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秦腔愛好者,除在劇院、廣場、廟會、大型活動場所等觀看專業劇團演唱外;還到各地廟會、過年過會及個人過紅白喜事、做壽、開業慶典等機會觀賞劇團、自樂班等場合聽戲看戲、近距離的欣賞秦腔藝術工作者的表演;利用休息之機到長安廣場、韋曲西街、正街、燈具廠十字、樊家十字、南街等處觀賞社區、鄉村自樂班的演唱,在稠人廣眾後暗自擊拍或輕唱,自娛自樂、陶醉其中。前不久,我參加陝西廣播電視臺<<夜話秦腔>>徵文活動,在數百位徵文者中榮獲三等獎,獎給我商芳會、十大民間唱將等數盒秦腔名家碟片和書法作品等,並同省電臺著名主持人劉軍、楊瑤交流、合影留念。<<各界導報>>3569期七版<<景家堡>>刊載後,筆者發現沒有秦腔名家、長安劇團原團長王正秦等藝術家資料;並同各界文友交流、同秦腔迷趙康生老師等人交談,參考有關資料後、現補充之。
王正秦 (1920年3月15日生,2000年10月2日故去) 西安市草灘景家堡人(井家堡)。中共黨員、秦腔著名老藝人,西安草灘民盛社、西關新民社、長安劇團創建人。他是著名劇社科班學生,一生演戲無數、文武小生出科,大淨二花臉都能演、大醜小丑演的出色,關公戲也拿手、古典和現代戲都能來,並且一直是劇社、劇團的領軍人物、戲壇政界都有其地位和影響;1979年任長安縣政協常委、1981年當選長安縣人大代表,1985年在其65歲時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為秦腔事業奉獻了寶貴的一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秦腔名家。
王正秦在西安西關、長安等地的老戲迷心中有著很好的印象。王正秦從10歲學戲到76歲退休,為秦腔藝術奮鬥66年;他是三個班社的創建人,他的藝術生涯、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非常突出。王家兄弟(王正秦、王正西、王輔敏、鄭毓秦等)從藝生涯涉及7個班社(三原秦鍾社、西安正俗社、西安正藝社、武功秦聲社、周至署民社、草灘民盛社、西關新民社和長安劇團)。王家兄弟對秦腔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終生的努力;草灘王家6個親人(王正秦妻王桂英、王正西妻朱引兄)對新民社和長安劇團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沒。
王正秦1949年前後主演的劇目甚多,涉及文武小生、大花臉、二花臉、丑角、紅臉關公戲等行當;1949年他還反串演過旦角戲,實為秦腔全能把式。此外,在秦腔界家庭組合不少,但象西安草灘王家三兄弟一起演戲幾十年、同臺上演《三休樊梨花》〈〈小二黑結婚〉〉〈〈夜戰馬超〉〉等戲的人卻不多。王家六口同在西關新民社、長安劇團演戲的家庭更少,在陝西秦腔戲曲的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可謂名副其實的梨園之家。
王正秦10歲投奔秦鍾社學戲時起名王生秦,跟姜望秦、劉裕秦(即劉易平)、惠醒秦等人是一科學生、但他最小。秦鍾社是民國時期西安著名班社之一,社長正是劉毓中之父劉立傑(劉立傑1915---1924年在易俗社當教練導演9年,1925年到三原組建秦鍾社)。王正秦師從武小生劉順林(長安區興隆街道南埝村人),啟蒙戲是〈〈長坂坡〉〉、在此學戲演戲三年;劉順林給王正秦排的武小生戲還有〈〈白虎臺〉〉〈〈摩天嶺〉〉<<羅通掃北〉〉<<反西涼〉〉<<截長江>>等。……1933年5月王正秦帶著10歲的三弟王正西一起投靠正俗社學戲,改王生秦為王正秦;三弟起名王正西(熙)。丙班,同斑74人。當年的正俗社群英薈萃、名家甚多:李正敏、靖正恭、康正俗、袁克勤等。王正秦已有三年藝齡,王正西天資過人,而且弟兄二人練功十分刻苦,深得李正敏和靖正恭的喜愛。1937年由於正俗社管理混亂,李正敏先生自建西安正藝社,王正秦追隨李先生、靖正恭在正藝社學戲兼當演員5年,直到1941年解散;靖正恭去了蘭洲,王氏兄弟投奔武功劉金庫的秦聲劇社專發展……王正秦是李正敏和靖正恭的愛將。他弟兄十幾歲就在南院門掛牌唱戲,演技卻十分出眾,武小生二花臉互換演出、很贏人。幾折武戲在南院門連演幾個月,老戲迷稱讚:王家兩兄弟是「 秦腔神童」。王正秦在年青時嗓音清亮,扮相清俊、動作敏捷、難怪能得到李正敏和靖正恭及戲迷們的欣賞。王正秦第一次掛牌演出(13歲)、是1933年6月7日、劇目為〈〈長坂坡〉〉;同臺演唱的名家有:靖正恭、王天民、康正緒、韓正滿、王正端、沈和中、楊正俗、劉正平等。午場戲是正俗社與易俗社對著唱(對臺戲)、兩家戲報同時登在一起、競技激烈。
