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傳席
我研究過很多畫派,比較而言,正宗的「嶺南畫派」畫家師生之間感情都十分深厚,超過一般畫家師生之間的感情。
高奇峰、高劍父合作 鴛鴦 1914年 廣州藝術博物館藏
1933年,「嶺南三家」之一高奇峰病逝於上海。1936年,國民政府為高奇峰舉行國葬, 墓地選在當時首都南京的棲霞山。高奇峰是著名畫家,但名氣即使比他更大的畫家也不可能享此殊譽。原因就是高奇峰同時又是大革命家,是孫中山領導的早期同盟會會員。而高奇峰逝世後兩三年才在首都舉行公葬,其中就有他的眾多弟子在努力,尤其是他的女弟子張坤儀奔走呼號,其他的弟子也一再呼籲,聲明其師高奇峰是大革命家、民國功臣, 必須舉行公葬,不應以一般畫家目之。這批弟子的呼籲努力,引起國民政府的注意,於是為之舉行公葬。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自為之書碑。
高奇峰的弟子們只要到南京,一般說來,都要去為其師掃墓行禮。四十年代先因抗日戰爭,後因國共戰爭,南京都是戰爭的要地,高奇峰的墓逐漸荒蕪而無人過問。我多次到棲霞山,都沒見到國民政府為高奇峰建的墓碑。2002年,我和澳門陳繼春編著《嶺南畫派》時,陳繼春多次去棲霞山尋找高奇峰的墓,也未找到——連遺蹟也不知在何處。《嶺南畫派》於2003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還有我著的《中國山水畫史》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再版時,也補寫了「嶺南畫派」,當時都沒提到高奇峰的墓。
高奇峰 猴圖
2003年秋,南京的幾家報紙報導:高奇峰的墓在棲霞山恢復了,而且比原來更加壯觀。碑文是:「畫聖高奇峰先生之墓。林森敬題。」(林森是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很多人前往瞻仰,一位八十多歲的高氏再傳弟子還按時去拜墓。據我了解,這是「嶺南畫派」嫡傳弟子、臺灣著名畫家歐豪年教授努力的結果,至少說歐豪年教授起到重要作用。歐豪年1935年出生於廣東省茂名(今隸屬吳川),早年赴香港,十七歲即師事趙少昂,趙少昂又是高奇峰的弟子。「嶺南畫派」中,關山月、黎雄才等一支師事高劍父;黃少強、趙少昂等屬於高奇峰一支。這兩支弟子間關係也都很好,沒有互相攻擊和拆臺的現象。歐豪年則屬於高奇峰一支。其實,歐豪年出生時,他的這位太老師已去世了。1970年歐由港赴臺,任中國文化大學及臺灣藝術大學研究所教授,成為著名畫家。
2002年,歐來南京舉辦個人畫展於南京博物院,即去棲霞山尋找高奇峰墓地,並在高奇峰一系弟子中募款約二十萬元,重建了高奇峰之墓。但歐氏不知道,如果不是大陸方面高級官員們研究同意,他捐再多的款也不可能重建。高奇峰墓的消失,有種種傳說:一是說因有民國的林森題字,被政府剷除了;二是說日本人當年轟炸南京,炸掉了;三是說「文革」期間,紅衛兵砸掉了。其實三種說法皆沒有根據。據高奇峰系弟子譚勇教授(黃少強弟子)說,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還去棲霞山看過高奇峰的墓,因長期無人過問,荒掉了。後因道路建設,可能被工人當作無主墳平掉了,沒有任何政治上的原因。這次歐豪年教授集資重修高奇峰墓,令人感動。為師者,有如此弟子,可以無憾也。
以上這段內容,既是披露一段史實,又說明「嶺南派」的畫家們比較團結,且又敬重老師。這是地方性畫派及一切偏遠地區人群派別的共同特點。
高劍父 東戰場的烈焰
「嶺南畫派」是有特色的,這特色正是嶺南人意識的總體現。但內地很多學者畫家對「嶺南畫派」持否定態度,認為他們不懂傳統,根本進不了傳統之中。如果徹底否認一個畫家,只要說他的畫和「嶺南派」 差不多,甚至說他是學「嶺南派」的,那就完了,就等於說這個畫家一無是處。有一個畫家告訴我,上海人嘴裡不講他的畫好,但心裡還有數,知道他的畫很好;但廣東人嘴裡不講他的畫好,心裡也沒有數,壓根兒不懂他的畫。
當然,如果以傳統為標準,嶺南派不算深,但「嶺南派」反對的就是完全傳統,也反對完全西化,而主張「擷中西畫學的所長,互作微妙的結合」。前幾年,廣東推出一位傳統派的畫家。大家都說好,是廣東最傑出的畫家,言下之意,大大高於「二高一陳」。我當時也說好,認為他是廣東當時傳統功力最高的一位畫家。但在廣東的傳統功力最高,在全國未必最高,和內地的黃賓虹、齊白石一比,又不行,甚至比不上內地二三流畫家。在嶺南,又不具嶺南特色,寫到嶺南繪畫,仍以「嶺 南派」為代表。這就引起我的思考:你的藝術在中國藝術史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你創造了什麼?
