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裡普遍存在的「殺嬰行為」,其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麼?

2020-12-06 動物速遞

在動物世界裡面,有一種在人們看來很殘忍也很普遍的行為,那就是「殺嬰行為」指的是成年動物殺死同種未成年動物的行為,1965年日本科學家杉山幸丸一篇研究論文首次系統性地向世人揭露了這一現象。

杉山幸丸長期觀察研究了印度灰葉猴的生活模式,發現這種群居的猴類,一個猴群往往由一隻成年雄猴領導者幾隻雌猴和若干幼崽組成,而這隻首領雄猴會不斷被流浪雄猴挑戰,一旦戰敗,新入主猴群的雄猴會殺死老猴王的全部未成年後代。

灰葉猴

杉山幸丸的研究論文一經發表便在人類社會裡面引起了較大的轟動,在當時的觀念裡面,人們不願意接受這一殘忍的現象,所以杉山這類先驅研究者也被學術界長期打壓,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如今我們知道了動物的這種「殺嬰行為」,其實非常普遍,在食肉動物、食草動物、昆蟲等大多數常見的、不常見的動物身上,都能夠看到這一行為。時至今日人們基本上都知道多數動物會有這一行為了,但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麼卻鮮有人知。

黑猩猩「殺嬰」

動物「殺嬰行為」的類型

英國和法國一些科學家們對200多種動物進行了觀察研究,發現其中119種動物都存在「殺嬰行為」,可見這一現象在動物世界中是有多普遍。

按照不同主體及客體可以將「殺嬰行為」進行不同的分類,比如雄性成年個體殺死同類後代,雄性成年個體殺死自己的後代等,但從大類上看,動物世界裡面的「殺嬰行為」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雄性殺嬰」和「雌性殺嬰」,根據字面上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指雄性成年個體殺死同種未成年個體的行為,以及雌性成年個體殺死同種未成年個體的行為。

雄獅捕殺小獅子

雄性殺嬰科學家杉山幸丸研究的印度灰葉猴裡出現的就是「雄性殺嬰」現象,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更熟悉的還是獅群裡面的雄獅殺死戰敗獅王骨肉的現象,在獅子這一物種裡面,所有雄獅爭奪的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交配,對於雄獅來說,雌獅更像是一種稀缺資源,能夠將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所以雄獅的一生都在為交配權戰鬥。流浪雄獅向老獅王挑戰就是為了爭奪雌獅資源,以求獲取更多的交配權。

在自然界裡面,幾乎所有的雌性哺乳動物在哺乳期都不會發情,換句話說就是當雌獅處於哺乳期的時候,是不會跟雄獅交配的,而新入主的雄獅可沒有耐心等到雌獅將上一代獅王的幼崽養大後再次發情,所以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殺死老獅王的幼崽,終止了雌獅的哺乳期,促使雌獅儘快進入新的發情期,以便可以留下自己的後代,這是絕大多數以雄性為主導的哺乳動物群體裡,雄性個體殺死其他雄性後代的最主要原因。

獅子

雄性殺嬰現象相當普遍,背後的驅動因素除了上面提到的促使雌性快速進入發情期之外,還有一方面是可以讓自己的骨肉在未來少了很多競爭者。

生活在納利波基森林裡面的是猞猁屬最大者歐亞猞猁,以往人們認為這種猞猁是孤獨的貓科動物,雄獸在雌獸受孕之後就離開,不會參與接下來的育幼等一系列事情,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歐亞猁並沒有人們想像得那麼孤獨,雄獸甚至在雌獸發情之前就開始與之在一起生活了,而且雄猞猁在接下來雌獸育幼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一定的「負責任」行為,包括但不限於提供獵物、清除敵人、清除未來競爭者等等。

每年的4-9月份,是納利波基森林的溫暖季,每當這個時候研究人員就觀察到猁捕殺獨狼的現象有所增加,詳細調查之後發現原來這個階段也是猁哺育幼崽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獵物較多,單獨行動的狼多於群居狼的階段,成年雄猁為了保證自己的幼崽不受狼的傷害,會積極捕殺生境範圍內的獨狼。

