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曾因為一女子敲碎官員的牙齒?關於著一說法歷史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首先介紹一下朱元璋的出身,其次是他成為帝王的過程,就明白這個問題的緣由所在了。朱元璋,濠州鍾離人(位於今天的安徽鳳陽),出生在窮苦的農民家庭。至正四年,朱元璋的父母兄長因感染瘟疫相繼去世,留他一人孤苦。便去了皇覺寺剃髮為僧,這時的朱元璋年僅十七歲。
次地感受到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又因為其受到了白蓮教的影響,在他內心的深處埋下了反元鬥爭的種子。而後加入了紅巾軍。加入紅巾軍隊他,作戰勇敢又有謀略,在被提升為總管後注重招攬人才,逐漸擴充自己的勢力。在北伐戰爭勝利後順利在應天登基為帝。定國號為明,建元洪武,這一年就是洪武元年,以應天為都,朱元璋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王朝建立後,選妃一事必不可少。明太祖朱元璋在吸取前朝後宮幹政,外戚亂政的教訓,在後宮后妃的挑選方面及其嚴格。還修改了《女訓》作為管理後宮的法則。在挑選妃子的方面也有這樣的一些規定:天子親王的後人減少,多選民間女子,側重清貧人家的女子,但迫於實際情況沒有辦法實現。後還是採取規範的八級淘汰制挑選妃子。
在如此嚴苛的選妃制度下,朱元璋會因為看上一女子而無法招進宮而苦惱?當然不是,身為皇帝納妃的權力還是有的。那為什麼會有官員告訴他辦法後,敲碎他的牙齒一事呢?在《國初事跡》中有這樣的記載:宮中有一宦官向皇帝推薦了一位熊氏女子(熊宣使的妹妹),相傳美若天仙,可與西子貂蟬媲美,楚楚動人。
朱元璋便對此女子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於是親自去熊宣使家裡一睹熊氏女子的芳容,這一見,發現此女子確實美,「手如削蔥根」「口若含朱丹」,使朱元璋念念不忘。
明太祖回宮後便生出詔熊氏入宮的念頭,憑著皇帝的權力,納一妃子應該很順利。但一位言官上奏,表明熊氏已經與參議楊希聖先有了婚約,將有婚約的女子招進後宮,多少不合情理,難免會被百姓議論,冠以「搶奪人妻」的罵名。但作為官員也並非是勸朱元璋放棄熊氏,而是暗示皇帝另出計策,免得落人口舌。
朱元璋性情好猜疑,對這位官員的建議生了疑慮。在朱元璋看來有婚約但是沒有結婚。這不算「搶奪人妻」況且從民間選以有婚約的女子為妃,這也不是頭一樁。這位官員的提議激怒了朱元璋,認為這是官員插手了皇帝的私事,為之震怒,令人打碎了這位官員的牙齒,據記載這位官員名為張來碩。
此事結束後,熊氏就會入宮?不,朱元璋礙與面子並沒有詔熊氏入宮,而這件事也沒有就此作罷,還被朱元璋記恨。熊氏未婚夫參議楊聖希被誣陷貪汙,論罪應被誅殺,但朱元璋想出的更生不如死的懲罰方式「黥面」楊聖希被朱元璋割了鼻子被貶,熊氏也依舊是跟隨著楊聖希。
熊氏被朱元璋看上,應官員上書被敲碎牙齒的戲碼,導致未婚夫被皇帝記恨,未婚夫被陷害後沒有依法處置,而是用了一種生不如死的懲罰「黥面」割去鼻子流放。由此也可見朱元璋的氣量。在無法得到一女子之後,遷怒於官員及其於女子相關的家屬,沒有依法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殘忍暴虐 ,確實有不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