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杜建鋒:娃娃的歡樂考題,怎一個「玩」字了得
大學學長們有「神」考題了,這幾年,屬於小娃娃們的歡樂考題也在悄悄出現。雖然,接下來還有最大一波期末考試要在本周進行,但學堂君收到爆料,N道腦洞大開的神題已經誕生。有了這些神題,原本嚴肅的期末考也變得歡樂起來了。(2月2日《今日早報》)
相比大學「神」考題的泛濫不止,奪人眼球,小娃娃們的歡樂考題就「安靜」了許多,從學科性的單項過關到逛廟會、遊園,再到把學科、趣味、體驗結合在一起的試題,既有知識學習,又融合現實生活,萌意十足又驚喜連連,讓娃娃們玩著玩著,就「玩掉」期末考試,可以說這其中所彰顯的教育智慧和創新思維,又怎一個「玩」字了得?
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主張通過解放頭腦、雙手、嘴等「六大解放」來培養兒童的創造力,並在曉莊師範進行了廣泛實踐。相較於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一張試卷,限時答題,準點進場,按點收卷」的考試模式則更為傳統,考試前堆積如山的作業,反覆的練習,讓不少孩子患上了期末考試綜合症,緊張、焦慮便是症狀的表現。
如今,娃娃們的歡樂考題悄然出現,讓原本嚴肅的期末考試多了幾分快樂。一道小學六年級的《如果唐僧把徒弟發配到六年級插班》的作文試題,把神話人物和現實生活、學習體驗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又全面考察了孩子的課外閱讀的基礎、思考、獨立謀篇能力等。而送禮的題目也決不是看上去那麼俗氣,既考察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英語表達能力,又滲透著感恩教育。應當說,類似題目的出現充分彰顯了育人者的教育智慧,更體現了教育與生活相融合的思想。在這種考試中,娃娃們不是去死記硬背「公式」,不是去「套題」,而是比創意,比合作能力,既要動腦更要動手,考試中有「玩」的樂趣,更有創造的動力。
當然,娃娃們的歡樂是建立在老師們「痛苦」之上的,據老師們說,這都是集體智慧的成果,一次次頭腦風暴,從策劃到最終定稿,花了差不多有一個月。應當說,這樣做是值得的,如此考題,回歸了教育本義,教育就應該從「自由的生活」起步,而不是把一個小孩子「造成一個自然科學的書呆子」或者「一個考試機器」。
生活應當是教育價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應當圍繞「完滿生活」。正是從這個意義講,讓娃娃們歡樂的考題,又怎是一個「玩」字了得,更多的是一種教育思想的變更。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