有人說:「傳統一定包含民族,民族也一定包含傳統。」「離開了民族,便無所謂傳統;離開了傳統,也無所謂民族。」但中國是個大國,又是一個文明古國,各地的山川水土風情不同,養育出的人也有差異。古代交通信息不暢,因而各地有各地的人情和文化,雖然總的方面有一致性,但具體的差異也確實存在。中國早期的文化中心在北方,元典式的文化都出在北方,連文字都是北方人創造的。北方有北方的傳統。宋以後,中國文化中心在江南,江南離北方(中原)較近,且大多數文化名人皆來自北方,或者是北方人的後代。但江南有江南的水土,江南文化是在北方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嶺南距中原太遠,雖然從考古上也可以找到其遠古的文化遺存,但畢竟接受當時中原和江南的先進文化較晚,文明開化也晚,古人稱其為荊蠻之地,底蘊趕不上中原和江南,水土又有異,硬叫他們完全融化到中原和江南的文化傳統中,未必是上策,甚至很難達到。
陳樹人 嶺南春色 1929年
筆者接觸到很多廣東畫家,其中大部分人看不懂優秀的傳統繪畫。看都看不懂,又怎麼能叫他們從事傳統呢?但廣東人有更優越的一面,通過海洋,接觸外國文化大大優於內地。廣東地處內地和海外之間,較適宜創造一種介於內地和海外文化之間的文化。 地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海岸海洋」,是既不同於海洋,又不同於陸地的地帶。這個地帶一切都呈現出「海岸海洋」的特點,筆者聽過南京大學一位院士教授講演「海岸海洋」的課,那真是十分特殊的地帶。廣東省就屬於這種「海岸海洋」地帶。全省大致為一向海傾降的斜坡,而且地呈三角形,最長的斜邊都是臨海的,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這個特殊地區,應該有特殊的文化。
內地有內地的文化,內地人才夠多的了,又何必叫這一特殊地區尾隨在內地之後也從事他們本不擅長的文化呢?中國之大,包含著五十六個民族,也應包含多樣的文化。
文化有先進和落後之分,廣東的文化是否落後呢?我認為,在現代文化中,廣東處於先進之列。進入十九世紀,廣東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尤其是和海外接觸之便,較早、較多地接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其科技、經濟發達,商業活躍,成為近代中國民族資本的搖籃和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啟蒙之地,繼而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據地。 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等都產生在這裡。那時,內地人思想還很落後,廣東人思想已經先進了,已經進入「現代」了。
什麼叫「現代」呢?歷史學家把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現代」的起點。這只是大體的說法。其中有一點是對的,即五四運動吸收西方的科學和民主、提倡白話文等西方的文化形式為「現代」的標誌。 那麼從社會形態來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制,借用西方的共和制,進入到了現代。文化方面,「五四」是一個起點,若具體地分,如歷史學研究,原來中國學者研究歷史只能從文獻記載中查資料,鑽故紙堆。司馬遷《史記》從黃帝寫起,至今不過五千年歷史。但西方人用科學的考古方法,從地下挖出一些陶片、石塊、頭骨,一經測 量,幾十萬年,幾百萬年,於是歷史研究這才進入「現代」。再如美術史研究,宋代米芾寫《畫史》,把他看到的畫按時代一張一張地記錄下來,便是畫史。西方的照相術、現代的印刷術、為公眾服務的博物館形式的出現,寫畫史便可以參觀博物館藏畫,把畫拍下來,印在文章中, 美術史研究才進入「現代」。沒有圖片,畫就講不清。美術史進入「現代」也是從輸入西方的「美術」思潮開始的。那麼,廣東的美術,可以說是最早進入「現代」的。
