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條大河,流域面積大過長江,水量是黃河7倍,卻鮮有人知

2021-01-12 騰訊網

眾所周知,我國境內最大的兩條淡水河無疑是長江與黃河了,幾千年來,這兩條大河一直靜靜流淌在華夏大地上,哺育了無數中華兒女,乃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值得一提的是,兩條母親河之一的長江,還是亞洲第一長河,世界水能第一大河。也是得以於長江巨大的水能,我國建立起了三峽大壩,源源不斷地為全國各地輸送著電能。

初中地理告訴我們,中國境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也是長江。其發源於「世界屋脊」,位於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途徑青海、西藏、滇川渝、鄂湘贛、皖蘇和上海一共11個省級行政區,流域面積高達181萬平方公裡,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河。

不過,這個排名僅是指整條水道都在國內的河流。事實上,我國還有許多跨境的河流,這些河流的長度和流域面積也並不算低。譬如我國西南部的那條瀾滄江,其全長和黃河其實不相上下,只是在我國境內的部分並不長而已,而這條河出了國後,就是我們熟知的中南半島第一河湄公河。

在我國東北,同樣也有一條跨境河流,這條河在國內同樣不算長。但倘若算上國外的那部分,其流域面積甚至比長江還大,而且水量更是黃河的7倍。究竟是怎樣一條大河,在國人眼裡竟如此鮮為人知呢?

這條河叫黑龍江,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或許會發愣,黑龍江不是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嗎?怎麼就成了河名了。其實不然,我國東北還真有一條河叫黑龍江,這條河也是如今世界第一國際界河,一共流經中國、朝鮮、蒙古和俄羅斯4個國家,共計15個一級行政區,跨度比長江黃河要大多了。

黑龍江的名字最早誕生於遼代,該地地方志曾記載「黑龍江水黑,蜿如蛟龍,故名為黑龍江。」為啥黑龍江的黑水是黑的呢?其實江水只是看起來發黑,因為河中含有較多的腐殖質,在陽光映射下顯得發黑而已。但一旦舀上來之後,還是跟普通江水無異的。

而這條河其實原本是屬於我國的,但由於近代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我國跟沙俄籤訂了《璦琿條約》,將該河的中上遊劃為中俄兩國界河。於是,這條我國的內陸河便成了這樣一條跨國界河。

有意思的是,黑龍江和長江黃河還不一樣,它有南北兩個源頭,南邊的源頭是額爾古納河,這條河發源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倘若黑龍江的總長度從額爾古納河開始算,其總長度便達到了5498公裡,比長江還多了34公裡,可見這條河的驚人龐大。

據說,黑龍江當年沿岸蘊含各種沙金,前來開採的人眾多。在上個世紀初,該地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在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還曾是我國和蘇聯經濟往來的重要航道。

因此從上個世紀以來,這裡的來往船隻絡繹不絕,相當繁華。我國黑龍江省有個著名的地級市叫黑河,其便是因坐落在黑河附近,境內有個黑龍江上著名的港口而得名。足見當年的盛景。

