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用熱水袋取暖小心發生低熱燙傷

2021-01-08 海峽網

睡覺用熱水袋取暖 小心發生低熱燙傷

N本報記者 林寶珍

最近幾天,福州天氣變冷了。在加衣服的同時,不少人也用上了熱水袋或電暖寶,還有一些年輕人則隨身帶著暖寶寶。據介紹,每年冬天都有因使用熱水袋而發生低熱燙傷的例子,特別是患有糖尿病或中風後遺症的老人,因為末梢循環出現障礙,神經功能受損,感覺較遲鈍,對熱和痛覺不敏感,在使用熱水袋等取暖器時更應該小心。

醫生建議,冬季在使用熱水袋時,要注意水溫不要太熱,時間不要太長,最好是睡覺前放在被子裡,睡覺時取出來。一旦發生燙傷,應立即用冷水衝洗燙傷部位10至20分鐘,衝洗到沒有痛感為止,這樣能局部快速降溫,減輕燙傷深度,後遺疤痕少。然後儘快到醫院進一步治療,注意不要在傷處亂塗藥水或藥膏。

晚上用熱水袋暖腳,老太被燙出兩個水泡

前天,一位75歲的陳老太被家人送進福州總醫院燒傷科,老人的小腿上有一大片紅斑,還鼓起了兩個大水泡。一問才知道,惹禍的是一隻熱水袋。原來,陳老太到了冬天就有手腳冰涼的毛病,晚上不用熱水袋根本冷得沒辦法睡。這幾天天氣寒冷,前一晚老人早早地把熱水袋灌好放在腳邊。可能睡得太熟,一覺醒來,墊著熱水袋的腳居然不知不覺被燙傷了。

總院燒傷科江榕醫生介紹,像陳老太這種情況,熱水袋並未破裂,但自己卻被燙傷了,這種燙傷叫「低熱燙傷」。這是冬季很常見的病例,特別是低溫的春節前後。今年冬天氣溫下降以來,也已接診幾例。冬季人體末梢神經反應比較遲鈍,皮膚的感覺也弱了很多。接觸熱水袋時間過長,皮膚可能並沒有感覺燙,但熱力已經滲透到軟組織而形成燙傷。尤其是患有糖尿病或中風後遺症的老人,因為末梢循環出現障礙,神經功能受損,感覺較遲鈍,對熱和痛覺更不敏感,燙傷就在所難免了。

孩子也是低熱燙傷的多發人群

診室裡,一名3歲的小男孩也是因為被熱水袋燙傷而來就診。男孩的媽媽介紹,前一天晚上怕孩子晚上睡覺凍著,就灌了一個熱水袋放在被窩裡,她擔心熱水袋太燙,還特意用毛巾裹了一層。但是不知什麼時候,外面的毛巾鬆掉了,熱水袋直接貼著兒子嬌嫩的大腿,結果就燙傷了。

江醫師說,孩子也是低熱燙傷的多發人群。孩子的皮膚很嬌嫩。有些家長認為,在熱水袋外面用布包一層,不直接接觸到皮膚就不會導致燙傷。其實,這是個誤區,熱水袋外面包的一層布,隔熱效果並不好,熱量還是會持續傳到皮膚上。要是包裹的包鬆脫了,那就更危險。因此,給寶寶用熱水袋時水溫不要太高,取暖的時間也不要太長,晚上睡前給寶寶用一下,等寶寶睡著後,再把熱水袋取出。另外,用時一定要把熱水袋的蓋擰緊,防止水流出來燙傷。

低熱燙傷也會傷得很深

熱水袋引起的低熱燙傷和高溫燙傷不一樣,表面上燙傷的面積不大,表皮看上去也不是非常嚴重,但往往燙傷得比較深。因為低熱燙傷是溫度在局部作用時間過長,熱力慢慢滲透進軟組織而引起的,有的皮膚甚至直接變硬變黑,傷得更深。

「每個人對熱的耐受不同,有時候,你將50℃左右的熱水袋放在身上某個部位取暖,雖然感覺不到燙,但時間長了,持續熱量積累,容易導致低熱燙傷。特別是下肢血液循環慢,而腳踝處的皮膚又特別薄,低熱燙傷的概率很高。」江醫師說,低熱燙傷開始時,皮膚可能就紅紅的一塊,有刺痛感,過一兩天,皮下組織壞死,有出水泡、表皮破損的現象,下肢血液循環慢,傷口癒合起來比較慢。

值得提醒的是,低熱燙傷多發生在寒冷的冬夜,由於熱源絕對溫度不是特別高,即使被燙,也是「很溫和」、「有點痛又不太痛」,很多患者受燙時仍處在深度睡眠中,往往是第二天甚至是兩三天後穿衣、脫衣時摩擦到傷處有較明顯的不適才發現傷口。另外,由於傷口面積不大,很多人都不太當回事,到水泡破裂滲出、紅腫發炎才上醫院就診。

