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
大腦屏狀體在睡眠中扮演重要角色

圖片來源:GILLIES LAURENT

尋找睡眠起源的科學家,或許已經在澳大利亞鬃獅蜥的身上找到了重要線索。通過追蹤蜥蜴大腦特定區域釋放的與睡眠相關的神經信號,並將該區域與哺乳動物大腦的一個神秘區域進行關聯,科學家發現,在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睡眠的出現比之前想像得要早。

據《科學》報導,這項研究工作最終將揭示睡眠背後的機制,為幫助人類獲得更好睡眠鋪平道路。

未參與此次研究的美國艾倫研究所神經學家Stephen Smith表示:「這項研究提出和重新構建的問題,其答案對包括臨床診斷在內的很多方面都非常重要。」

哺乳動物和鳥類有兩種睡眠。在快速眼動睡眠(REM)期間,眼球會不停轉動,腦電波頻率變快,人類處於這種睡眠狀態時會做夢。在REM之間是慢波睡眠,此時大腦活動減弱,電活動同步進行。一些研究表明,這種腦活動不太強烈的睡眠狀態,可能有助於記憶的形成和存儲。

那麼,睡眠研究是如何與蜥蜴聯繫起來的呢?

2016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腦研究所的神經學家Gilles Laurent發現,爬行動物也有上述兩種睡眠。他和同事報告說,每隔40秒,鬃獅蜥就會在兩種睡眠狀態之間進行切換。

沒有人知道大腦的哪一部分驅動了哺乳動物、鳥類或爬行動物的慢波睡眠模式。因此,Laurent研究小組用電極追蹤了鬃獅蜥腦切片中與慢波睡眠相關的電活動(這種電活動通常在主體死亡後仍能持續)。他們很快就瞄準了背側腦室脊的一小部分,這個區域位於蜥蜴大腦前部,直到現在科學家也沒有發現它的功能。

Laurent的博士後Maria Tosches(現為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和兩名研究生一直在測定蜥蜴大腦不同部位細胞的基因活性,並將其與小鼠大腦的基因活性進行比較,並有了意外發現。

他們發現,爬行動物腦區的一組基因產生了慢波模式,該區域與小鼠的屏狀體(又名屏狀核)非常相似。屏狀體是一種不規則的神經結構,深藏大腦之中,與整個前腦連接。這種相似性表明爬行動物大腦中也有屏狀體存在。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學家Yang Dan正在研究小鼠大腦中的睡眠迴路:「屏狀核一直是個謎。」其他研究者認為它是意識的來源,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它對睡眠的重要性,而且也沒有人認為它會存在於爬行動物中。

Laurent團隊對該神經區域可與睡眠聯繫起來非常興奮,他們跟蹤了這種假定屏狀體與蜥蜴大腦的其他部分的聯繫。Laurent團隊在《自然》上報告說,就像哺乳動物的屏狀體一樣,這個假定屏狀體與蜥蜴大腦的許多部分相連,包括與睡眠有關的區域。當他們破壞屏狀體時,蜥蜴仍處於睡眠狀態,但不再產生慢波睡眠。

「這篇論文真的明確了慢波的起源。」Dan說。

Laurent勾畫出一個較為合理的慢波睡眠設想:在爬行動物(可能也包括其他脊椎動物)中,屏狀體不會啟動或停止睡眠,而是對來自大腦深處睡眠指揮中心的信號作出反應。它會產生慢波模式並將其傳輸到大腦其他部位。

Laurent研究小組還在爬行動物遠親——黃腹滑龜的腦中發現了屏狀體,這使得研究人員認為,該大腦區域早於爬行動物的進化。Laurent說,這項新研究表明,屏狀體及其在睡眠中的作用可以追溯到3.2億年前,即鳥類、其他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祖先。

