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姆再見了!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公犀牛死亡

2021-01-10 ETtoday生活方式

▲馬來西亞最後的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死亡。(圖/翻攝自WWF-Malaysia推特)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馬來西亞沙巴野生動物局總監奧古斯丁證實,全國最後的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Tam),因為年事已高、身體機能持續退化,不幸在27日去世。伴隨著「塔姆」的離世,如今整個馬來西亞就只剩下「依曼」(Iman)這一隻雌性「蘇門答臘犀牛」還活著了。

根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2008年8月,當時20出頭的塔姆從森林到油棕園的時候被人發現、捕捉,後來在野生動物局、拯救犀牛組織(SOS Rhino)及馬來西亞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幫助下,於一星期後被送到踏繽(Tabin)野生動物保護區,從此一直住在那裡。

不過31歲的「塔姆」,從今年4月開始,就一直沒什麼食慾,健康狀況每下愈況,警覺性也下降了許多。為了照顧塔姆,獸醫團隊從這個月開始,全天24小時守在它身邊,觀察它的身體狀況,並進行藥物相關治療。

儘管如此,因為年紀大了,又沒有正常進食,塔姆的內部器官早已嚴重衰退,即使在獸醫的努力搶救下,仍然回天乏術,最後宣告搶救無效死亡。

當局表示,目前正在對塔姆進行解剖工作,隨後「沙巴旅遊、文化與環境部」部長劉靜芝也將會出面,針對這件事做出發言。

▲塔姆死亡後,馬來西亞只剩下依曼一隻雌犀牛 。(圖/翻攝自Better Nation推特)

2017年6月,雌犀牛澎東(Puntung)在罹癌後,隨即被沙巴野生動物局實施安樂死。從那之後,馬來西亞就只剩下塔姆和依曼這最後一公一母2隻蘇門答臘犀牛相依為命。期間,動物保護區的保育人員曾經也試過要對它們進行人工繁殖,但結果都失敗了。

據悉,「蘇門答臘犀牛」簡稱蘇門犀,是雙角犀屬的唯一一種,是現存最小的犀牛、最吵鬧的犀牛,也是全球最後存活的披毛犀牛,它們壽命大約介於35到40歲,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適應力較差。

