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西藏,我的腦海裡除了布達拉宮外,還有藏民們手中搖個不停的轉經筒。
原來以為這是一件特殊的樂器,後來才發現那是誦念經文的「法器」。但心裡還是在想:世界上有沒有類似的樂器呢?
當然有!它就是卡巴薩(cabasa),中文名鐵沙鈴、串珠鈴。在日本,人們也稱之為「瓢簞」。
「瓢」即葫蘆殼做成的勺,「簞」為盛放飯食的竹器,這看似與鐵沙鈴沒什麼關係,但細究後,卻發現是對原始鐵沙鈴外形的描述。
鐵沙鈴起源於非洲傳統的珠葫蘆樂器agbe。agbe由乾燥的橢圓形或梨形葫蘆構成,葫蘆的外表面有一層珠網,最最下面是一個支撐的手柄。
19世紀50年代,由於進口貿易的限制政策,很多樂器無法進入美國市場。
於是,專攻民族樂器和拉丁打擊樂設計和製造的公司Latin Percussion(LP)的創始人馬丁·科恩便在自己的車庫發明了現代版的agbe,這就是今天的鐵沙鈴。
鐵沙鈴屬於打擊樂器,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上端為一個圓柱體,圓柱體外圍包裹了一層鬆散的鋼珠;下端則為一個固定的手柄。
通常情況下,演奏者都是一手握住手柄,一手放在鋼珠串上,以來迴轉動的形式發出聲音。
當然,你也可以通過上下搖晃,使鋼珠串和凹凸坑紋相互碰撞、摩擦產生響聲,這種方法有點類似於沙槌、串鈴等散響的演奏方式。
此外,還可以通過拍打珠鏈或圓柱筒來製造聲音。雖然這種方式發出的聲音較低沉,但結合前面兩種方式一起使用的話,也可以創造出動聽的音樂。
只用一手持手柄,透過把樂器上下擺動,令各珠練及(或)凹凸坑紋互相擦撞而產生聲響,原理和沙槌一樣。
當摩擦鋼珠時,它會發出咔嗒咔嗒的金屬聲,有點類似於響尾蛇發出的聲音。而且,節奏感和韻律感很強。
現代版的鐵沙鈴有不同的大小和類型,不同尺寸會產生不同的聲音。一般情況下,較大的鐵沙鈴,聲音更響亮,小一點的聲音則更柔和。
和其他樂器一樣,鐵沙鈴也有其衍生品。除傳統的agbe外,還有腳踩式、手搖式、支架式等等。
由於鐵沙鈴是用力最小的打擊樂器,只須透過微量的手部運動,便能令樂器發出聲響。
由此也經常被用於音樂治療或物理治療,藉以訓練患者的手部活動能力及觸覺感官。
在音樂治療過程中,鐵沙鈴無需音樂基礎,操作簡單易學,且聲音效果明顯,個人發出的聲音也可由音樂治療師協助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