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成(1920~1998),長安縣五星鄉袁家村人。他家道貧寒,幼年喪母,又染小兒麻痺症(故後來藝名『跛子紅』)可謂苦不堪言。
1931年王新成11歲的時候隨秦腔名鬚生麻子紅王景民往漢中新新社學習秦腔藝術,其實也就是為了活命混碗飯吃。王新成初工小生,啟蒙老師是西安易俗社名小生路習易先生。因為出演《櫃中緣》失敗,王新成又跟西安易俗社的孟志傑習二花臉。孟志傑發現了王新成的小生天分,就給他排演了名劇《周仁回府》。但是跟孟志傑習學這個戲的就有後來聲名大震的李新紀,黃金花等人,相形之下,王新成並沒有引起重視。
在此期間,新新社被孫蔚如駐漢中部隊接收更名新漢社。1932年王新成隨新漢社往西安演戲,期間他問教於同鄉有『貧生大王』之譽的正俗社名小生靖正恭先生,習學了名劇《吃魚》,《坐窯》,《激友》等戲。同時還觀摩了當時西安的名小生莊正中,蘇哲民等人的演出,由此眼界大開。
由於新漢社在西安演出未能成功,王新成隨社後定居寶雞。期間王新成苦練基本功,技藝大進,在名小生李新紀之後他同王新華成為新漢社一文一武兩大臺柱小生。1930年代,王新成隨新漢社一起把西安亂彈藝術呈現在了西路秦腔的核心地帶寶雞,從此西安亂彈一舉取得了在陝西西府的霸主地位。王新成作為其中的重要成員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到1938年的時候,王新成已經是聲名遠播的名演員了。是年他和王新華等人應陳景民之邀往蘭州新興社演戲。在此期間,他又認真習學了靖正恭的小生藝術,同時還學習了鬚生老生戲,由此戲路大開,奠定了他藝術家的地位。
1940年代中期,孟遏雲孟小雲回西安時途徑蘭州,因為孟志傑的關係(孟志傑為孟遏雲叔父),得到了王新成的幫助,孟小雲還拜王新成為師學習小生,並由此走上了戲曲藝術之路。中日戰爭結束,王新成回到了陝西,現先在寶雞王家班搭班,後入西安三意社演戲。旋受李桂芳之邀進入西安光藝社,後又入三原明正社。1950年王新成進入西安文光劇團演戲,後隨劇團併入渭南市人民劇團。1960年左右,王新成脫離渭南人民劇團,後加入長安縣人民劇團。王新成的起家戲是小生,影響較大的如《坐窯》,《激友》,《吃魚》,《周仁回府》,《打柴勸弟》等。他的小生戲以表演真切靈巧見長。周仁《悔路》一折,人物眼眶一滴淚珠欲滴不滴,周仁的無助絕望之情讓人油然憐憫;《激友》中張儀下場時的技巧靈便,把一個大英雄遇難不屈,憤然決絕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王新成眼功好,能以眼神拿人,這一點是他的絕活。80年代初,長安劇團演員大多有意耍眼,雖有過火之處,但可見王新成的影響之大。
鬚生戲是王新成的又一亮點,提起他的《放飯》,跟他同臺過的李夕嵐,杜彩霞等名流讚不絕口。不論髯口邊式皆有尺度,尤其是見老娘時的甩法起跳跪拜,緊促連貫一氣呵成,同輩中獨拔頭籌。他的《殺驛》更是久演不衰,剛柔並濟,分寸火候得拿捏得當,把一折戲演得跌宕有致,實在難得。他跟申水琴合演的《殺廟》更是風動西安,連演連火。另外他的《滿江紅》也很有影響。
晚年的王新成常以衰派老生戲示人。他經常演的衰派戲有《烙碗計》,《教子》,《八件衣》等。王新成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啟動同臺演員集體發揮,對此跟他同臺多年的名旦李夕嵐,餘巧雲,張彩香,杜彩霞等人都深有感受。再就是表演大氣,能用活程式。看王新成的戲就是覺得自然,隨意,然而一腳一錘卻無不合章法,全無生硬做作之感。
王新成勤於教學,早年弟子不算,光是長安劇團的生角沒有不受過他教誨的。屈世昌的《祭靈》受過他的指點,劉淑屏的《悔路》是他親手所調炙。王老一生居於基層劇團,身後竟無一寸音像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