索爾克生物研究所計算神經學家Terrence Sejnowski說,這意味著屏狀體在哺乳動物,特別是人類睡眠中的作用應該得到重視。

Smith說:「如果屏狀體對爬行動物的睡眠很重要,那麼它對人類的睡眠(和睡眠障礙)同樣重要。」不管研究人員在這條路上走了多遠,這項新的工作使人們回到本源,意識到研究不同物種睡眠的價值,同時也揭示了爬行動物是如何成為脊椎動物大腦進化「主要窗口」的。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程6000多公裡
  • 豬沙門氏菌或源自人類—新聞—科學網
  • 研究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義明研究組揭示了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Ecography 上。
  • 斑馬魚的睡眠模式與人類相似,或有助於揭示睡眠起源的秘密
    撰文:JENNY HOWARD根據一項研究小型水生動物神經活動的新研究,斑馬魚,就像圖中的成年斑馬魚一樣,似乎有著與人類快速眼動睡眠相似的睡眠周期。攝影:BLICKWINKEL,ALAMY研究人員耗費十年的時間,或許還度過了若干不眠之夜,才首次確定了斑馬魚大腦的睡眠模式,而這些模式與人類睡眠時的大腦活動非常相似。
  • 華東師大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代謝特徵—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明耀團隊揭示了SLC7A11/穀胱甘肽代謝軸在KRAS突變肺腺癌生長中的重要作用和分子機制,以及小分子藥物幹預該代謝軸可以有效減緩
  • 科學家揭示腸炎沙門菌免疫逃逸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研究了沙門菌TcpS通過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來發揮抑炎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沙門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通過評價TcpS的功能性肽段在過度炎性反應中的抑炎效應,為新型抑炎小分子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沙門菌是一類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菌,對畜禽養殖業危害嚴重,也會引起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對沙門菌感染和免疫機制的研究意義重大。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64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新型標記方法揭示膜蛋白幾何構型—新聞—科學網
    4月28日,相關研究成果《鋅指蛋白介導的蛋白標記方法揭示膜蛋白的幾何構型》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發表。 表達於細胞膜表面的膜蛋白一直以來都是生命科學領域關注的重點和難點。明晰膜蛋白的功能對於探索阿爾茲海默症等諸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理十分關鍵。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研究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領域團隊科研人員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 斑馬魚幫助科學家揭開睡眠的起源之謎
    睡眠在整個動物界是無處不在的。然而,它們的睡眠方式因物種而異。更重要的是,儘管研究人員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仍然對睡眠有很多不了解。即使是最基本的問題,比如「它有什麼好處?」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好的進展。
  • 我省生物專家首次揭示溫泉蛇基因奧秘
    我省生物專家首次揭示溫泉蛇基因奧秘 2018年08月06日 07時24分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對父子了解戰「疫」逆行者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對母子了解蝙蝠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
  • 人類卵子對某些精子情有獨鍾—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exey Kotelnikov/Alamy 《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類卵子可能會通過釋放化學物質來吸引具有某種特質的精子,從而影響其與某個特定伴侶受孕的可能性。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John Fitzpatrick說:「這是首次在人類或其他體內受精的物種中發現這種現象。」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成為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最近,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和確立了一種飛蝗群聚信息素,它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而且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這一研究成果已於12日發表在了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中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飛蝗災害發生過800多次。
  • 動物所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這兩種蝗蟲災害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瘟疫之一。從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爆發從非洲之角到伊朗南部和印巴邊境,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1平方公裡的蝗群1天就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該地區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近年來,俄羅斯、北美和南美也遭遇到當地蝗蟲的襲擾。
  • 科學家解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贏利奧秘—新聞—科學網
    1∶178的誘惑
  • —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中出現的病理性攻擊行為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 英科學家揭示海馬繁殖的奧秘
    新華網倫敦1月20日電 英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揭示了黃海馬繁衍後代的奧秘,這可能對保護海馬這一瀕危海洋動物具有重要意義。  與其他動物或人類不同,雄海馬承擔了孕育下一代的主要任務,它們將海馬寶寶藏在自己的育兒袋中,直到小海馬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