當年正俗社實行掛牌唱戲,不論新來的演員還是學生,都得拿出拿手戲、看家本領,連掛牌7天,戲籤子一次比一次買的好就留下來;一次不如一次的就走人。此外,正俗社還有個藝術組、專門評論選拔演員,公正公開公平合理選擇去留演員。王正秦先後演〈〈長坂坡〉〉中的趙雲,〈〈截長江〉〉〈〈吊山〉〉<<轅門進酒〉〉<<永壽庵》等戲採用王生秦名子;第六次出戲報改為王正秦,演《雙鎖山》。13歲的王正秦能掛牌演戲18折,可見其能力不凡。從13歲唱到17歲,4年演了101出戲。1934年6月19日晚場〈〈鐵公雞〉〉;8月9日晚場〈〈雙逼宮〉〉。王正秦14歲、王正西11歲,兄弟倆武功紮實颱風正、連演數十年。在正俗社四年裡,王正秦能主演70個折子戲;74名學員中,能演唱登上戲報者卻寥寥無幾。王正秦還演過〈〈黃鶴樓〉〉<<折桂斧>>〈〈打柴勸弟〉〉<<花亭相會>><<洞房>>〈〈戰馬超>><<鬧天宮>>〈〈盜寶扇〉〉〈〈白水灘〉〉<<盜九龍杯>>〈〈獨木關〉〉〈〈張松獻川〉〉等戲目。
1937年17歲的王正秦被李正敏、靖正恭招到正藝社,跟著兩位大師兄一起同臺演出。一年中演出30多場文武小生折子戲,成了挑大梁演戲的主角。從13歲學戲到1941年,王正秦看的戲多、見的大把式多、學到手的技竅絕活也多、技藝的長進也快。他臺架好、音韻味道也好,演唱時聲情並茂、維妙維俏,動作形體及嗓音得到了廣大戲迷的認可。王正秦還向劉全祿(活關公)學戲,並偷師學藝、反覆演練。結業時王正秦唱了一折〈〈出五關〉〉關公戲,得到了劉全祿的肯定……王正西的武戲擅長,全在於他的基本功的深厚與藝術實踐的不斷探索。他從一個梨園之家脫穎而出,其母酷愛秦腔戲文;大哥王富雲從喜歡到加入打擊樂行,二哥王正秦十歲己先入木匠紅劉立傑的秦鍾社學藝;正西排行老三、11歲入正俗社學戲。學藝三年,又與四弟富敏、二哥正秦一同到李正敏的正藝社掛牌演出。演唱三年因生活所迫,弟兄們商定,老母託大哥照管;正秦牽頭、王家三兄弟從此闖蕩西府、關中一帶。生活的艱難、世態炎涼,四處奔波、吃盡了苦頭;而對於秦腔藝術技巧的磨練和追求,造就了三兄弟在演唱事業上的長足進步。為克服秦腔戲路窄的不足,正西潛心求教於名醜大麻子楊保喜,學會了川腔川韻的<<張松獻川>>和<<三搜府>>。學會這兩齣戲使他開了竅、心頭一亮悟出了「學戲就是演活人物」 的道理;認識上的飛躍激發了他的求知慾。正西在秦腔藝術事業上一直敢於追求和探索,利用各種場活偷師學藝、觀摩和提高。演唱和理論上的進步,正西如虎添翼,藝術上更加成熟和完善。1974年11月12日,拍戲時一武行角兒未到,正西一時興起,代為翻筋鬥救場、活靈活現。豈料,戲演罷後覺得腹內難受,上廁所後未返、人們尋找時己亡故多時……王正秦弟兄門很厚道,從不合夥仗勢欺人。正秦的領導能力強,他擔任過三個劇社的社長、又特別熟悉業務;文武小生特拿手、古典現代全突出,是社會各界公認的好把式。老三王正西是個好演員,拿手戲<<三盜九龍杯>><<鐵公雞>>屬上乘精品,武功相當突出。他在給學員練功時從來不穿鞋,空翻的筋鬥又高又飄。老四王輔敏是個男旦演員,小角色沒有能難住他的,丫鬟、小旦、媒婆都演的惟妙惟俏、十分逼真、妙趣橫生。他一上臺就有戲,往往一句臺詞、一個表情就能得到戲迷們的通堂叫好聲和熱烈的掌聲、很是難得!
為了提高學員的演唱水平,除王正秦、王正西指導外,還打破行規、聘請李科金、袁奎英兩位京劇教練教導學員。王正秦出錢請教練,學員們很感激、排演也很用功。難能可貴的是王正秦、王正西還兼任教練,一天三趟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架子功、把子功、毯子功、踢腿下腰、從不馬虎,非常系統且規範。王正西心好脾氣不好,若發現學員偷懶,輕則罵、重則打恨鐵不成鋼,經他培訓的學員後來都成了臺柱子。難怪胡秀雲感慨道:我要感謝王正秦、張維新恩師,沒有他們的精心栽培,也就沒有我的藝術人生。每當我獲得掌聲或領獎時,總會說是王正秦帶引我走上了秦腔藝術道路的;幾位恩師,我無限懷念你們!
