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生氣了,後果很嚴重!看封面上這對瞪圓的小眼睛,飛起的辮子,緊鎖的眉頭就知道她有多生氣了。
瞧著小表情,你們應該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吧!
如果孩子生氣了你不知道怎麼處理,那我建議你看看這本繪本,接納孩子的情緒,需要一個過程。
也需要讓孩子知道,生氣就像高興一樣,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雖然大家都無法去完全掌控自我的過度情緒化,但是可以去了解它、看待它。
《菲菲生氣了》是幼兒情緒管理繪本,它榮獲1981年、1984年以及2000年凱迪克銀獎,同時獲得夏洛特.佐羅託夫金獎。
以下我將從菲菲的情緒變化、繪本中色彩與線條、家人對菲菲的情緒反應以及怎麼引導孩子做好情緒管理這四方面展開探討,希望能給家長們帶來些許啟發。
菲菲的情緒變化:
菲菲在客廳的地板上自顧自地玩著大猩猩玩偶,姐姐過來說:「該我玩了。」然後一把抓住了大猩猩。
菲菲和姐姐用力拉扯著玩偶,可是她力氣不夠,最終輸給了姐姐。
這下菲菲生氣了!
她踢打、尖叫,胸中填滿了怒火,鬱積的火氣噴射出來,變成了火紅的咆哮。
莫名的怒火上升,溫度不斷加熱,熊熊大火仿佛要吞噬掉周遭的一切事物。
畫面中,菲菲的嘴巴裡噴出熊熊烈火,嚇壞了想靠近的小花貓。布娃娃、檯燈、玩具車……都飛起來了,桌子上的紙也一頁頁地散落在地上。
但她還是覺得受不了了,菲菲覺得自己就像一座要爆發的火山,她砰地一聲摔門而出,一直跑啊跑啊,跑到了森林裡。
在廣闊的大自然中,發洩過後的菲菲孤單地走著,耷拉著頭。她來到老櫸樹下,爬了上去。
她坐在樹上遠眺,微風、大海、鳥兒地啁啾……讓她感覺心情平靜多了。
菲菲覺得舒服些了,她慢慢地爬下樹,往家的方向走去。
回到家後菲菲發現家裡依然很溫暖,爸爸、媽媽和姐姐都微笑地看著她,菲菲也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和大家問好。
一家人又聚在客廳的圓桌上,其樂融融地玩起了拼圖。
而且,菲菲也不再生氣了。
繪本中色彩、線條的變化:
簡單的情節,二百七十多個字的對話和敘述,十八幅精彩的畫面,完成了一個令人非常難忘的故事,為什麼?
這本書最傑出的地方就在於,作者用色彩準確清晰地表現出了情緒這一抽象的內容。她用大片地明黃、粉紅、鮮紅、墨綠、深藍、白色……營造出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情緒氛圍。
菲菲的外輪廓線隨著她情緒的變化而變化著:黃色——生氣前;紅色——生氣時;橙紅色——趨於平靜時;黃色——回到家時。
書中的畫面都是用強烈的色彩和巨大的空間來完成的:全書第一個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是菲菲氣極的臉部特寫,火紅的背景襯託著菲菲湛藍的眼睛,菲菲不可抑制的怒氣在巧妙的色彩對比之下表達的異常充分具體。
接下來,菲菲生氣踢打時,比她大的多的紅色身影也在誇張地扭動,使她踢打的效應擴大了幾倍。
作者還巧妙地將象聲詞的運用與畫面結合在一起,把菲菲怒吼時噴出的火紅的「咆哮」描繪成噴發的火焰和巖漿,將周圍的一切都拋到空中,之後,菲菲也憤然跑出家門。
進入自然的空間,菲菲的身影顯得嬌小而孤單,然而她的怒氣卻將周圍的景物全都變成具有強烈視覺刺激的對比顏色。
剛衝出家門時,一切景物的輪廓線都變成火紅色,菲菲的怒氣勢若燎原;當她在森林裡漫無目的地行走的時候,樹木的外輪廓都被描繪成了陰鬱的紫色。
而當菲菲看到高大茂密的老櫸樹時,畫面的顏色已經不那麼強烈刺激了,變成了舒緩治癒的藍紫色。
最令人感動的是菲菲面對著大海的那一幕:藍色、平靜、柔和、開闊……菲菲的心平靜了下來。
爬上樹之後,菲菲的勾線也慢慢變成了故事最初的橙紅色。橙紅色的輪廓線讓菲菲在這樣清涼愜意的背景中顯得閃閃發亮,可愛動人。
在菲菲回家的路上,平靜安詳的綠色圍繞著她。微笑著的菲菲走在充滿大自然生機的樹林裡,她看到了遠處的家是溫馨的紅色,此時,是那麼的溫暖明亮,令人嚮往。
色彩的變化使小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的走進菲菲的世界,感受菲菲的心情,也看到了菲菲的率性——注意到菲菲的襪子了麼?