如今,蘇聯已不存在了,兩岸的沙金也被悉數淘光。又回到往日寂靜的黑龍江依然奔騰不息,千百年來,似乎這裡經歷了無數風雨,又似乎什麼都沒發生。

相關焦點

  • 中國有一條河,含水量是黃河7倍,面積大過長江,名字卻鮮有人知!
    在世界上國土面積排名第三的中國,國土面積963.406萬平方公裡中,有著諸多領土和河流,其中在中國最著名的兩條河流是長江和黃河,這兩條河孕育了我們祖國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其歷史悠久,歷史事跡更是多不勝數,又被世人尊稱為「母親河」。
  • 黃河長江之水天上來,途經中國的23個省,快來看看都有哪些省?
    曾經年少時李白的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勾起了很多人的無限遐想,都知道黃河水最後是奔流到海不復回,但是黃河水到底是從哪兒來? 中途又去了哪兒?如今我們已不再年少也領略了不少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是就像歌寫的一樣最美的還是不過中國的兩條巨龍,黃河和長江。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大江大河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性,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人類起源於大江大河,任何文明的根基都在江河、發展於流域。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因此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而不是陸地文明、黃土文明。江河在演變,文化與文明也在演變,國家也在演變。中國5000年文明史,大體就是長江和黃河的演變與發展史。(一)水是萬物之源水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一切生物體的基本成分。
  • 貝加爾湖淡水流向中國?水量可抵20條長江,將徹底解決北方乾旱
    根據有關媒體報導:中俄兩國就建立「調水」大工程達成協議,貝加爾湖淡水流向中國?水量可抵20條長江,將徹底解決北方乾旱。  世界的第一大湖——貝加爾湖,佔地面積達到3.15萬平方公裡,而我國最大湖泊青海湖也只不過是貝加爾湖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貝加爾湖最深水處達到1830米,相當於中國第五大淡水湖滿洲裡呼倫湖水深8米的200多倍,佔擁世界淡水資源22%的俄羅斯,無疑當選為巨無霸淡水湖大戶。
  • 致敬黃河|大河上下
    沙莎「黃河之水天上來」。在中國,再沒有一條大河是這樣以溝通天地的姿態奔湧而來,卻最終以母親的柔情溫暖了最美的中國。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 潮起大河滿眼春
    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技術人員對此激動萬分。  黃河口海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背後是黃河全流域生態調度的有力支撐。今年,黃河三角洲累計獲補1.55億立方米生態水,溼地面積擴大7萬多畝。  初秋時節,黃河中遊,山西太原。雄偉的晉陽橋跨越汾河,水面寬闊、波光粼粼,從橋望去,草木蔥蘢、綠意盎然的沿河綠化帶一望無際。
  • 三江源最新科考成果:長江黃河發現新源頭(圖)
    考察活動主要是為了科學、合理、準確地確定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地理位置,準確測定其坐標、高程等重要地理信息數據,為各項科學研究提供依據。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此次考察是我國首次進行的三江源頭大規模科學考察活動,歷經41天,行程7300多公裡。
  • 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這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有關部門也根據我的要求進行了認真研究。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9個省區,全長5464公裡,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
  • 美圖|第十二屆「大河上下」黃河流域九省區獲獎攝影作品展開展
    1990年,「大河上下」黃河流域九省(區)攝影作品展經文化和旅遊部批准創辦,成為由中國藝術攝影學會與內蒙古、河南、青海、甘肅、四川、寧夏、陝西、山西、山東九省(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九省區文化館和藝術攝影學會承辦的大型攝影展覽,迄今成功舉辦了十一屆,已成為黃河流域的一個文化品牌。
  • 震撼心靈的純淨之地三江源 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總面積36.6萬平方千米,佔青海省土地總面積的43.88%,包括17個縣市,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從地理上看,這個區域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體,整個地區以山地為主,海拔在3335 ~ 6564米,嶺峰綿連不絕,到處都是峽谷冰川,這裡的主要山脈有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崑崙山、阿尼瑪卿山等。這裡的氣候屬於典型的青藏高原大陸性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空氣稀薄。