有關王正秦唱秦腔的故事:關心愛護演員。王正秦社長帶領新民社三次到興平演出,期間由於環境條件差、衛生防護不當,在店張車馬大店裡周永民等十幾個男演員染上疥瘡(疥癬)、奇癢無比、痛苦不堪,身上一片一片疥瘡流淌黃水,王正秦用麥草點硫磺燻,用麥草秸灰擦患病處,治好了大家的疥瘡病。某個演員在翻跟頭時把腳崴了,腳腕腫的比腿還粗,疼痛難忍,王正秦採用白酒點燃後塗抹手上然後用雙手使勁揉搓一陣子,過會兒再燃酒揉搓……1957年10月,長安劇團到涇陽巡迴演出,孫新民突然失聲唱不好<<鍘丁勇>>,臺下觀眾不答應、最後磚頭瓦塊都砸向舞臺、場面失控,大花臉也不在,沒有人再能唱這齣戲了。危急關頭,團長王正秦自已裝扮畫上大花臉,穿上蟒袍去救火、上臺演唱<<鍘丁勇>>,演職員工在臺旁替他捏了一把汗,因為他沒排演過包公戲,但他經驗豐富、反應靈敏、見過世面多、會的戲也多。出乎大家意外,沒有排演過一次卻把一本戲唱完,臺下觀眾還以為這個包公是唱花臉的老把式。這次救火充分顯示了王正秦的藝術才華和演唱功夫。
1946年夏末初秋,王正秦、王正西、王輔敏等率周至署民班社在長安縣杜曲鎮帝王廟演戲,班社聘請王正秦為領班,他兄弟三個(從1943年一直合演到1956年,在同一個舞臺上共同演出13年;而王正秦與王正西同臺演戲可從1930年到1970年,兄弟同臺40年,這在秦腔歷史上少有、也算秦腔梨園一段佳話)由於王家兄弟在署民社幹的好,把一個快倒閉的小班社(署民社與三星社合併)給唱紅了,在周至、戶縣、眉縣、長安、興平等地唱得紅紅火火。由於演員演唱的好、看戲的人也很多,但天氣異常出了怪事,白天正演戲時出現了日全食,一霎時天昏地暗,漆黑-片,老天爺砸了戲場;隨後接連下了四十多天的雨,秦腔戲演不成了、戲箱也泡湯了,由於演不成戲、沒有經濟收入、幾十口人的吃飯都成了問題,硬撐到1946年8月周至郭英掌管的署民班社倒閉了;王家兄弟們也回家務農去了……1947年,西北王馬鴻魁酷愛秦腔,到蘭洲讓劉全祿給他唱關公戲。劉全祿不想給軍閥唱秦腔戲,推說蘭洲沒有好馬童、演不成戲。當聽說西安的王正秦能演,就派他的私人飛機把王正秦接到蘭洲,師徒二人密切合作、在蘭洲連演幾天關公戲(劉全祿演關公、王正秦演馬童)。此外,馬鴻魁在1937年為給其母祝壽,他曾專門從西安搬來李正敏等13個秦腔名演員赴蘭洲演唱秦腔戲……王家兄弟返家後,熱心秦腔的郭發盛,他願出錢購戲箱道具,讓王家兄弟當領班;掙錢歸演員、賠錢他認。……經過郭發盛等人勸說,王正秦叫來張維新(有名武旦小旦演員)、李金中(著名正旦演員)和王正西、蔣學民組成民盛社(戲謎稱王家班)。以西安周邊為根據地,還在涇陽、三原、高陵、灞橋、新築、引鎮、杜曲、太乙宮、王曲、馬王、鹹陽等地演出,尤其是在西安北郊名聲很大。民諺:「老二老三(王正秦、王正西),領戲一班;行當全,唱紅草灘。」從成立至1948年底,三年中一直紅火。但是,1949年郭發盛回了陝南,斷了財路、勉強支撐著艱難過日子……嚴教出高徒,育人多無數。民盛社還培養出華美麗、宏秀雲等學生,後成為名家。華美麗和宏秀雲是在民盛社開始學戲的;宏秀雲1929年生,西安丈八溝人,16歲學戲;1946年到民盛社系統學習,跟名家張維新、王輔敏學旦角戲;既是學員、也是演員。
1949年3月,西關新民社成立。王正秦找來著名鬚生喬新賢和段藝兵、名鬚生王新成、大花臉趙定國、小旦張彩香、生角梁建華和張正中、花臉趙藝年、丑角徐振中、老旦姚振傑等十個老藝人(昔年流行搭班子唱戲,名老藝人尋找好班主、好班主尋找好藝人),以此增強班社實力、提高演出質量和社會影響、為班社增加經濟收入。薪火相傳,一脈相承。沒有名角和拿手戲,在西安城裡就站不住腳。振興秦腔、重在傳承,承前啟後、育人為本。此外,又招收了周永民、馮啟民、薛振民、任秀清、賀藝民、賀恩長、賀恩柱、宋曉玲、宋寶琴、餘海志、車東紀、於北京、鄭小虎、燕志英、鄭毓秦、孫莉群、徐祥生、關金蘭等學員。1950---1952年間王正秦又在西安西關陸續招收了杜彩霞、李雪蘭、馬佩蘭(梅)、孫新民、李小琴、胡秀雲、宋鵬飛、朱引兄、胥玉榮、胥玉芳、曹丁虎等人;1951---1953年在外縣巡迴演出中招收了王桂英、嶽天民、郭繼民、傅連珍等人,這些學生後來大多數成才,成了劇社的藝術骨幹。學員們從老師的言傳身教、演唱和動作技竅上得到了長足進步,這些都是王正秦等老師們付出的心血成果,都是秦腔藝人們手把手教出的。王正秦的戲班子越來越壯大,演出質量越來越好、劇社的威望和影響也越來越高。