當然,雄的清除對象並不僅僅是獨狼,還有赤狐、等同樣對猞幼崽具有威脅性的捕食者,以及其他雄性猞留下的幼崽,雄猞捕殺其他幼崽的原因與它捕殺獨狼等捕食者的原因又有所差別,捕殺獨狼是為了清除威脅,而捕殺其他猞猁幼崽,研究人員則認為是清除自己骨肉未來的競爭者

納利波基森林的歐亞猞猁

雌性殺嬰雌性殺嬰的現象雖然比雄性殺嬰的現象少很多,但在自然界裡面也很常見,鳥類學家史蒂芬·艾姆倫和娜塔莉·德蒙曾觀察到一種叫肉垂水雉的水鳥,殺死了同類其他雌鳥留下的稚鳥。

原來這種水鳥的育幼工作與常見的模式剛好是反過來的,雌鳥與雄鳥交配產下後代之後,雌鳥是撒手不管的,育幼工作完全交給雄鳥,雌鳥為了儘可能地留下更多屬於自己的後代,就會不斷去尋找雄鳥,當發現雄鳥正在處於育幼階段的時候,它就會用鳥喙啄死稚鳥,或者叼住將其扔出巢穴,等到稚鳥死亡之後,這隻雄鳥就不得不與這隻雌鳥交配,如此雌鳥便達到了「留下更多自己後代」的目的。

肉垂水雉

在雌性殺嬰現象中,比雄性殺嬰更容易出現親本殺死自己幼崽的事件,靈長類動物學家克雷格·斯坦福德曾說過:「1970年之前,幾乎所有的動物殺嬰行為都被認為是病理性的,而現在,在某些情況下被認為是動物的繁殖策略中的一部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布魯斯效應」?指的是當正處於孕育階段的雌性,接觸到非配偶雄性的時候,會出現妊娠終止現象,而接觸配偶雄性的時候則不會出現這種現象,這被認為是雌性對抗雄性殺嬰行為的一種策略,很好理解,雌獸節省了時間和精力,非配偶雄獸也可從中受益。

不過「布魯斯效應」本質上還是一種雌性殺嬰行為,只不過是雌性在接受到陌生雄性化學氣味時,在妊娠期就將幼崽殺死了而已。

實驗小白鼠

雄性殺嬰的動機

雄獅的殺嬰行為是被拿來舉例最多的,事實上自然界裡面許多生物都被觀察到這一行為,比如老虎、豹子、黑尾草原犬鼠、寬吻海豚等等。雄性殺嬰比雌性殺嬰更為普遍,其背後的動機似乎也更為簡單,主要分為以下三大類:

雄虎殺死未成年老虎

「自私的基因」作祟20世紀70年代末,以動物行為學家理察·道金斯為代表的科學家們率先提出了「自私的基因」這一概念,他們認為每個生物都是基因的載體,生物體為了能夠將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會無所不用其極

通常一個獅群裡面育有小獅子的話,一旦獅群裡面的成年雄獅遭到外來雄獅驅逐,那麼新入主獅群的雄獅,在「自私的基因」的驅使下,就會毫不留情的殺死這些小獅子。

根據統計,一隻雄獅平均只有兩年的時間將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而雌獅正常來說每兩年僅生產一次,因此對於雄獅來說,它繁殖的壓力很大,如果不殺死老獅王的幼崽促使雌獅重新發情的話,那麼這隻雄獅就有極大的可能會喪失掉延續基因的機會了,所以現實中小獅子在出生第一年就死亡了的,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原因是雄獅殺嬰行為導致的

減少潛在競爭者對於雄性來說,同種動物的未成年雄性個體,不僅僅是自己後代未來的競爭者,也是自己未來的競爭者,所以出於這個目的,也會導致雄性殺嬰行為。

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老虎,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這是最大的謊言,雌虎完成受孕之後,態度會發生180度的大轉變,變得暴躁易怒,目的就是趕走雄虎,因為對於即將出生的小老虎來說,雄虎就是最大的危險因素

