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財政部、商務部、全國婦聯印發文件,組織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以下簡稱「康養計劃」)。「康養計劃」目標任務是在2020年至2022年,培養培訓各類康養服務人員500萬人次以上,其中養老護理員200萬人次以上。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從業態發展現狀來看,全國養老護理員缺口很大;家政服務員尤其是中高端服務供給不足,特別是春節、農忙時節尤為緊缺;「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兩年來,每年至少需要職業育嬰員、保育員近1000萬人次。
2020年2月,健康照護師作為新職業正式列入我國職業分類大典目錄。健康照護師可在家庭、養老機構、社區等場所,承擔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病患者和殘障人士健康照護與生活照料雙重職能。與此同時,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已達4000多萬,對養老照護、康復護理的需求也很大。
「從業意願低、人員流動性大。近年來雖然市場供不應求,但照料護理服務業仍存在人難招、人難管、人難留的局面。從業人員沒有職業歸屬感、流動過於頻繁。」在談到康養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時,該負責人指出,從業人員老齡化趨勢明顯。調查顯示,成都市超過70%的家政服務員年齡超過45歲,25歲以下的家政服務員不足1%,行業老齡化趨勢嚴重,急需補充新人、年輕人。
此外,專業化人才缺口明顯。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消費者對於照料護理行業的要求明顯提高。除了洗衣、做飯、保潔、育兒等基本服務外,部分家庭還需要從業人員提供專業育兒、早教、膳食搭配、室內美化等更為專業的服務,有的家庭還希望從業人員能充當「管家」、「助手」等角色。而當前的從業人員文化程度、綜合素養和技能水平偏低,難以滿足專業化的需求。
該負責人還指出,總體來看,康養服務人員整體服務質量和水平不高,存在服務不規範、信譽缺乏等問題。有些照料護理服務人員缺乏良好的職業心態、職業道德和溝通能力,與僱主互不滿意。部分企業招聘家政服務員較為隨意,不經培訓直接上崗,大多數家政企業沒有建立家政服務人員的培訓機制,導致從業人員技能低、服務差、服務糾紛不斷。
「康養計劃」提出,健康照護、養老護理、家政服務、嬰幼兒照護等康養服務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和工作質量,直接關係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針對當前康養服務從業人員數量不足、職業技能水平不高等實際問題,「康養計劃」提出堅持培訓先行、人人持證,大規模、高質量開展康養服務人員職業技能培訓,並將充分利用現有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實訓基地,在全國建成10個以上國家級(康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強職業標準、培訓師資和教材建設,不斷提升康養培訓基礎能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