1949年4月,山西富商王煥章出資把王家班子搬到西關並在此發展、起名西關新民社。1950年組建劇社班子,王正秦任社長,王正西(兼導演)、王輔敏(主演)、張維新(主演)、王復振(主演)、夏培功(司鼓)、胡海民(鬚生大花臉)、王煥章六人為副社長。到1950年新民社人強馬壯,還有地盤、又趕上新中國成立,前途一片光明。好事多磨,全憑毅力。1949年臘月初八,劇社受邀到新築鎮演臘八會,王家兄弟帶頭演,新來的老藝人很賣力,新招的18個學員也跟著助陣、好不紅火。一連演了8天戲,一場比一場看的人多,加上剛解放、人們對秦腔的熱情一下子爆發了。但是,最後一天演出因人太多擁擠,維持秩序的民兵開槍走火把一個爬在牆上的小孩打傷了,戲還沒有演完,村上的人把劇社的人圍住不讓走、戲箱子也被封了。這一困就是兩個多月,剛聘來的7個老藝人也都各奔東西,僅有趙藝年、張正中等人願與王正秦幹。在艱苦環境中,演職員工未停歇還加緊排演出了<<梅龍鎮>><<十五貫>>兩本戲;王正秦四處籌借、賣了自家12畝地,賠了人家的命錢,這才把劇團的人給放了。……周永民1949年11月起學藝,跟王正秦學二花臉。花臉演員要能應工,必須要有紮實牢固的基本功。當年為了強化訓練,身穿麻包大靠,腿綁鐵瓦沙袋,足蹬厚底鞋、冬夏練功不停歇,早晚排練不間斷。只有掌握了紮實的基本功,才能在戲臺上塑造出高難複雜豐富的架子花臉的人物形象。如人物性格迥異:張飛不同於牛皋、包拯不同於徐彥昭、王彥章不同於曹操;臉譜多樣性:包拯的黑正臉,徐彥昭的通天柱老花臉、王彥章的青蛙臉、曹操的大白臉等;此外,還有五黑紅臉、紅五花臉、金臉、黃臉、藍臉、半白臉,大太山、小太山、三頁瓦等。所謂戲曲臉譜,實際上就是花臉臉譜,都是為了塑造人物特性的一種藝術手段。另外,花臉演員還需刻苦學習戲臺上常用的兵器如大刀、大鏟、二郎刀;單雙槍等規範動作,達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招招準確。否則,臺上失手、破綻百出將會被戲迷們貽笑大方、留下笑談來……勤學苦練長技藝,灑盡汗水甘甜來。架子花臉的亮相,是塑造人物個性特徵的重要手段。每場秦腔戲的出場亮相,會給觀眾第一印象,需要嚴謹規範、造型完美;下場扎勢,力圖做到乾淨利落、動作沉穩。經驗表明:演不同的角色,就要亮不同的相。不會亮相的演員,大多演不好戲。表演時要尊重劇本和導演,切實掌握各行業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的「五功四法」 ,尤其是架子花臉,還特別講究起霸,走邊、趟馬、大蟒的合理運用,做到大方、美觀,恰當地表現出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大靠翻身、搶背,各種跟頭,都要有程式而不機械照搬程式,以新、美動作使觀眾賞心悅目。此外,還要掌握好火候與分寸,恰到好處地使用好特技。如吹火、引火、踏火、撲火、鑽火門、鑽火袋、三鞭子打火、四頁瓦打火、耍牙、咬牙、七喳喳、八哇窪……通過演員表演各種動作,從而贏得觀眾們的掌聲來。
1952年底新民社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王正秦從三意社請來著名鬚生王景民、著名正旦演員宏秀雲,使劇社的演出水平上了一個檔次;王正秦又招來老藝人卓振義當教練。經過三年的調整和補充,新民社的演出陣容已經很強大、行當齊全、人心統一。
演員陣容 鬚生:王景民、王新成、蔣學民、郭繼民、田守仁、楊令中、胡海民(花臉鬚生);花臉:孫新民、小生:鄭毓秦、薛振民、嶽天民、徐祥生、景正中、張正中(小生兼教練)、二花臉:周永民、張有民、楊培成、生角:馮啟民、賀吉民、丑角:周漢民、裴有秦、生角兼鼓師:賀承民、邢玉民(管前場、放火);武生:張佐彥、鄭小虎、男旦:王輔敏、張維新、王復振、名小生武生:王正秦、王正西;此外還有文武場面及後勤人員:文場面板胡有周木勞、苗忍耀、王子敬(盲人)、二胡:王青廉(盲人);楊琴:曹振森、笛子:張俊傑、管箱子:周會榮等10人。武場面司鼓有:夏培功、趙藝年(兼演員)、燕志英、武樂:呂存定、勾鑼:麻春賢等8人;管戲裝:張貴忠、布景:王斌、趙志明等;黎東初專寫戲報,樊玉茹(演員兼管學生;,後勤:劉存柱、吳福祥、劉增祿、王恆涕、邢玉民、朱振啟等64個男人。新民社人強馬壯、陣容龐大,文武小生、花臉、丑角行當,名角多、演技高。
女演職人員 正旦:宏秀雲、杜彩霞、範琦雲、傅連珍、小旦:關金蘭、孫莉群、馬佩蘭(小生小旦刀馬旦)、李雪蘭(小旦刀馬旦)、王桂英、胥玉榮(正旦及現代戲)、胥玉芳、胥玉琴、惠婉英、暢淑霞(小旦彩旦)及宋巧玲、楊彩線、王蘭英、楊美玲等人;小生:李小琴、武旦:胡秀雲、女鬚生:朱引兄、老旦:呂茹芳、張右傑、女文武小生:門新霞。上述精兵強將、行當齊全,演技高超、排戲頗多。
