所有滿足條件的動物都是兩棲動物,想要進入兩棲綱下,必須還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成年後用肺和皮膚呼吸,發育過程完全變態;第二,都是脊椎動物;第三;都是變溫動物;第四,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但是不能永遠離水生活;五,成年後擁有四肢(蚓螈目除外,它們的四肢已經退化掉了)。
  • 水陸缸如何做骨架 鋼骨架輕型板注意事項有哪些
    以往在製作東西的時候,一般都會先搭建一個雛形,雛形有了以後才可以一步一步的在做細節處理,而現如今其實也一樣,現在的雛形更多的是骨架,骨架的材質類型現在也有了大量的增加,部分的骨架材料有些人甚至於都沒有聽過,更別說去使用和操作了,那麼水陸缸如何做骨架?鋼骨架輕型板注意事項有哪些?
  • 水陸缸和雨林缸區別簡述
    一說到水陸缸基本都明白,有水有陸,好理解。其實當時自己心中也有困惑,什麼是雨林,什麼是水陸,為什麼要區分呢,差別又在哪裡呢? 比如這兩個缸,他們之間有區別嗎?它們都有水,有陸地,有植物,但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到了不同。
  •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10:48 美國哈佛大學Stephanie E. Pierce、Blake V.
  • 四足動物如何在陸地上過渡到生活
    棘魚石螈模型,一種已滅絕的四足動物,是最早進化四肢的脊椎動物之一。Acanthostega代表葉鰭魚和早期兩棲動物之間的中間形式。這個事件,這個跨越海洋和堅實地面之間的邊界,意味著脊椎動物最終炮製解決方案,無論多麼原始,解決生活在陸地上的四個基本問題。
  • 罕見四足動物化石 或曾是陸地行走最早生命
    如今,英國劍橋大學動物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可以幫助填補這個空白。研究人員在蘇格蘭邊界處發現五個新物種,它們正處於進化歷史的關鍵點上,可能是在陸地上行走的最早的四肢著地脊椎動物。大約3.6億年前,四足動物分為兩個族群,即兩棲動物祖先和脊椎動物祖先(包括哺乳動物、鳥類以及爬行動物)。但是來自這個時期的動物化石非常罕見,直到目前為止,只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發現少數骨骼化石。
  • 非洲肺魚能夠四足行走 四足動物最早起源
    原標題:非洲肺魚能夠四足行走 四足動物最早起源 非洲肺魚展示了簡單的行走行為非洲肺魚在受控的條件下展示行走行為有機生物和解剖學專家瑪麗娜-霍爾博士說:「在許多足跡裡,動物們的足跡是交替存在的,這表明它們一定是四足行走在一個固體基質上留下來的。我們已經發現從根本上不同形態的水棲動物且不是四肢的,能夠可能留下很相似的足跡。在古生物群體裡,肺魚是一種普遍的寵物,因為獨特的進化遺產而變得富有。
  • 如此驚豔的水陸缸大家有沒有興趣(水陸缸的初級教程)
    生活中有無數的驚喜可以發現和創造 在這裡 筆者教大家製作一個小型的水陸缸的造景 所謂的水陸缸是指模仿自然生態的一種微縮造景環境首先我們要準備的材料 玻璃缸(這個當然不能少了) 大型的石塊(大小根據缸體的大小選擇
  • 淺析水陸生態缸中的過濾與水路設計
    區別於水草生態缸,從一般意義而言,水陸生態缸可以定義為植物缸,只不過是增加了水域養一些水生動物而已。但是,隨著造景理念以及技藝不斷改進,水陸生態缸已經不僅僅是常規意義上的水陸缸,而是延伸出各種不同的類型,在過濾的設計以及水路的設計上,也開始變得趨於複雜和精細化。
  • 揭秘海洋中最早的哺乳動物的起源
    海洋之中出現最早的哺乳動物是什麼?這些海洋哺乳動物又經歷了哪些轉變與進化過程?一直以來,很多海洋生物研究者們也在不斷探索這些方面的問題,並且發現了海洋中第一次有了哺乳動物的過程,而這種哺乳動物大約出現在5000萬年前,也是最早的鯨魚。
  • iPhone如何設置輸入法,如何切換到手寫輸入?怎麼快捷切換輸入法
    如果爸媽習慣使用手寫輸入,該如何幫他們設置?可以參一下:打開手機的《設置》,在《通用》中找到《鍵盤》,並點擊。在打開的新的界面中選擇第一欄《鍵盤》,後面數字表示此時你手機中已經設置的鍵盤輸入的數量。選擇《添加新鍵盤》第三方鍵盤也可以這樣添加。添加時設置該輸入法的完全訪問權限就可以正常使用了。有很多搜狗和訊飛輸入法的粉絲。我個人偏愛訊飛。
  • 乘坐水陸兩棲車,搭訕超萌長頸鹿!銀基動物王國7月見!
    乘水陸兩棲車近距接觸長頸鹿為營造與野生動物獨特的遊園體驗,銀基動物王國銳意創新,率先啟用互動觀光車觀賞動物模式。遊客乘坐奇妙水陸兩棲車,來到長頸鹿的住所與長頸鹿互動,一定要帶上他們喜歡的樹葉。乘坐水陸兩棲車與長頸鹿互動(示意)在水陸兩棲車上,你還可以將手伸出窗外投餵長頸鹿,趁著它低頭來咀嚼樹葉時,抓緊時機與它來一張親密合影吧!
  • 如何從鼻孔中,找到我們的祖先?
    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艾蒂安·若弗魯瓦·聖伊萊(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最早注意到生活在尼羅河中的一種魚和人類,以及其他陸地動物的身體結構擁有一系列共同點。不久之後,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就對此作出了解釋:現代魚類和現代四足動物(四足動物包括青蛙、蜥蜴、鳥、人類等所有陸生脊椎動物和它們回到水中的後代)擁有共同的祖先——古代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