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經筒,也叫轉經輪、瑪尼經筒、經鼓等。被稱作瑪尼經筒是由於轉經筒表面都鐫刻有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從廣義而言,轉經筒屬於法器的一種,是藏傳佛教信眾進行祈禱、祝願、積累功德等之用。轉經筒不僅為藏傳佛教所獨有,在外形上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轉經筒形如桶,中間有支柱,上下兩端固以軸承,可使經筒旋轉。經筒內裝有經文典籍。從材質而言,有木製、金屬、金屬和木質混合、皮製等幾種。通常在外表包裹以白銀、白銅、黃銅、布、綢緞、牛羊皮等,繪有諸佛菩薩、吉祥圖案和六字真言等。
轉動轉經筒的含義是:每轉動一次,就等於念誦胎藏所有經文以及表面六字真言一次,可積累功德和福報。
轉經筒的起源,可以看作是佛教在藏區早期傳播時的一種方便法門。對於當時絕大多數為文盲的信眾而言,念誦經文或聆聽高僧活佛宣講教義存在著相當的難度。一如淨土宗念誦阿彌陀佛佛號就可往生西方淨土佛國,轉動瑪尼筒就成了簡單易行的積累功德方式。
轉經筒不論大小,作用是一樣的。從形式上可劃分為固定和手持兩種。
固定式轉經筒,存在於幾乎所有藏傳佛教寺院,數量不一,從幾個到上千,數量遵循佛教吉祥數字和佛法教義,通常有環繞寺院、壇城一周的108轉經筒,或安置於佛塔基座上的27、36個等。
由於轉經筒有手動、風動、水動、腳踏式、電動等多種形式,在水流之上以及風力較大的隘口等處也會有固定式轉經筒。
具有特殊意義的轉經筒,則設有單獨的小房間(殿)。
這種特殊意義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胎藏的典籍通過高僧活佛的加持,誦念次數動輒以億計算,非常殊勝。另一種則專門針對某項功德或因緣而特製的轉經筒。如上圖,是東谷寺的「百字明咒」轉經筒。在轉經筒的外表,銘刻百字明咒,是東谷活佛為僧眾消除違緣而授意製作。
固定式轉經筒,規格尺寸多種多樣,直徑從幾十公分到幾米不等,乃至十米的特大型轉經筒。尺寸的不同,取決於安放位置和動力因素。風動的轉經筒通常較小,水動的則適中,大型和超大型的轉經筒多用電動和信眾人力轉動。
手持式轉經筒,是藏傳佛教信眾拿在手中,可隨時隨地轉動著進行祈福和積累功德的小型轉經筒。這種手持轉經筒,一般而言無胎藏,外表以銘刻六字真言為主。在藏區,手持轉經筒和佛珠可以說是藏族同胞的標配,幾乎人手一個。
手持式轉經筒也有的大小,大的加上手柄,高達五六十公分,需要用雙手捧著進行轉動,多見於轉山和轉大昭寺(八廓街)等轉經活動中,小的只需一隻手就可以轉動,多為隨身攜帶。
中華福運輪
中華福運輪是目前申請了金氏世界紀錄的最大轉經筒,位於青海海南州貴德縣黃河之畔。
中華福運輪是貴德縣打造黃河文化,推進國家級旅遊休閒度假區建設項目之一,整個景區由博物館、倒影池、轉經輪三部分構成。雖然並非出於宗教信仰而建造,但在整個建設過程中,依舊遵循了嚴格的藏傳佛教儀軌。
據相關資料記載,中華福運輪經輪主體高42米,其中經筒高度26.3米,直徑為10米,底座高15米。經輪內部藏有36億字的六字真言。其轉動方式為水動+電動。
中華福運輪直徑10米象徵著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佛即:東方善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方無量明佛、北方相德佛、東南方無憂德佛、西南方寶施佛、西北方華德佛、東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廣眾德佛、下方明德佛的加持。
中華福運輪內部藏有《甘珠爾》200部。表面上部塑有佛祖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五方佛及獅面佛母共八尊佛像,中間為以「吉祥八寶」和十相自在交叉浮雕,底部為16供養仙女。
16供養天女也叫16供養佛母,藏傳佛教密宗中對佛有供養之責的十六位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