1953年西安秦腔劇社實力都不弱,競爭十分激烈;新民社是個民營劇社,能在西安西關扎住陣腳實屬不易。他們演秦腔戲的水平不但得到了廣大戲迷的認可,而且也引起了西安市文化局領導的重視。時任局長劉尚達曾多次看過王正秦班社的秦腔戲;演唱水平高、應該扶持。1953年派幹部潘迎峰到新民社蹲點,進行民主改造、統一製做服裝,發放<<西安新民社>>的社徽,使劇社面貌煥然一新。……1953年西安人民掀起抗美援朝的熱潮,王正秦向市文化局申請要帶團赴朝慰問演出,因為申請的人太多未能成行,只有袁克勤等十幾位秦腔藝人赴朝演出……王正秦敢於創新、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先後排演了<<千年冰河解了凍>>、<<除惡霸>>、<<小二黑結婚>>、<<糧食>>、<<梁秋燕>>、《大家喜歡》、《劉巧兒》、《七巧姻緣》<<看棉花>>等現代戲。新戲中,以王正秦兄弟們的演唱為主,他們扮相好、演技好,接地氣、王正秦主演二流子王三寶、特別出彩演絕了……王正秦三次帶頭排演<<梁秋燕>>是新民社和長安劇團及眉胡歷史上的盛事。王正秦虛心向吳德請教,新民社是研究院之外排演<<梁秋燕〉〉的劇社,而且把該戲演遍三秦大地、廣受好評。民諺:「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飯;看了梁秋燕,媒婆沒事幹;看了梁秋燕,全民反封建」 。在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戲曲會演中王正秦扮演的春生獲得演員三等獎。《梁秋燕》接地氣、編排演唱高超技;新民社的《梁秋燕》,走到那裡都稱讚。有幾次是跟研究院對臺演出,一點也不示弱、真有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許多戲迷反映:新民社演的<<梁秋燕>>更接實際、更土氣、更能感染和教化人。此外,1959年西安秦腔比賽,王正秦與宏秀雲在〈〈一家人〉〉競賽中同獲二等獎;1963年在省秦腔現代戲比賽中他和王正西在〈〈苦水甘泉〉〉裡扮演兩個反面角色同獲二等獎。
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張水華看〈〈梁秋燕〉〉挑選演員。1977年夏天,張水華一行五人來訪王正秦團長。晚上縣文化局長陪同張水華一行觀看《梁秋燕》,演唱效果好、觀眾也多、氣氛也好。在接見演員時張水華講:演猴下山的王正秦、演董學民之母的王小平演技水平高……對臺戲。1949年9月,新民社同尚友社唱對臺戲。新民社在鐘樓旁 春光劇場、尚友社在東不頭市劇場同演〈〈三休樊梨花〉〉〈〈三請樊梨花〉〉,尚友社演啥戲新民社也演反戲、對著演,效果出奇的好,兩家對著演上百場,觀眾來回觀看和欣賞,兩家都把錢賺了。
1961年省電臺要錄秦腔藝術資料片,要找一個能唱<<葫蘆峪〉〉的好把式,後推薦長安劇團演員。在西安人民劇院現場錄音,王景民飾演諸葛亮,王正秦演司馬懿,周永民演魏延,郭繼民演姜維;現場演出效果奇佳、掌聲不斷持續數分鐘。後該錄音在廣播上多次播放,聽眾和戲迷們直呼過癮。王景民的嗓子清亮甜美,他唱的拜臺多繼承了名家王文鵬的風格,而且具有個人風彩;他演唱的:「老賊放下了潑婦臉」一句最能體現他的個人唱腔,獨特的腔調戲味可把劇情推向高潮。他的拖音「依娜啊哈、依娜阿哈」 十分中聽,戲迷們百聽不厭、耐人回味。王正秦扮演的司馬懿也是一絕:道白剛勁有力,清晰有韻;情緒把握的十分到位,人物性格鮮明突出,二音假嗓拉的響亮且優美,完全表現了一個老藝人的深厚秦腔功底。此外,王正秦和王景民1961年錄製的整折戲<<司馬拜臺>>成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絕唱、且十分珍貴。王景民演唱的《轅門斬子》也是十分深受各地秦腔戲迷們歡迎的劇目,每到一地麻子紅王景民的《葫蘆峪》和《轅門斬子》都是能連演數十場的必點劇目;他給陝西、甘肅許多戲迷留下的影響很深很深,其唱腔藝術永載史冊。註:王景民1956年為長安劇團副團長、工會主席。王景民家族裡有五個人都是秦腔名家……1970年王景民被下放回老家灤鎮紅廟村,生活和命運很慘;1972年新任長安縣委書記何思恭聽說其境況遭遇後,覺得十分不應該,就和文化局長商量把王景民調回來,這才有了王景民突聞喜訊、樂極生悲、突發腦溢血而病逝,讓人唏噓不已。……宏秀雲是王正秦培養出的高徒。她在新民社學過戲,她先天條件好、長相清秀、嗓音清脆甜潤,學戲刻苦認真,天才十勤奮終獲成功。宏秀雲也跟王輔敏學到了不少正宗秦腔技藝,為她一生的藝術生涯打下了堅實基礎。……王正秦對宏秀雲特別重視,特意讓名旦、民盛社的副社長李金中專門為其吃小灶。王社長說:宏秀雲是頭牌正旦,人才難得。到1948年宏秀雲正旦戲己被廣大戲迷們認可,名聲大震。
