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11月10日訊(通訊員 王召根 記者 萬凌雲) 眼下正在進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也對保護區內江豚種群數量進行了一次「點名」。11月6日至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在結束2020年長江下遊段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後,聯合鎮江豚保區管理處採取截線抽樣法,重點考察鎮江保護區長江江豚(以下簡稱「江豚」)的群體數量及分布情況。令人欣喜的是,2天內觀測到江豚12群次38頭次,其中母子豚3對,分布以長江鎮江和暢洲北汊、焦北灘段居多。
現場
6日9時許,眾人從鎮江海事局大沙海事處登上考察船中國漁政030號,隨後主船和輔船啟航,越過長江主航道,駛向對面的鎮江丹徒區江心洲(又稱和暢洲)北汊。2003年經江蘇省政府批覆同意建立的「江蘇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範圍達57.3平方公裡,從徵潤洲的洲頭延伸到和暢洲的洲尾。保護區水域遼闊、水質優良、水草豐茂,特別是和暢洲北汊不通航,人類幹擾較少,為江豚提供了穩定的棲息繁育場所。
航行中,科考隊員將一種杆狀儀器隨纜繩拋入江水中。「這是聲學儀器A-TAG,專門用來監測江豚的發聲事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科考隊員顏元傑介紹,一根纜繩上綁有兩個A-TAG,並在繩間固定浮標,繩尾墜以重物,保證其在水層中不會上浮或沉底。
該儀器放入水中後,可記錄300米範圍內江豚發出的聲音事件。考察人員將通過對收集到的江豚聲事件進行分析,來進一步評估江豚的群體數量情況,用以與目視考察互相校正,並彌補目視考察的不足。
在考察船二層甲板上,科考隊員利用20×80雙筒望遠鏡、GPS、測距儀、角度尺等考察設備觀測江豚,並藉助對講機與隊友及船長交流。雖然當天西風1級,但江上風卷浪湧,江霧影響視線,水中浮物流動,科考隊員頂著風浪緊盯望遠鏡,時刻觀察著江面的情況。
駛入和暢洲北汊後,考察船減速慢行,大家都緊盯江面。 「能否觀測到江豚,與天氣、能見度以及觀測的水域環境關係較大。」顏元傑解釋說,受考察時間、行駛路線以及觀測範圍限制,很多時候沒有觀測到江豚,但並不代表該區域沒有江豚活動,只是沒有被實時發現。
「快看快看,江豚!」上午10時許,就在大家眼睛乾澀疲勞、有所懈怠時,顏元傑用手指著右前方江面喊了一聲。激動的人群立即望向江面,只見有黑色脊背拱出江面,隨後便不見了。
「是母子豚,注意觀察,馬上還會出現。」在顏元傑的提醒下,眾人準備好相機、手機等待。一兩分鐘後,江豚再次出現在考察船的右後方,但又瞬間消失,現場僅1人抓拍到。
「長江江豚是目前長江中唯一的鯨類動物,像人一樣用肺呼吸,一兩分鐘就要浮出水面呼吸1次。」顏元傑說,如果在視線範圍內,它出水換氣時,基本上就能看得到。江豚有時候也會跳出水面,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12時20分,大家的肚子已餓得咕嚕咕嚕叫,船長慢慢把考察船的速度降下來,準備拋錨吃飯。「快看,好多江豚啊!」突然,顏元傑在甲板上喊道。船上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江豚活躍的江面位置。1、2、3、4、5、6、7、8,還有兩對母子豚!一下看到大群江豚,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驚喜,頓時感覺太有收穫了。
顏元傑分析,保護區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和長江禁捕政策的實施,這種大群江豚出現的場面會更為常見。
「根據2018年科考結果,鎮江豚保區內大約生活著21-22頭江豚。」鎮江豚保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重點考察,希望摸清長江鎮江段尤其是保護區內江豚的「家底」,為下一步對長江江豚的就地保護及保護區的科學管理提供基礎數據。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