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名言」,自然是一些名人的金玉良言,往往這些話語,都是他們一輩子生活所總結出的經驗。作為舊上海灘上的著名大亨,杜月笙也曾說過不少名言,一直被後世奉為經典。然而您可能不知道,在杜月笙所說的話語中,有一句話明顯是錯誤的。這句錯誤的話語究竟說的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民國時期的上海灘,一直暗流湧動,各方勢力都在爭奪自己的利益,與此同時,動蕩的局面中也湧現出了不少梟雄,杜月笙就是其中之一。早年的杜月笙曾是水果行的學徒,後因其廣交朋友,為人處事圓滑,遂經人介紹,拜至大亨黃金榮門下。
從此以後,杜月笙開始平步青雲,從開公司販賣煙土,再到擠進青幫,只十幾年的工夫,杜月笙便成了與黃金榮平起平坐的「三大亨」之一,素有「江湖教父」之稱。
杜月笙能達到今日之成就,不僅僅有幸運的因素,主要還是因為個人的能力與智慧。在他的一生中,曾說出過不少名言,以至於被後世稱頌。諸如「做人有三碗面最難吃,人面,場面,情面」、「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別人」、以及「錦上添花的事情讓別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等等。不過在杜月笙諸多話語中,有一句話卻是帶有明顯錯誤的,這句話便是「長角的動物都不是食肉動物,一群人中最安靜的人往往最有實力」。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用一句糙一點的話來解釋,便是「咬人的狗不露齒」。不過如果非要較真的話,杜月笙的前半句話的確值得推敲,長角的動物果真都不是食肉動物嗎?我們倒不如研究一下。
如果從普遍意義上來講,大多數長角的動物的確都是草食性動物,這一點無可厚非。從進化學角度來看,食肉動物的捕獵目標也是動物,而在它們捕殺獵物時,必須要做到一招制敵,因此食肉類動物大多都會進化出尖銳的牙齒、鋒利的爪子、或者可怕的毒液等等。不過食草動物卻沒有如此擔憂,它們的進食對象是植物,完全可以自由攫取,因此進化出以上器官便顯得沒有必要。不過在進行抵禦或者同類相鬥時,一隻雄壯且裸露在外的角,可以起到十足的震懾作用,同時也能依靠自身無與倫比的衝擊力,配合頭上的角,給對手造成巨大傷害。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杜月笙雖是上海大亨,卻不是動物學家,長角的動物也不都是食肉類動物。下面小編就列舉幾例。
傑克森變色龍
傑克森變色龍主產於非洲肯亞與坦尚尼亞地區,其體型嬌小,體長約為25到35公分左右。這種變色龍對於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白天溫度必須維持在28℃左右,而夜晚溫度不可低於22℃,否則它們的身體就會出現不適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傑克森變色龍與其他變色龍有著明顯不同的地方,即雄性傑克森變色龍頭上有三根向前的尖角,主要用於雄性之間爭奪配偶的戰鬥。雖然它們的性格十分溫和,但是這些小精靈卻是十足的食肉類動物,主要以草蜢、蟋蟀、樹木害蟲為食。
2.角蝰蛇
角蝰蛇屬於爬行綱中的一種劇毒蛇類,也有黑斑角蝰蛇之稱,主要以小型動物為食。一般來說,蝰蛇體長在0.9至1.3米左右,背面暗褐色且帶有淡褐色鏈狀橢圓斑三列,腹部為灰白色,每片腹鱗之上有3-5個紫褐色斑點,且前後綴連略呈縱行。
尤為明顯的是,在角蝰蛇的三角頭上,有一對灰色的角。不過遺憾的是,現今生物學界尚未知悉角蝰蛇雙角的作用,猜測其可能是一種避敵手段。
3.獨角鯨
獨角鯨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屬於深層潛水者,主要覓食海底棲息生物,包括比目魚、北極鱈魚以及海豹等動物,是海洋中殘忍的獵殺者。
顧名思義,獨角鯨因獨角而聞名,據研究稱,獨角鯨的長角一般可達到2-3米左右,主要呈螺旋紋狀。不過生物學家認為,獨角鯨的長角只是其在家庭地位中的一種象徵,並不能進行禦敵或捕獵,其頭上的角越粗壯,則代表該獨角鯨的家族地位越高。
4.食肉牛龍
食肉牛龍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因其頭上長有一對類似牛角的觸角而得名。古生物學家認為,食肉牛龍是現今發現恐龍種類中奔跑速度最快的恐龍,有「白堊紀獵豹」之稱。食用牛龍長有鋒利的牙齒,專門以捕殺其他小型恐龍為食,其性格十分兇殘。
至於為何食肉牛龍會在頭上長一雙角?起初科學家們認為,這雙角很可能用於捕獵,但是以計算機分析食肉類牛龍體型的結果來看,其觸角弱小,不適合強烈撞擊,只適用於平面衝撞,故此這對角應該只用於同種之間的爭鬥,如爭奪統治權與配偶等。
綜上來看,杜月笙的名言的確不嚴謹,不過從現實意義上來講,其主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還是完全正確的,提醒人們注意身邊的老實人,這些人都是不簡單的角色。最後小編要說的是,我們要以寬容的角度看待這句話,繼而領悟其中的精髓。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