老戲迷講:解放前西安周圍坤旦唱的最好的有三位:長安縣的宏秀雲、戶縣的曹韻卿、三原的梁秋芳。說明:孟遏雲、餘巧雲、蘇蕊娥三位是西安三大坤旦;解放前郭明霞還沒出名。當時戲迷們編出順口溜:「要看曹韻卿,後牆挖窟窿;」「要看宏秀雲,爬牆翻後門!」 上述民諺形象的說明宏秀雲在解放前後高超的演出水平。1952年,新民社王正秦社長每月8袋洋面,王正秦誠聘王景民每月10袋洋面、宏秀雲每月8袋洋面,重金聘請名把式。王景民給新民社帶來了第二次高潮,宏秀雲帶來了第三次高潮,極大提高了新民社的聲望。說明:當時通貨膨脹錢不值錢,紙幣流通不暢,演員只要機器磨出的麵粉。
新民社精心編排的《劈山救母》久演不衰,連演百場很紅火。宏秀雲扮演三聖母、王正秦扮演沉香、張正中扮演劉彥昌。此外,王正秦三兄弟武打戲也很贏人、打的不亦樂乎,很吸引人且熱鬧的很;首創電光布景變化無窮、富於想像、場景逼真。王正秦、王正西都演過《三盜九龍杯》,借用雜技手法,將一根粗麻繩從臺口把人拉上去,升到臺中的一個木架上進行表演,十分獨特、既吸引人的眼球又能贏人。富於創新的王正秦提出要讓三聖母站在雲頭上唱,而且人要能在空中活動。布景組的師傅用一個大鬥裝人,大鬥用繩連著樹立起一根木柱子,人在後臺搖動不鬥,木鬥前用雲頭板裝飾,再配上大布景,聲光電樂器等全上,一下子有了神話劇的效果和感受。宏秀雲在飄動著的雲頭上要唱一板亂彈,每當演到此時觀眾就叫好,王正秦則親自在幕後根據劇情指揮搖動木鬥。在斧劈華山時聲光電運用得當、恰到好處,創意與道具製作科學、極大提高了《劈山救母》的演唱效果。無論在露天戲場還是在劇場,演員們都認真表演、盡職盡責。鬚生慷慨激昂、旦角纏綿韻長,丑角生冷倔愣,生旦淨末醜聲調分明且各有千秋,充分體現了秦人的性格特徵。再加上閃亮的燈光和電打布景,演員高邁清亮動聽的唱腔、優美細膩傳神的表演、還有那乾淨鮮豔耀眼的戲裝,把臺下的戲迷們都看呆了、隨著劇情的發展而發展,比吃碗黏面還美還過癮、隨即暴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藝高人膽大,出咧事也不怕。在三橋連演數月,周圍方圓幾十裡的戲迷扶老攜幼都來觀看神奇的神仙戲。不巧,在一次演出中大鬥連結立柱的繩子斷了,把宏秀雲從兩米高的雲鬥上給摔下來,在觀眾緊張和驚訝不止時,宏秀雲一瘸一拐地又爬上雲頭重新把戲唱完,贏得了現場數千戲迷雷鳴般掌聲、喝彩聲。西安戲迷為《劈山救母》編的順口溜:「張正中哭的兇,宏秀雲送個寶蓮燈;王家弟兄武打兇,斧劈華山顯神功;新民社的戲有水平,《劈山救母》紅古城!」「王景民的哼哼哼,宏秀雲的囔囔聲;張有民的嗵嗵嗵,王正秦的跟頭沒動靜。杜彩霞、醪糟紅,青衣唱腔顯神功。李雪蘭的武戲很出名,耍鐧踢杆把子功。後邊上來了個王桂英,長的小巧又玲瓏、小旦花旦演的精……」
1956年3月西關劇場重新建成後,王正秦力邀李正敏、蘇育民、王文鵬等名老藝人來烘臺演出,首場三齣戲:宏秀雲的<<斷橋>>、王景民和王正秦的<<司馬拜臺>>、李正敏的<<探窯>>壓臺戲。當晚戲演完後,李正敏拍著宏秀雲的肩膀說:「我娃的這板戲唱的囔的很!」 名家李正敏對宏秀雲的高度評價也被載入秦腔史冊。
1955年冬的一場大雪連下數天,雪深齊腰把演戲搭的席棚壓垮塌了,把新民社推向了深淵。後臺和學生的住處沒有了,近兩個月無法演出,部分演唱的頂梁柱走了……王正秦利用演藝界朋友們的關係,在西門外西南角重搭土臺,邀請名家義演、讓新民社渡過了難關。三意社的蘇育民演他的拿手戲<<打柴勸弟>>、<<激友>>;喬新賢的<<放飯>>;尚友社張新華和餘巧雲合演<<洞房>>;康正俗先生也來助興,演唱西安豫劇團主演曹子道、張銀花也來助演、全部收入歸新民社,情景十分感人。這次幫困演出十分轟動,一是名家多、二是戲拿手、三是戲迷都來助困獻愛心,我叫你你叫他蜂擁而來。此外,多年不上臺演戲的王文鵬也出山了,轟動的很、也讓戲迷們過足了秦腔癮。
長安是個戲窩子。大村有戲樓、小村有自樂班。當新民社處於困境、人心渙散之時,長安縣的縣長餘海豐專程到西安市文化局要求把新民社給長安,彌補大縣長安無劇團的不足。1956年5月23日新民社遷往長安,改名長安縣劇團。120多名演職人員、帶上12馬車服裝道具布景等物資,分文未要,無私的交給了長安人民。縣文化局長祝生明和宣傳部長親自迎接,縣政府組織鑼鼓隊、歡迎人群從韋曲北坡到縣政府禮堂並且開了歡迎會,再送到清涼山下北坡安置。從此,數十萬的長安人民有了自己的劇團,新民社120演職人員有了新家,開始了新生活……好事多磨,走向新生。新民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當時其它劇團都不同程度受到政府的厚愛和資助。當長安縣的餘海豐縣長找王正秦時,王社長同意並太度堅決,八個副社長多數不同意;文化要靠政府養,王正秦的意見多數演員同意。原因:組建新民社時八個社長每人集資出一石麥子、用來購置服裝道具。註:一石麥子300市斤。