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2021-01-12 科學網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這一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的認識,以這類關鍵的嗅覺受體為靶標可以發展環境友好的害蟲行為調控綠色防控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植保所研究員王桂榮介紹,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釋放複雜的植物揮發物,而在與植物的共進化過程中,鱗翅目昆蟲也形成了高度靈敏特異的嗅覺系統來識別各類植物揮發物,從而尋找到寄主植物並完成取食、產卵等行為。對於植食性昆蟲如何識別寄主揮發物的分子機理卻知之甚少。

該研究對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的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進行了系統研究,繪製了棉鈴蟲氣味受體家族編碼寄主植物揮發物的功能圖譜,揭示了棉鈴蟲氣味受體通過組合編碼的方式識別複雜的寄主揮發物,回答了為什麼鱗翅目害蟲只有幾十個氣味受體卻能編碼成千上萬種氣味分子的疑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現識別寄主植物花香氣味的受體在鱗翅目昆蟲中高度保守。該受體的出現伴隨鱗翅目昆蟲管狀喙的產生,與被子植物的暴發時間一致。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30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害蟲靠嗅覺找到食物 鱗翅目昆蟲和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機制被發現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近日,中國科學家解析了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和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完成。飛蛾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昆蟲,屬於鱗翅目,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
  • 最古老的「毛毛」蝸牛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10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中首次發現保存了角質毛的陸生蝸牛,這對我們理解白堊紀蝸牛的多樣化,以及蝸牛與被子植物的協同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新聞—科學網
    毛茛科植物中有花瓣向無花瓣轉變的兩種可能途徑。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孔宏智團隊破解了毛茛科植物的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為理解被子植物其他類群眾的花瓣丟失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植物學雜誌》上。 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他們此前發現,毛茛科植物的最近共同祖先是有花瓣的,但在九個分支中獨立演化出了無花瓣類群。
  • 植物裡的進化論—新聞—科學網
    它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供遊人觀賞。其中不乏紅海欖、海椰子、高山榕、彌勒樹、食蟲植物等獨特的物種。 北京世園會期間,北京大學出版社策劃了助力北京世園會的系列主題活動,近期的主題是植物與進化。為此,北京植物園科普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王康受邀進行了一場「生活中的進化論——植物的智慧,達爾文的思想」分享會。
  • 《中國維管植物科屬志》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國維管植物科屬志》編委會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主編,編委會成員包括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華南植物園、武漢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和蘭州大學的22位植物分類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為該書作序。
  • 研究發現低藍光環境增強植物的向光性 —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在自然環境中,光照條件是高度動態和異質的,鑑於光對植物生存的重要性,植物進化出複雜的光傳感系統來整合多種光信號。 對於喜陽光的植物,如擬南芥來說,茂密植被不利於植物生長。這時,植物就會通過感知較低的紅(R)與遠紅(FR)比值(LRFR),來檢測周圍的植物特徵,這是葉片反射遠紅外光的結果。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新聞—科學網
    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我們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 鳥類的喙是一種典型的多基因性狀,其形態的多樣化是其功能(覓食、梳理、築巢、挖洞等行為)和生存環境多樣化導致的結果,這也使得鳥類應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快速做出反應。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姜明、婁彥景聯合西南林業大學教授田昆編著的《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   據悉,作為野外識別溼地植被與植物的工具書,《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共收錄我國溼地植被型59個群系67個群叢,以及常見的溼地植物659種(含變種和變型)。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揭示了果實成熟調控的新機制