在未來,如果幼崽與母虎在一起,雄虎一般是不會對自己的親骨肉下手的,可一旦幼崽離開母親,單獨遇見雄虎的話,那麼極有可能會被雄虎殺死,而雄虎遇見非血緣關係小老虎會痛下殺手的概率也成倍增加。

飢餓有時候成年個體殺死未成年個體的原因或動機也沒有那麼複雜,單純就是因為飢餓,尤其是在食物嚴重匱乏的階段,同類相食的現象會明顯增加,當然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肉食性動物身上,在植食性動物的身上未見大規模此類現象。比如一些肉食性夜行性原猴類,人們觀察到它們殺死幼崽,就是單純為了獲取食物。

時至今日,地球上已經經歷了數次物種大滅絕,多數活下來的食肉動物都具備了機會主義,它們能吃掉多數能夠為它們身體提供能量的物質,其中就包括自然界裡面的,以及同類相食。

在非洲的馬拉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裡曾發生過這樣一幕:在經歷了一整年都沒有下雨之後,陸地上的動物們普遍都很飢餓,一隻花豹在樹上吃著好不容易捕獲的獵物,底下幾隻獅子在徘徊,如果在食物充沛的季節,這些獅子們會毫不猶豫的離開,可是現在它們絲毫沒有要離開的意思,畢竟這群獅子真的是太餓了。

領頭的雌獅決定冒險,並不擅長爬樹的它笨拙地順著樹幹爬了上去,雖然獅子拿到了食物,但卻不知道怎麼下去了,最終雌獅在下樹的過程中摔死了,屍體被掛在樹上。時間又過了一天,同伴們發現了雌獅的屍體,這時出乎意料的一幕出現了,幾隻獅子先是嘗試著扒拉了幾下,然後將這隻雌獅的屍體吃掉了。

獅子吃掉同伴屍體

很多人覺得即便是動物也不會同類相食,但自然界裡面沒有那麼多的絕對,對於飢餓的獅子來說,死掉的同伴是輕易就能獲取到的食物,而對於飢餓的成年雄性來說,同種未成年個體,也是容易捕獲的獵物。

雌性殺嬰的動機更複雜

雌性殺嬰比雄性殺嬰少見,但其背後的動機卻更為複雜一些。在以往,雌性殺嬰總是被人們歸結為意外事件,即誤傷所致,因為們從心底裡不願相信,「偉大的母親」會做出如此殘忍的事情,但事實並不因人們的好惡而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雌性殺嬰在自然界裡面不僅普遍存在,而且背後的驅動因素也更多、更複雜

育幼策略雖然雌性殺死同類非親生幼崽的原因也可能是替自己的骨肉清除未來競爭者,但由育幼策略導致的雌性殺嬰行為,更多體現在親本殺死自己骨肉這件事情上。

比如某一雌性產仔數量較多,但此時環境變化已經超出了預期,變得惡劣,憑自己的能力難以養活眾多的幼崽,此時該雌性出於理性考量,就會殺死一些較弱的幼崽,以保證優勢幼崽能夠存活下去,這點在老虎的身上同樣有所體現。

老虎一胎能生1-7隻,普遍來說是3隻,每一胎都有一隻「優勢個體」,這個「優勢個體」通常來說就是一胎裡面個頭最大、最有活力的小雄虎,但有時也可以是小雌虎。

相對於其他幼崽來說,「優勢個體」會得到母虎充分的照顧,不僅表現在平時能夠第一個「吃飯」,在食物匱乏的時候,母虎會集中所有資源率先滿足「優勢個體」的需求,其中就包括殺死其他幼崽,保證「優勢個體」能夠活下去。