經過7年艱苦奮鬥,新民社有了點積蓄、故不同意支援長安。初到長安太艱難了、太荒涼了、太可憐了。12輛馬車隊一過吳家墳在西安城裡長大的演員就後悔了:從城裡跑到鄉下了。看到歡迎的人群、聽見鑼鼓聲精神為之興奮,等到了上塔坡北原住處眾人傻了眼。兩孔大窯洞、三個小窯洞、四間小廈房、大人演員都在清涼寺裡住,偏僻荒涼和悽慘。當時沒有劇場,就在學校操場或露天場演戲;戲演完後要走一個小時才能回到住處。據說當時還有狼出沒,每次戲演完後王正秦讓大家抬著汽燈返回,以防不安全事故的發生。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政府顧不上劇團,劇團演戲用的幕布爛了、縣上就動員全縣教師你一元、我一元,湊了幾十元錢給劇團買了一塊新幕布。
到了1957年6月,演職人員只能領10元左右,名演員領20元左右;由於只能領多半工諮、劇團人心惶惶。甘肅酒泉來西安高薪挖秦腔把式,面對每月給40至60元工資,20幾個能掛牌唱戲的都偷著走了,造成長安劇團的行當不齊、如大花臉、丑角等,人心惶惶、隊伍不整。氣的王正秦得了一場大病,他的人生再次跌入了低谷……人心齊、泰山移。留下的名老藝人:王景民、宏秀雲、王新成、杜彩霞、趙藝年、卓振義、王復振、蔣學民、曹振森等名家骨幹都給王正秦表態:生是長安人,死為長安鬼;我們跟定你了,這對王正秦是最大的安慰。
王正秦心底無私、視劇團為家,視藝術為生命一次又一次把長安劇團從低谷帶向高潮;王正秦似頭老黃牛,在舞臺及秦腔事業中辛勤耕作幾十年。至今人們無比懷念他的藝術成就及社會影響;更懷念他那孜孜不倦、積極向上、精益求精、待人友善、愛民如子的高尚情操。正是這位心底無私、視劇社劇團為家、視藝術為生命的秦腔藝術表演家一次又一次地把新民社長安劇團從低谷帶向高峰,他真的像頭奶牛、老黃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像頭老黃牛耕耘在秦腔沃土中,在心愛的秦腔舞臺及秦腔事業上辛勤耕作了一輩子。
王正秦在長安劇團40多年裡,他對各地來的演員、名把式照顧的非常周到、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廣胸懷。如從各地招收來的張正中、喬新賢、陳西秦、姚振民、王景民、宏秀雲、王新成、陳振民、王萬斌、蔡建華、薛漢信、成合文、朱海娥、張明琪、蔡香梅、白宏章、高亞紅等等演職者;他對外地把式不排外、很尊敬;他對每一屆學生像自家娃一樣愛護有加、十分照顧如周永民、鄭毓秦、馮啟民等演員。1958年長安劇團十幾個學生娃在興平戲校學戲,當他聽說有個娃把腳凍爛了,就在西安給娃們買了十幾雙棉鞋搭在肩上送到興平戲校娃們的手中,娃們爭著試穿,可把同來學戲的興平、周至學生眼紅扎了!都羨慕長安劇團的好團長、好做法。
身先士卒、事事帶頭。王正秦常年帶團上山下鄉演出,處處以身作則、走遍了長安大地,農村和集鎮、單位和學校,在長安四十多年演過大小角色數百個、個個活靈活現、形象逼真。王正秦平易近人、沒有官架子。劇團每到一地,他和大家一樣搬道具、搭舞臺、睡地鋪;他還多次背著鋪蓋行李下鄉演出,睡過農村的飼養室、學校教窒、土炕和車馬店……1965年長安劇團的王小平、白彩文、張秀蘭、楊靜芳、王桂英、魏餘善、辛福民、嶽天民、劉長安、屈世昌、孔穩秀等長安社教宣傳隊為中央和西北局領導楊尚昆、胡耀邦、劉瀾濤、胡錫奎等領導演唱秦腔戲併合影、受到歡迎。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面對王正秦數十年的栽培,出道演唱的徒弟們發出感慨、以懷念恩師王正秦和他的兄弟們。原長安縣文化局副局長王昭璽:王正西精明能幹、武戲擅長。在秦腔藝術事業上一直敢於追求、勇於創新,其業績和精神永存。孫莉群:我的藝術人生的起點在新民社,我終生難忘王家班對我的培育與厚愛。正秦大名樹經典,艱辛創業五十年。擁有精品和演員,家居未央紅藝壇。胡秀云:王正秦兄弟三個都在新民社幹事,他們各有各的職責、各有各的特長。他們弟兄又很厚道,從不仗勢欺人;王正秦、王正西就是影響了我們一生的關鍵人物、帶引我走上了秦腔藝術道路的。王正秦大徒弟張有民:跟王團長一起學藝共事,我有說不完的話。他對我們有恩,他對我很親。一句話:王家弟兄值得大家學習。二徒弟鄭毓秦:王家兄弟是我藝術人生的引路人和奠基者。他們對我有恩,我對他們有情、終生難忘……三徒第周永民:以王正秦為榜樣,願為秦腔花臉藝術獻身!四徒弟馮啟民:我對王家弟兄的感情十分深厚,一直跟王正秦有來往。昔年寒冬我穿了一條單褲子,腳都凍爛了,王正秦看見後給我買了一條新棉褲,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他待我如慈父一般。我的臺架唱功都是跟王正秦老社長學的。