雖然它們曾經廣布於印度、不丹、孟加拉國、緬甸、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與沼澤中,不過由於人類的偷獵、大規模伐木與森林的開發,目前已經被列為極危動物。現在野外僅剩下6個種群,其中4個位於蘇門答臘,其他兩個則在婆羅洲與馬來半島,總數則剩不到100隻。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該物種面臨滅絕
    海外網5月28日電當地時間27日,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通過社交平臺證實,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表示,這隻犀牛生前患有器官衰竭。名叫塔姆的犀牛已經31歲,從4月開始就一直沒有食慾,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警覺性也下降許多。雖然得到了工作人員的悉心照料,後期獸醫也對其進行了努力搶救,但仍然沒有挽救塔姆的生命。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全球僅剩不超80隻!
    據《每日郵報》5月28日報導,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周一(5月27日)發表聲明,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Tam)在當天中午於婆羅洲保育區離世,終年約30歲,留下其配偶「Iman」。這意味著這種犀牛接近完全絕跡於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蘇門答臘雄犀牛絕跡
    【新華社微特稿】馬來西亞政府官員27日證實,這個東南亞國家最後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僅剩一頭雌性蘇門答臘犀牛。沙巴州旅遊、文化和環境部長克裡斯蒂娜·劉在聲明中說,那頭雄犀牛名為「塔姆」,大約30歲。它2008年遭捕獲,隨後棲息在沙巴州一處野生動物保護區。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因癌病逝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烏元春】據美國合眾國際社(UPI)報導,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當地時間23日因癌病逝;蘇門答臘犀牛是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全球僅剩不到100頭
    昨天,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雌性犀牛伊曼(Iman)死亡,這是一年來馬來西亞死亡的第二頭瀕危犀牛,今年5月27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Tam)宣告死亡。犀牛,是僅次於大象的第二大哺乳動物,目前全球世界僅存五種犀牛,包括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及蘇門答臘犀牛,前兩種主要在非洲,後三種在亞洲,其中蘇門答臘犀牛是最小的品種,也是唯一長有2個角的亞洲犀牛,其體長240-315釐米,體重550-1100千克,平均體重僅700千克,最大個體1100千克,其特徵為身披厚厚的紅棕色長毛。
  • 蘇門答臘犀牛面臨滅絕,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個體死亡
    蘇門答臘犀牛面臨滅絕,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個體死亡 據外媒5月27日報導,馬來西亞最後一頭倖存的蘇門答臘犀牛因健康狀況不佳死亡。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因癌病逝 全球僅剩約80頭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烏元春】據美國合眾國際社(UPI)報導,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當地時間23日因癌病逝;蘇門答臘犀牛是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去世,全球僅剩不到100隻
    據馬來西亞方面透露,當地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在周六(11月23日)下午5點半左右因癌症去世。這頭名叫「伊曼」的25歲雌性犀牛在沙巴州去世。此前,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犀牛已在今年5月去世,另一隻雌性犀牛也在2017年去世。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英媒:全球僅剩80頭
    來源:經濟日報英媒稱,動物學家表示,世界上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在馬來西亞已經滅絕,此前,這裡最後一頭倖存的蘇門答臘犀牛在圈養環境下死亡。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1月24日報導,位於沙巴州東部、婆羅洲島上的馬來西亞野生生物管理機構說,這隻名叫伊曼的雌性犀牛23日死於癌症。它在2014年3月被捕獲後,患上了子宮腫瘤。野生生物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奧古斯丁·圖加在一份聲明中說,25歲的伊曼因為腫瘤對膀胱的壓迫不斷增大,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不過她的死亡比預期的要早。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去世 | 科技早頭條
    · 動物保護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周六,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因癌症死亡。這頭25歲的雌性犀牛名為伊曼(Iman),自2014年從野外救助回來起,就患有子宮腫瘤。就在半年前,馬來西亞的最後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也不幸離世。蘇門答臘犀牛是現存的5種犀牛之一,也是其中體型最小的。蘇門答臘犀牛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現存數量僅剩約80頭,絕大多數都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島。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後,科學家或用其組織和細胞克隆它
    去年11月,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死亡,這讓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離滅絕又近了一步。「在這3頭犀牛(馬來西亞最後的倖存者)死亡之前,我們得到了它們的細胞,這些細胞仍然存活——這就是為什麼我很有信心。」洛克曼博士表示,「如果你沒有任何細胞,或者我們只有不再活著的組織,我們就不能做任何事情。我們只能把它放在一本書或博物館裡。但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可以利用的生物。」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後,科學家或用其組織和細胞克隆它
    去年11月,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死亡,這讓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離滅絕又近了一步。現在,馬來西亞科學家希望利用伊曼和其他它犀牛屍體的組織和細胞來恢復犀牛數量。該項目由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IIUM)的一個團隊進行,重點關注幹細胞技術和體外受精。該項研究的負責人之一、醫學博士穆罕默德·洛克曼·賓說,這個過程與克隆技術類似,目的是利用老犀牛的細胞生下一個新嬰兒。「在這3頭犀牛(馬來西亞最後的倖存者)死亡之前,我們得到了它們的細胞,這些細胞仍然存活——這就是為什麼我很有信心。」
  • 幹細胞給馬來西亞滅絕犀牛帶來復興的希望
    蘇門答臘犀牛是世界犀牛中最小的一種,2015年在馬來西亞宣布野外滅絕。它曾經在亞洲各地遊蕩,但由於狩獵和森林清理,它的數量在鄰國印度尼西亞減少到只有80隻。科學家們將希望寄托在實驗性幹細胞技術上,利用來自伊曼和另外兩頭死亡犀牛的細胞,使蘇門答臘犀的馬來西亞變種復活。&34;分子生物學家Md在他位於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的實驗室稱。
  • 幹細胞給馬來西亞滅絕犀牛帶來復興的希望
    蘇門答臘犀牛是世界犀牛中最小的一種,2015年在馬來西亞宣布野外滅絕。它曾經在亞洲各地遊蕩,但由於狩獵和森林清理,它的數量在鄰國印度尼西亞減少到只有80隻。世界犀牛中最小的蘇門答臘物種在2015年被宣布在馬來西亞野外滅絕。
  • 大馬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病逝 全球剩約80頭(圖)
    中新網11月24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當地時間23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因癌病逝。據悉,這種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但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據報導,25歲的母犀牛伊曼自2014年被捕獲後,一直在野生動物保護區接受妥善照顧,它23日病逝於婆羅洲沙巴。沙巴野生動物部門主任奧古斯丁說:「伊曼的死亡比預期要快,但我們知道,它已經開始承受極大痛苦。」2015年,馬來西亞曾宣布野生蘇門答臘犀牛絕種,最後一頭公蘇門答臘犀牛2019年5月離世。不幸不僅發生在馬來西亞。
  • 俄擬組建戰鬥機器人部隊;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病逝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牙齒保存著有關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健康信息。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人體的第一恆磨牙,揭示了終生的信息時間表。
  • 馬來西亞專家計劃克隆蘇門答臘犀牛
    據《每日郵報》報導,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專家計劃克隆世界上最稀有動物之一——蘇門答臘犀牛。 很久以前,這種犀牛曾生活在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中國的熱帶森林和沼澤地帶。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死亡,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有多遠?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UPI)報導,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當地時間23日因癌病逝,此前最後一頭雄性犀牛於今年5月死亡。蘇門答臘犀牛是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由於人類過度捕殺和棲息地受到破壞,已成為極度瀕危動物,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人類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有多遠?
    披毛犀在最後一次冰川期時生活在從蘇格蘭島直到韓國的廣大區域。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E·O·威爾遜形容蘇門答臘犀是一種「活化石」。蘇門答臘犀有兩隻角,一隻大的位於口鼻部的尖端,一隻小的位於其後。它們還長著尖尖的上唇,供攫取樹葉和樹枝之用。蘇門答臘犀是一種害羞的獨居生物,在野外總是尋找茂密的低矮灌木叢。
  • 馬來西亞的「袖珍」犀牛正式滅絕,世界上還剩不到80隻
    這個數字恐怕永遠算不出來,因為無數動物在悄無聲息中就滅絕了,11月23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死亡,宣告該國的此物種滅絕。 伊曼是馬來西亞婆羅洲犀牛保護區的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她死亡時2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