居廉 花鳥扇面
那麼,內地堅持傳統美術而不接受西方美術思潮者是否就落後呢? 這裡要解決先進性問題。孫中山曾針對西方科學先進而中國科學落後, 提出「我們對於科學要迎頭趕上」。這是一個極正確的提法。但後來臺 灣著名科學家、科學院院長吳大猷反駁說:「科學只能從基本的研究工作做起,一步步地做,怎麼可以說迎頭趕上呢?」胡適也這樣說,於是大家又都認為吳大猷講得對,因為他是科學家,而孫中山只是革命家。
其實對於中國來說,科學工作必須迎頭趕上。比如計算機,中國本來沒有;西方開始有手搖計算機,速度只是現在計算機的萬分之一,至今西方的計算機已更新幾十代乃至近百代了。那麼,我們是否還要從最基礎的手搖式做起呢?還是迎頭趕上,採用他們最先進的計算機呢?不要說從手搖式做起,就是早一代的計算機,我們也不會用,必須迎頭趕上用其最先進的。那麼,歐美的計算機本來就是最先進的,它就不必再去用其他形式的計算機了。嶺南的文化底蘊沒有內地深,它當然要採用最先進、最適於自己的文化。所以,折合中西、折衷中西便是他們最好的選擇,而內地的美術尤其是繪畫,本來就先進,連馬蒂斯、畢卡索都十分佩服,所以,就不一定要用其他形式,也一樣是先進的。
現代性就是先進性,「嶺南派」最先進入「現代」,它是先進的, 也是符合嶺南地區人審美需要的,因此「嶺南畫派」在嶺南是最合理的畫派。
「嶺南畫派」是地區性畫派,它目前還不可能是全國畫家學習的師範,也不應該是目前中國畫發展的方向。我在《中國山水畫史》之《嶺南畫派》一節中說:「嶺南美術至今不居中國美術的主流,不居領導地位,但它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缺少這一部分,中國的美術就不完整。嶺南美術雖然是地區性美術,但它根於嶺南,卻輻射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在斑斕多彩的中華文化中,嶺南美術是十分耀眼的一顆明珠。」內地的傳統繪畫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如果追溯到戰國帛畫,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嶺南畫派」才不足一百年,現在的一些人物畫家畫人物就遠遠超過前代了。「嶺南畫派」 畫家們要認清這個畫派的特點,繼續努力。一是要認真研究內地傳統, 廣東的年輕人最好不要考廣州美院,而考到浙江、南京等江南地區的美術學院或北京的中央美院等。四年本科再加三年研究生,有在江南或北方生活學習七年的經歷,再回廣州。像林風眠、關良等,長期在上海、 北京、杭州,又研究過西方繪畫,其畫就變得深沉了。二是要繼續吸收外國的繪畫形式,「作微妙的結合」。
當然,完全脫離嶺南,也會失去嶺南特色。從歷史上考察,中國文化的風頭由北方到南方,下一步應向沿海遷移了。嶺南畫是由本地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和外國文化四個部分的結合而生成。如果深入下去,也許能成為最先進的文化。但目前的深度還不夠。
嶺南又叫嶺表,「嶺南畫派」的表已很豐富、悅目,「表」繼續深入,就滲透到內,也能產生質的變化。目前「嶺南派」應向深處變化, 難度當然較大,但若深入得好,這個畫派也就十分不得了。高劍父預言這個畫派:「有國畫的精神氣韻,又有西畫之科學技法……成為世界的繪畫。」希望真的如此。
(原載《國畫家》2004年2期 )
[附記]
本文發表後,一位在廣東工作幾十年的人告訴我,不僅「嶺南派」畫家們比較團結,整個廣東省人也是「比較團結」的,像內地那樣「窩裡鬥」,互相妒忌、互相拆臺、互相打擊的現象在廣東少見, 至少說比內地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