他對我的恩德我永遠不忘。王正秦五徒弟嶽天民讚美恩師:老藝人們的藝德讓我們無法忘懷。賦詩:老團長、王正秦,一生耕耘在梨園。藝壇歷盡滄桑苦,矢志不移渡難關。是幹部、是演員,是雜役、是領班。任是生末與淨醜,都能擔當不一般。如今高壽七十七,無愧秦園66年……陝西師大歷史系教授、博導、文化學者王國傑:王正秦從10歲學戲到76歲退休,為秦腔藝術奮鬥66年。他是三個班社創建人,他的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非常突出。王家弟兄從藝生涯涉及七個班社,對秦腔事業的發展做了終生的努力;井家堡王家6位親人對新民社和長安劇團的貢獻應該載入史冊。為先祖留生氣,為後人留血脈。繼往開來興家邦,世代奮進振秦腔。陝西戲曲研究院著名表演藝術家吳德:王正秦不但古典戲演得好,現代戲也與時俱進。王正秦是演唱秦腔的大把式,其人和善忠厚、謙虛好學、對事業十分認真執著。接受過培訓學習的學員張延太、焦可印、張曉桃、張芳宣、王美麗、吳芳雲、黃建風、餘彩雲分別說出心裡話、共同追思深切緬懷恩師王輔敏的栽培:王老師演技上精益求精、兢兢業業,對學生有愛心和耐心,演出時要認真對待、對得住觀眾。他平易近人、不爭不搶、善待同事、責任心強。王輔敏老師的藝術人生及音容笑貌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張有民:王家三兄弟對秦腔藝術貢獻很大,王正秦臺架神韻好、是個活關公。王升堂:王正秦、王正西是我敬愛的導師,德藝雙馨、演啥像啥,生旦淨醜門門都有!我這個丑角,就是跟恩師們學的。閆敏學:王正秦為人忠厚老實,十分敬業,尊重同志,從不整人,不搞歪門邪道、團結同志,使長安劇團成為全省文化系統的先進單位。
辛勤栽培秦腔苗,桃李天下育英才。王桂英、周永民、楊居禮、盧凱、張彩利、屈世昌、董長安、劉淑萍、王小平、陳昆峰、王粉利、成香娟等激動回憶當年王家兄弟為秦腔事業做出的貢獻。王正秦藝術超群,生醜淨旦啥都演、還反串演過正旦角色。新民社有名聲,長安劇團輝煌。恩師用心教,學員用心學;王正西導演在<<革命自有後來人>>演出成功後,自己捨不得吃,卻領三個主演每人一碗甑糕,自掏腰包後轉身就走,感動得三人淚流滿面……王正西老師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王正西是我的再生父母,他是一個文武兼備的人;也是一個伯樂,他善於發現千裡馬;是長安劇團牆背後的柱子、對劇團貢獻很大。許多功夫毫無保留傳給我如<<祭靈>>一折戲讓我受用終生!……長安劇團團長權建昌:王家三兄弟對長安劇團的過去和現在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並鞠躬,並會將前輩為秦腔事業的香火傳承好、做到薪火相傳,對得起王氏三兄弟,對得起在座的老藝術家們。餘懷恩:父親餘海豐把新民社搬到長安,劇團長年送戲下鄉巡迴演出,與戲迷結下了深厚情誼;劇團和演員獲獎不少,為長安人民增光添彩!戲迷趙康生賦詩一首:……全能演員人稱讚,根基堅實樹標杆。……弟兄夫妻常合演,誰人不識王家班。……他待學生親如子,學生難忘王家緣。……英明掌舵五十年,德高望重譽梨園……本文結束前,選用王國傑教授一段話:……回顧王正秦及其團隊對秦腔無私奉獻與執著追求,會給後來者以精神力量,也能填補秦腔歷史研究上的一些空白。
我們堅信,古老的秦腔藝術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因為秦腔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而生存著的,秦腔藝術是體,傳統文化是魂。多少世紀以來,戲曲就是向普通勞動人民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秦腔是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是中國最早定型了的戲曲形式。我們堅信:秦腔就像大沙漠裡的胡楊樹,生而不死千年;死而不倒千年;倒而不朽千年。
參考資料:大秦腔 長安報 長安檔案館資料等。
對提供資料和信息等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
文稿中不妥處,誠請讀者提出寶貴的批評意見,以完善此文,共同為繁榮傳承發揚光大好秦腔事業做出應有的奉獻。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文/每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