其實不難理解,在往後的生存競爭中,「優勢個體」會比其他幼崽有更大的概率能夠活下去,而母虎只是做了一道選擇題。

老虎

病態行為疾病一直是引發雌性殺嬰行為的主要元兇,尤其是精神類的疾病,多發於動物園等人工飼養的環境下。

由於多數動物園為動物提供的生存環境都很難滿足它們的生存活動所需,所以生活在裡面的動物,或多或少都會患有一些精神疾病,比如最常見的就是鳥類的「拔羽症」「應激障礙」,以及「刻板行為」。比如在動物園裡面,我們常可見老虎、狼等動物繞著籠院不停地「繞圈圈」,這其實就是「刻板行為」。

動物園裡的老虎

2010年6月份,武漢動物園一母虎接連吃掉了自己的三隻幼崽;2015年1月份,韓國釜山一動物園也出現了母虎吃掉幼崽的事件,經園方動物專家分析,極有可能是母虎的情緒發生了變化,從而引發「殺嬰」行為。

如韓國釜山的這隻母虎,此前就一直想越過籠子去與另一隻雄虎相見,但一直未能成功,最終導致情緒不穩。在自然界中,雌性也有可能會患上類似的精神疾病或者引發情緒變化,都有可能出現「殺嬰行為」

釜山吃掉幼崽的母虎

母性較弱誘發雌性殺嬰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母性較弱,母愛是需要被激發出來的,一旦沒有激發出來或者激發不完全,就有可能出現母親傷害親生孩子的現象,這多發於首次做母親的動物身上。

當雌性還沒有適應到母親這一角色上面去,會對剛出生的幼崽「一臉愕然」,甚至會攻擊接近自己的親生骨肉,現實生活中也發生過許多雌性動物由於「沒經驗」,壓死幼崽的事件。

外在幹擾生活在農村的朋友可能或多或少經歷過這麼一件事情,那就是當我們動了剛出生不久的小貓咪時,第二天再來看時發現有些小貓咪已經被母貓咬死了,小時候不解,大人說是小貓沾了人的氣味,母貓不認得它們了。

事實上在動物世界裡,很多母體在受到外界因素幹擾的時候,都有可能誘發「殺嬰行為」,通常來說就是「應激反應」引起的病態行為,當然目前的研究僅處於皮毛階段,究竟外界因素如何幹擾母體,進而引發「殺嬰行為」?還沒有研究透徹。

一窩貓咪

口渴或飢餓母愛是偉大的,通常來說母親寧願自己挨餓也要餵飽孩子,但是在自然界裡面卻不是這樣的,譬如母虎,除了上面提到的因育幼策略需要殺死其他幼崽以滿足「優勢個體」所需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母虎本身極度飢餓或者口渴,而殺死幼崽。

當母虎在食物嚴重匱乏的時候,找不到獵物或者水源,通常來說就會吃掉自己的幼崽,原因很簡單,母虎一旦餓死了,幼崽也活不成了。

因為缺乏食物而殺死幼崽的現象在自然界裡面也十分普遍,單單是靈長類動物,就已經被觀測到多達37種。

知識延伸:動物的「反殺嬰行為」

都說「凡事具有兩面性」,在自然界裡面,既然存在「殺嬰行為」,那麼自然就存在「反殺嬰行為」,在多數研究「殺嬰行為」的案例中,都發現了雌性在面對雄性威脅時,會勇敢與之搏鬥,以保護幼崽的安全,比如雌鼠能準確判斷接近幼崽的雄鼠是不是威脅因子,如果是,雌鼠會毫不猶豫與之搏鬥。

對於一些靈長類動物來說,它們的幼崽極容易遭到其他雄性的攻擊,因此它們會形成「一夫一妻制」,比如長臂猿,兩個親本在照顧幼崽的時候雄性往往不會離得太遠。

長臂猿

在獅群裡面,雌獅會將非常大的精力放在保護幼崽身上。很多人覺得雄獅在爭鬥的時候,雌獅不會幫忙,事實上並非如此,如果獅群裡面沒有小獅子,那麼雌獅極大可能不會幫忙,如果獅群裡面有小獅子,那麼雌獅就會幫著雄獅一起對抗外來雄獅,甚至在老獅王被打跑之後,雌獅們依舊在跟入侵者們戰鬥,因為它們知道,一旦新的雄獅入主獅群,小獅子就難逃被殺的命運。