  • 科學網—揭示海洋最深魚類嗅覺的適應性進化
    中科院水生生物所揭示海洋最深魚類嗅覺的適應性進化   馬裡亞納獅子魚在誘餌處攝食甲殼類  中科院水生生物所供圖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水生生物所何舜平、姜海峰等人在GENES 雜誌上發表論文,他們通過比較基因組學,首次揭示海洋最深魚類馬裡亞納獅子魚在佔據深淵環境中,嗅覺發生了簡單但專一的適應性演化歷程,為進一步了解深淵生物的生態適應性提供了科學積累。
  • 海龜愛吃臭塑料—新聞—科學網
    這種『嗅覺陷阱』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海龜時常吞食塑料或被塑料纏住。」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Joseph Pfaller說。 海洋中的塑料會出現生物附著,即微生物、藻類、植物及動物在塑料的溼表面積累。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海龜在視覺上會錯把塑料當成獵物,例如水母。但Pfaller及其同事意識到,塑料對海龜產生吸引力的感覺機制實際上可能鮮為人知。
  • 算盤子與頭細蛾:植物與昆蟲的「天作之合」—新聞—科學網
    比我們更早擁有地球的昆蟲與植物之間是否也會來一場海枯石爛的跨界愛情和天作之合的相守呢?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羅世孝博士及其合作者以東南亞分布的葉下珠科代表植物為研究對象,通過7年的研究,見證了艾膠算盤子與其傳粉艾膠頭細蛾之間的「愛情」故事,植物與昆蟲之間終生為伴,生生不息。
  • 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十一)動植物協同進化(圖)
    在這一過程中,昆蟲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動物與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有時甚至協同進化出令人驚訝的現象,動植物的一方仿佛完全是為了適應另一方而存在,如蝴蝶的口器剛好適合蘭花的唇瓣,一些花花筒的長度和形狀恰巧與採蜜蜂鳥的喙相吻合。    我們不妨看兩個傳粉動物與植物協同進化的實例:    1 蜂鳥:在南美熱帶雨林中,蜂鳥是許多種植物的傳粉者。
  • 中科院植物所揭「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亞龍團隊與研究員葛頌以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科研人員合作,以薺屬植物為研究對象,揭示了「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
  • 動物所研究揭示松鼠與橡子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
    在自然界,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極少構成一對一的協同進化模式,而多數表現為彌散協同進化模式。這是因為一種動物通常依賴多種植物為其提供食物,而每種植物也依賴多種動物提供服務(如傳粉、種子擴散)或為多種動物所捕食。為了闡明齧齒動物與植物果實(種子)之間是否存在協同進化關係,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農業動物生態研究組科研人員在我國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植被帶進行了長期定位研究。
  • 中外學者破譯香菜基因組序列並搭建數據共享平臺—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3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與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
  • 研究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相同的進化壓力下,不同的物種能夠獨立的演化出類似的性狀特徵,例如鳥類和蝙蝠的翅膀,齒鯨和蝙蝠的超聲等,藉此行使相似的功能。儘管長期以來生物學家認為表型趨同是適應性進化的最好證據,但我們對潛在遺傳機制的理解才剛剛開始,而揭示趨同/平行適應的遺傳機制在理解進化的可重複性和可預測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動物鳴叫源自黑暗—新聞—科學網
    一項新的進化分析表明,這可能有一定道理。 動物王國是一個嘈雜的地方,有鳥叫聲、蛙鳴聲,還有許多不太為人所知的聲音……比如短吻鱷寶寶孵化和呼喚媽媽時發出的聲音。 「我小時候養過一條鱷魚。它會發出很多聲音。」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進化生態學家John Wiens說。   Wiens和合作者想知道:為什麼動物從一開始就會發聲?一種假設是這種能力起源於夜行動物。
  • 茶花幫助蜜蜂提升記憶力和嗅覺敏感性
    茶花幫助蜜蜂提升記憶力和嗅覺敏感性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昆明1月6日電 (記者趙漢斌)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了解到,該園研究人員新近發現茶花所含的茶多酚,能提高蜜蜂的記憶力和嗅覺敏感性。國際權威期刊《昆蟲生理學雜誌》日前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
  • 植物讓毛蟲同類相食—新聞—科學網
    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從事食草動物及其宿主植物之間互動研究的Richard Karban說:「這是一種新的誘導抗性的生態機制,它有效地改變了昆蟲的行為。」 草食性害蟲通常會在食物質量不佳或耗盡的情況下互相攻擊。並且一些植物被認為通過使害蟲對其他物種更具掠奪性從而影響它們的行為。但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植物是否能夠直接導致毛蟲同類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