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上經常刷到各種小朋友的視頻。
人類幼崽行為或搞笑,或迷惑,常常讓人忍俊不禁,堪稱這個世界上最神奇的生物。
為什麼寶寶喜歡吃小手?為什麼他們喜歡摔東西?為什麼他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大人的動作……
這一切行為的背後,其實都反映著幼兒深層的心理需求——
《嬰兒日記》
Petits d'homme
這是一部法國紀錄片,歷時2年,跟蹤拍攝了5個家庭。
真實紀錄了孩子從誕生之初,到咿呀學語的全過程。
該片曾被央視引進,豆瓣9.2分,是同類題材中評分最高的一部,堪稱神作。
眾所周知,剛生下來的嬰兒都很脆弱,要格外小心呵護。
但鮮少有人知道,有些寶寶,其實一出生就會走路。
這並非怪象,而是一種返祖現象。
在遠古時期,靈長類動物為了躲避追捕,因此一出生便被迫學會了這種能力。
不過,這種技能在三個月之後就會消失,寶寶依然需要重新經歷一個學習的階段。
與一般影視劇中的橋段不同,剛出生的小baby並不十分招人喜愛。
相反,他們的臉部因為皮膚還沒有長開,大多皺巴巴的,甚至顯得有點醜。
別看嬰兒的眼睛都很大,實際上一開始他們的視力很差,只能看清30釐米以內的東西。
這個距離,剛好是他們吮吸母乳時,視線與母親臉部之間的距離。
出生不久的嬰兒沒有語言和行為能力,大多靠眼睛來吸引母親的關注。
尤其是感到飢餓時,他們就會本能地發出哭聲。
你一定想不到,如此幼小的他們,每天的進食量竟然是自身體重的五分之一。
這就相當於一個成年人每天要吃掉20斤食物。
寶寶們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生長得很快。
儘管還不會說話,但是科學研究表明,父母不停地和寶寶對話,弄出聲響,這些都可以促進寶寶的智力發育。
過上一段時間,寶寶就會找到除了哭以外的新的表達方式。
接下來,他們就會開始學習說話、走路,慢慢地長成一個大小孩。
成長的過程中會發生許多可笑可嘆的事情。
比如有的寶寶一生下來就和母親朝夕相處,更習慣母親的陪伴。
當母親準備離家上班時,他們會非常排斥父親。
同樣一瓶奶,母親餵他們就會乖乖喝,換作父親,他們就會哇哇大哭。
然而,寶寶們很快就會意識到,世界終究不會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
不管自己再怎麼鬧騰,母親終究還是要踏出家門。
因此,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會逐漸適應。
比如有的寶寶家裡會有比自己大或者小的寶寶。
有時候,兄弟姐妹間的玩耍和互動能帶來無盡的啟發。
但有的時候大寶寶也會不自覺地生出妒忌的情緒。
孩子們表達情緒的方式非常直接,這種情況在託兒所和幼兒園更為明顯。
與同齡人的相處,更容易激發出寶寶們的競爭意識。
他們都希望通過模仿最好的孩子,來確定自己在班級裡的地位。
就跟在家裡,他們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來確定自己主人翁的身份一樣。
有的寶寶還會通過刻意逆反來表達自己的意願。
他們會不停地把勺子扔到地上,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在變得獨立、形成完善的個性以前,寶寶們會不斷地嘗試和犯錯。
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則會促使寶寶更好地成長。
紀錄片共3集,通過有趣的畫面和娓娓道來的解說,將兒童行為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傳遞給觀眾,讓人們了解嬰兒的普遍特點和特殊之處。
《嬰兒日記》算得上一部教科書,年輕的爸爸媽媽可以從中了解很多育兒知識;
而對於準父母們來說,看該片相當於未雨綢繆,在新生命降臨之前,可以先儲存不少有用的常識。
難得的是,作為一部科普片,《嬰兒日記》在冷靜的客觀敘事之外,還包含了很多溫馨動人的情調。
第一次喝奶,第一次遊泳,第一次與他人互動……
大量的特寫鏡頭,展現出孩子們的天真無邪,令人忍俊不禁,又感慨不已。
紀錄片的最後,五個孩子在一次野餐中再次重聚。
兩年的時間裡,他們的身高長了一倍,體重增加了三倍。
從最初的抬頭、抓握到學會走路、與人交流和形成自己的意願;
從身體的發育、力量的增長到意識的成長、社會能力的形成,
乃至最終贏得自我的獨立、開始對各自身份的追尋,他們以驚人的高效逐步塑造了自己。
儘管他們的經歷是個人的,但他們的故事也同樣屬於我們。
這是我們人類的故事,是我們每個人成為社會動物的過程。
雖然紀錄片對年輕的父母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更強,但其實小妹更推薦作為一般的成年人去觀看。
因為成年後,總是有太多的顧慮和思緒,我們越來越難以做到簡單和純粹。
偶爾看一看這些可愛幼崽,既能找回最初的自己,又能在疲憊的常態裡舒緩一口氣。
日劇《家族的形式》中有一句話:
我們常常以為是父母選擇了孩子,其實是孩子選擇了父母。
是因為他們的到來,讓已然成年的我們得以再次重溫童年,被喚醒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