雌獅與雄獅搏鬥

當然,雌獅還有一個保護幼崽的方法,那就是跟不同獅群的雄獅進行交配,長此以往這樣就使得幾個相鄰獅群裡面的雄獅,對該雌獅生下的後代都沒有敵意,以保證幼崽不會死於雄獅殺嬰行為之下。這種行為模式,在靈長類等其他動物的身上亦有出現。

相關焦點

  • 動物世界裡普遍存在的「殺嬰行為」,其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麼?
    「殺嬰行為」,其實非常普遍,在食肉動物、食草動物、昆蟲等大多數常見的、不常見的動物身上,都能夠看到這一行為。時至今日人們基本上都知道多數動物會有這一行為了,但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麼卻鮮有人知。200多種動物進行了觀察研究,發現其中119種動物都存在「殺嬰行為」,可見這一現象在動物世界中是有多普遍。
  • 首次證明黑猩猩存在殺嬰行為,甚至是吃掉!靈長類都是殘忍物種?
    一項新的研究證明,一隻野生黑猩猩在出生後,其他成年黑猩猩(包括雄性和雌性)可能會將幼兒搶走殺掉或者蠶食掉,於是雌性黑猩猩往往會在分娩前躲起來,以防止其他黑猩猩的殺嬰行為。早在1962年,科學家就在野外發現長尾葉猴會故意殺掉剛出生的嬰兒,而長尾葉猴平常是非常溫順的,隨後的研究發現長尾葉猴殺嬰並非偶然事件,而是形成了一種行為習慣,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野外觀測到靈長類動物的殺嬰行為,當時震驚學術界和宗教界。
  • 人常說「虎毒不食子」,可為什麼動物界卻存在殺嬰的行為?
    其實根據人們的發現,老虎不存在殺死幼崽的行為,但是在動物界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不會對幼崽下手,人們常常將動物之間殺害同物種幼崽的行為稱為是「殺嬰」,並且在動物界中,殺死同物種幼崽的動物並不在少數。比如貓、豬、鳥、獅子等動物都存在著殺嬰的行為,很多人會對這些動物的這種行為表示不解,明明是自己的同種族動物,為什麼會殘忍地痛下殺手?其實這跟動物的生存是有著很大關係的。
  • 動物界中的殺嬰行為:為什麼母鬣狗要殺害同族幼崽
    動物界中的殺嬰行為:為什麼母鬣狗要殺害同族幼崽動物世界在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殘忍的地方,在這裡有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自然界中的每一個個體為了生存都使出了自己的渾身解數。我們很難把殺嬰和生存這兩件事結合起來,但是這確實是出於生存本能而產生的一種殘忍的行為。自然界中有什麼殺嬰行為?為什麼它們要這麼做呢?動物界中的殺嬰行為分為「雄性殺嬰」和「雌性殺嬰」,雄性殺嬰似乎是更常見的。我們分享更為少見的「雌性殺嬰」事件,讓我們走進鬣狗的世界。
  • 動物界中的殺嬰行為:為什麼母鬣狗要殺害同族幼崽
    動物世界在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殘忍的地方,在這裡有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自然界中的每一個個體為了生存都使出了自己的渾身解數。我們很難把殺嬰和生存這兩件事結合起來,但是這確實是出於生存本能而產生的一種殘忍的行為。自然界中有什麼殺嬰行為?為什麼它們要這麼做呢?動物界中的殺嬰行為分為「雄性殺嬰」和「雌性殺嬰」,雄性殺嬰似乎是更常見的。我們分享更為少見的「雌性殺嬰」事件,讓我們走進鬣狗的世界。
  • 為什麼有些動物會有殺死幼崽的殘忍行為!
    哈迪親眼見證了許多發生在猴群中的「政變」行為。她還發現,當原猴王被趕出猴群後,新猴王經常追逐猴群裡的幼猴,而這些幼猴都是原猴王的孩子,不久後一些幼猴就會神秘地消失,而接下來篡位者就開始與雌猴進行交配了。雖然哈迪沒有親眼看見幼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一位當地人告訴她,他曾目睹一隻雄猴殺死了一隻幼猴。