一隻紫色的、一隻綠色的,情緒波動大的孩子往往是純真而又敢作敢為的。
其實作者並不是隨意的讓菲菲坐在大樹上去看海的。
他可以讓菲菲遇到大灰狼,可以走上陡壁的絕壁……然後被迫地、恐懼地回到自己的家。
但是作者沒有這樣處理,那樣做帶給孩子的心理暗示有可能會是負面的:對於孩子來說,當他們生氣的時候是不是連宣洩的可能都沒有呢?
作者給了小讀者們一個更大更充滿愛意的空間,他啟用了人類心中最神秘、最親切、最富有詩意的大海;
他是在用一種恬靜的手法告訴孩子們一個樸素的道理——那就是換個角度和環境,就可能改變你的看法和心情。
家人的反應:
當菲菲和姐姐爭搶玩具的時候,媽媽只說了一句話:「菲菲,是該她玩了。」
媽媽沒有指責誰訓斥誰,也沒有強行分開她們,更沒有在旁邊說著大道理。
她只是冷靜而堅定的說出了事實:「是輪到姐姐玩了。」
這就是家長對孩子情緒接納的最好表現。
當菲菲調整好情緒回到家時,一切溫暖如初。爸爸媽媽和姐姐還有貓咪都熱情的迎接她的回歸。然後開心的拼著拼圖。
沒有說教,沒有批評,一切都是那麼自然流暢。極富魅力的畫面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極富人情味的兒童的故事!
這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做父母的和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嗎?
繪本的最後一頁寫著:
僅把此書獻給:所有曾經不止一次發脾氣的孩子們,還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和朋友們。
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要如何引導?
教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剛開始有自我,有了各種情緒:開心、害怕、沮喪、憤怒……此時孩子的內心是喜悅的,同時也是不安的,因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怎麼表達。
這時候我們可以抓住機會告訴他我們意識到他現在的情緒,為孩子的感覺命名,不需要去討論他的感覺。
比如他大聲哭鬧,我們告訴他:「我知道你生氣了,但還是要完成這件事情。」
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我們告訴他:「看到你高興,我也很開心。」
等事情過後,我們可以詢問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當時的感受和想法。
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情緒,宜疏不宜堵。只有把這些情緒表達出來,情緒的氣焰才會消失。
如果孩子不想說或者說不出來,我們可以幫他找一個發洩的方式。比如:去運動,或者畫出來。
就像繪本中說的:「這個廣大的世界安慰了她。」
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排解的出口。
所有我們可以幫著孩子找到這個出口,讓孩子在今後的成長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難,都不再畏懼,而是給自己一點獨處和放空的空間。
其實所有的情緒變化都是再自然不過的過程,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學著去調節,去處理。
這是我們一生都要努力學習的課程,成年人都常常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更何況孩子呢。
我們需要做的,是儘量引導孩子去認識這些情緒發展的過程,幫助他擁有自我調節的方式。
也讓孩子明白,所有情緒的最終指向,都是一片廣袤而又平靜的內心世界。
我是九年幼教一線工作者,家有三歲萌娃小久久。我手寫我心,育兒路上你並不孤單,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