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致黃河徑流和泥沙500年來空前減少—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圖1:黃河中—上遊31個水文敏感樹輪研究地點(紅色圓點)圖。淺藍色三角形為水文觀測站。右下角為三門峽水庫。藍色粗為黃河主河道,藍色細線為黃河流域主要支流。

 

圖2:黃河中遊三門峽理論計算天然徑流量序列(紅色,公元1492~2013年)和實際徑流觀測序列(藍色,公元1919~2013年)。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及其樹木年輪研究團隊聯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經過10餘年潛心研究,利用黃河中、上遊31個對水文變化敏感的樹輪年表資料(圖1,包含860棵樹,1707棵樹心),在與黃河天然徑流量對比、建模和校驗的基礎上(1920~1960 CE,r=0.76,p<0.01),重建了黃流中遊1492~2013 CE期間天然徑流量變化歷史(圖2)。

 

全長約5464公裡的黃河既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含沙量最大、落差最大的大河。

 

儘管黃河水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的3%,在灌溉全國13%的農耕土地的同時,歷史上黃河水患無窮,給沿河農業、城市及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毀壞或毀滅。為此,如何有效治理黃河、防範黃河泛濫成為歷代歷朝政府的一項重大工作,均設置專門研究和治理黃河的機構。

 

自上世紀60年代進入人類世以來,整個人類活動日益加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廣泛而嚴重。人類世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人類在全球修建了無數攔水大壩。黃河也不例外,人們在黃河主河道修建了多座規模宏大的攔水大壩,永久性的、徹底的、不可逆的改變了黃河的自然地理屬性。諸如因黃河上中—中遊農業灌溉和生活需水量的劇增而導致黃河下遊徑流急劇減少,斷流現象越來越嚴重;黃河載沙能力從70年代每年16億噸下降到目前3億噸左右,從而嚴重影響流域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別是黃河三角洲地理形態。

 

黃河水量變化已成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關鍵問題。黃河天然徑流到底是多少?泥沙為什麼減少?當今黃河在歷史長河中處於什麼位置?人類活動消耗了多少水量?黃河水量變化固有周期是否還存在?等問題亟需科學回答、有效評估和管理。

 

現有黃河徑流量觀測記錄始於1919年,而1960年以後由於人類活動的逐步加強,其相關記錄已經完全偏離了天然流量的範疇。為了準確估算現代黃河天然徑流量變化,定量評估人類活動的作用,就亟需通過高解析度的代用指標重建過去數百年黃河天然徑流變化歷史。而樹木年輪具有定年準確、解析度高、複本量大及可重複檢驗等優點,已被廣泛用於世界不同地區河流徑流重建研究。

 

這項研究發現,歷史時期的高/低徑流時段與文獻記載的黃河泛濫/黃河流域大旱事件相一致;1928~1929年的黃河天然徑流量(257億立方)是過去500餘年來的徑流最低值,1781年是過去500餘年來徑流最高值(588億立方),可作為未來水利工程設計和水資源管理的基準標尺。由於與亞洲季風關聯的降水量減少和人類活動對黃河水量獲取無節制增加特別是農業灌溉耗水量增加的雙重影響,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實際觀測到的黃河極低的年徑流量已經完全超出了天然徑流的變化範圍,90年代以後,黃河實際徑流完全處於枯水區間,甚至比歷史上天然徑流最低的20世紀20年代後期還要低,引起下遊山東多地每年斷流天數不斷增加,無水可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920年後期華北大乾旱之後,黃河固有的、已經存在了400多年的24年和10年的流量變化周期表現紊亂;1960年代之後,隨著主河道9座宏大攔水大壩的建立,這二個周期徹底消失。與歷史時期相比,目前黃河流量變化已無規律可循。

 

文章作者還定量計算了1960年代以來人類活動耗水量的逐年變化。其結果顯示:急劇增加的人類活動耗水量與寧夏和內蒙古農灌區灌溉面積的逐漸擴大及農作物總產量大幅度提升顯著正相關。與此同時,人類活動耗水量的急劇增加與頭道拐和三門峽的泥沙含量劇烈減少顯著負相關。據計算,耗水量的增加致使頭道拐和三門峽的泥沙含量分別減少了58%和29%。