  • 建立區域漁政協同執法機制 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力度 ——黃河上...
    2000年以來,先後投資7000多萬元建設裸鯉苗種培育車間和增殖實驗站,已累計向青海湖、黃河、長江流域放流1齡苗種11428.6萬尾。  為切實保護漁業生態環境,根據農業部《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辦法》,我省制定了《青海省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規劃》,先後建立了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4個。其中,長江流域4個,黃河流域6個,內陸河3個,青海湖1個。
  • 省內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汙染現狀調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記者從有關會議獲悉,歷時半年,甘肅已初步完成省內區域涉及黃河流域的黃河幹流、洮河、渭河、涇河4個水系,涵蓋沿黃9個市州58個縣區,36條重要幹支流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汙染現狀調查工作。  甘肅位於黃河流域上遊,流域面積14.59萬平方公裡,大小河流近百條,約佔黃河全流域總面積的18%,承擔著全國主要江河源頭產流區保護、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功能。  為進一步摸清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底數及汙染現狀,推動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在全國範圍內較早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汙染現狀調查工作。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發生大洪水機率增加
    在驚嘆這一巨變的同時,專家提醒,對減少黃河來沙而言,生態水保措施並不是萬能的,要警惕被綠色掩藏的風險。流經南泥灣的汾川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達85%。2013年7月,汾川河發生超過多年均值3.9倍的高強度降雨,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為多年均值的17倍和15.5倍。流域內建於1958年的勝利水庫,之前55年淤積了300多萬立方米泥沙,可暴雨後淤沙陡增200多萬立方米。
  • 黃河流域現揚子鱷化石,生活在長江下遊的它們,幾萬年前曾經北上
    前言揚子鱷生活在長江下遊,從恐龍時代一直生活到今天;它們身上還保留著不少爬行動物的痕跡;被稱作鱷魚類的活化石;最近在黃河流域發現有史前時代揚子鱷的骨骸;專家開始研究在幾萬年前、淮河流域,很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陸續發現了揚子鱷遺骸;現在發現的揚子鱷均生活在長江下遊;如此說來,華北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揚子鱷,到底是本地生長,還是來自長江流域呢?
  • 人類活動致黃河徑流和泥沙500年來空前減少—新聞—科學網
    全長約5464公裡的黃河既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含沙量最大、落差最大的大河。   儘管黃河水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的3%,在灌溉全國13%的農耕土地的同時,歷史上黃河水患無窮,給沿河農業、城市及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毀壞或毀滅。
  • 淡水魚在海裡會死,黃河水又要流入渤海,那黃河的魚只能去哪裡?
    可能有人會說,水流急的時候可能就由不得魚兒自己選擇了,還有沒有可能它們會直接被入海口的海浪卷進深不見底的大海。然而,實際信息顯示:處於萊州灣和渤海灣之間的黃河河口段,潮差因為濱海區的海洋動力相對比較薄弱而只有一米的樣子,擺動頻繁也掩蓋不了「沙多潮弱」的基本事實。
  • 長江、黃河裡的銀鱈魚開始泛濫成災!?
    不只水庫、大河裡能釣到,就連長江、黃河裡都開始大面積增多曾被當成珍稀的長江銅魚,實為外來物種銀鱈魚細鱗青鰭,身材狹長,卻像鯰魚一樣有須子,容貌稀罕,跟本土淡水魚形貌懸殊。銀鱈魚最初出現,是在2016年前後「偶然在水庫,一些小河裡有人釣到,當時都很新穎,數目也比較少.....都不看法,跟網上圖片比照,發現很像是銅魚..」
  • 長江流域出現食人魚?湖北釣魚人,支流釣起怪魚,紅鰭紅尾有利齒
    近日,湖北的一位釣魚人,在當地一條連通長江的大河釣魚時(打海竿),釣起一條模樣奇異的「武昌魚」,令他非常訝異。而經過對比和查詢後發現,這竟很可能是一條「食人魚」,令人目瞪口呆!這是食人魚嗎?這條魚一眼看上去,確實很像是武昌魚——又稱江鯿魚,是湖北有名的一種魚鮮。然而這條「武昌魚」,似乎比常見的武昌魚要「厚實很多」,並且魚鰭和魚尾呈現鮮豔的紅色,而普通的武昌魚則是青黑色,兩者差異很明顯。事實上,這確實是一條「食人魚」,紅鯧魚,在親緣上跟食人魚很接近,因此國內不少人將其稱為食人魚...
  • 中國「最長」的內流河,起源於喀喇崑崙山,不是長江黃河
    河流是一個民族生息存亡的根本,放眼世界你會發現,很多文明的孕育都是依託河流產生的,我們華夏歷史也不例外,在我們漫長的文明發展中,黃河與長江的地位不言而喻,作為在世界上知名度都非常高的江河,它孕育了生命與文明,就單說長江,就橫跨了半個中國。
  • 黃河三角洲造地呈現負增長 陸地面積9年蝕退68平方公裡
    黃河三角洲造地呈現負增長 陸地面積9年蝕退68平方公裡 2005-02-18 10: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