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腸炎沙門菌免疫逃逸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近日,《細胞-通訊》(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揚州大學教授焦新安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研究了沙門菌TcpS通過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來發揮抑炎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沙門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通過評價TcpS的功能性肽段在過度炎性反應中的抑炎效應,為新型抑炎小分子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沙門菌是一類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菌,對畜禽養殖業危害嚴重,也會引起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對沙門菌感染和免疫機制的研究意義重大。

 

該團隊在沙門菌中鑑定了含有Coiled-coil和TIR結構域的基因tcpS,確定了腸炎沙門菌可通過T3SS1分泌TcpS蛋白。TcpS通過模擬TLRs的TIR結構域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抑制p65的入核以及炎性細胞因子的分泌,從而逃逸天然免疫應答。

 

另外,腸炎沙門菌在感染早期抑制炎症反應,促進其在體內的增殖,最終導致其在感染後期引起血液中炎性風暴,造成組織病理損傷。

 

該研究還進一步確定了TIR-TcpS多肽可抑制LPS誘導的炎性因子的產生、p-ERK和p-JNK的活化,降低小鼠血清中炎性反應和血紅蛋白的釋放;而SR4多肽在H1N1流感病毒攻毒模型中對小鼠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應。確定TcpS蛋白中關鍵的功能性肽段,可為過度炎性反應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研製潛在治療藥物提供參考。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19.06.04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事宜,請聯繫: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揭示腸炎沙門菌免疫逃逸新機制
    該團隊研究了沙門菌TcpS通過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發揮抑炎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沙門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通過評價TcpS的功能性肽段在過度炎性反應中的抑炎效應,為新型抑炎小分子藥物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沙門菌是一類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菌,對畜禽養殖業危害嚴重,也會引起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對沙門菌感染和免疫機制的研究意義重大。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揭示了果實成熟調控的新機制
  • 科學家發現大麗輪枝菌與寄主互作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發現大麗輪枝菌角質酶參與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Ps)誘導寄主免疫反應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26日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與微生物相互作用》上。 植物細胞角質化和栓質化能夠抵制病原菌的侵染,而病原真菌通過分泌角質酶來降解角質或栓質,從而突破該物理屏障來實現侵染。角質酶也可以作為不依賴於酶活性的激發子被植物細胞表面受體所識別,參與病原與寄主植物互作。
  • 這種毒素比腹瀉更討厭—論文—科學網
    這種毒素比腹瀉更討厭一些大腸桿菌還可能引起尿路感染甚至敗血症——這意味著,即便人們攝入致病菌的量非常少,也可能會病得很重。 其中,能產生志賀毒素的大腸桿菌毒性嚴重,因其引發的感染會導致腹瀉、發熱,嚴重感染者可能死亡。幼兒感染後會引起急性中毒,大約有15%的幼兒患者會因此得腎臟疾病,還有一部分幼兒的腎臟可能會受到長期損傷。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從分子水平揭示生鮮肉品質形成與劣變的代謝通路,精準控制生鮮肉劣變和靶向調控肉品質,是我國肉類產業亟待攻克的重大難題。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 科學家給出對抗耐藥菌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 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新聞—科學網
  • 研究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義明研究組揭示了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Ecography 上。
  • 我國科學家揭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原因
    近日,國際期刊《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科學家關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原因的研究成果。研究顯示,人類免疫球蛋白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性的分子變異,這種變異參與調控免疫性B細胞,從而證實了人體內一種異常的免疫分子是引起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的重要原因。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豬沙門氏菌或源自人類—新聞—科學網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中華白海豚母子對        李松海供圖 研究首先重構了鯨類古染色體,通過染色體進化分析闡述了鯨反芻類—古鯨—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程,發現古鯨對水環境的適應性演化主要體現在滲透壓的調節、體型發育方面,而後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主要跟環境免疫相關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2017-0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華東師大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代謝特徵—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明耀團隊揭示了SLC7A11/穀胱甘肽代謝軸在KRAS突變肺腺癌生長中的重要作用和分子機制,以及小分子藥物幹預該代謝軸可以有效減緩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 研究揭示蚯蚓入侵新機制
    具體說來,雖然亞洲環毛類蚯蚓偏好取食土壤(包括其中的生物),而歐洲正蚓偏好取食凋落物,但是,歐洲正蚓取食凋落物的過程需要土壤微生物(G+菌)的參與;亞洲環毛類蚯蚓攝食能力強且富於變化,其強勢的取食過程打破了歐洲正蚓與土壤微生物(G+菌)間的關鍵聯繫,進而嚴重影響了歐洲正蚓對凋落物的取食,最終抑制了歐洲正蚓在北美溫帶落葉自然林的生存。
  • 研究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領域團隊科研人員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