  • 科學家:動物界普遍存在獵殺幼崽行為
    它們體形中等偏大,是陸地上的肉食性動物,棲息地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所以說斑鬣狗是非洲的特色物種。而斑鬣狗卻有個習性,有些斑鬣狗會主動殺死其它鬣狗生的幼崽,也會殺死親戚生的幼崽,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在動物界,動物殺死幼崽是比較常見的事。科學界用「殺嬰」 這個名字來表達殺害幼崽的現象。
  • 為何雄海豚會出現殘忍「溺嬰行為」?
    這也是首次發現寬吻海豚的「溺嬰行為」。「殺嬰」(又稱「殺崽」)恐怕是大自然最殘忍的行為之一,從獅子到猴子,一半的哺乳動物存在殺嬰行為,然而在海豚身上甚少出現。由於寬吻海豚是海豚中分布較為分散的一種,在此之前,人類也從未目睹過寬吻海豚野外產仔的過程。據悉,這一幕發生在2013年8月,但BBC最近才獲得相關資料並公布了此消息。
  • 現實中老虎殺嬰食仔的現象並不少見
    「殺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由於雄虎的領地範圍遠遠大於母虎,所以小雄虎剛開始在母虎領地周邊生活並不安全,一旦被它的「父親」發現,極有可能就會將其咬死,因為此時的小雄虎已經性成熟,且性格叛逆,實力較強這種現象在很多動物身上都能夠見到,事實上在自然界裡面,「殺嬰」現象普遍存在,大到獅子老虎咬死幼崽,小到兔子吃掉自己的幼崽。
  • 現實中老虎殺嬰食仔的現象並不少見
    「殺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由於雄虎的領地範圍遠遠大於母虎,所以小雄虎剛開始在母虎領地周邊生活並不安全,一旦被它的「父親」發現,極有可能就會將其咬死,因為此時的小雄虎已經性成熟,且性格叛逆,實力較強,對於它的父親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威脅。這種現象在很多動物身上都能夠見到,事實上在自然界裡面,「殺嬰」現象普遍存在,大到獅子老虎咬死幼崽,小到兔子吃掉自己的幼崽。
  • 海豚殺嬰為繁衍?
    因為它們固有的微笑和社交方式,寬吻海豚讓大多數人覺得它們是愉快、溫和的動物。   寬吻海豚還有殺嬰行為,雄性會殺死那些沒有與其交配的雌性的幼崽——這是一種繁衍策略,能使雌海豚在失去幼崽的數月內變得可以受孕。   一頭雄海豚迅速遊到有42頭雌/雄海豚構成的海豚群中。這群海豚中有幾頭海豚媽媽和幼崽。這頭雄海豚將目標集中在一頭海豚媽媽身上,在它從這群海豚中出現時,嘴裡咬著那頭雌性海豚的新生幼崽。
  • 共食在食草動物中普遍存在,為什麼食肉動物的狗也出現共食行為?
    共食在食草動物中更普遍存在動物吃糞便無疑是個重口味話題,但這樣的場景的確有不少人都親眼見過,尤其是動物界的一些食草動物似乎都有這個「癖好」。那麼,那些轉身吃掉自己糞便的動物都具有怎麼的特徵?但是,並不是所有動物都能滿足基本的食物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共食算得上是一種特殊機質,因為,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動物再次從消化的排洩物中徹底吸收剩餘的營養物質,以及消化道中某些微生物作用出的特殊物質。實際上,那些會吃自己大便的動物一般都不會因此而感到不適,除非其原本攝入的食物就存在有害物質。
  • 關愛流浪動物—公眾的行為是流浪動物種群變化的最大因素
    街上那蹲著的是什麼?那排水溝裡躺著的是什麼?那悽慘的聲音,你,我的朋友。你聽到了嗎?在人們看來,人是這個世界的主體,但是,如果地球上沒有動物,那將是一個沒有活力的世界。貓、狗自從被馴化以來,就作為我們人類的夥伴,與我們的關係密不可分。動物們作為生命體,有自己的理智和情感,我們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關懷。
  • 人類道德評判不管用:紅松鼠為何殺嬰藏屍、吃同類