低熱燙傷不要亂塗抹藥

發生低熱燙傷後,很多人都是自己在家塗抹一些藥膏,實在好不了才上醫院的。

對此,燒傷專家提醒說,輕度的燙傷如皮膚只出現網狀紅黑色斑的,問題不大,只需及時用保溼潤膚產品細加護理,一個星期左右就能恢復;但對於局部皮膚已經出現硬痂、硬水泡的,往往該部位的細胞、神經壞死已不可逆,雖然一般面積不大、痛感不明顯,也應及時到醫院敷藥,切莫在家中塗抹各種東西,以免處理不當汙染創面,嚴重者久拖可致皮膚潰爛,長時間難癒合。就醫前,建議不要抹可加重創面顏色的藥水,以免影響醫生觀察判斷。

相關焦點

  • 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當心這些燙傷的兇器!
    我們有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暖腳腳墊、暖手聖「蛋」等一大批神器。便宜、方便攜帶、保暖持久,冬季必備。實在不行,咱還有熱水杯和堅強的意志力!所以,入冬,我們不怕。不過呢,這些保暖好物,好用是好用,但卻有危險。比如熱水袋,用的時候覺得溫暖舒服;可第二天醒來,發現腳莫名其妙起泡了——原來,是被熱水袋燙傷的。
  • 低溫也能燙傷?這些「取暖神器」,給孩子用要小心!
    >  一旦使用不當  可能讓娃「很受傷」  「低溫燙傷」多發季  悄無聲息危害大  前幾日,杭州的張女士怕女兒太冷,睡覺前便衝了熱水袋放在她的被窩裡。  熱水袋  市面上的熱水袋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假冒偽劣產品乳膠質量差,隔熱效果不好,再加上使用年數過久,導致乳膠老化,很容易造成燙傷。另外,如果栓子密封性不佳,滾燙的熱水流到皮膚上,也會造成燙傷。
  • 小心!暖寶寶、熱水袋竟然會低溫燙傷!特別是這幾類人群要注意……
    天冷了,暖寶寶該買了,熱水袋拿出來了。注意啦,這些取暖設備雖然溫度不高,但是很容易造成「低溫燙傷」! 隨著氣溫降低,暖寶寶、熱水袋等各種便捷取暖設備也開始走俏。對此,專家提醒,這些取暖設備雖然溫度不高,但由於與皮膚接觸時間長,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皮膚「低溫燙傷」。
  • 暖手寶、熱水袋...是冬季取暖,還是一場「文火烤肉」?
    低溫燙傷指機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一般指44-50℃)的熱源,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①低溫燙傷往往發生地靜悄悄。這是因為使用取暖物品時,由於溫度不會太高,我們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逐漸適應了這種溫度,但這就好像「文火燉肉」一樣,皮膚的表層組織在低熱的狀態下會逐漸脫水,引起損傷。
  • 冬季「取暖神器」齊上陣,「低溫燙傷」要警惕!
    南方人過冬實在是太難了吃飯時只有飯是熱的躺被窩喘氣還凍鼻子去浴室洗澡邊洗邊抖那麼沒有暖氣的南方人到底靠什麼取暖?而只要44℃,持續時間達6個小時皮膚就會出現低溫燙傷。什麼是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45℃~50℃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如同「文火燉肉」。這類燙傷與高溫燙傷不同,它的創面面積看上去較小,早期大多只是紅腫、水泡、發白,看著不嚴重,但實際可能損傷深至皮下組織、肌肉等,造成深層組織壞死。
  • 天冷了熱水袋暖腳 7歲女孩小腿低溫燙傷
    他們沒想到:一隻小小的熱水袋,竟會惹出這麼大麻煩,小腿的疤痕連整容都不一定有用。  在燒傷科主任傅智慧的專家門診中,一上午接診了7名熱水袋導致的低溫燙傷病人。傅主任說:「不少人的傷口,一個多月都沒有長好,來醫院一看,都是低溫燙傷。」
  • 晚上睡覺腳冷,她將熱水袋放進被窩,結果第二天腳上起了個大泡
    沒有暖氣的南方,過冬除了一身正氣,還有暖手寶、熱水袋、暖寶寶貼等「取暖神器」,保護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自己。這些東西是暖和了不少,低溫燙傷的事情也是時有發生。#低溫燙傷#一位朋友晚上睡覺腳冷,就灌了熱水袋,結果第二天起床驚呆了!一開始這麼大沒在意!慢慢就開始變大變圓!
  • 暖手袋暖出低溫燙傷 該怎麼處理?
    氣溫驟降,各種「暖」物已悉數登場,手捧一個熱水袋,或躲在暖風機旁睡一覺,對於怕冷的人來說,再享受不過了。可是,這些小小的取暖設備也會惹出大麻煩。  比如,長時間緊貼熱水袋,結果「暖」出了一個小水泡,可能多數人的處理方法會像下面這位金女士一樣,結果追悔莫及。  大冬天的,用熱水袋暖被是常事,怕冷的金女士也有這樣的習慣。
  • 燒傷專家教你正確使用取暖神器 避免低溫燙傷
