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6月14日電 題:勒古牛黑「借羊」記
新華社記者賈啟龍
金陽縣木府鄉巖頭村一裡外的深山窩裡,一棟三層現代化羊舍拔地而起。羊舍及圈養的106隻會理黑山羊,是四川省涼山軍分區多方籌資200萬元為巖頭村村民脫貧創辦的集體產業。
「現在,我正借村裡的羊來致富。」彝族村民勒古牛黑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借羊合同」:勒古牛黑出資5.6萬元,租借兩年巖頭村黑山羊產業。借期內,百隻母羊所產羊羔歸其個人所有;借期滿後,他將還回村集體所有的百隻母羊和6隻種羊。
涼山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李軼介紹,會理黑山羊肉質好、個頭大,產崽率高,適宜四面環山、草地茵茵的巖頭村發展綠色養殖業。他算了一筆帳:每隻會理母山羊,年產羔兩次,多者一胎兩隻。兩年下來,每隻母羊至少可產羔4隻。按當地價格計算,4隻羊羔兩年後出欄可獲利萬元。如若管理得當,兩年後,勒古牛黑至少可賺50萬元。
這個幾乎是穩賺不賠的項目,最初卻無人想幹。初期,巖頭村村委將村民「借羊價」定在了7萬元。無論村幹部如何動員,無人響應。無奈之下,「借羊價」一降再降。後經李軼多次登門,拿出多項紅利政策反覆勸說,曾在外地打工多年的村民勒古牛黑心動了。
籤合同前,李軼還獎勵勒古牛黑1萬斤飼料。但李軼發現,7歲就替家人放養白山羊的勒古牛黑總是惶恐不安。幾乎每天,他總騎著摩託車到村委會找李軼訴說各種煩惱。
李軼感到,勒古牛黑憂慮的背後,折射出了他在應對市場風險時的力不從心。他覺得,要想讓深山裡的彝族群眾富起來,首先要讓他們的觀念、素質與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大氣候對接起來。李軼知道,「老羊倌」勒古牛黑最擔心的就是羊群染病而血本無歸。
前些日子,兩隻母山羊突然流鼻涕、拉肚子,勒古牛黑想用土法子為羊治病。可擔心土法子不適應會理黑山羊,便找到李軼求援。經協調,當晚,縣農業農村局的獸醫給病羊打了針。僅一個晚上,羊就撒歡跑了起來。
第二天,勒古牛黑再次找到李軼訴苦:兩隻病羊,光打針就花了幾十元,萬一醫不好,損失可就大了。在他的記憶裡,老牧人給羊治病,都是用口口相傳的土辦法。那時,羊羔的夭折率常超過三分之一……
「想致富,就要適應市場思維和規律。」李軼建議勒古牛黑為106隻黑山羊投保,科學養殖以化解山羊生病群死的風險。「給羊投保,在巖頭村祖祖輩輩從未有過。現在看來,這是以小投入換來大放心。」勒古牛黑說。
那晚,倆人相談甚歡。李軼告訴勒古牛黑,他正在涼山州尋找大型黑山羊養殖基地。屆時,安排勒古牛黑前去參觀見學。
「借羊」是涼山軍分區在扶貧實踐中的探索。前些年,軍分區給貧困戶捐贈了一些家禽和家畜,讓他們養殖致富。不料,被貧困戶或賣或吃。後來,軍分區在丙底鄉採取了「借羊扶貧」的辦法,以兩年為期,給每個貧困戶借6隻母羊用於繁殖致富。到期後,貧困戶要向軍分區還回6隻母羊。
「這次,讓勒古牛黑出資『借羊』,一是有利於培養他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二是有利於盤活巖頭村集體經濟和提高村民分紅額度。經驗成熟後,村委會將逐步提高『借羊』金額。」李軼說,「扶貧,我們更注重智志雙扶。」
涼山軍分區幫扶巖頭村,在解決群眾吃穿住行等問題的同時,也培育了群眾搏擊商海的能力、素質,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令李軼高興的是,就在前兩天,4名村民先後找他,表示也想「借羊」致富。
在巖頭村農民夜校班裡,記者看到10餘名村民正圍著一名從涼山州來的農業專家,認真學習白魔芋種植技術。黑山羊和白魔芋是涼山軍分區幫扶巖頭村脫貧的兩個支柱產業,同「借羊」一樣,白魔芋在巖頭村的推廣,也採取了「借芋還芋」的策略。
「黑山羊和白魔芋兩項產業在巖頭村落地生根,給彝族群眾帶來的不僅是財富,更多的是奔向幸福的全新觀念。」李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