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 |
大腦屏狀體在睡眠中扮演重要角色 |
圖片來源:GILLIES LAURENT
尋找睡眠起源的科學家,或許已經在澳大利亞鬃獅蜥的身上找到了重要線索。通過追蹤蜥蜴大腦特定區域釋放的與睡眠相關的神經信號,並將該區域與哺乳動物大腦的一個神秘區域進行關聯,科學家發現,在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睡眠的出現比之前想像得要早。
據《科學》報導,這項研究工作最終將揭示睡眠背後的機制,為幫助人類獲得更好睡眠鋪平道路。
未參與此次研究的美國艾倫研究所神經學家Stephen Smith表示:「這項研究提出和重新構建的問題,其答案對包括臨床診斷在內的很多方面都非常重要。」
哺乳動物和鳥類有兩種睡眠。在快速眼動睡眠(REM)期間,眼球會不停轉動,腦電波頻率變快,人類處於這種睡眠狀態時會做夢。在REM之間是慢波睡眠,此時大腦活動減弱,電活動同步進行。一些研究表明,這種腦活動不太強烈的睡眠狀態,可能有助於記憶的形成和存儲。
那麼,睡眠研究是如何與蜥蜴聯繫起來的呢?
2016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腦研究所的神經學家Gilles Laurent發現,爬行動物也有上述兩種睡眠。他和同事報告說,每隔40秒,鬃獅蜥就會在兩種睡眠狀態之間進行切換。
沒有人知道大腦的哪一部分驅動了哺乳動物、鳥類或爬行動物的慢波睡眠模式。因此,Laurent研究小組用電極追蹤了鬃獅蜥腦切片中與慢波睡眠相關的電活動(這種電活動通常在主體死亡後仍能持續)。他們很快就瞄準了背側腦室脊的一小部分,這個區域位於蜥蜴大腦前部,直到現在科學家也沒有發現它的功能。
Laurent的博士後Maria Tosches(現為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和兩名研究生一直在測定蜥蜴大腦不同部位細胞的基因活性,並將其與小鼠大腦的基因活性進行比較,並有了意外發現。
他們發現,爬行動物腦區的一組基因產生了慢波模式,該區域與小鼠的屏狀體(又名屏狀核)非常相似。屏狀體是一種不規則的神經結構,深藏大腦之中,與整個前腦連接。這種相似性表明爬行動物大腦中也有屏狀體存在。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學家Yang Dan正在研究小鼠大腦中的睡眠迴路:「屏狀核一直是個謎。」其他研究者認為它是意識的來源,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它對睡眠的重要性,而且也沒有人認為它會存在於爬行動物中。
Laurent團隊對該神經區域可與睡眠聯繫起來非常興奮,他們跟蹤了這種假定屏狀體與蜥蜴大腦的其他部分的聯繫。Laurent團隊在《自然》上報告說,就像哺乳動物的屏狀體一樣,這個假定屏狀體與蜥蜴大腦的許多部分相連,包括與睡眠有關的區域。當他們破壞屏狀體時,蜥蜴仍處於睡眠狀態,但不再產生慢波睡眠。
「這篇論文真的明確了慢波的起源。」Dan說。
Laurent勾畫出一個較為合理的慢波睡眠設想:在爬行動物(可能也包括其他脊椎動物)中,屏狀體不會啟動或停止睡眠,而是對來自大腦深處睡眠指揮中心的信號作出反應。它會產生慢波模式並將其傳輸到大腦其他部位。
Laurent研究小組還在爬行動物遠親——黃腹滑龜的腦中發現了屏狀體,這使得研究人員認為,該大腦區域早於爬行動物的進化。Laurent說,這項新研究表明,屏狀體及其在睡眠中的作用可以追溯到3.2億年前,即鳥類、其他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祖先。
索爾克生物研究所計算神經學家Terrence Sejnowski說,這意味著屏狀體在哺乳動物,特別是人類睡眠中的作用應該得到重視。
Smith說:「如果屏狀體對爬行動物的睡眠很重要,那麼它對人類的睡眠(和睡眠障礙)同樣重要。」不管研究人員在這條路上走了多遠,這項新的工作使人們回到本源,意識到研究不同物種睡眠的價值,同時也揭示了爬行動物是如何成為脊椎動物大腦進化「主要窗口」的。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