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冬天,有個老人扛著一卷黑羊毛氈,帶著一個年輕人走進了我們村裡,尋找劉家後人,雖然他說的跟我們對不上號:他們說是九甲,但是我們是六甲,但是他清晰地說出了我高祖劉老貴的名字,於是便被人領到我們家住下了。
這個老人叫劉善旭,跟我的爺爺同輩兒——來自於100多裡外的淶源縣甲村,那個年輕人是他的侄子,也就是我們的叔叔輩分的人了!老人家說先是兄弟倆,在我們村裡住下後,覺得生活很艱難,於是兄弟便帶著一領黑羊毛氈往上走了,在淶源三甲村住了下來,可能是受先人們囑託,最終劉善旭老人到了年老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尋根回到了朔內村……
老人帶回來的是淶源的特產——鋼絲餄餎,一麻袋,為了去各家方便,還專程到了塘湖大集上給家族裡各家的女士們買了一雙尼龍襪子——那時候已經是很時髦的了!老人似乎沒錢了,給自己買了一雙紅色的粗線襪子。然後族裡的各家各戶都挨個兒請了他們一遍……那個老人比我爺爺大,我父母管他叫大伯!然後族人們也就按照這個叫法叫下去了!
劉善旭老人以後沒來過,那個年輕人——眼睛小我們叫他小眼兒叔叔,隔上幾年來一次,來了在塘湖大集上賣淶源山地出的麻!
中間,我叔叔似乎去了一趟,說那裡生活很苦,那個小眼兒叔叔家條件兒不好,那個嬸子不說話——可能是個啞巴,等到八十年代,我讀中學的時候來了一次,小眼兒叔叔說孩子們在保定打工,而後就再也沒有來往了!
2012年,我的同事在淶源土巷口下鄉扶貧,我在慰問同事的時候,還是根據家人的記憶去了一次三甲村,結果村子裡已經沒人記得起劉善旭老人的名字了,是啊,他活著已經100歲了,何況他也沒有兒女,我在三家村走了幾個來回,也只能悻悻地離開了!
當時,我正在集中資料整理家裡的族譜,也受到了族人的支持,可惜我這次三甲村鎩羽而歸,確實很沮喪!山重水複疑無路,我在跟族人攀談的時候,村東二姑夫跟我咬定鋼牙說是甲村,而且村裡人當民工的時候也曾經去過,甚至攀過家族史……然而我卻沒時間去甲村了,三甲村跟甲村離著十幾裡地,慢慢也就撂下了……
族裡的江爺曾經在我們家裡講過淶源這一支族人的關係,可惜那時候不在意,居然錯過了,只知道淶源的族人在那邊勢力很大,似乎是一個小莊兒,還有人當幹部,可惜那天晚上我喝多了……後來江爺也沒了,我們族裡爺爺輩分唯一的一個文化人沒了,那些記憶也就永久地消失了……
我整理《朔內六甲劉氏族譜》就這樣擱置了下來,事實上,有無此分支已經不是很重要,但是為了彌補那些遺憾,還是能找到最好,那不只是我一個人的鄉愁,而是幾代人的鄉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