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用熱水袋取暖 小心發生低熱燙傷
N本報記者 林寶珍
最近幾天,福州天氣變冷了。在加衣服的同時,不少人也用上了熱水袋或電暖寶,還有一些年輕人則隨身帶著暖寶寶。據介紹,每年冬天都有因使用熱水袋而發生低熱燙傷的例子,特別是患有糖尿病或中風後遺症的老人,因為末梢循環出現障礙,神經功能受損,感覺較遲鈍,對熱和痛覺不敏感,在使用熱水袋等取暖器時更應該小心。
醫生建議,冬季在使用熱水袋時,要注意水溫不要太熱,時間不要太長,最好是睡覺前放在被子裡,睡覺時取出來。一旦發生燙傷,應立即用冷水衝洗燙傷部位10至20分鐘,衝洗到沒有痛感為止,這樣能局部快速降溫,減輕燙傷深度,後遺疤痕少。然後儘快到醫院進一步治療,注意不要在傷處亂塗藥水或藥膏。
晚上用熱水袋暖腳,老太被燙出兩個水泡
前天,一位75歲的陳老太被家人送進福州總醫院燒傷科,老人的小腿上有一大片紅斑,還鼓起了兩個大水泡。一問才知道,惹禍的是一隻熱水袋。原來,陳老太到了冬天就有手腳冰涼的毛病,晚上不用熱水袋根本冷得沒辦法睡。這幾天天氣寒冷,前一晚老人早早地把熱水袋灌好放在腳邊。可能睡得太熟,一覺醒來,墊著熱水袋的腳居然不知不覺被燙傷了。
總院燒傷科江榕醫生介紹,像陳老太這種情況,熱水袋並未破裂,但自己卻被燙傷了,這種燙傷叫「低熱燙傷」。這是冬季很常見的病例,特別是低溫的春節前後。今年冬天氣溫下降以來,也已接診幾例。冬季人體末梢神經反應比較遲鈍,皮膚的感覺也弱了很多。接觸熱水袋時間過長,皮膚可能並沒有感覺燙,但熱力已經滲透到軟組織而形成燙傷。尤其是患有糖尿病或中風後遺症的老人,因為末梢循環出現障礙,神經功能受損,感覺較遲鈍,對熱和痛覺更不敏感,燙傷就在所難免了。
孩子也是低熱燙傷的多發人群
診室裡,一名3歲的小男孩也是因為被熱水袋燙傷而來就診。男孩的媽媽介紹,前一天晚上怕孩子晚上睡覺凍著,就灌了一個熱水袋放在被窩裡,她擔心熱水袋太燙,還特意用毛巾裹了一層。但是不知什麼時候,外面的毛巾鬆掉了,熱水袋直接貼著兒子嬌嫩的大腿,結果就燙傷了。
江醫師說,孩子也是低熱燙傷的多發人群。孩子的皮膚很嬌嫩。有些家長認為,在熱水袋外面用布包一層,不直接接觸到皮膚就不會導致燙傷。其實,這是個誤區,熱水袋外面包的一層布,隔熱效果並不好,熱量還是會持續傳到皮膚上。要是包裹的包鬆脫了,那就更危險。因此,給寶寶用熱水袋時水溫不要太高,取暖的時間也不要太長,晚上睡前給寶寶用一下,等寶寶睡著後,再把熱水袋取出。另外,用時一定要把熱水袋的蓋擰緊,防止水流出來燙傷。
低熱燙傷也會傷得很深
熱水袋引起的低熱燙傷和高溫燙傷不一樣,表面上燙傷的面積不大,表皮看上去也不是非常嚴重,但往往燙傷得比較深。因為低熱燙傷是溫度在局部作用時間過長,熱力慢慢滲透進軟組織而引起的,有的皮膚甚至直接變硬變黑,傷得更深。
「每個人對熱的耐受不同,有時候,你將50℃左右的熱水袋放在身上某個部位取暖,雖然感覺不到燙,但時間長了,持續熱量積累,容易導致低熱燙傷。特別是下肢血液循環慢,而腳踝處的皮膚又特別薄,低熱燙傷的概率很高。」江醫師說,低熱燙傷開始時,皮膚可能就紅紅的一塊,有刺痛感,過一兩天,皮下組織壞死,有出水泡、表皮破損的現象,下肢血液循環慢,傷口癒合起來比較慢。
值得提醒的是,低熱燙傷多發生在寒冷的冬夜,由於熱源絕對溫度不是特別高,即使被燙,也是「很溫和」、「有點痛又不太痛」,很多患者受燙時仍處在深度睡眠中,往往是第二天甚至是兩三天後穿衣、脫衣時摩擦到傷處有較明顯的不適才發現傷口。另外,由於傷口面積不大,很多人都不太當回事,到水泡破裂滲出、紅腫發炎才上醫院就診。
低熱燙傷不要亂塗抹藥
發生低熱燙傷後,很多人都是自己在家塗抹一些藥膏,實在好不了才上醫院的。
對此,燒傷專家提醒說,輕度的燙傷如皮膚只出現網狀紅黑色斑的,問題不大,只需及時用保溼潤膚產品細加護理,一個星期左右就能恢復;但對於局部皮膚已經出現硬痂、硬水泡的,往往該部位的細胞、神經壞死已不可逆,雖然一般面積不大、痛感不明顯,也應及時到醫院敷藥,切莫在家中塗抹各種東西,以免處理不當汙染創面,嚴重者久拖可致皮膚潰爛,長時間難癒合。就醫前,建議不要抹可加重創面顏色的藥水,以免影響醫生觀察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