    阿爾伯塔大學的傑西卡·海恩斯(Jessica Haines)在加拿大育空地區克盧恩湖附近參與「克盧恩紅松鼠研究項目」時,親眼目睹了一些殺嬰行為。2014年,海恩斯第一次目睹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行徑。她看到一隻公松鼠爬到樹上一隻母松鼠的巢中。她一眼就認出前者是項目的跟蹤對象之一,因為每隻松鼠耳朵上都綁著一小段彩色金屬絲。
  • 寵物狗中普遍存在焦慮和問題行為
    一項調查通過向寵物主人收集信息的方式,發現寵物犬中可能普遍存在焦慮和問題行為。> 圖片來源:Pixabay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翻譯:胡琦琳 審校/編輯:李光昭 一項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中的研究顯示,寵物犬中可能普遍存在焦慮和行為異常問題
  • 猴王更替會「殺嬰猴」
    猴王更替會「殺嬰猴」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據央視報導,正在貴州考察的中科院科考隊近日在野外首次找到猴類殺幼猴的直接證據,這有力證實了科學界對猴群更替時存在殺嬰現象的推測
  • PNAS:發現雌性縞獴進化中選擇相互妥協同時生育 避免「殺嬰」
    一些社會性動物中存在「殺嬰」行為——成年動物殺死同類的幼仔,為自身或自身的幼仔贏得更多繁衍生存的機會。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縞獴通過同時生育後代避免了這一同類相殘的情況。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上報告說,有些社會性動物從一開始就面臨殘酷的「生存競爭」,「殺嬰」行為在蜜蜂、老鼠、鳥類等動物中均有發生。縞獴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種體型較小的群居哺乳動物,研究人員在烏幹達對11個縞獴群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考察這一物種是如何解決「殺嬰」問題的。
  • 動物同情行為或更普遍
    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指出,這是首次觀測到齧齒動物中的安慰行為,進一步表明不是只有人類才能感受同類的苦惱進而採取安慰行為,動物的同情行為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普遍。 草原田鼠是社會性特別強的齧齒動物,以「一夫一妻」制並共同撫養後代著稱。
  • 犬護食行為背後存在三點心理因素,理解與陪伴才是訓犬良方!
    聊起狗狗的時候,發現現在很多的鏟屎官去找訓犬師的時候都是什麼時候呢?不是狗狗不聽主人的話在家裡大鬧天宮或者哪吒鬧海,也不是狗狗在家裡隨便上廁所讓鏟屎官成為新一代「擒屎皇」,甚至就是狗狗每天引吭高歌都能夠被鏟屎官所原諒,可是當狗狗出現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把狗狗丟給了訓犬師來教育!
  • 動物世界的同性交配行為,很自然很常見
    在人類社會裡,同性戀是件難以啟齒的事情;而在動物世界裡,同性戀卻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動物的同性戀對生存是存在積極作用的,這大概也是動物同性戀普遍存在的原因吧!有種叫「寬吻海豚」的動物,雄性之間往往三五成群組成好基友聯盟,它們會一起挾持一隻雌性寬吻海豚,控制它的時間持續1-6周。在這期間,好基友聯盟的寬吻海豚輪流和雌性海豚交配。而令人驚訝的是,雄性寬吻海豚聯盟之間的成員互相之間也時常發生交配行為,平均每小時會發生2.4次的同性之間的交配行為,這數量遠遠超過了異性寬吻海豚之間的交配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