 

文章分析認為,對於黃河這條泥沙含量特別高的大河來講,水量減少導致水動力減弱,徑流衝刷泥沙的能力減弱,泥沙被搬運距離縮短,引發黃河泥沙含量減少,水質變清。當然,「退耕還林草」等政策的實施,也是入河泥沙減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因大氣氣溶膠持續增加而致使亞洲季風降水持續減弱,主產流區降水將會持續減少,加之人類活動持續增強,將會使黃河水量日趨減少,將遠遠不能滿足人類活動的需求,不僅會斷流,還會對下遊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災難性影響。

 

相關問題的研究專家認為,這一研究成果為黃河水文模型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對評估黃河水文長期變化趨勢和黃河流域治理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為全球變化研究中如何區分自然變化和人類影響、量化人類活動提供了一個研究範例。

 

該研究受到了中科院前沿重點研究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中科院B類和A類戰略先導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上述研究結果7月20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922349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發生大洪水機率增加
    1999年至2015年,延安累計退耕還林1070萬畝,覆蓋了當地19.4%的國土面積,植被覆蓋度達67.7%。據試驗,當坡面生態治理後,使徑流不下溝,則溝壑地的徑流、泥沙分別減少58%和78%。榆林市一項調查表明,僅由於淤地壩建設,就減少水土流失量三分之一。
  • 地球沙子不夠用,黃河泥沙卻白白流入大海!村民:守著金山也沒用
    △黃河的河沙,非常細膩黃河中的沙子,和建築用的沙子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去過黃河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黃河的沙子多為黃河中上遊水土流失衝刷下來的泥沙,沙粒非常細,直徑都在0.3毫米以下且含泥量特別高,因此俗稱「面沙」。
  •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不再危害黃河兩岸的人們,反而成為了人類灌溉良田的幫手。,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黃河的流量,同時大量的泥沙在這些大壩出被攔截了下來,反而不會再往下遊去,當然,這也使得我們每年都必須要從這些大壩的水底去掏出大量的黃沙來,以免造成相關的堵塞。
  • 黃河裡泥沙堆積不斷,為什麼不把泥沙撈出來蓋房呢?看完漲知識了
    導語:黃河裡泥沙堆積不斷,為什麼不把泥沙撈出來蓋房呢?看完漲知識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黃河一直被稱為母親河,我國幾千年以來的文明起源於此,黃河母親用它的血液孕育著生命。它磅礴恢弘大氣,由於不斷堆積的泥沙它變成了奇特的地上河,人們只有不斷的加高河堤才能維持它的原貌,那麼為什麼不能把泥沙挖出來使用掉呢?我們一起繼續看下去吧。
  • 豬沙門氏菌或源自人類—新聞—科學網
    古DNA揭示早期農耕生活為人類帶來沙門氏菌
  • 黃河三角洲 靜聽雛鳥破殼聲(美麗中國·夏之溼地)
    這塊位於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處、面積近230萬畝的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年輕的溼地——黃河從上遊帶來的滾滾泥沙,每年還要新「長出」2萬畝,也是我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溼地自然植被區。肩負保護河口新生溼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的雙重職責,2013年,黃河三角洲溼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
  • 黃河每年有12億泥沙衝入大海,為什麼不撈出來加以利用
    大家都知道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呈"幾"字形。全長約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它承載了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因為近年來環境的不斷惡化,導致河床逐年提高,甚至出現了世界著名的懸河。
  • 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新聞—科學網
    大腦屏狀體在睡眠中扮演重要角色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進在海拔4600米的科考區
  • 現在沙子這麼貴,為什麼不利用黃河水裡包含的大量沙子?