    華龍網1月9日23時訊(記者 黃宇 實習生 陳哚朵)極端天氣來襲,除了翻箱倒櫃找出厚實冬衣外,電暖寶、熱水袋、電熱毯、暖寶寶、吹風型取暖器等「神器」,也該出場了。西南醫院燒傷科專家提醒市民,小心「低溫燙傷」。
  • 一個不留神,暖寶寶&熱水袋就會「傷」你很深
    如果這時的你身上貼滿暖寶寶,腳下踩個熱水袋,再裹上個大棉襖,要是能再披個電熱毯,自充電的那種,簡直不要太完美了!千萬不要得意太早!據說,這些取暖的傢伙,在暖萌的外表下,有著一顆「傷」人的心。什麼「傷」?對,沒錯,就是「燙傷」的「傷」。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熱水袋發生爆炸?冬季警惕「溫暖殺手」
    南方的小夥伴在屋裡除了用意志力麻醉自己「我一點都不冷」外,暖寶寶、空調、電熱毯、「小太陽」也統統上陣……但你知道嗎?這些取暖「神器」背後有許多安全隱患。今天袋鼠麻麻要和大家嘮嘮如何健康、安全地取暖。一、暖寶寶: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暖寶寶是利用化學原理,撕開包裝即可發熱的貼片,發熱溫度一般在60~70℃之間,發熱時間為10~12小時。
  • 女子將熱水袋放腹部取暖,半夜被子深紅色一片,下肢火辣辣地疼!
    寒潮來襲,天氣寒冷,很多市民都會選擇用熱水袋取暖,但用熱水袋取暖也有風險。近日,江蘇揚州的李女士在使用電熱水袋取暖時,熱水袋突然炸裂,流出的高溫液體將其下肢嚴重燙傷。「在被子裡,就聽到炸的一聲。」在醫院的病房裡,李女士說起當天發生的事兒,依然心有餘悸。
  • 央視曝光「傷人暖寶寶」:睡一覺就被燙傷,卻有無數孩子在用……
    很多人趕緊把收藏起來的秋褲拿出來穿上,還在不停網購各種設備取暖過冬。尤其是為了不讓孩子凍著,更是把他們武裝到牙齒,但有一種隱患我們當家長的必須要注意,那就是「低溫燙傷」。央視新聞之前就曝光過,冬季低溫燙傷頻發,熱水袋成罪魁禍首,有不少人被意外燙傷。
  • 警惕日常生活中的取暖「殺手」
    大聲告訴我冬天的取暖神器有什麼?!    暖寶寶!熱水袋!電暖氣!電熱毯!……    最方便的是什麼?!    暖寶寶!!!    暖寶寶日常可以貼到衣服上,寒冬穿衣也不會太過臃腫,簡直是各路仙女的最愛。    可是你知道暖寶寶使用不當殺傷力有多大嗎?
  • 天冷,這樣做孩子容易被燙傷|提醒
    不過,這些取暖設備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傷到自己,最近,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就接診到不少被熱水袋等取暖設備燙傷的患者,10歲的冉冉(化名)就是其中一位。腿上冒出大水泡都是「貪暖」惹的禍幾天前,冉冉早上起來,突然發現自己腿上冒出個水泡,嚇得他連忙用手摳,把水泡摳破了。
  • 一不留神腿上冒出大水泡網狀花紋 寒冬裡取暖你要注意這些……
    原來,冉冉媽媽每晚睡覺前都會給冉冉衝個熱水袋。睡覺時,冉冉就把熱水袋夾在大腿位置,一晚上下來,被熱水袋燙傷了。「別看熱水袋不太燙,燙起你來毫不留情面。」卜醫生解釋,冬天,皮膚對外界溫度的感覺會變得遲鈍,特別在熟睡中,皮膚對外界溫度更不敏感,如果貼著熱水袋的位置長時間不變,就很容易燙出水泡,形成低溫燙傷。
  • 以案釋法:熱水袋破裂致女孩下肢燙傷 該由誰擔責?
    正文 來源:荊州新聞網 時間:2020-04-30 09:22荊州新聞網消息(通訊員張艾)在寒冷的冬天,不少人都習慣用熱水袋取暖,價格不貴又使用方便。但你知道嗎?小小的熱水袋可能藏著大大的隱患,使用質量不合格的熱水袋,一旦發生破裂或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 暖手寶、暖足貼、暖腳寶……新式取暖神器風靡潮人圈,年輕人低溫...
    該院皮膚科主任高英介紹,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當皮膚接觸60℃的熱源持續超過5分鐘,接觸44℃熱源且持續6個小時,就可能對皮膚造成損傷。有些取暖設備剛開始接觸時不覺得燙,也不會有強烈疼痛感,但接觸得久了,熱量持續積累就可能造成低溫燙傷。
  • 冬天用這些取暖器要注意!近期多人「暖」出病來!
    熱水袋、暖風機、暖寶寶……到了冬天,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取暖設備受到很多市民的歡迎。不過,這些取暖設備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傷到自己,最近,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就接診到不少被熱水袋等取暖設備燙傷的患者。1、暖風機對著吹小心吹花皮前不久,上述醫院皮膚科副主任卜璋於卜醫生還接診了一位年輕的女性患者周小姐(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