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所揭「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亞龍團隊與研究員葛頌以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科研人員合作,以薺屬植物為研究對象,揭示了「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的一種進化機制,為理解植物關鍵適應性狀的進化提供了新的證據。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最近的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十字花科薺屬的Capsella rubella(斜體)是一個新進起源的二倍體物種。在進化過程中,其祖先物種C. grandiflora(斜體)少數個體的交配系統發生轉變,從異交變為自交,形成了C. rubella(斜體)。然而,儘管C. rubella(斜體)形成中遺傳多樣性極大降低,但其分布範圍卻比其祖先大得多。

研究人員通過比較兩個物種,發現轉座子在自交物種C. rubella(斜體)裡高度富集,轉座子變異促進了快速的表型變異,如轉座子插入到開花時間相關基因區域促進開花,早開花使這個物種能夠適應地中海氣候。這一結果表明,「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產生的一個原因是由於轉座子 「爆發」式的大量擴增,導致產生遺傳變異特別是關鍵適應性狀的變異,使得遺傳多樣性很低的物種在新的生境快速適應。

據了解,在物種形成或物種入侵過程中,往往只涉及到祖先物種裡的少數群體和個體,這些適應於新生境的新物種或入侵群體,其遺傳多樣性通常很低。這種很低的遺傳多樣性和很強的適應能力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被稱為「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對於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有助於人們加深對物種適應性進化的認識。

DOI:10.1073/pnas.1811498116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揭示了果實成熟調控的新機制
  • 研究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領域團隊科研人員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 外來入侵生物資源化利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華南地區是我國外來入侵生物最多、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目前對於外來入侵生物危害多集中在「控」上,且多以化學防治手段為主,結果又導致了生態安全、環境安全和糧食安全問題。該團隊多年來致力於入侵生物的生態防控及其「變廢為寶」的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旨在探索「以用促控」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 破解"生物奧秘",曙光中標中科院動物所
    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往往將這類「生物事件」歸結為「天災」。但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偏偏不信這個「邪」,經過20多年的鑽研,找到了蝗蟲成災的奧秘,並且,今年8月12日,《自然》(Nature)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
  • —新聞—科學網
    毛茛科植物中有花瓣向無花瓣轉變的兩種可能途徑。
  • 《中國維管植物科屬志》問世—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中國維管植物科屬志》(上、中、下三卷)已於近日正式出版。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過去基於生理、組織形態等方面的研究發現,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相應的改變。然而,這些變化的遺傳機制尚屬空白。
  • 植物裡的進化論—新聞—科學網
    不過,《物種起源》畢竟是達爾文系統闡述生物進化理論最早期的著作,此後他還寫了一系列書對《物種起源》中不夠充分的內容、論據作更為詳實的「補充說明」。 在這些大量的作品中,闡釋植物進化的部分總是容易被人忽視,因為人們常常被顯示度更高的動物所吸引。比較而言,植物屬於「弱勢群體」。
  • 中科院植物所2016考研989遺傳學考試大綱
    (四)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   1、掌握性別決定的類型及特點。   2、掌握果蠅、人類、高等植物的伴性遺傳特點。   3、理解高等植物的性別分化和環境對性別分化的影響。   (五)染色體和連鎖群   1、掌握連鎖、交換、連鎖群、三點試驗、連鎖圖等概念。   2、理解連鎖基因的交換,重組的分子機制。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飼養野生動物 遺傳後果嚴重—新聞—科學網
    納爾遜·曼德拉大學動物學家、論文作者之一Graham Kerley說,該決定提供了「一種馴化野生動物的法律機制」,這項修正案允許南非越來越多的娛樂飼養者註冊協會,以決定獅子或獵豹的長相。他說,這製造了一個「漏洞」,使得飼養者可以選擇商業上需要的特徵,比如更長的角或更大的體型,而這是國家野生動物法所不允許的。科學家寫道,這種選擇性繁殖可能會給動物帶來「嚴重」的遺傳後果。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新聞—科學網
    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我們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 鳥類的喙是一種典型的多基因性狀,其形態的多樣化是其功能(覓食、梳理、築巢、挖洞等行為)和生存環境多樣化導致的結果,這也使得鳥類應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快速做出反應。
  • 昆明動物所揭示家雞體型的遺傳機制
    培育出生長速度快、體型大的家雞品種是育種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因此體型大小變化的遺傳機制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在家雞中,有小至500g左右的觀賞雞,大至5000g的鬥雞等。迄今為止,已報導了上千個和雞的體重以及生長發育相關的QTL,但基於低密度的遺傳標記定位的這些QTL區域較大,很難精確定位到與體型相關的基因,目前決定家雞體型大小的主效基因並不清楚。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海量的遺傳變異「淹沒了」腫瘤治療之效!
    通過群體遺傳學方法的分析,研究團隊發現腫瘤內部遺傳異質性(ITGH)符合非達爾文過程(左上圖)的預測。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PNAS發表史上最深度腫瘤基因組測序研究成果:發現海量的遺傳變異「淹沒了」腫瘤治療之效,引發腫瘤遺傳異質性形成的達爾文選擇和隨機突變之爭。
  • 雲南珍稀瀕危植物遺傳多樣性及瀕危機制研究通過鑑定
    科學時報昆明6月24日訊(記者張雯雯)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龔洵和其課題組完成的「雲南部分珍稀瀕危植物遺傳多樣性及瀕危機制研究」項目通過成果鑑定。專家組認為,該研究積累了雲南珍稀瀕危植物的本底資料,從生殖生物學、遺傳多樣性等方面探討了一些珍稀瀕危植物的瀕危機制,提出了有效保護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2018年,他們就發現,對於紅耳龜來說,溫度是通過影響表觀遺傳因子,而後調控了Dmrt1等負責性別的基因,最終決定了性別。 這裡的表觀遺傳因子不同於普通的DNA,它可以隨環境因素的變化動態更改。「就像一種生長在水中的植物,所有葉子的DNA完全一樣,但表型卻不相同。
  • 研究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新聞—科學網
    種內遺傳多樣性是最基礎層次的生物多樣性,影響著群落結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物種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確定地球上哪些地方遺傳多樣性高,哪些因素影響遺傳多樣性的地理分布,不僅對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非常有意義,而且對人類健康、動植物育種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啟示。最近的大尺度研究表明,中性或近中性基因的遺傳多樣性隨緯度增高而降低,與經典的物種多樣性緯度梯度變化規律相一致。