    然而除了鋼筋和水泥之外外,河砂和碎石的用量也是不少,我國每年用在建築上的沙子大約在500億噸以上,拿三峽的建設來說,光混凝土就用了1610萬立方米,而我國每年用在建築上的沙子比三峽的用量還要多200萬方以上。可以說河砂現在是供不應求的地步,隨著河砂的過度消耗,自然河砂的價格也要比早幾年前貴的多。黃河中的沙子為什麼不可以用作建築材料?
  • 人類卵子對某些精子情有獨鍾—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exey Kotelnikov/Alamy 《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類卵子可能會通過釋放化學物質來吸引具有某種特質的精子,從而影響其與某個特定伴侶受孕的可能性。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John Fitzpatrick說:「這是首次在人類或其他體內受精的物種中發現這種現象。」
  • 在馴化出狗和牛之前,人類先馴化了……—新聞—科學網
    義大利米蘭歐洲腫瘤研究所的Giuseppe Testa介紹說,經過數代繁衍,人類已經進化出不那麼具有攻擊性的行為和外表。這為成千上萬人合作的大規模社會鋪平了道路。 家畜和它們的野生表親明顯不同。例如,與狼相比,狗的面部相對較短,並且通常長有較小的牙齒和鬆軟的耳朵。同時,家畜也傾向於對人類更友善。
  • 埋藏在黃河裡魚的秘密:躍龍門的不是鯉魚,早被「張冠李戴」了!
    但70年代人的大量活動幹預到黃河的生態中,80年刀魚數量明顯減少,這時刀魚的價格達到了0.9元/斤;1990年更是漲到35元/斤,相當於普通工人幾天的工資;2000年曾有高端酒店出價萬元/斤購買刀魚,只是跑遍整個交易市場,不見一個售賣純正野生刀魚的攤位,這時刀魚已經處於消亡的邊緣了。
  • 河沙這麼貴,能否大力開採黃河河沙和沙漠河沙?
    現在到處都要用河沙,尤其是建築和裝修方面,但科學家們早就呼籲目前沙子和礫石的自然恢復速度,已經跟不上人類的採掘速度。那麼,為什麼不大力開採黃河河沙,以及沙漠河沙呢?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是因為知道黃河平均每年都攜帶了多達16億噸左右泥沙,這裡面大約有12億噸泥沙是匯入了大海,而剩下的4億噸左右泥沙則遺留在了黃河下遊區域,這也是為什麼那裡的衝擊平原面積也在逐年增大。所以,就有人認為除去在衝積平原堆積的泥沙,還有十多億的泥沙白白流入大海,為什麼不集中人力大力開採黃河的河沙呢?
  • 2019中考地理:黃河三角洲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由於潮流弱、搬運能力差,黃河入海的泥沙約有40%在河口附近淤積,河口兩側的堆積體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黃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擴展。 [資料分析] 1.黃河河流中的泥沙來源於哪裡? 2.依據資料分析黃河三角洲快速發育的原因是什麼? 3.以黃河三角洲為例,概括總結河口三角洲形成的一般過程。
  • 人類細胞能像烏賊一樣變透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人類細胞,使其表達烏賊的透明蛋白,可能會使人類細胞的透明度改變,從而有一天可能會形成透明組織。 短期內,這種方法可能會幫助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獲得更好的活體組織圖像。從長遠來看,或許可以隨心所欲地製造出透明的組織塊,甚至可以通過基因工程製造出能夠控制透明程度的有機體。
  • 動物鳴叫源自黑暗—新聞—科學網
    動物王國是一個嘈雜的地方,有鳥叫聲、蛙鳴聲,還有許多不太為人所知的聲音……比如短吻鱷寶寶孵化和呼喚媽媽時發出的聲音。 「我小時候養過一條鱷魚。它會發出很多聲音。」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進化生態學家John Wiens說。   Wiens和合作者想知道:為什麼動物從一開始就會發聲?一種假設是這種能力起源於夜行動物。
  • 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動物行為
    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動物行為 2018年02月27日 09: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曉真 字號 內容摘要: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動物行為2018年 02月 26日 08:5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
  • —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 Fatemeh Bahrami/Anadolu Agency/Getty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訓練犬類來檢測新冠病毒感染的跡象。狗訓練師聲稱,他們取得了非凡的結果:在某些情況下,狗能夠準確地檢測出病毒。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表示,犬類可以幫助控制疫情,因為它們可以在繁忙的地方(如機場或體育場),每小時對數百人進行篩查,而且比核酸檢測等常規檢測方法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